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明太祖杀光功臣?
这俩人都是为了巩固统治,为什么一个能杯酒释兵权,而明太祖却要杀光功臣呢?首先是因为俩人起家不一样,一个黄袍加身,一个是贫民起家。宋太祖害怕手下的兵权,是因为担心自己部下也来个黄袍加身这种偶然行为所引起的疑心。而朱元璋则是出身微寒,对权力的掌控欲太强,由于受过苦,深知富贵来之不易,太过于害怕自己失去现在的一切。宋太祖对功臣的害怕没有朱元璋那么强。性格不一样,也是原因之一。俩人都对功臣有疑心,但是宋太祖为人仁厚,不愿太过于残忍,所以他可以选择平稳的夺权。而朱元璋生性多疑,不杀无法平息自己的疑心。
当然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要属他们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那些功臣相比宋太祖的功臣强太多了。朱元璋的那些功臣能力太大,很多有能力的人,不杀朱元璋死都不会放心。还有朱元璋的功臣太过于强势,有些功臣甚至擅权跋扈。比如宰相胡惟庸,让朱元璋开始害怕功臣,让朱元璋不得不采取强硬手段。而宋太祖的功臣则没有那么锋芒毕露,所以宋太祖不需要那么强硬夺权。
更多历史小知识,请关注我的头条号萝卜说史。
为什么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明太祖杀光功臣?
所谓“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就是这样的人,他在统一天下做了皇帝之后,为了巩固政权,大开杀戒,几乎杀光跟他一起开疆辟土、出生入死的所有开国功臣,手段十分残忍。朱元璋这种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行为为世人所诟病。
而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却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权利交易方式,他对开国功臣说“人生苦短,犹如白驹过隙,不如多累积一些金钱,买一些房产,传给后代子孙,家中多置歌妓舞伶,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没有猜疑,上下相安。”开国功臣都磕头谢恩,马上称病辞职,带着丰厚的赏赐回老家去享福去了,从此君臣相安无事。
对待功臣的问题上,为什么朱元璋不借鉴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我觉得有如下三个原因:
一、 继承人年幼,害怕功臣谋权篡位:
朱元璋担心他死后,太子没有能力节制功臣,有被功臣篡位的危险。朱元璋开始立的太子朱标,虽然聪明异常但过于仁慈,朱元璋担心他会被这些文臣武将所利用。朱元璋刚开始大开杀戒时,朱标不忍曾劝说:“陛下诛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拿来一个荆条,告诉朱标:这根荆条就好比是我们朱家的江山,而我现在就是为你拔掉这根荆条上的锐刺!后来太子朱标暴亡,又立长孙朱允炆为太子。朱允炆年龄更小,更加重了这种恐惧感,于是朱元璋几乎把开国功臣屠杀殆尽。可见,朱元璋的滥杀功臣,是在为大明王朝消除隐患,以确保他子孙后代皇位的安全。
而赵匡胤没有这方面的担心,因为他让自己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做自己的接班人。赵光义年富力强,任殿前都检点,掌管中央禁军,军国大事也让赵光义参与决策。赵光义是赵匡胤一手培养起来的,各方面能力很强,能掌管军政大权,节制开国功臣。
二、 疑心甚重,容易滥杀功臣:
朱元璋出生地位的卑下,所处的环境恶劣,一生遭到了很多的精神打击,都在他的心里留下了太多的创伤。一旦做上皇帝,过大的反差使他有一种恍然若梦的感觉。他常常怀疑这至高无上的权力是否真实的存在,唯恐得而复失。自卑、恐惧、危机意识纠结在一起,迫使他在精神上形成了一种随时被害妄想。通常一人犯罪,按一家一族进行屠杀。
赵匡胤出身军人家庭,他心地清正,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赵匡胤一生厚待功臣,很少杀功臣,并立誓保全柴氏子孙,不杀士大夫。赵匡胤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做法深得后世欣赏。
三、不能忍受功臣贪污腐败:
朱元璋自幼出身贫寒,对官员贪污腐败尤其憎恶,他对贪污腐败官员处以极其严厉的处罚。在朱元璋主政期间,大批违法贪官被处死,包括开国功臣朱亮祖,女婿、驸马都尉欧阳伦,其中甚至因为郭桓案、空印案杀死数万名官员。
朱元璋在铁腕反腐的同时,他还鼓励民间反腐,允许民告官,还鼓励百姓越级告状,甚至鼓励普通百姓把贪官直接绑赴京城治罪。由于朱元璋的吏治严厉,在明初相当长一段时间,功臣和官员腐败的情况得到有效遏制。当然,朱元璋杀贪官目的不光是为了反腐,更多的是政治斗争,杀掉那些可能危害皇权、破坏统治基础的人,客观上达到了加强明王朝的集权统治,巩固政权的目的。
而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无异于给贪污腐败开了一张许可证。有一些功臣乘机嚣张跋扈,巧取豪夺,干尽恶事。例如镇守关南的大将李汉超,强娶民女为妾,贷民钱不偿。当受害人上京告御状的时候,宋太祖也是极力庇护,巧言以辩,劝诫一番之后,还赏赐给李汉超三千两白银。你说这事荒唐不荒唐?
由于赵匡胤的纵容,必然会产生上行下效的效应,从而败坏纲纪,藐视律法,动摇国之根本。在“杯酒释兵权”这场政治交易中,纵容功臣贪图享乐声色犬马的现象,以贪污腐败换兵权的交易,无异于是一种慢性毒药,在不断破坏国家制度,吞噬老百姓的利益,最终导致爆发了王小波和李顺起义、宋江起义、方腊起义。虽然这些起义都被镇压下去了,但是打击了宋王朝的统治阶级,撼动了宋王朝的统治基础,可谓自毁长城。
由此可见,对待功臣问题,杯酒释兵权这个解决方法也有利有弊,并不是万能解药,还需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思想上、社会发展上寻找解决办法。不知大家怎么看?欢迎交流,谢谢!
为什么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明太祖杀光功臣?
朱元璋没有条件“杯酒释兵权”,也看不上“杯酒释兵权”。
他曾想给功臣们更好的待遇、结局,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朱元璋最后成了杀功臣最狠的一个。
朱元璋的初心:看不上“杯酒释兵权”开国之前,朱元璋与侍臣的对话中,谈论起古代帝王。
他表示,汉高祖刘邦很不错,但“内多猜忌,诛夷功臣”,气量不行。相比之下,唐太宗李世民能善待功臣,“及大业既定,卒皆保全”,这点干得比刘邦强。
看来,对于白手起家,以一介和尚打下天下的朱元璋来说,他有足够的信心将对比目标放在汉高祖、唐太宗身上,至于宋太祖赵匡胤嘛,功业稍逊!
朱元璋看不上“杯酒释兵权”,是有道理的。
所谓“杯酒释兵权”,本质是让功臣提前功成身退,作富家翁。身家富贵可保,但再不能建功立业了。
在赵匡胤之前,汉光武帝刘秀也是类似的操作方法。刘秀也是取消了功臣的实权,虽然地位尊崇,但远离权力,作一个豪强地主。
在朱元璋看来,功臣们既然都是有才能的人,为何要把他们束到一边呢?
相比之下,唐太宗手下的功臣,不仅能保全身家性命,还能继续为大唐建功立业,这才是雄心勃勃的朱元璋所想要效仿的。
而严峻的形势,又使朱元璋没得选,不可能“杯酒释兵权”。
没有条件“杯酒释兵权”赵匡胤能够从容“杯酒释兵权”,是因为形势允许。
赵匡胤登基时,天下还没有平定,南唐、后蜀、北汉、吴越等政权仍然割据一方。
然而,经过后周世宗的打击,这些割据势力都已只能自保,苟延残喘,并不构成实际威胁。
是战是和?何时打?一切由宋说了算。
这就给了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从容调整的时间。
所以,在平定了后周死忠势力的叛乱后,赵匡胤可以从容“杯酒释兵权”。
然而,大明初立时,形势却迥然不同。
元政府并没有被消灭,他们逃到了草原,仍然宣称自己是天下之主,并时刻进行反扑。
元顺帝一逃出大都,短短时间内就组织了数次十万规模以上的反扑。
此外,东北、西北、西南等地,依然有大片地区为北元朝廷所统治,各拥兵数十万。
大明与北元之间,没有任何“和”的余地。
而朱元璋以两宋“委曲求全”为戒,也绝不愿通过割让利益来换取和平!(有明一代都是如此)
因此,朱元璋作天子的三十年间,双方你来我往,战事不休,无岁不战。
朱元璋自然必须要依赖“老兄弟”们继续领军作战!
然而,形势的发展,使朱元璋一直没有让大将放下军权的机会。
1372年,徐达、李文忠、冯胜,各率5万精骑北伐,结果遭遇大败。
这表明:大明像当初李世民一样一举彻底扫清大漠已不现实,战事将长期绵延下去!
因此,朱元璋必须长时间让名将们领军了。
治国思想,使朱元璋被迫“修改承诺”朱元璋初为天子时,是有心要厚待功臣的。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一口气封了六公二十八侯。
除了赐爵赐田外,朱元璋还特意制了“铁券”,“铁券丹书,誓诸白水,河带山砺,授及苗裔”,承诺给与功臣及其子孙可以“免死”若干次(次数各有不等),永保富贵。
然而,打天下时的英雄好汉,未必是坐天下时的守法良绅。
免死铁券,成了一些功臣及其家人的护身符,他们利用特权,作威作福,目无法纪。
薛显妄杀胥吏等人,为了抢夺牲口,直接杀掉了千户吴富;郭英“擅杀男女五人”,随意屠戮平民···
朱元璋的治国思想,是以猛治国。
他认为,元政失之于宽,导致豪强酷吏鱼肉乡里,残害人民,非以猛治不可!
然而,这些功臣子弟,利用特权,成了最典型的豪强酷吏,严重影响了朱元璋的治国。
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得修改了承诺。
洪武六年,朱元璋作铁榜,对功臣进行了约束。
他明确表示:跋扈之臣,即便有功,数作过恶,累有不埈,他也“不得已而诛戮之”!
如此,朱元璋的承诺,做出了修改,“不得已而诛戮之”,为杀功臣开了一个口子。
当然,真正因为一般的违法乱纪被杀的功臣不多,功臣们,还是主要倒在了权力问题上。
统治经验缺失,挖下大坑赵匡胤参加过两次兵变。
早年,他以军官的身份,给郭威“黄袍加身”,后来,他自己“黄袍加身”。
而赵匡胤身边的赵光义、赵普等人,也早在后周作官,也参与了政变。
丰富的政变经验,使他对防范失权很早就有充分的认识。
后周直接继承了后汉的官僚结构,宋又直接继承了后周的官僚结构,因此,赵匡胤一上位,就有了相对成熟的官僚结构,赵匡胤只需进行调整即可。
所以,赵宋从立国之初,其统治就是比较成熟的。
宋太祖初以后周留下的三相为相,后又以赵普为相,但加上薛居正、吕余庆参知政事,既用其才,又防范宰相权势过大。
因此,赵匡胤时期的君相关系一直比较稳定,没有引发“血案”的必要。
朱元璋就不同了。
朱元璋自己是和尚出身,造反起家,而他身边的重要人物也都和他差不多,没有统治经验。
所以,朱元璋统治初期,经验不足,出现了难以长期维持稳定的结构问题。
不久,胡惟庸成为“独相”,一人操持了相权。
当时,宰相在六部之上,六部与天子之间隔了一个胡惟庸。
尤其是至关重要的兵部,要向胡惟庸汇报,因此,胡惟庸得以利用“独相”之位,拉拢将领,培植了自己的势力。
显然,胡惟庸集团,已经成为威胁大明的心腹之患,必须除掉了。
除掉胡惟庸集团,牵连3万余人,数位公侯坐案而死。
此后,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完善了集权统治。
其实,即便不废除宰相制度,朱元璋早先防范于未然,不使胡惟庸独相,或不以喜揽权的胡惟庸为相,是不会挖出这么大一个坑,也不会牵连如此多功臣的。
还是那句话,朱元璋的集权,是在“试错”中逐步成熟起来的,而成熟的代价,就是腥风血雨地“割韭菜”!
“拔刺”天子诛杀功臣,很多时候是为后代“拔刺”。
即便是被朱元璋所推崇的,善待功臣的楷模李世民,在去世前也曾出了个杀气腾腾的题:现在外放李勣,如果李勣马上走,将高宗再重用他,如果李勣“徘徊观望”,“立杀之”!
不管“烛影斧声”,赵匡胤为其弟所弑是否为真,赵匡胤去世时才50岁,此前身体一直很好,还未来得及“拔刺”。
朱元璋就不同了,他40岁登基,当了30年皇帝,活到了70岁,有相当长的时间考虑接班问题。
朱元璋的宗法观念极强,因此,他执着地按照宗法安排传承,并将其写入《祖训》。
所以,尽管朱元璋有像燕王朱棣这样牛逼的儿子,但他仍然执着地选择嫡长子、嫡长孙继承。
嫡长子朱标,早早被立为太子,准备接班。
然而,在朱元璋看来,朱标性情仁懦,镇不住悍将。
为此,朱元璋对后事做了一个设想:以嫡长子朱标即位,以朱棣等藩王从外性将领中接过军权,“屏藩王室”。
如此,那些太子,藩王们镇不住的将领,都要被拔刺了!
洪武二十三年,32岁的晋王、30岁的燕王,分别统兵北伐,大胜!
显然,诸子已经能够承担起国防任务,对在军中影响较大的功臣宿将动手的时候到了!
一年之内,诛杀、死后追究的公侯共22人!
包括首席功臣李善长在内的一众功臣,被“拔刺”了。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了!
依照宗法,朱元璋要立长孙朱允炆为接班人。
然而,这一变化,使一些原本要留给朱标用的老人也进入了“黑名单”。
旋即,发生了“蓝玉案”。
二万人被杀,包括二公、十二侯、二伯。
朱元璋初时看不起“杯酒释兵权”,以为可以既保全功臣的富贵,又发挥功臣们的才干。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明史》所载的功臣69人,明确记载,被朱元璋赐死者32人。
这个比例,远远超过了被当初被朱元璋指摘的汉高祖刘邦,成了“杀功臣”的冠军。
之所以如此,除了“以猛治国”的理念及“春秋高,多猜忌”的性格特点外,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一个大明一直走不出的矛盾。
大明以两宋“委曲求全”为戒,不求和,对外态度强硬,但又无法像初唐一样一举扫清大漠,因此,战事久拖不决,需要功臣宿将长期带兵,不可能“杯酒释兵权”。
然而,大将久领军,君王有军权旁落之忧,更有后世镇不住悍将之虑,势必不能不能容许长期带兵的宿将存在。
朱元璋找到的解决方法是藩王领兵,既保证国防所需,又防止军权庞落。
然而,朱元璋去世不久,靖难之役起,朱棣把侄子赶下皇位,这或许是朱元璋无论如何想不到的吧···
为什么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明太祖杀光功臣?
谢邀。
我知道题主肯定是看朱元璋电视剧中,他有对握有兵权的大将,试着去杯酒释兵权。但是历史上却没有这样的记录。所以可能并没有发生这回事。但是你既然这么问,我可以尝试回答一下。
宋太祖是什么人?他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家里世代为官,也算地主出身吧。他的手下呢?像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他们一开始就是效忠于后周。常年混迹于官场,出身也比较高。朱元璋呢?一个放牛娃。他的手下基本上跟他差不多,特别是那些武将。他们这些人跟石守信他们比起来,出身低贱,又没有什么官场经验。常年饿惯了,好不容易熬到头了。不去跟朱元璋强皇帝就不错了,你还想让他们回家养老啊?石守信他们很明智,多年的官场经验告诉他们,如果不回家养老,面临的会是什么情况。说到底,就一样东西,长远的眼光。汤河最终幸存下来,就是因为这个。
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为什么朱元璋不愿意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主要有三点:1、朱元璋自身的性格问题。2、明朝建立的特殊大环境。3、杯酒释兵权有着特有的弊端。
1.朱元璋的性格无可否认朱元璋是一个拥有雄心壮志的枭雄,贫苦出身的他深深了解底层劳动人民的需要,当社会逼迫他连一个和尚都做不成的时候,多年的流浪生活让他养成了坚毅果决的性格,也为他骨子里的残忍嗜杀埋下了伏笔。朱元璋加入起义军之后,对于派系斗争感到深深的厌恶,在无形之中坚定了他集权的决心。正至十三年,李善长的出现对于朱元璋来说无疑是天大的际遇,二人一见如故,李善长向朱元璋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 为朱元璋今后的大业奠定了基础。就是这样一位重臣,最后的境遇也是着实凄惨。
这也就不难看出,每一个开国皇帝都是踏着尸骨过来的,然而嗜杀成性的养成基本是个人性格的原因,朱元璋一路经历了太多坎坷,他的心理在一路的征伐中渐渐扭曲,从他对儿子的态度也可见一斑,朱元璋二儿子死前有劣迹,然而下葬之时朱元璋不仅不悲伤,还列举其十大罪状,命令其地下有知,定要痛改前非。此时的朱元璋在身居高位之后,已经开始养成了可怕的精神洁癖,他的王权地位是不容许别人染指的,所以当他将屠刀伸向一起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并且在“胡惟庸案”,“蓝玉案”一举株连几万人的举动也就不奇怪了。
2.建立的特殊大环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同年明军攻占元朝首都大都,元顺帝北逃,中国进入明代统治。看似开始稳定发展的大明其实背后还有一些不安定因素。蒙古人虽然北逃,但是朱元璋还是不放心。怕给了蒙古人喘息的机会,让他们卷土重来。明朝刚刚建立,国内也不安定。明初起义规模较大的是洪武十四年广州人曹真和苏文卿联合山区里的单志道、李子文等人发动的起义。起义者据险立寨,有众数万人,战船一千八百余艘,占领了番禺、鹿步、清远大罗山等处,又攻打东莞、南海及肇庆、翁源诸县,声势浩大。面对于如此的内忧外患,老朱倘若真的给这些老将放假回家。那这大明朝靠谁打仗啊?朱元璋只有一个,他暂时还是不能放这些人回去的。
3.杯酒释兵权的弊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奏效了,将领们都把权力 交出来了。而这些将领们也被许诺了一生的富贵。可是他们还是不放心。因为之前战功赫赫, 威望太高,怕皇帝对自己痛下杀手。于是有很多人为了让皇帝放心。他们便故意做一些坏事来自污。赵匡胤想:既然已经解除了他们的兵权,已经对我没有什么威胁了。一些小吵小闹总是难免的,由他们去吧。于是这些享受着富贵的人,更加猖狂了。
比如有个名叫王继勋的武将,是彰德军节度使王饶之子,王皇后的胞弟。据《宋史》记载,这位国舅爷性情残暴,是个贪财渔色“专以脔割(将活人身上的肉割成一片一片的)奴婢为乐”的食人魔王。一天,王继勋府中围墙因大雨坍塌,大量奴婢逃出牢笼,跑到宋太祖面前告御状,把王继勋骇人听闻的罪行全都捅了出来。但是太祖前脚刚对他判处流放的处理,后脚他就又被封为右监门帅府副帅。据统计,直到太宗即位后王继勋被处死时,仅在973年到977年这短短的五年时间里, 王继勋亲手杀掉和吃掉的奴婢就多达100多人。威胁解除了,然而黑暗的祸根便从此埋下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同样的方法,用到不同的朝代不一定有效。
为什么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明太祖杀光功臣?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打天下需要之时,为虎作伥;而在得天下后,则难免为虎所伤。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自古也被传为美谈。
宋太祖赵匡胤像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上皇帝后,担心自己的部下也学习自己,搞一个黄袍乱穿。于是就在一次君臣对饮中,将心事坦白给了一起打天下的诸位武将弟兄。这一帮武将倒也不傻,立马意识到这是功高主疑,可谓生死存亡之秋。一帮人赶紧跪下磕头,涕泪俱下求皇上给指条生路。
于是赵匡胤拿出思考良久的对策:“人生如白驹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籓,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之业,多致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能保住命就不错了,众人此时心里哪里还感想什么富贵,赶忙磕头如捣蒜,同意了这个办法。赵匡胤倒也够义气,真的没动这些武将,之后免其中央军职,结为儿女亲家,厚给金银,果然让其过上安稳的生活,直至终老。
杯酒释兵权
朱元璋大诛功臣的恶名,同样是尽人皆知。
朱元璋像
有言朱元璋这样做是为了给子孙留下一套容易管控的中央权力。
也有言那些被诛杀之功臣确实有过错在先。
这两方面的因素都不可忽视。
还是回到题上,为什么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能够成功,而朱元璋就不能这样做呢?
我认为主要是和两人的出身有关。
赵匡胤当皇帝前,官至殿前都点检,其父赵弘殷为后周护圣都指挥使,可谓武臣世家,战功显赫,众人敬服。并且赵匡胤黄袍加身当皇帝,并没有经过太多的艰难曲折,众武将虽说拥立有功,但是赵匡胤的声威显赫,众将皆服。
因此赵匡胤可以杯酒释兵权,和平解除部下的威胁,然后利用其威望凝聚成新的中央权力体系。
而朱元璋呢,出身贫寒,当过和尚要过饭,能当皇帝果真是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历经坎坷,登上皇位后,依然是缺乏一些发自内心的自信。一起打天下的那些兄弟,同样是从微寒拼上去的,甚至很多出身比朱重八好很多的,君臣相见,忆及往事,感慨之余,是不是总有些说不出的感觉呢?这时候正好这些刀口舔血成长起来的将领到了和平时期经不起糖衣炮弹的侵蚀,给朱元璋大下痛手一个很好的借口。没有什么比杀人更能立威,也没有什么比消灭其肉身更能消除其威胁。
因此,本来有威信的人,当了皇帝,就不必去大杀功臣。如汉光武帝刘秀,唐高祖李渊,如宋太祖赵匡胤。本来就没什么威信的人,登上最高权位,才有可能会杀功臣以立威,进而巩固皇权。如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等。总之一句话,宁与君子对骂,勿与小人深交。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敬请关注@熊二History。
为什么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明太祖杀光功臣?
宋太祖是以文治国,朱元璋是以武治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