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为什么要毒死自己的父亲?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下正史上的司马昭是如何死的?
司马昭在肃清了国内所有叛乱并且休养生息数年后,于公元263年八月征集了大军十八万伐蜀。十一月,邓艾率军偷渡阴平,并在绵竹大破诸葛瞻,剑指蜀汉首府成都,之后刘禅献城投降,蜀汉灭亡。
灭蜀后,魏帝曹奂于公元264年封司马昭为晋王,加九锡。在公元265年八月,司马昭就因疾病去世了,并葬在崇阳陵,享年54岁。
从上可以看出司马昭于263年大军伐蜀,很快就灭了蜀汉,公元265年就病逝了。也就是说,司马昭在灭蜀二年后就因为得了重病去世了。
从正史来看,司马昭死的相当平常、普通,并没有透露出一丝丝的意外,毒死是压根不存在的。
即便是小说《三国演义》也没有提到司马昭是病亡的。演义中写道,当时司马昭受封为晋王,并立司马炎为世子,有一天天降祥瑞,有人说这是天下换主的节奏,意思是司马昭应该称帝。司马昭心里特别开心,回到宫中,刚要吃饭,忽然就中风了不能说话,次日就病亡了。
按演义来说,罗贯中明确都说到了司马昭是中风而死的,也是属于病亡,并没有被毒死的征兆。
倒是电视剧老版《三国演义》给人的感觉倒是像毒死的。当时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为刘禅思不思蜀,刘禅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于是司马昭大笑,大笑之际就突然暴毙了。
三国演义电视剧是按照三国演义原著来拍的,但全部细节都拍到显然不可能,所以稍微还是有些改动的,但毫无疑问电视剧是想和演义一样的,所以结局得一样,因此设定让司马昭在宴会上中风而死,就不回家中风死了。
但由于这个大笑中风而死看起来好像是突然暴毙的样子,这就引起了一些看了电视剧并且阴谋论持有者浮想联翩,认为可能是儿子司马炎为了取得帝位,毒死了父亲。最终这就以讹传讹形成了有人认为司马炎毒死了司马昭。
其实司马炎毒死司马昭这回事压根不成立,当时司马炎已经被立为世子了,之后升晋王、再当皇帝是没跑了,为何还要冒着掉脑袋风险去杀老爸?
司马炎为什么要毒死自己的父亲?
我是来给司马炎翻案的!早年的司马炎,不仅不是昏君,还是一个难得的宽仁同时有才的明君。
目前史料中看不到司马炎毒杀父亲的迹象,而且从司马炎称帝后的施政措施来看,他是一个仁德之君。仅仅因为没有安排好继承人,导致引发几百年的动荡。
司马炎虽然篡位,但妥善安排了曹魏皇帝的生活司马炎篡位后,对待曹魏皇帝态度宽容,对于那些不肯与自己合作的大臣,也没有过分为难。他也妥善安顿了蜀汉的刘禅和东吴的孙皓。这在古代历史上是颇为少见的。有一次司马炎和孙皓开玩笑,说自己在洛阳早就给孙皓准备了一个座位。孙皓也说自己也给司马炎在建康准备了一个座位。要是换个小肚鸡肠的帝王,孙皓早就死翘翘了。可孙皓竟然一点事也没有。
要知道从南朝宋武帝刘裕篡位东晋后,对前朝皇帝几乎都是赶尽杀绝,甚至连前朝大臣也是斩杀殆尽的。这开启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头。此后,王朝更替变得极度残忍血腥。宽厚和残忍一目了然。所以从司马炎平时待人接物来看,司马炎应该做不出弑父的恶行来。
早期的司马炎重视农业,关心疾苦,是个奋发有为的明君司马炎推行重农政策,努力恢复残破的经济。他支持大臣继续推行曹魏时代屯田制。如名将羊祜镇守襄阳时期,分其一半部队进行屯田,一年后收获的粮食够军队十年吃用。而为增加屯田劳动力,武帝还恢复河北邺城地区许多奴婢的人身自由,使他们变为屯田兵,投入到农业耕作中。大批奴婢解放,为扩大耕地面积,安置流民,增加租税收入,发展农业准备了充足的物质条件。
武帝于即位初连续下诏,劝课农桑,目的在于“省徭务本,并力垦殖,欲令农功益登,耕者益劝”。两年后,他又下诏:“使四海之内,弃末反本,竞农务功,能奉宣朕意,令百姓劝事乐业者,其唯郡县长吏乎!”
为奖励劝农郡县长吏、守相,司马炎赐他们每人一匹骏马,方便巡视民间。武帝还亲耕农田,以作示范,鼓励农业生产。他下诏设立常平仓,调节市场物资供应,以利百姓生活。对那些劝农开荒、勤恤百姓的地方官吏,武帝树为模范,大加奖励。为加强劝农工作,武帝还专门指派司徒石苞“明劝课”,制定“殿最之制”。每年考核一次,以劝农好坏作为奖罚、升降官职标准。
司马炎还支持地方官员开凿、修复新旧渠道。如杜预镇守荆州、刘颂任淮南相时期,均积极修复水利设施,“百姓歌其平惠”。
早年的司马炎对官员考察很严格司马炎整顿吏治,纳谏用贤,约法省禁。他即位之初,颁新法于天下,清除分裂时代留下的顽疾。他连续下诏,对各级官员提出怜恤百姓、发展生产的要求。例如泰始四年,武帝下诏要求“郡国守相,三载一巡行属县……观风俗,协礼律,考度量,存问耆老……录囚徒,理冤枉,详察政刑得失,知百姓所患苦”。他还要地方官努力荐举贤才,充实朝廷智库机构。武帝甚至不时亲临各地巡视考察,实地查验地方官施政优劣。他还规定,如果地方官所管辖地区“田畴辟,生业修,礼教设,禁令行,则长吏之能也”,给以丰厚奖励。如果该地“人穷厄,农事荒,奸盗起,刑狱烦,下陵上替,礼义不兴,斯长吏之否也”,则给以相应处罚。
早期司马炎虚怀若谷,宽容对待不同意见太康元年灭东吴后,武帝下诏:“今江表平定,天下为一,当韬戢干戈,刺史分职,皆如汉故事。悉去州郡兵。”武帝罢兵安民的举措,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秩序趋于安定。
司马炎“雅好直言”,对不同意见保持较大宽容度。他于泰始元年下诏:“开直言之路,置谏官以掌之。”他多次下诏要官吏“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武帝鼓励臣下犯颜直谏,邺地一位牧马官郭度因上疏“陈五事以谏,言甚切直心”,被提拔为屯留令,以此鼓励各级官员勇于谏诤。大臣刘毅骂司马炎还不如昏君汉灵帝,他也只是笑笑,没有打击报复。所以唐初编纂的《晋书》对武帝有很高的评价:“武皇之世,天下又安,朝廷属意于求贤。”
早期司马炎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在我们的印象李庆,司马炎就是个嫔妃数万,坐着羊车临幸妃子的昏君。可是早期的司马炎完全不是这样
武帝在太康之前,约法省禁,“大弘俭约”,提倡节俭,反对奢靡。他曾将御府所藏珠玉玩好之物,颁赐王公以下官员。有人献给他雉头裘,武帝认为这是“奇技异服”,下令将它在殿前焚烧,以示节俭。大臣建议南北统一后,到泰山隆重封禅。武帝认为劳民伤财,于民无用,因而数次拒绝。当时武帝“厉以恭俭,敦以寡欲”,是清心寡欲的帝王。
但繁荣的现实最终麻醉了他的头脑平吴后,南北一统,社会走向繁荣。司马炎却忽略了居安思危的道理。他“见土地之广,谓万叶而无虞;睹天下之安,谓千年而永治。不知处广以思狭,则广可长广;居治而忘危,则治无常治”。他自以为天下永久太平,西晋统治长治久安,因而“骄泰之心,因斯以起”。武帝彻底放弃了此前节俭的作风,变得骄奢淫逸。司马炎帝遂怠于政事,耽于游宴,亲贵当权,政风日趋腐败。历史上著名的“石崇王恺斗富”,就发生在晋武帝时期。当时社会风气崇尚奢靡,鲁褒特意作《钱神论》来讽刺。
司马炎死前,一直没有妥善安排好继承人问题。其坟土未干,宫廷就爆发了骨肉相残以至海内鼎沸的八王之乱,使他的毕生努力付诸东流。紧接着,五胡乱华,天下大乱,汉人王朝迎来至暗时刻。
而这也极大影响了司马炎的历史地位。如果没有死后的一系列变故,他将是难得一见的贤德之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