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你们知道照顾一个瘫痪的老人有多难吗?

我们村的宋婶五十岁的时候就瘫痪在床了,宋叔照顾了宋婶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里,宋婶给村里人的感觉,还是和没瘫痪之前一样清清爽爽的。宋叔因为一场意外,突然离世后,宋婶的两个儿媳妇照顾她还不到两年,宋婶就也离世了。在那两年里,宋婶与宋叔在世时的二十年相比,完全是判若两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内容无关,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宋婶之所以会瘫痪,是因为她们家族里有一种会遗传的软骨头病,治不好。宋婶的父亲、哥哥、姐姐到了一定的年龄后,都先后瘫痪卧病在床了。宋婶不到五十岁那会儿,明显感觉下肢无力,走路越来越飘,站都站不稳。尽管宋叔带着宋婶四处求医,省城的大医院,民间的老中医他们都去看了,药也吃了不少,可宋婶的病情还是在一天天的加重。

直到有一天,宋婶发现她的双腿已经彻底麻木,再也使不上一点力了。那一刻,宋婶嚎啕大哭,她才五十岁,从今往后,她再也下不了地,干不了活了,她和她娘家的亲人们一样,成了需要人照料伺候的废人了!

宋叔不住地用手轻轻拍打着宋婶的后背,一个劲地安慰她:没事的,你不用怕,有我呢,我会一直照顾你的!在以后的日子里,宋叔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宋叔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早就与他们分家另过了,小儿子那时候刚结婚没多久,宋叔为了不给他们小两口添麻烦,坚决与小儿子分了家。

宋叔一向是个老实本分的人,平时话不多,做事有板有眼,说什么就是什么,他说过的话一定会兑现,是个特别信守承诺的人。

宋叔是个闲不住的人,每天早早就起床了,他喜欢捞鱼摸虾,特别是夏天的时候,他都会忙着用笼子去我们村周围的河边,逮小龙虾与野生的黄鳝,然后再拿到集市上去卖,换点零花钱。

宋叔每天都会让宋婶穿得清清爽爽的,没事的时候,也会用轮椅推着她在村里溜达,宋婶爱凑热闹,特别喜欢与人唠家常,嘴巴一旦闲下来就会憋得难受。

以前宋婶没瘫痪时,家里做饭洗衣服这些活都是她做的,自打宋婶瘫痪了之后,宋叔就毫无怨言地接过了她的班。在宋婶的指导下,宋叔干起这些家务活一点也没觉得吃力,他们家还是和以前一样的干净整洁。

日子一天天就这样过去了,宋婶也慢慢接受了自己瘫痪,不能下地的事实,好在她有宋叔,宋叔做事勤快,脾气也好,照顾宋婶的时候,从来都很细心体贴,毫无怨言,让人很是敬佩。

宋叔就这样日复一日地照顾着宋婶,这一照顾就是二十多年,没有人能体会宋叔这二十多年是怎么过来的,看上去一切都是那么的风淡云轻。在这二十多年里,宋叔的两个儿媳妇,几乎就没怎么过问过婆婆,自然也就无法体会照顾一个瘫痪病人的种种艰辛。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内容无关,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有一年夏天,宋叔同往常一样,天刚亮时,就去河边收他的虾笼与黄鳝笼子去了。宋婶一个人在家,左等不见丈夫回来,右等还是不见丈夫回来,直到天都快晌午了,宋婶依然没盼回来宋叔。那时候宋婶的心里隐隐有了一种不好的预感,于是她赶紧在家里大声呼喊,总算是喊来了邻居。

宋婶请邻居帮忙,叫她的两个儿媳妇赶紧来她这边一趟,那时候,宋婶的两个儿子都在江南打工,只留儿媳妇在家种地看孩子。

宋婶的两个儿媳妇很快就赶了过来,听婆婆一说,也觉得不对劲,就赶紧请村里的人帮忙,去河边四处找找宋叔。

没过一会儿,就有村民在离宋婶家不远的河边,发现了宋叔用来装黄鳝的竹笼子,大家仔细观察了一下河边,发现了有滑下去的足印子。

不一会儿,很多村民都闻讯赶了过来,这时候有人撑来了水泥船,用长竹竿在出事的地方仔细地搜寻探测,没过一会儿,竹竿就捅到了河底有异常,几个水性好的村民下水后,很快就把宋叔抬出了水面。那时候的宋叔早已脸色发紫,人也变得浮肿了,早就没了生命体征。

宋叔的突然离世,最痛苦的当然是宋婶了,没有了宋叔,她这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接下来的日子该怎么过呢?宋婶越想越难过,越想越伤心,她宁愿躺在那里的人是自己,毕竟宋叔身体很好,啥毛病没有。可很多时候,天不遂人愿,人的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不是你想怎样就能怎样的。

送走了宋叔之后,宋婶的两个儿子商量好了,两家轮流照顾宋婶,一家一个月。宋婶第一个月是在大儿子家度过的,大儿子不在家,出门打工去了,真正照顾宋婶的是大儿媳妇。

儿媳妇怎么能和自己的老伴比呢?她自己要干地里的农活,还有正在读书的孩子,在加上还要喂猪、喂鸡,事情一大堆,有时候忙起来,直接就把瘫痪在床的婆婆给忘记了。

宋婶一开始还总会叫唤一下儿媳妇,可叫的次数多了,儿媳妇就会不耐烦了,有时候直接就会对她甩脸子:没看我正忙着吗?你再稍微忍耐一下,能怎么的呀?

好不容易大儿子家一个月呆完了,轮到小儿子家照顾了,小儿子也在外面打工,照顾宋婶的同样是她的小儿媳妇。

农村人地里、家里事情多,很少有闲下来的时候,儿媳妇除了给宋婶换洗衣服,伺候她吃饭,上厕所之外,基本上就不管她了。宋婶一个人成天成天地呆在家里,她本来是个爱热闹喜欢找人聊天的人,现在把她天天关在房间里,面对着四面墙,这样的日子实在是太过于煎熬了,可她又能怎么办呢?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有半年左右,宋婶忽然性情大变,不再老老实实在家呆着了。一会儿要大号,一会儿要小号的,一旦看不到人了,过一会儿就会大声地叫唤,扯着嗓子叫的那种,人站在院子外面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宋婶的两个儿媳妇呵斥婆婆,叫她不要这样大呼小叫的,可宋婶不管这些,该叫的时候还是会大声地叫唤,不光白天叫,晚上也不让人安稳,一夜总得叫你起来伺候她几次。

有时候儿媳妇不想搭理她,装耳朵聋没听见,宋婶就一直叫,一直叫,叫出鬼声来!搞得左邻右舍也没得安稳,她的两个儿媳妇直接被宋婶给整崩溃了,不让自己的老公出去打工,让他们兄弟俩自己在家伺候他们的亲妈。

宋婶的两个儿子只好暂时留在家里伺候宋婶,可说也奇怪,只要是儿子伺候,她宋婶不喊也不叫,跟正常人一样,安静得很,很是让人省心。

可两个儿子家总得要过日子啊,光靠种地的那点收入,根本没办法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兄弟俩都不出去打工,专门留在家里照顾母亲,根本就不现实。

于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宋婶的两个儿子再次先后出门打工去了,宋婶也再次开始让家里无法安宁了,还是各种叫唤各种闹腾,白天闹,半夜三更还闹,搅得家里一刻也不得安宁。

时间长了,宋婶的两个儿媳妇最后的一点耐心,也被宋婶给磨没了,她们忙完家里的活,吃完没事干了,直接就带上门,跑得远远地,去别人家串门去了,耳不听心不烦。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内容无关,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两个儿媳妇照顾宋婶的日常,就是每天一日三餐管宋婶吃饭,给她穿上成人纸尿裤。别人偶尔去她的两个儿子家,总能听到偏房里宋婶喊饿,估计是两个儿媳妇没让宋婶吃饱肚子。毕竟在她们看来,吃得多,就会拉得多,她们肯定也是打心眼里嫌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就这样,宋叔离世两年后,宋婶终于也追随她而去了。宋婶的离开,对于宋婶自己以及她的两个儿子、儿媳妇而言,应该都是一种解脱。作为旁观者,我们既不能指责宋婶不体谅儿媳妇的不容易,也不能指责两个儿媳妇不尽孝道,毕竟未经他人事,莫劝他人善!

写在后面:宋叔照顾了宋婶整整二十年,她依然活得好好的,两个儿媳妇仅仅照顾了宋婶两年,就被折磨得不堪忍受!所以,题主问照顾一个瘫痪的老人有多难?对于宋叔而言,一点也不难,那是因为他把照顾宋婶当成自己的分内之事,理所应当!

对于宋婶的两个儿媳妇而言,那真的是苦不堪言,照顾宋婶是她们的额外负担,在她们看来,宋婶就是老天爷派来折磨她们的!如果宋婶不死掉,她们迟早要被折磨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照顾瘫痪的老人到底是难还是不难?就看你怎么对待了,用心了就不难,没用心,那就是灾难!

请问你们知道照顾一个瘫痪的老人有多难吗?

凌晨1点,张然刚躺下,77岁的老父亲又大声吆喝着要起床,张然刚进卧室就闻到一股刺鼻的味道,她刚要给父亲翻身,父亲却把紧握的手伸到了她眼前,张然看了一眼后没忍住当场就吐了一地。

50岁的张然有个比自己大两岁的哥哥张成,哥哥大学毕业后留在外地发展,张然毕业后留在父母身边结婚生子。

因为哥哥在外地,多年来父母家里的事情都是张然处理的。父母偶尔生病住院,张然和老公就能照顾也不用哥哥回家。

父母换房子、装修,都是张然帮忙给处理。

每到周末张然一家三口就回父母家陪老人吃饭、带老人近郊旅游、爬山、吃农家乐。父母经常感叹:都说养儿能防老,不在身边也枉然。

母亲70岁年突然心衰住院,做了搭桥手术,张然的哥哥请假回家住了三天,等到母亲手术结束后的第二天就因为单位有事回去了。

张然只好和父亲、老公轮流照顾母亲,直到母亲出院。

母亲出院后,张然给父母亲请了个保姆,照顾母亲的生活起居。

母亲康复后,老两口坚持把保姆辞退了,觉得每个月4000多的保姆费用浪费,老两口说自己互相照应完全可以。

原本身体健康的老父亲在72岁时,突发脑梗住进了ICU经过抢救虽然生命无忧,但是却丧失了语言功能、右侧肢体偏瘫。

为了让老父亲康复,张然带着老父亲辗转在各个康复医院进行治疗,这期间张然都是请了护工全天候陪护父亲,张然和,母亲轮流去医院陪父亲。

经过一年的康复,父亲的状况略有好转,也只是能够说自己和家人的名字,每句话超过5个字就无法流畅地表达一起,原本脾气就暴躁的父亲更是让人无法亲近了。

父亲出院回家后,张然给父亲请了保姆,专门照料父亲的生活起居,母亲负责家里的一日三餐,张然隔天回家看望一次,负责给父母买菜、买米。

母亲在照顾了父亲一年后,突然晕倒了,张然接到保姆电话后急忙赶回家,把母亲送到医院,医生说是因为劳累引发综合症状导致的晕厥,只要注意休息和调养就可以。

张然坚持让母亲住院调理,母亲却坚持要回家,张然理解母亲的心思,她说:妈,我知道你不放心我爸,我回家照顾我爸,你在医院好好调理下。

母亲终于同意,张然每天下班后恢复亲家陪着父亲,父亲也会含糊不清的问母亲那里去了?得知老伴住院后,父亲破天荒的安静了几天,只是每天张然回家后,父亲就会问张然:你妈呢?

母亲出院回家后父亲看着很高兴的样子,张然就劝父亲要好好吃饭、睡觉,免得再把母亲累病了。

父亲乐呵呵的答应着,好像听懂了又好像没听懂的样子。

又过了一年,母亲再次晕倒住院,还是疲累过度,张然和母亲商量:找一家条件好的养老院,让父亲住半年,母亲也在家好好调养身体。

母亲一听骂张然不孝顺,说养老院去了就回不来了,张然没安好心。

张然很委屈,觉得母亲心脏做过手术,并且晕倒过两次,都是因为过于疲劳导致,父亲只是送养老院住半年,这样有利于母亲的身体康复,并不是自己不孝顺。

母亲住院一周后回家了,坚持不肯把父亲送养老院,张然只好每天下班回父母家,帮忙照顾父亲再回自己家。

半年后的凌晨,张然接到保姆电话说母亲突然不好,张然赶回家时,母亲已经意识不清了,送到医院后母亲就一直没有醒过来,在ICU里坚持了2个月后还是撒手人寰了。

办完母亲后事,张然和老公商量自己会父亲家住,照顾父亲,白天保姆在家照顾父亲,晚上张然回家陪父亲。

张然和父亲住了半年后,恍然明白母亲的去世是被父亲的病累死的。

父亲每天晚上7点就要睡觉,而且不能开灯、不能有声音,等到10点,张然要入睡时,父亲已经睡醒了,他开始要求起床、看电视。

虽然这时候保姆会耐性的哄着老父亲,但是,老父亲会不依不饶的喊叫,张然只好和保姆一起哄父亲睡觉,父亲一般会折腾到12点左右,一会要求喝水、一会让换尿垫、因为父亲的语言含糊不清,有时候他的要求保姆和张然猜不准,父亲就会狠狠拍打床头。

闹腾完了父亲就会像个孩子般的睡过去,这时候的张然被折腾的了无睡意,等到刚要迷迷糊糊的睡去,父亲已经睡醒了,又开始大喊大叫,喝水、撒尿、要看电视。

这种循环会持续1个多小时,然后父亲又会很快睡去,等张然要睡时,父亲这一觉又醒过来了,开始重复一轮折腾,这一轮就到了凌晨5点左右,父亲会开始回笼觉到8点,而张然要顶着一双熊猫眼去上班。

如此循环往复了一个月后,张然开始慢慢适应父亲的睡眠习惯,但是身体却受不了。

周末时,家里的保姆家里有事要回家,张然独自一人在家照顾父亲。

父亲原本是白天排便,周五保姆走的时候嘱咐张然说父亲白天没有排便,让她晚上关注下。

凌晨1点,张然刚刚有点睡意,就听见父亲又开始大喊大叫,张然睡眼惺忪的见到父亲卧室,就闻到一股臭味,她心说不好,刚要给父亲翻身,父亲却突然把握紧的手伸到她眼前,张然看清后,忍不住吐了一地。

原来,父亲不但拉在了床上,还用那只能活动的手抓了一手的便便,不仅如此床上、枕头上、甚至父亲的头发上,球已经被父亲摸满了便便。

张然吐完赶紧让父亲不要动她去端水过来清理,可是父亲却要继续伸手,张只好找了根发带,把父亲的手固定在床上,然后才是大清洗。

整整耗费了2个小时才把床上、父亲的身上收拾干净,父亲看着累的气喘吁吁的张然,脸上没有一丝表情,又开始要喝水,张然又给父亲喂了水,让哄着父亲睡下,她却再也睡不着了。

直到接近5点,她才想要迷糊一会,可是父亲又开始使劲打敲打床边,张然只好再次爬起来,父亲这次坚决要求起床看电视,无论张然怎么哄父亲都不肯听话。

父亲看张然不肯把他抱到轮椅上,竟然用好的一侧身子一使劲翻到了床下。

张然吓坏了,可是她却实在是一个人没办法把父亲抱到床上和轮椅上,无奈之下,她只好在地板上铺上辈子,让父亲躺在上面,等到听见隔壁邻居有开门声,找邻居家的大哥帮忙把父亲搬到了床上。

白天的张然一个人做饭时,不敢把父亲一个人放在床上,只好费拼尽全力把父亲抱到轮椅上,让父亲坐在厨房门口。

吃完饭父亲要下楼遛弯、要回床上睡觉、要撒尿、要喝水、要看电视,张然累的筋疲力尽。

就这样过了半年,张然出现了夜间遗尿、椎间盘突出,尤其是椎间盘突出,让她无法弯腰、不能久坐、不能久站。

无奈之下,张然和哥哥商量把父亲送过到了养老院。

照顾偏瘫老人的辛苦,如果不亲身经历真的是无法感同身受。

精神上的和身体上的折磨都会让人崩溃。

精神上的:看着自己最亲近的人被疾病折磨却无能为力,那种心疼和无力感会让人心力憔悴,而患病的亲人却只活在自我的世界,感知不到外人的心情,反而精神上不会有太多负担,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有人能看起来病恹恹的,但是寿命却比健康的人更长的原因吧?

身体上的:病人在身体异常状态下,打破正常的作息规律,他们可以随时入睡、随时清醒,而健康人的生物钟却无法跟上他们的节奏,会让自己的身体处于混乱状态,从而损害了身体健康。

请问你们知道照顾一个瘫痪的老人有多难吗?

见的太多太多。

1,院长太太。老公是天津某大医院院长,已逝。老太太雍容华贵。一个闺女依据德国,一个闺女移居美国,人家有的是钱。

老太太在滨海一个大医院做膝关节置换术,没有想到,手术以后就没有醒过来,成了植物人。

没有办法,只能请一个保姆。家里房子出租。老太太和保姆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是小医院。专门辟出一间病房,为什么可以这样,有钱能使鬼推磨呗。

我在这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两年,天天面对这两个女人,老太太眼睛盯着天花板,譬如行尸走肉,从来没有看见女儿来探视,老太太的工资、房子出租费,大概够老太太开支。想想,这样活着,也没有多大意思。

2,齐姐。让我出诊给她妈妈褥疮换药,上了她的汽车才知道,老太太住在养老院,离我医院七八公里,既来之则安之,只能跟着她去。

老太太就她一个闺女,瘫痪在床,已经20多年了,一直跟着闺女,不过现在闺女也要生孩子,不得已,只能送老太太住养老院。

进得门去,臭气熏天。老太太骨瘦如柴,两只脚拧成了麻花,凡是着力承重的地方,都长了大大小小的褥疮。

换药是次要的。首先进行健康教育,褥疮患者,如果想痊愈,如果是100分,那么,第一,护理,是40分,就是不能压着,被褥柔软,最好是气垫床。每天必须翻身拍背;第二是营养,40分,必须控制基础病,加强营养;第三是无菌操作,15分;第四,才是考虑用药。大家都是老百姓,不容易,我就手把手教给齐姐,我出诊换药,就这么一次,以后靠她自己换药,每次100多元请医生,没有必要。

半年以后,一个女人来门诊取药,说,我就是齐姐,你到养老院出诊的那个老太太的闺女。我母亲褥疮好了。我惊为天人。

临床,已经有几个这样的例子了。另外一个也是闺女照顾母亲,兄弟姐妹推荐她全心全力照顾。我还把一盒手术器械借给她几个月。一个是老头照顾老婆,当然,我治疗几十个褥疮患者,就只有几个痊愈。

3,楼上姐姐。老头还不到瘫痪的地步,只是有时神志失常,拿了拐杖,总是打人。别人不敢打,专门打老伴。姐姐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的。儿子在德国,鞭长莫及。

我的建议是送养老院。没有办法,就是请个保姆,两个女人,按不住老头,拉不起老头。送到养老院,楼上姐姐果然清闲自在,不过老头天天闹着回家。老头的兄弟姐妹也颇多怨言。这几天,老头正在养老院闹绝食呢。

4,二哥。妈妈在病床奄奄一息。家里有病重的妈妈,高龄的父亲,怎么办?幸亏二哥二嫂从云南赶回家。二哥虽然下肢瘫痪,坐着轮椅,却可以24小时看护妈妈,端茶送水。二嫂包揽了全部家务,还有一大片农田。

二哥生病的轨迹是20多岁脑膜炎、30多岁脑瘤,40多岁脑梗死,50多岁瘫痪。嫂嫂说,不要紧的,以后,我就是你的双脚。二嫂,一个瘦瘦小小的农村妇女,说到做到,在我眼里,嫂嫂像母亲一样。本来就是,人说长嫂为母,没有妈妈,大嫂早逝,把温柔贤淑的嫂嫂比做母亲,也是我的感恩戴德,知恩图报。每个月我给父亲1000,给二哥1000,心里稍稍有点平衡。

每天,嫂嫂必须给二哥擦洗身体,换洗衣服,大小便失禁病人,每天都必须洗一大堆衣服。

对瘫痪的亲人说,以后,我就是你的双脚,对双眼失明的亲人说,以后,我就是你的眼睛,这是天底下、人世间最美丽的语言。这种行动,是天底下、人世间最美丽的画卷。

总而言之,照顾瘫痪病人,需要极大的爱心,不是二八八的可以承受的。

请问你们知道照顾一个瘫痪的老人有多难吗?

父亲九十五岁那年,糊涂得只知道张嘴吃饭了。即便这样,还留着一个心眼呢一一甭管谁喂他吃饭,他都要瞪大眼睛看着你自己先吃一口,不然呢,他不张嘴,他怕别人在他的饭里下毒药。

请问你们知道照顾一个瘫痪的老人有多难吗?

照顾一个瘫痪老人,翻身,擦洗,换衣,一个人无能为力,得两个人同时出手方可进行,遇有此情,就需要请人长期帮忙,十分辛苦。孝心感天动地。让我们共同为那些为了亲人默默付出、辛勤劳累的人致敬。

请问你们知道照顾一个瘫痪的老人有多难吗?

我一个朋友已经照顾他瘫痪的妈妈快10年了,他的妈妈由于二次中风,导致生活需要长期坐轮椅。照顾病人是非常辛苦的,长期照顾一个瘫痪的病人更加是难上加难。

照顾一个长期坐在轮椅的病人,可以想象得到是非常辛苦的,不但是照顾她吃饭比较麻烦的,而且照顾她去洗手间洗澡等也是非常麻烦了。碰上重要的节假日我的朋友还要开车带他的妈妈一起回乡下,其实真的很辛苦的很麻烦的。如果是照顾几天,很多人都能做到,但是坚持照顾十年,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事情,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真是有一定道理的。

长期照顾一个瘫痪的病人,自己的家庭工作生活必然会受到影响,由于要及时照顾好老人,工作出差的地方不能走太远了,周末带小孩子出去玩的时间不能太久了,去的话也只是在广州市周边公园玩一下。我的朋友还要忍受自己老婆的埋怨,想尽各种办法去化解老婆长期的不开心,以免影响到夫妻感情和小家庭的幸福生活。

长期照顾-个瘫痪的老人,另外一个问题是还要处理好大家庭里内部的问题,因为兄弟媳妇之间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这件事情上是付出最多的那个人。我的朋友不但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照顾好他的妈妈,还要努力去化解兄弟之间的抵触情绪,尽力去避免妯娌之间因为照顾老人的问题产生冲突,影响到大家庭的和睦相处。

做为瘫痪的老人,千万不要随随便便放弃自己,尽量让自己可以多做点事情,减轻儿女媳妇的压力负担,对整个大家庭的幸福生活都是有帮助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