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诸葛亮不除掉谯周?
诸葛亮于情于理都不会除掉他。
一、诸葛亮与谯周神交已久,虽不算至交,但也是好友,他们两只是政见不同而已。谯周之所以要阻止北伐,是不想再发动战争,劳民伤财,他是代表川中主体利益的。诸葛亮北伐则是为了存活,毕竟不打蜀汉就是慢性等死。
他们都有着自己觉得正确理由,但都不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他们政见不同,不影响他们私人关系。诸葛亮去世时,谯周曾不向后主请假就直接跑到汉中去祭奠,就证明他和诸葛亮私交还是不错的,诸葛亮于情不能杀他。
二、谯周是蜀中的大贤,在当地名气很大,深得民心。他作为益州的大士族,是益州士族的精神领袖,声望和影响力是很大的,诸葛亮杀了他,岂不让益州本土派寒心,让益州派离心离德,所以于理也说不过去。张昭赤壁要投降,孙权后来不也没对他怎样么,毕竟声望摆在那!
除此之外,谯周虽影响力大,但是他在蜀汉官职并不高,没有实权。一个没有实权的人,压根就不会对诸葛亮构成威胁,他虽不满,也无法阻止北伐的,阻挠不了诸葛亮想干的事,诸葛亮在当时又怎么可能会多此一举去除掉他呢?
所以诸葛亮在当时没有理由除掉谯周。
为何诸葛亮不除掉谯周?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一段群才倍出的时期,无数的天才谋士与将领这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闪耀一时,绽放属于他们的光彩,并在历史书上留下浓厚的一笔。只不过,那时真正能看穿历史轨迹的人却寥寥无几,也因为有些人太过耀眼,而让人们忽略了某些人。很多大才之人被掩埋于历史之中,谯周便是如此。
在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后,诸葛亮感于刘备信任之恩,穷尽一生,殚精竭虑匡扶汉室。七次出蜀伐魏,皆是无功而返。其中一次,将司马懿父子困于葫芦口处想要以大火烧尽司马懿大军,让司马懿父子葬身于此。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硬生生浇灭那熊熊之火,让诸葛亮的一番苦心付之流水。其实诸葛亮看不透这天下局势的未来走向吗?
未必吧,智绝千古的诸葛亮怎么可能不知道三国最终会归司马一家。只是他不甘愿啊,明知天意如此,却硬要逆天而行。只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但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在蜀汉阵营中能预见未来的人不止有诸葛亮,当时谯周知道诸葛亮数此北伐是逆天而行。更是劳民伤财,硬是把蜀国绑在战车上。虽说谯周是诸葛亮一手提报起来的,但谯周却没有顾及到此,一直对诸葛亮的北伐持着反对态度。这就意味他在诸葛亮在世期间是不能进入蜀国的权利中枢做事的,只能是做个小小的地方官。
直到诸葛亮病逝后,谯周才得以进入蜀国的权力中枢。但此时的他仍然说不上话,继承诸葛亮位置的姜维,秉承其遗志,也是多次北伐。但天意注定,姜维的北伐也只能是无功而犯。谯周依然是坚持反对北伐,他认为再多次北伐只是加重蜀国百姓的负担,并不会有多少实际的成果。还写下《仇国论》来阻止北伐,但也是无济于事。
后来的天下局势发展也的确如谯周所料想那般,蜀国日渐式微,司马懿牢牢把控魏国的朝政。大有取而代之的可能。而在魏国的大军压境后,谯周也是力排众议,一个劲的劝刘禅投降。但事实上,刘禅早就做好的投降的准备,也借此机会顺理成章的投降,做魏国的阶下囚,还闹出一段乐不思蜀的笑话。只不过,一直在坚持做正确的事情的谯周却成替罪羊,人们口中的奸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