燕王朱棣胁迫宁王一起靖难,那宁王最终的结局如何?
朱元璋一生中共有二十六个儿子,燕王朱棣排行老四,而宁王朱权则是第十七个儿子。值得一提的是在朱元璋死前,他的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都已经去世了,其实燕王朱棣在朱元璋死时,应该是他最年长的儿子了。
公元1399年,即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因不满侄子建文帝的削藩,于是以“靖难”为名,发动了一场战役,即靖难之役。
在朱棣与建文帝对抗之时,当时年仅21岁的宁王朱权显的十分重要,因为朱权拥有不俗的实力,他的站队对两军格局导向是有影响的,朱棣自己就曾说道:“大宁(宁王藩地在今内蒙古赤峰)军队十分剽悍,若为我所用,便大事可成!”建文帝也是十分害怕朱权去帮朱棣,在靖难之役没多久就想着派人去召他回京。
朱权此人自幼聪慧,十三岁就被封为宁王,十五岁前往内蒙封地就任。他的封地大致在今内蒙古、河北、辽东一带,与朱棣的封地接壤。朱权拥兵八万,骑兵均是骁勇善战,多次曾与蒙古在塞外作战。因为离的近,加上部队战斗力强,朱棣相当想得到朱权这个助力。
于是朱棣在起兵后,乘着当时打退江阴侯吴高之际,从刘家口抄小路一路赶去朱权藩地大宁,诈称打不过向其求救。朱棣当时独自骑马进入大宁城,并握住朱权的手大哭,身形并茂的向朱权诉说自己是起兵是无奈之举,来这的目地是求他上书起草奏章前去南京谢罪。
朱权对这个哥哥表现出来的遭遇表示很心疼,对朱棣真诚相待,完全没有防备,孰不知朱棣已经在大宁城附近埋伏下了自己的精兵,城里的守军也被收买了一部分,于是朱棣在走时乘着朱权到城郊为自己饯行之际,挟持了朱权,朱棣对其许诺,事成之后,两人平分天下。不过朱棣登基后,并没有遵守当时的诺言。
朱权请求改封到南方做王,以颐养天年。当他选苏州、钱塘做封地之时,都被朱棣给找理由婉言拒绝了,于是朱权最终选了南昌,临走时朱棣曾亲自写诗为其送行。
不过在南昌当王不久,就有人状告朱权用巫术害人,朱棣于是派人查访,但因没有证据,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从此以后,朱权更加谨慎小心,他建造了一书斋,整天在其间读书写字以陶冶情操,偶尔也会弹弹琴,总之远离朝堂。朱棣死后,明仁宗朱高炽继位,他依旧谨而慎言,在南昌受封二十多年,多次申明南昌并非他的封国。
明宣宗时期,朱权已是元老,慢慢的没有了以前那种谨慎小心,开始有些放纵了,他请求明宣宗将靠近南昌的灌城乡土田封赏给他,又说自己是宗室不应该确定品级,令明宣宗有些不悦。不过朱权立马反应过来了,知道自己言语有失,没过多久就上书谢罪。
之后的日子朱权整日与文人往来,写文作诗,自号月瞿仙,还编纂了不少书籍,在音乐、茶道等诸多领域都有不小的建树。公元1448年,朱权去世,享年70岁,朱权最终也算是安享晚年了。
燕王朱棣胁迫宁王一起靖难,那宁王最终的结局如何?
这里说的宁王,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名叫朱权,生母为杨妃,洪武二十四年被封为宁王。
朱权的藩地在大宁,就是今天内蒙古的宁城县一带。洪武二十年,征虏大将军冯胜在这里筑城,做为北征的基地。随后,朱元璋在大宁设置北平行都司,下设营州五屯卫。洪武二十二年,又把大宁周边划分出来朵颜三卫,隶属于大宁。
洪武二十六年,年轻的朱权正式进驻大宁,后来几次率军出塞,表现不错。
建文帝登基,着手削藩。朱权抗命,结果被夺去王府的三护卫。此后,朱棣前往大宁,用计胁迫宁王加入自己的阵营,并控制了大宁的强大兵力。
朱权很有文采,帮助朱棣写了不少檄文,朱棣也曾经许诺,夺得天下之后,他会与朱权平分。但登基之后,朱棣便不提此事,而且把北平行都司从大宁迁往保定,很糊涂地把大宁一带分给了朵颜三卫。
朱权很识趣,知道四哥不放心再让自己回到大宁,主动提出改封到南方。永乐元年被改封到南昌,但很快就有传言说他诽谤、巫蛊,这些指责当然都是无影的事,但也很难自证清白。
朱权意识到自己处境的凶险,为了避嫌,他给自己建造了一处精舍,题为“神隐”,自号臞仙、涵虚子臞仙,每日里鼓琴读书。整个永乐年间,朱权都很低调老实。到了明仁宗、明宣宗时代,朱权开始摆老资格,但基本上没有出格。
闲适的生活,让朱权的寿命比较长,最终死在明英宗正统十三年,谥号献,世称宁献王。
朱权一生写了不少书,有《神隐志》《汉唐秘史》《文谱》《诗谱》《茶谱》等著作。其中最有名的是一卷本的《茶谱》,又名《臞仙茶谱》,新意不多,但可以帮助后人了解明初茶事的概貌。
朱权死后,由孙子朱奠培继承宁王的爵位。朱奠培的孙子就是有名的朱宸濠,在明武宗正德十四年反叛,被王守仁平叛。朱宸濠被俘,明武宗下令将其处死,宁王也被除藩。
燕王朱棣胁迫宁王一起靖难,那宁王最终的结局如何?
燕王朱棣可以说是跟朱元璋在各方面都很像的一个人。所以最后当他的侄子朱允炆要削蕃的时候,朱棣是宁死不屈啊,最后就起兵造反了。
不但自己反了,为了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看上了宁王朱权手上的朵颜三卫蒙古骑兵的朱棣更是亲身入虎穴,胁迫着宁王和自己一起造反了。
那么在江山还没有夺取成功的时候,朱棣对于朱权的允诺可以说是响当当的:到时候得了天下,我们兄弟分之。
朱权这方面还是看的很透彻的,早就看穿了朱棣的心肝脾肺肾,所以压根也就没打算自己能享福。只希望自己的分封能够不要太差劲了。
等到革命成功之后,朱棣似乎已经忘记了和朱权分治天下的许诺。而当朱权选择封地的时候,苏州,常州这样的好地方都被朱棣想尽办法给拒绝了,最终被安排到南昌。更可气的是,朱权被分到南昌也就算了,偏偏连个像样的王府都没有了,朱棣一声令下,把南昌过去的布政使衙门分给了自己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后来朱权在南昌落地生根,家里添丁生女,一些子孙甚至不得已要出去住。
更可悲的是,朱棣对自己这个弟弟的能力非常了解,知道他文韬武略,很是精通。于是“关怀备至”,朱权的“王府”周围长期有着大量锦衣卫明盯暗视,搞得朱权胆战心惊,每日里以弹琴吹箫为乐,甚至结交文人墨客,一心扑在炼丹养生的闲杂事业上,不敢有一丝一毫的逾规。
还好宁王活着的时间不短,不但熬死了朱棣,还有他的儿子,孙子,直到七十多岁才去世,可谓善终了。
燕王朱棣胁迫宁王一起靖难,那宁王最终的结局如何?
宁王朱权,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出生在洪武十年。
朱棣出生于战争时期,朱权出生时王朝已经建立。但是和朱棣一样的是,朱权也是一个好学且有才能的人。
朱元璋虑到了朱权的才能,于是将一个军事重地大宁作为了朱权的封地,并且加封他为宁王。
宁王朱权15岁时,离开京城前往大宁就藩。
大宁地处内蒙古,东边是辽西边境,西边是大明的门户宣府,可以说比朱棣的封地北平还要重要。
老谋深算的朱棣很早就注意到了宁王的人马,在发起“靖难之役”时就绑架胁迫宁王,让他跟着一起造反,并说事成之后平分天下。
不过这只是一句空话,当上皇帝的朱棣发现,自己的成功给其他藩王带来了可怕的示范,为了保住皇位,他也要进行削蕃。
朱权也不指望能和朱棣当初共分天下的承诺,只是希望朱棣可以把自己改封到苏州。
但最后,朱棣将他改封到了南昌,到了仁宗时期,朱权再次提起该换封地,但还是失败了。
小心谨慎的朱权深怕惹来杀身之祸,只好在南昌读书养性,把心思放在道教、文学、戏剧,写有有许多著作,他也是有名的道教学者,修养很高。
朱权一直活到了到正统十三年去世,享年76岁。
燕王朱棣胁迫宁王一起靖难,那宁王最终的结局如何?
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宣告结束。
起兵之前,朱棣为了增加胜率,胁迫了宁王朱权加入战线。之所以拉上朱权,是因为朱权的“朵颜三护卫”是天下闻名的蒙古骑兵,骁勇善战。朱棣控制朱权之后,许他功成之后,平分天下。
等朱棣真的做了皇帝,却食言了。没有平分天下也就罢了,朱权自恃功高向朱棣要求天下最为富庶的钱塘地区,也被朱棣否掉了。最后封到南昌,心灰意冷。
就藩南昌后,朱权不问世事,专心修仙问道。最终也成为明朝的道学大家。并且在诗词歌赋领域造诣极高。比如编撰道教专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八卷,所作杂剧有十二种,现存有《大罗天》、《私奔相如》两种,编有古琴曲集《神奇秘谱》和北曲谱及评论专者《太和正音谱》,饮食文化上著有《茶谱》……
燕王朱棣胁迫宁王一起靖难,那宁王最终的结局如何?
燕王朱棣起兵之前,他知道自己的实力不够抗拒朱允文的军队,于是便撺掇了几位兄弟与他一起造反,其中就有九王之一的宁王朱权,他手底下的由蒙古人组成的朵颜三卫战斗力更是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朱棣也是看重了朱权的这支部队,才主动向宁王抛去了橄榄枝。朱权开始并没有答应,朱棣便暗中使计,重金收买贪婪的朵颜三卫,并趁着朱权无防范之心,逼迫朱权与其合作,骑虎难下的朱权只得与朱棣合作。朱棣对朱权许诺,事成之后,平分天下。
不过朱棣成功夺取天下后,就翻脸不认人,不仅没有奖赏朱权,反倒在天下采取削藩政策,功臣朱权也没有幸免。朱棣即帝位后,朱权请求改封南方。当他想要苏州时,朱棣就对他说:“苏州属于畿内。”当他要求钱塘时,燕王则说:“先皇将它赐给五弟,终无结果。建文帝无道,在钱塘封其弟为王,也未能享受。建宁、重庆、荆州、东昌都是好地,你随意选择吧。”可见朱棣在事成以后就翻脸不认人,朱权最后只能改封南昌。朱权在南昌以后,朱棣对他也是不放心,派人暗中观察他,朱权为了明哲保身,终日在房间内弹琴读书。朱棣也没有对他进行迫害。
后来朱权经历了两朝皇帝,期间他也向朝廷表达了他的不满,不过朝廷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最终他也是自然死亡,没有遭到什么迫害。但他的后代因造反而被诛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