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事情是你到了蒙古国才知道的?
第一次来到蒙古国,就被一个热情的蒙古姑娘要了联系方式,可是当他知道我的中国人身份之后,却再也不愿意和我联系了,后来我才知道,蒙古国的人对我们有很大的敌意。
我因为工作的原因,在蒙古呆了接近一年的时间。在没来蒙古之前,我对蒙古国的印象还是很好的,以为这里都是青山绿水,空气清新,可是自从有过出差蒙古国的经历,便再也不想来到这个地方,接下来就谈谈我对这里的印象。
初到蒙古的印象蒙古国是我们的邻国之一,两地的交往可以说是非常的密切,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蒙古国还精挑细选地送了三万只羊给我们。
在没来蒙古国以前,我就去过国内的内蒙古,我的感觉就是那里的风景、生活也很自在。原本我以为蒙古和内蒙古的差别并不大,可是到了蒙古国境内,才发现这两者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蒙古的首都叫做乌兰巴托,也是他们那里唯一的一座大城市,但整体的规模和内蒙的呼和浩特差了不是一个级别。从观感上来说,乌兰巴托的整体规划很糟糕。
整个乌兰巴托城区建设的没有规划,一个城市横亘在山谷之间,南面是主城区,这里有许多高楼和商业性的建筑。其次是东西北三个方向,几乎就是他们的棚户区,其中还有不少的贫民窟。
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乌兰巴托许多地方还没有通水通电,那里没有公路,也没有生活设施,整体环境非常糟糕,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居住在蒙古包里面。
尤其是冬天的时候,乌兰巴托的雾霾非常严重,因为这里的人们没有办法取暖,只能焚烧生活垃圾或者牛粪来取暖,这也让乌兰巴托成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如果要选择出门,一定要带上口罩。
蒙古人的生活方式蒙古人的生活方式几乎已经不具有东方人或者游牧民族的特点,因为各种的原因,城市中的蒙古人生活方式已经基本西化了,同时也变得更加文明礼貌了。
他们吃饭使用刀叉、讲究文明礼仪、不随地吐痰,并且不喜欢人们大声喧哗。在社交礼仪方面,也经常使用谢谢再见等文明用语。
蒙古国也是一个贫富差距很大的国家,想必大家都知道乌兰巴托的夜这一首歌,它描写的是淳朴的草原生活。可现在的乌兰巴托已经完全变了样,城市里的年轻人、有钱人喜欢去娱乐场所,比如电影院、美容院、商场、西餐厅、酒吧、KTV之类的娱乐场所,而那些没钱的人只能选择做一些零活来维持生计。
蒙古国的冬季是漫长的,持续时间长达五六个月,我在马路边经常会遇到五六十岁的老阿姨顶着零下几十度的严寒出来卖牛奶或者酸奶的。这还算好的,有一些无家可归的人,只能喝烈度白酒来保持体温。
蒙古国的就业机会很少,在大街上的时候,会碰到无所事事的男性在闲逛,有的干脆他在马路边上睡大觉,还有的流浪汉,他们没有收入没有家庭,只能把下水道当成自己住所。
蒙古人为什么对我们有刻板印象?
在蒙古国的时候,我差点还交往了一个蒙古女友。我在没来蒙古国之前,就听说这里的女性性格豪爽,脸盘很大,体格很壮。后来我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也并非所有的蒙古女孩都是如此。
现实生活中的蒙古女孩其实还是很会打扮自己的,有的也很乖巧温柔,她们尤其喜欢韩系或是欧美风的打扮,平时也会穿超短裤或是染发美甲。
有一次,我在酒吧的时候,就被一个蒙古国的姑娘给搭讪了,因为她刚开始使用英文和我打招呼的,后来我们就一直用英文交流。
直到交往了有半个月左右,她问我是来自哪里的。当我告诉她我来自中国的时候,她却表示不想和我继续相处了下去了。
后来我才知道蒙古国女孩其实对中国男生不感冒,甚至有一点排斥。之后我问她为什么刚开始不说清楚,她说是因为我韩系的打扮才主动和我打招呼的,因为蒙古的女生普遍喜欢找外国男朋友,尤其是日韩欧美的。
当然我也知道,在这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一些蒙古国人因为历史的偏差认为我们侵犯了他们的土地,而且他们认为中国人来到蒙古国之后抢了他们的就业岗位。
总之一句话,如果一个人讨厌你,他就会找出各种理由来排斥你。
不过也并非完全如此,不少蒙古本国人也去中国留学过,他们知道我们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所以也很愿意和中国人做朋友。但这次不愉快的经历,也让我打消了找一个蒙古女友的想法。
蒙古国人的生活水准饮食
蒙古国是肉食爱好者的天堂,如果你愿意,一日三餐都可以吃肉。而且蒙古国牛羊肉非常多,人均拥有20只羊,常见的菜品有酸奶、血肠、手撕羊肉、烤全羊等,几乎都是奶制品或是肉制品。
另一方面,蒙古国的蔬菜水果则比较少,所以价格方面就很昂贵,诸如青菜、苹果、橘子、香蕉等都不是常见的水果,价格方面也在十几元到到几十元已经不等。蒙古国本人经常能够消费得起的蔬菜有土豆、胡萝卜、包菜、西红柿。
出行
第一次来到蒙古国,你会发现大街上几乎看不到出租车。如果想要打车,只需站在路边示意司机停车。因为蒙古国没有自己的汽车产业,所以马路上行驶的汽车基本上是二手淘汰的,在价格方面也比较便宜,所以是普通家庭也能够开的上汽车。
不过由于进口的二手汽车当中既有左舵车也有右舵车,加上乌兰巴托路况并不好,所以这里的堵车现象也很严重。
住房
蒙古国的有钱人很喜欢住在佛景房的小区,这类小区基本上都上韩国人开发的,也有的有钱人会选择自己买地盖别墅。至于普通的人,也是能够消费得起商品房的,平均价格5000元每平米左右。
但乌兰巴托的就业机会稀缺,没有钱的家庭也只能选择住在蒙古包或者棚户区里面,在用水用电方面也很不方便。
蒙古国人的收入蒙古国是是一个坐拥金山银矿的国家,它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各种矿石能源,铜矿储量20多亿吨,黄金储量达3400吨,煤矿储量达3000亿吨,石油储量达80亿桶,铁矿储量为20亿吨,萤石矿床储量2800万吨,磷矿储量2亿吨,银矿储量7000吨等,要知道,蒙古国的总人口也不过才330万,把这么多资源平均到每个人身上,足够他们过上富裕的生活。
可实际的情况却很糟糕,蒙古是一个内陆国家,它的大量资源没有办法完全开采和出口,加上蒙古的营商环境不好,所以它一直是借债度日。现在蒙古国的外债平均到到每个人身上,要负债1万美元。
蒙古国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国家,所以这里的人们工作岗位有限,收入来源也很单一,根据统计,蒙古国人每月的平均收入在2500元左右。
在蒙古,高收入职业有边境线司机、挖煤工人、每月的收入在五六千元左右。
来了蒙古才知道事情1.蒙古虽然是一个内陆国家,但这里也是有海军风,他们的海军总人数只有7人,却只有一个人会会游泳,蒙古的海军司令说,他这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想看看大海是什么样的。
蒙古海军成立于1938年,它最初是用来边境贸易的,后来随着铁路的发展别无力负担起巨大的开销,后来在上世纪90年代,蒙古海军承包给了私人,主要就是带游客上岛游玩,参观蒙古海军的门票只要几块钱。
2.蒙古虽然面积广袤,但许多地方的环境因为过度放牧已经被破坏掉了,这里的土地严重沙漠化,每年还有大量的沙尘暴,而且蒙古国的乌兰巴托也是世界上最寒冷的首都之一,冬天的最低气温达到了零下50°。
但蒙古国也有美丽的景色,这里有草原、荒漠、森林,甚至也有瀑布。
3.库苏古尔湖是蒙古最大的淡水湖,它的面积有2769平方公里,最深的地方超过260米,它的蓄水量是中国所有淡水湖的1.66北。在距离它400米远的地方,就是著名的贝加尔湖。
4.乌兰巴托的总人口有150万左右,其中年轻人占到了城市总人口的70%他们的学历很高,普遍都有大学学历。
在生活当中,蒙古的女性强势并且独立,因为蒙古国的男性喜欢酗酒,他们经常各种娱乐场所,所以为了管教,还会把丈夫赶出门。
5.蒙古人冬天的时候,几乎是不吃早餐的,因为这里的冬天寒冷,所以他们起床很晚,通常要在10点之后。
6.蒙古国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在上世纪的时候,蒙古国将俄文作为他们的文字,然而在历史上,蒙古国的历史文献却是用中文记录的。
但现在的蒙古人也很忠实自己的传统,每年都会举行那达慕大会,在成吉思汗广场上,也有需多穿着蒙古传统服饰的人在游玩拍照。
7.蒙古国的生活非常悠闲,这里的人朝九晚五,也不用加班。尤其是到了每年的七月份,蒙古人都会给自己放两个月的假期。那时你走在大街的时候,几乎看不到行人。而且蒙古人产假也很长,居然有3年,这也说明蒙古人的生活压力很小。
概括总的来说,蒙古国的生活悠闲,这里风景秀美,而且距离我国较近,是选择旅行一个不错的目的地。
有哪些事情是你到了蒙古国才知道的?
我曾在蒙古国一所学校执教汉语一年,这个国家给我的印象不错,尤其与当地人打交道很有意思,蒙古国的习俗也很有趣,下面我具体分享一下自己的生活经历。
蒙古国的饮食、居住和交通乌兰巴托作为蒙古的首都,饮食上还是很国际化的,我住的地方在一环线上,还是比较热闹的,有多种多样的餐馆:蒙餐、中餐、西餐、韩餐、日餐、快餐等等应有尽有。宿舍配有开放式厨房,在工作日都是在家做中国菜吃,周末有朋友来还可以包饺子、炖牛肉,想吃什么还可以呼朋唤友下馆子。学校有食堂,食堂阿姨会准备所有学生和教师的餐饮,她的厨艺非常好,所以在午休较短的蒙古,食堂也是个好去处。虽然我一开始不太能接受比较膻的羊肉包子,但羊肉汤、火腿卷、汉堡、寿司的味道确实很棒。在国内我很少喝牛奶,但在这里牛奶和酸奶成了冰箱里的常客,短短的一年的执教我胖了10斤。
喜欢吃肉的我来蒙古国真的来对了,这边的菜市场里肉便宜的让人无法相信,除了中午不能回家要在学校吃一顿之外,我们都喜欢在家做饭吃。在我们国内牛羊肉还是很贵的,但在这里,可以敞开尽管吃。实在想念中国菜时我们就一起到中餐馆吃大餐,店里面素菜的价格普遍比肉贵。此外,巧克力、冰淇淋和酸奶也是我的最爱,这些零食很多是俄罗斯进口的,味道很好。在节日学校会组织活动,我们可以吃到传统的手抓羊肉,跟黑色矿石一起煮的,一点也不膻,非常好吃。可以说在蒙古我把肉吃了个尽兴。这边靠近满洲里所以也有很多种类的水果和蔬菜,但价格昂贵,但为了换换口味只能咬咬牙买的吃。
蒙古国房子大多是三四层高的楼房,但我住的是位于乌兰巴托市中心一套新建15层小高楼,我和同事两人住只有30平的大开间,有点类似于酒店标准间,但房子很新、装修时尚,供暖充足,24小时热水,厨房电器用具基本齐全,又有落地大窗户和开阔阳台,视野非常好,可以看到远处的山上错落有致的平房和蒙古包,夜景让人感觉像在中国一样,这对我来说绝对是一种享受。
不得不说,我住的地方简直太方便了。出了小区的路口,往右拐,步行十分钟就可以到花市,步行二十分钟可以到菜市场、国百等;往左拐,步行十分钟就可以到乌兰巴托的中心成吉思汗广场,步行二十分钟可以到e-mart超市、国立大学、乌兰巴托歌剧院等。平时出门基本都是步行,打车也很方便,这里出租车很少,一般是坐私家车出行,起步价1000图,剩余1公里1000图,下车的时候直接按里程数给钱。
公交车出行也很方便,但很少有人乘坐。乌兰巴托的道路很多都很窄,加上二手车价格便宜,每家几乎都有车,所以经常堵车,有人开玩笑说:乌兰巴托可以改名“乌兰巴堵”。但这里的司机非常礼让行人,在路口即使行人闯红灯、不走斑马线他们都会减速礼让。
乌兰巴托城区非常小,小到你步行就可以绕着走一圈,平时上班我们只需要步行,在每周去乡下买菜的时候会打车,但是没有出租车,所以我们都是打私家车,这是在蒙古出行比较常用的方法是。虽然学校附近也有公交车,但是看不懂蒙语,而且线路很少,所以只有跟学生或教师一起才会坐公交车,其他时候几乎都是打车。
不过我们郊游的时候喜欢步行,冬天外面虽然冷一些,但空气很好,风景也不错,只要不是太远的地方我们都会走路过去。但大多数情况下因为天气太冷还是会选择打车。我们住的地方就是市中心,到哪里也都很方便,路上车也不算多,几乎不用太长时间就能到这里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至于堵的原因,我后来问了蒙古同事才知道,原来蒙古的总人口虽然很少,但乌兰巴托的人口占了蒙古总人口将近一半的数量,而这边的二手车价格大多在在2万人民币左右,几乎每家都有车,而乌兰巴托主要的道路几乎都是4车道,其他道路几乎都2车道甚至还有1车道,所以交通比较拥堵,堵车非常严重,上下班高峰期更是举步维艰。
购买生活必需品我们会去本部勒市场,这里简直就是“义乌商品城”的翻版,几乎什么中国产品都有,不只是当地人,很多外国人也都在这里购买。乌兰巴托大部分商场都不是很大,最大的国百和乌兰巴托大百货也只有四层楼。
还有一些生活在这里的中国蒙古族,他们会提供网购快递的服务。在网上订购物品之后让他们带到乌兰巴托来,有一些在蒙古买不到的生活用品可以让他们带过来。像我比较嘴馋,经常让他们带一些国内的小吃,每次只要20元的运费,能捎带很多东西,方便又实惠。后来,我的球鞋换季衣服都让他们帮我代买的。
乌兰巴托市里的商场虽然不多,但是服务态度都很好,对待顾客热情又很有耐心,不会敷衍了事,比如蒙古的羊绒制品非常好,我为了给家人买羊绒衫在店里一遍一遍的试穿,还跟家人视频讨论,前后有快三个小时,但店员还是保持前后一致的笑容和态度,所以在这方面我体验还是不错的。
蒙古国人非常热情豪爽,当地的风俗习惯也很特别,有些让我吃不消我们下了飞机出了大厅后,等待的学生就一拥而上争先恐后的说着“老师好”,霸道的抢走我们的行李,拉着我们的手带我们去他们在蒙古的家。路上一直不停地报自己的名字,当地老师则指挥着他们小心拿行李,那时候心中感觉十分温暖,蒙古人民的热情、豪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刚开始上课时我问了学生的生日,每到一个学生生日的时候我就会给他准备一个从中国带的小礼物,对于蒙古学生来说只要收到礼物,无论大小都会很开心,也一定第一时间就告诉身边的人,到后来不需要我专门记他们的生日,他们也会来提醒我“老师,我明天生日!”然后用非常期待的眼神看着我,所以执教一年,我和班里的许多学生成了朋友,他们也愿意跟我分享自己的事情。
蒙古国的生活习俗还是很与众不同的,比如在蒙古如果踩到别人的脚时不需要说对不起,但要立刻握住对方的手,这就表示了对对方的歉意。但有一次我替一位老师上课,,因为提前知道那个班里学生很调皮,于是全程板着脸用比较严肃的表情上课。在走到一个学生旁边时,他不小心踩到了我的脚,学生立刻向我伸出手来,但我为了保持自己的严肃态度,我没有理他。他立刻表现得很难过,后来我问他为什么不高兴,他直言不讳说我不懂礼貌。这时我才知道踩到脚立刻回握对方是对他们的歉意和尊重。这之后每次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也习惯性地伸出自己的手了。
蒙古国人热情豪放,待人非常真诚,但他们办起事来却非常粗枝大叶,丢三落四的情况时有发生,记得第一次参加学校集体活动时,我们几个中国人完全不知情,就稀里糊涂蒙被古老师拉去参加了。到了才知道原来今天学校有一场晚宴,而负责通知的老师忘了和我们说。
学生的活动教室成了唱歌房,竟然还有可以点歌的卡拉OK,整个派对一直持续到深夜而且音乐响彻整座楼房。派对上的餐点、酒水、零食等都是客人自带的。而我们事前不知情是空手来的,学校问我们有没有准备,我们只能尴尬的笑笑,但她们依然很热情的和我们分享吃的,还一定要和他们一起跳舞、喝酒。后来我记得参加学校的活动时候,会赶快去买一些蛋糕、酒水等。有时候我带一些中国土特产去,但不管我们准备什么,蒙古同事们都很激动,会竖起大拇指说好!让我们感觉非常温暖。
蒙古人非常喜欢举办各种活动,逢节日必然有各种活动,而举办活动喝酒绝对少不了。这大概是我最不能适应的一件事了。蒙古人喝酒时都是白酒为主,啤酒为辅,大多都是混着喝,而且所有人都是用一个杯子轮流喝,一般由比较年长德高望重的男教师负责倒酒,给到谁就要全部喝掉,并且将喝光的杯子倒放在头顶以示“我已经全部喝完”。每次活动无论年轻还是年长的教师都会进行劝酒,所有人一轮一轮进行。对很少喝酒的我们来说实在一种煎熬,但在那种场合又很难推辞,只能多喝水多跑几次厕所来逃避。直到任期结束也很难适应蒙古的这种“酒文化”。
蒙古的白月节是蒙古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蒙古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春节。但每年的日期都不一致,蒙古人总为了哪一天是白月节而争论不休,基本上每次都是由政府选定好日期向全国公告之后再决定过年的日子。这一天与中国的春节很类似,在三十晚上就穿好节日盛装,晚辈向长辈敬酒、献哈达、礼拜。
初一一大早,家里人起床后开始互相拜年,还有许多人会赶到牧区亲戚家里,所以拜年的时间会持续好长一段时间。今年的白月节由于放假时间太短,很多学生没有来学校,所以在开学的时候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特别热衷于教汉语教师节日用语和拜年方式。比如晚辈要先把双手伸开,把长辈的双手托在自己的手上,并说“新年快乐”。蒙古也会给压岁钱,但不是长辈给晚辈,而是由晚辈给长辈,但不在乎给多少。在了解这些习俗之后,我们也给校长和学校的教职员工挨个拜年,在我们按蒙古习俗拜年之后,他们都会露出非常开心的笑容。
蒙古国让我不适应的地方冷而干燥让人很难受,蒙古国大部分地方是大陆性温带草原气候,季节变化显著,冬季是漫长又寒冷,还常伴有暴风雪发生;夏季不算长,昼夜温差很大;春、秋两季则几乎可以忽略。降水少得可怜,年平均降水量约120-250毫米,且70%集中在7-8月,所以冬季空气非常干燥。乌兰巴托作为世界上最冷的首都,冬天非常冷,但室内都有暖气,住家与学校距离也很近,下了楼对面就是学校。空气太干,晚上如果不喝水,一觉起来嗓子干得快冒烟。作为南方人的我几乎很难适应乌兰巴托的气候。此外,这边的空气质量不算好,乌兰巴托的供暖都是烧煤供暖,所以冬天污染严重,有的街道上直接就可以闻到煤气的味道,只有天气回暖以后才有所改善。
在蒙古穿衣服也一件让我头疼的事情,在岗前培训时已经了解到蒙古教师在工作时一般都是穿正装或裙装,在蒙古教学的第一天,为了入乡随俗,我和同事都穿着蒙古国当地套装入职报道,希望可以给教学点的教师和学生树立一种良好形象,在当天受到了校长和教师的广泛好评,一直说我们穿的很好看。
蒙古国对穿着打扮非常重视,我记得学校几次大的庆祝活动中,全校女生全部都是穿白色礼服裙、戴白色的花朵头饰,非常像小天使,而男生全部是西装、衬衫,头发要往后梳并用发胶固定,非常帅气。每次活动之前活动负责的老师会找到我们,告诉我们要换“好看”的衣服。如果活动当天还需要上课,蒙古老师都会将活动需要的服装准备好,活动开始前才会换上,并且重新化较浓的妆容。
学里面的活动非常多,每次都要穿礼服,我一个男的,也不得不带几套衣服去上班,每次换一套,但还是觉得有些少。所以后来还找了一些礼服出租的店,活动之前过去选一件合适的服装参加活动,那就省事多了。
总而言之,一年的蒙古国执教经历还是让我很难忘的。
有哪些事情是你到了蒙古国才知道的?
蒙古国与我国相邻,内蒙二连浩特是通往蒙古国最近的海关。坐车几公里路就到蒙古国的扎门乌德,这一路有很多蒙古国前来二连浩特拉货的车子,都是生活日用品,车子小都装的满满当当。
在扎门乌德坐火车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就能到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八月份过去乌兰巴托已经很冷了。乌兰巴托的规划不好,城市里有高楼也蒙古包,为了取暖蒙古包都烧木柴,因此城市空气污染严重,街道上随处都有劈好售买的木柴。蒙古国原始森林覆盖面广所以木材很多。蒙古国的牛羊肉很便宜,在市场里随处可见售买的牛羊肉和剔肉骨架还有牛羊的内脏,但是蔬菜水果很贵是牛羊肉售价的两三倍,也许是蒙古国气温很低种不出菜的原因吧。
蒙古国的低温天气占全年俱多,城市路面常年有一层冻冰,乌兰巴托市的早上经常有军人和学生在路上铲冰。城市居民定点在市区取水点拉生活用水,感觉很落后。乌兰巴托的水酒度数低,但为了取暖喝多了也就喝趴了。乌兰巴托的女人很开放,如果你想搭讪一个女人那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或许喝一杯啤酒就你有意想不到的好事发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