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生前最后一计,要求他的棺材往南抬,绳断便葬,这是为什么?

这个是民间野史中的记载,正史三国志中没有提及,就连小说三国演义也没有谈到过。

故事是这样的,当时诸葛亮在死之前,要后主刘禅命四个壮汉,在其死后,抬着用粗绳捆好的棺木,一直往南走,在绳断棺落后下葬。

这个故事大致是后人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计谋出神入化而造的,这个壮汉抬棺则被后人说是诸葛亮生前用的最后一计。

诸葛亮死后,壮汉抬着棺材一直往南走,由于棺材太重,绳子又太粗,绳子一直不断,壮汉们搬了一天后,实在吃不消,最终商量了下,把绳子剪断,就地埋葬后回去了。看到壮汉们一天就归来了,后主很奇怪,因为后主知道绳子很粗,一天不可能断,定是壮汉们偷懒,于是盘问了一遍,壮汉们则认罪,于是后主一怒之下将他们杀了。

诸葛亮生前知道没人会有这毅力坚持到绳断,诸葛亮断定他们一定会因偷懒被后主杀害,这样就彻底没人知道自己葬在哪了,实现了自己秘葬不会被盗墓的目的。

不过这可能只是故事而已,诸葛亮这样做的概率很小。或许是后人太过于崇拜诸葛亮,用这个故事继续将其神化,死时也不能让诸葛亮死的不平凡。就像预言未来历史的马前课也是一样,用来神化诸葛亮的存在。

诸葛亮墓葬其实大概率就是在定军山了,如正史三国志所说那般。但由于当时三国兴起了一简葬之风,即陵墓仅依山为体,不封不树,不与妻妾合葬,也不建陵寝等,使得后世很难捕捉到诸葛亮真实墓葬所在了。

这简葬在三国时始于曹操,发扬于曹丕。曹操死后选择简葬,曹丕则将父亲简葬发扬光大,他还特意作了《终制》表明自己要简葬,要后人注意。简葬不单是为了不让盗墓者盗自己墓,也是为了节俭。

诸葛亮也估计看到曹丕这样做很不错,也就学习了,毕竟诸葛亮本来就是一节俭之人。诸葛亮选择简葬,依山为体,虽然知道墓在定军山,但却不知道在定军山哪个详细位置。就如同曹丕墓一样,知道在首阳山这,但却不知道在首阳山的哪个具体地点。大山中找一副小小的墓葬,何其不易。

简葬确实好,简葬的名人大多至今墓还未知,除了司马懿。司马懿虽然也学习了曹丕、诸葛亮那样简葬,并且也埋葬在曹丕的首阳山,但他的墓却在上世纪不幸被农民耕田之时一锄头挖出来了,只能说是运气不太好。

诸葛亮不是秘葬,而是简葬,但简葬也如同密葬一样,都不能确定诸葛亮墓葬具体所在地,因此才会衍生出这么多有关诸葛亮墓的神奇故事。

诸葛亮生前最后一计,要求他的棺材往南抬,绳断便葬,这是为什么?

,。。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