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杀关羽是不是一个错误决定?
孙权杀关羽,何止是错误决定,简直是蠢到了极点。
孙权袭荆州和杀关羽,印证了一句老话,即穷人恨的不是富人,而是同为穷光蛋的小伙伴,突然一夜之间暴富了。
当初,在汉中之战前,曹操、刘备、孙权三方的实力排名是曹操为首,孙权次之,刘备则为末等。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是孙权、刘备的共同敌人,而孙刘联盟也是由此而来。
但在汉中之战后,由于刘备一方击杀夏侯渊,同时又力拒曹操,进而占据汉中,这就让刘备的实力暴涨。
而这还不算完,关羽这边先是占据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紧接着,又上演了一波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超神操作。
这么一来,刘备的整体实力,一跃成为座次第二,而孙权则沦为末等。
所以,孙权就感到极为不平衡,凭啥刘备你就能一夜之间富有了呢?并且最重要的额是比我孙权富有,不行,越想越气,越想越不平衡。
原本大家都是穿带窟窿眼儿的破裤子一起玩泥巴的好伙伴,突然有一天,其中一个西装笔挺,开着豪车风风光光回来了,这就会让其他还在紧衣缩食的人感到“愤愤不平”。
你可以富,但是不能比我富,这便是孙权当时的心理。
不过按常理来说,孙权好歹也是一方诸侯,眼光和格局不是一般小民百姓能比的,此时即便是不满于刘备风光无两,但为了大局,理应先把不平衡的情绪放一放再说。
毕竟,当时的曹操依旧还是孙、刘最大的敌人。
所以,这个时候的孙权,最应该做的,是继续跟刘备示好,然后双方一块前去干曹操才对,尤其是在曹操刚被刘备打的抬不起头来的难得机会下。
这就好比,我们在玩游戏时,甲和乙为队友,其中甲(代指孙权)的战斗力为30,而乙(代指汉中之战后的刘备)由于得到升级,战斗力为40,双方合起来的战斗力为70。
而甲和乙的共同对手丙(代指曹操),战斗力为100,不过在乙的一番神操作后,丙战斗力受损,降为80左右。
这个时候,正常且理性的将领或者统治者,应该怎么做呢?有句老话叫做“趁他病,要他命”,即甲乙赶紧联合起来,全力猛捶丙,即便是没把他锤死,最起码也得把他锤个半死不活才对。
哪怕是甲不太想联合,但做做支援的声势,在小伙伴乙上去锤丙的同时,跟在后面捡捡便宜也是不错的嘛。
甚至更“恶毒”一点,等到乙和丙打得差不多了,也就是双方互有损伤的时候,甲去来个“渔翁得利”也不是不可以,最起码这也能显示出甲的手段和水平。
不管是想采取哪一种方式,必要的前提,就是先不要和自己的队友闹崩,纵然心中再不满,但起码做到表面上和睦,先稳住队友,看形势如何变化再说。
但孙十万又是怎么做的呢?
他既没有联合刘备继续攻打曹操,也没有跟在刘备后面捡便宜,更没有等着刘备和曹操拼杀后“渔翁得利”。
而是对刘备来了一招背刺,即偷袭荆州,斩杀关羽。
这样一来,就意味着孙权转过头来,开始干自己的队友,并且还把队友的战斗力从40干到了20,自己虽说没受太大损失,但再想联合刘备干曹操,怕是不可能了。
尤其是处置关羽这件事上,孙权的做法更是把“鼠目寸光”彰显得淋漓尽致。
关羽是什么人?是刘备的生死兄弟,是蜀汉的二号人物,他对于刘备意味着什么,孙权不是不清楚。
但孙权却在对此十分清楚的情况下,依然把关羽杀了。
有人说关羽的死跟孙权关系不大,不是他主导的,包括像电视剧《新三国》中,还演绎了孙权极其不情愿杀关羽,是吕蒙擅自做主才导致了关羽之死。
甚至在之后,电视剧还上演了一幕吕蒙因私自杀关羽,继而遭受天谴而死的情节。
但实际上,各种证据充分显示,关羽之死和孙权有直接关系。
《三国志》的“吕蒙传”中,记载了这么一个细节,在偷袭荆州得手后,吕蒙病倒,甚至一度病得无法下床,因此就不得不留在江陵。
封爵未下,会蒙疾发,权时在公安...募封内有能愈蒙疾者,赐千金。---《三国志》
也就是说,当时吕蒙确实病了,并且孙权为了给吕蒙治病,还特意下令悬赏医师,只要能治好吕蒙的病,便赏赐千金。
而在之后,孙权亲自向前线下达了围堵关羽的命令。
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三国志》
因此,关羽才会被困于麦城,而在他带领十余骑突围失败后,最终被潘璋的手下部将马忠所擒获。
也就是说,在吕蒙病倒之后,后续围捕关羽的相关战役,都是孙权在亲自指挥,吕蒙并没有参与其中。
因此,虽说《三国志》中并没有直接说明杀关羽的指令是孙权下的,但像关羽这么重要的人物,旁人是无论如何不敢私自杀他的。
所以,那道杀掉关羽的指令,大概率也是孙权下的。
至于说孙权为何非要杀了关羽不可,根据他的后续操作,可以得出结论,他杀关羽是为了讨曹操欢心,更准确地说,就是“跪舔”曹老板,希望曹老板拉他一把。
毕竟,是关羽把曹老板打得几乎都要迁都的,当时曹操“压力山大”, 而“白衣渡江”和杀了关羽,在孙权的概念中,就是献给曹操的一份“投名状”。
也就是说,在偷袭荆州得手之后,孙权需要曹操的继续支持,因此才会杀掉关羽,并“传首洛阳”,即把关羽的首级送到洛阳交给曹操。
但可惜的是,孙权的这番操作,似乎并没有起到作用。
首先,对于孙权献上的这份“大礼”,曹操并不买账,并且还对左右人说孙权“复有异图”,也就是说孙权这么干的目的不单纯。
因此,孙权依旧还是排行“老三”,而并没有像他想象中挤掉刘备升级为“老二”。
并且,不仅是曹操不买孙权的账,到了曹操去世,曹丕登基,照样也是如此,在稳定朝堂局势后,曹丕马上就发动了对东吴的战争,以孙权“擅取襄阳”为由,直接对孙权用兵。
这一战,一度打的孙权忙不迭地认怂“遣使奉献”。
所以,通过这些就能看到,孙权试图借助偷袭荆州、斩杀关羽而达到讨好曹操的目的并未实现,至少在他甘愿成为“大魏吴王”之前,曹魏一方一直都对其不鸟。
孙权当时最明智的选择,是应当继续坚定地捧刘备,最好能让刘备成为老大,然后自己就可以升级,再不济等着刘备和曹操厮杀,自己在后面捡便宜也不是不可以。
但这些他都没选,而是选了一个“惹了一身骚”的选择。
当然,孙权杀关羽,也不能说没有一点“收获”,他不仅成功地瓦解了孙刘联盟,同时还拉来了一波“好”仇恨。
关羽对于刘备有多重要这就不再赘述了,即便是仅从人才方面来讲,孙权杀了关羽,意味着让蜀汉失去了一位稀有的全能型将领,这是拿多少钱都换不回来的。
而从关羽和刘备的感情方面来讲,孙权这么做已经不仅仅是打刘备的脸,而是直接要了刘备的命。
如果关羽活着,刘备也许会出于大局考虑,继续维持孙刘联盟,但关羽死了,那就不要怪刘备翻脸了。
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刘备对孙权大打出手,双方因此元气大伤,而曹操不仅摆脱了僵局,还则趁机回了一波血。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孙权斩杀关羽,最大的受益者反而是曹操。
想当初,曹操曾夸奖孙权,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这话如今看起来,那可真是“未卜先知”,孙权这一把操作,结结实实的给曹操当了一次好儿子。
当然,孙权之所以这么做,也是有他自己的原因的,毕竟人的眼光和境界,决定了对事情的处理方式。
什么原因呢?简单来说,就是孙权以及孙吴政权,从来都没有想过争天下,而是一门心思地想当一个割据政权,也为安心在江东小日子而“努力”。
因此,孙权所做的一切都是建立在这种前提之下,包括他偷袭荆州,也不过是想在长江中游为自己增加一道保障而已。
所以,孙权才会做出这么一个在外人看起来错误到离谱的决定,但是,不管孙权有再多的“苦衷”,他这种“背刺”队友的行为,都掩盖不了其不道德、不仗义,且极为短视的内核。
所以综上所述,以及结合关羽死后事情的走向来看,孙权斩杀关羽,绝对是一个错误到离谱的决定。
孙权杀关羽是不是一个错误决定?
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孙权偷袭荆州是错的,但是他的这个错误既然已经犯下了,那就没有退路了。拿下荆州、抓到关羽之后,孙权只能杀掉关羽,除此之外,他毫无办法。所以说,孙权杀关羽,并非是错误的决定,而是当时的形势所迫!
孙权偷袭荆州在偷袭荆州之前,孙权和刘备虽然偶尔有冲突,但总体来看,双方都还是比较克制的,名义上还算是盟友关系。当时的荆州,总共有7个郡,其中关羽占据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孙权占据长沙郡、桂阳郡、江夏郡,曹操占据了南阳郡,由于大家的领土靠得很近,所以说孙权对关羽这边没想法,那是不可能的,只不过当时东吴的共识还是联刘抗曹,所以暂时没有对刘备用兵的打算。这也是为何吕蒙屡屡劝说孙权对关羽用兵,孙权却置之不理的原因。
事情的转变其实是在汉中之战!在汉中之战前,天下公认的是曹操实力最强,孙权次之,刘备最弱,结果让大家都没想到的是,刘备竟然敢于发起汉中之战,而且于定军山之战中阵斩了汉中曹军的主帅夏侯渊。在此之后,就算曹操亲自引兵前来,也并非刘备的对手,最终只能遗憾退出汉中。汉中乃是进军益州的咽喉,拥有了汉中,曹操将有更大的机会打进成都,然而曹操却丢失了这么个战略要地,虽说他迁走了汉中的百姓,给刘备留下了一座空城,可这也改变不了曹操战败的事实,自曹操这一败仗之后,曹魏再次入主汉中,已经是几十年后的蜀汉末期了。
汉中之战,虽然很多人都不愿意承认曹操战败了,但事实就是如此。而曹操的战败,让孙权认清了两个现实,一是曹操衰弱,是个纸老虎,此时对曹操下手,很可能有巨大收益;二是刘备实力很强,东吴在此之前也是和曹军交手数次,了解曹军的实力,刘备能在大规模会战中击败曹操,可见刘备的蜀汉也是非常强悍的。两个强悍的邻居,对东吴来说都是巨大的威胁,那么东吴到底该先揍谁呢?
按照大家的正常思维,当然是先打曹操了,毕竟曹操占据了整个中原,人口、经济都是最强大的,虽然他在汉中之战打败了,但他还是可以很快就恢复过来的。等他恢复过来,将会更难对付,所以说,先打曹操,符合东吴的利益。孙权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在建安二十四年,又开始了他的进攻计划,攻打合肥!说到合肥,大家就非常了解了,这简直就是孙权的噩梦啊,无论他怎么打,就是打不下合肥。当初他带领十万大军前来,面对数千守军的合肥,愣是打不下来,还被张辽给胖揍一顿,悲催极了。而这一次,孙权也没有超常发挥,尽管曹操的主力大部分都在汉中和刘备作战,孙权还是没能打下合肥。
这人哪,一遇到困难,就容易想东想西,孙权就是这样的。他打了这么多次的合肥,就是没能打下,反而他自己被打的怀疑人生了,于是孙权开始转变之前的思路了,开始仔细考虑起吕蒙的计划,谋划着对荆州的进攻。很多人都不理解,刘备和孙权的联盟实力大增,而曹操实力削弱,此时正是痛打落水狗的时候,应该好好谋划进攻曹操,为啥孙权却选择了偷袭荆州,放弃了争霸天下的希望?实际上我们站在孙权的角度上来考虑,也许能够理解孙权的选择。
刘备虽然是孙权名义上的盟友,但是两家其实是面和心不和,在孙权看来,刘备也是对手,只不过这个对手实力比他弱,曹操这个对手的实力比他强。最开始孙权之所以联合刘备打曹操,就是因为刘备对自己的威胁不是特别大,曹操对自己的威胁才是最大的。但是汉中一战,让孙权看到了刘备的厉害之处,他没想到之前自己看不上的刘备,实力竟然这么强。而合肥一战,也让孙权认清了另一个现实,那就是曹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虚弱,虽然他在汉中打败了,但在陆战方面,东吴军队还是并非曹军对手。
这两个现实综合在一起,就说明了另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孙权打不赢曹操,曹操打不赢刘备,这就说明现在的孙权在陆战方面其实也是打不赢刘备了。得出这么一个事实的孙权心里开始慌了,而让他更慌的还在后面,那就是东吴最大的倚仗:长江,在刘备方面看来,也并非不可逾越!
在此之前,虽然吴军不擅长陆战和攻城战,但是他们有长江之险,有强悍的水师,所以即便曹军如此强大,仍然打不赢吴军,赤壁之战就是最好的例证。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关羽在荆州厉兵秣马数年,打造出了一支强悍的军队,而且关羽的军队中,也有水师,一旦孙刘两家交恶,关羽完全可以率领水师顺流而下,杀进东吴腹地。一旦蜀汉军队杀进吴军腹地,以吴军糟糕的陆战能力来看,他们是打不赢蜀汉军队的。
一想到这种情况,孙权就不由得后怕,而之后的襄樊之战,更是让孙权心惊,关羽大展神威,打得曹军抬不起头,连于禁统帅的精锐七军都被关羽全歼,可见关羽军队的实力是多么的强悍。在此之前,孙权也许还会稍有疑虑,但看到关羽表现这么猛,又有水师,又处于长江上游,这就更加使得孙权坚定决心了,拿下荆州,全据长江!不然以蜀汉的发展速度,说不定曹操还没灭掉,他孙权先给刘备干掉了!
孙权杀关羽孙权偷袭荆州,虽然在大家看来,非常不明智且无耻,但是站在孙权的角度来看,这么一个厉害的邻居,确实是非常可怕的。某种角度来说,当时的刘备势力对东吴的威胁比曹操势力更加强,因为刘备势力不仅陆战强,而且水战也不弱,远不是当年赤壁的曹操可比。所以说,为了东吴的生存发展,孙权必须打压刘备势力,至少得先保住东吴基业,再谈一统天下。实际上,孙权的这种想法是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以当时的史料来看,刘备势力的最主要的目标还是在曹操那边,根本就没想去侵略东吴。
站在我们后人的角度来看,孙权偷袭荆州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因为一旦偷袭荆州,打破和刘备的联盟关系,那基本也就宣告了东吴失去一统天下的机会。不过既然孙权偷袭了荆州,那接下来的很多事情,其实就是顺理成章了,比如说斩杀关羽。
很多人说,孙权拿下荆州后,不应该杀掉关羽,因为这会让孙刘两家的关系彻底破灭。实际上,本文认为,这种看法并没有设身处地地站在孙权的角度去考虑。我们站在孙权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其实可以发现,对于关羽的处理有三种,而我们只能选择最后一种。
一、招降
招降关羽?这怕是一个笑话!众所周知,关羽这个人非常高傲,而且重义气,对刘备非常忠心。当年刘备被打的四处逃窜,曹操好吃好喝的款待关羽,都没能改变关羽的想法,关羽还是选择了追随刘备,此时的关羽,又怎么可能背叛刘备,投降孙权?而且,关羽对孙权可是一直都没有好脸色的,你孙权偷袭了关羽的荆州,现在还想着来招降关羽,打一耳光给颗糖,正当关羽是三岁小孩?
二、软禁
很多人说可以把关羽软禁起来,至少表明并不想和刘备完全撕破脸。持这种想法的人,真的是太单纯了,你偷袭占领了刘备的荆州三郡,抓了刘备的兄弟兼大将,想的却是不和刘备撕破脸,这不开玩笑吗?从偷袭荆州开始,脸就完全撕破了,关羽战死都还好说,关羽被软禁着,要是刘备能忍住不出兵,那蜀汉内部的言论也足以压死刘备了,这不是给蜀汉众人留了一个累赘在东吴吗?时时刻刻提醒着蜀汉众人,你们的大将被我们抓啦,有本事你们过来打我啊!这种仇恨只会越积越多,最终爆发,引发刘备和东吴的大战。所以说软禁关羽,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三、斩杀
除了招降、软禁,还有一条路就是释放,不过只要是个正常人都不会干这事,好不容易抓了关羽,把他放了,等着他带兵来打你?所以说,留给孙权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斩杀关羽。而且斩杀关羽最好是让他死在战场,而不是被抓起来公然杀掉,因为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外辩解,这并非孙权本意。而事实上,孙权确实也是这么干的。
《三国志》: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结语站在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孙权偷袭荆州、击杀关羽并非是一个好的选择,甚至于说是一个错误的选择,但是站在当时孙权的角度来看,他也是有自己的理由的。
偷袭荆州是因为刘备集团表现出的实力太强了,有威胁东吴的能力,这甚至比曹操更强,所以孙权必须偷袭荆州,达到全据长江的目的,让刘备威胁不到他。而自打他偷袭荆州开始,他和刘备的脸皮就算是彻底撕破了,像关羽这种名将,一旦放任他回到刘备身边,对东吴将是巨大的威胁,而招降、软禁关羽又不太现实,所以孙权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让关羽死在战场,这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孙权杀关羽是不是一个错误决定?
谢谢邀请!孙权本义不想杀关羽,若杀关羽,吴蜀两家关系必僵,后患无穷。关羽是大将吕蒙所杀,当孙权得知关羽被杀消息后,悔之晚矣。但表面不露声色,该怎样奖励军功就怎样奖励军功,摆酒庆贺,一切如常。过一段时间后,一天吕蒙酒足饭饱,躺下休息,就没有醒来!关羽是数一数二的名将,落到吕蒙这样的人手中,他能甘心,吕蒙眼看不好对付,一怒之下,杀之。他没能考虑到孙权的心思!
孙权杀关羽是不是一个错误决定?
送还荆州求和,是《三国演义》小说的说法,其实,从东吴政权和孙权立场和利益来说,荆州甚至都可以丢,但关羽必须死。
其一,孙权政治地位低下、统治合法性缺失,亟待曹操控制的东汉朝廷认可。
孙权继位快二十年了,官方职务仅仅是个讨虏将军、会稽太守。孙坚的乌程侯爵位给了孙匡、孙策的吴侯爵位给了孙绍,孙权纯粹靠着孙策的余荫,非法武装割据了江东。
很多人对孙权的认识定位,还是源自《演义》和游戏,以为他真是能和曹操平起平坐的一方君主,因此当然会觉得其杀关羽之举操切。以为囚而不杀,既可挟制刘备,又减轻其仇恨值,避免夷陵之战时蜀国倾国之师东进的危局。
岂不知孙权政治地位不但远不及控制汉廷中枢的曹操,声望和官位亦难比汉室宗亲代表、合法职位是左将军豫州牧的刘备。
他自封的“车骑将军、徐州牧”,形式上还是刘备表的,号令江东,根本就名不正言不顺。
所以,当关羽水淹七军,军威大振时,曹操终于放弃在有生之年武力统一全国的雄心,同意承认孙权为合法割据江南的诸侯时,横亘在曹孙两人之间最大的矛盾、曹魏和东吴之间最大的矛盾就不复存在了。
哪怕只为取得统领江南的合法官位和名爵,孙权与曹操的结盟、或说形式上向曹操控制的大汉朝廷归顺,也是势在必行,之前连续十年的曹孙战争,从来非孙不愿,而实曹不许。
杀关羽而非囚之,就是孙权为显示和刘备势力彻底决裂、表示绝不三心二意、首鼠两端的诚意。也只有这种诚意,才能换得曹操给予相应报偿。
至于关羽如何辱骂过孙权,对成熟政治家而言,这种因素对最后决断的影响确不重要。
其二,关羽这个名将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东吴政权的最大实质威胁。
关羽是刘备集团最擅长水军的将领,水淹七军战役中,他统帅的大船巨舰队,直接摧毁曹魏宿将于禁的信心,三万魏军精锐近乎成建制投降。
让这样的将领、这样强大的舰队,同时掌控了襄樊+江陵两大战略要地,那简直是东吴这样的长江下游政权的终极噩梦,近乎灭顶之灾。
再看看之后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无数次内战,从长江中游攻陷下游,都是年余瞬间一鼓而下。绝大多数时候,北方政权甚至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
从东吴政权建立伊始,从来都将上游同时控制襄樊+江陵的势力视为头号威胁,刘表、赤壁之曹操,到此时之关羽,莫不如是。这是其政权命脉,国防安全线。
对东吴而言,能自己控制这两处当然最理想;只要其分属不同势力,同样亦可接受;否则,就是生死大敌。
哪怕一向和孙权貌合神离的江东世家,在这一点上亦有共识。袭取荆州和夷陵之战,也是他们真正同心同德、最出力的两次战役。和历次去合淝武装游行的投入程度,绝不可同日而语。
刘备应刘璋之邀入蜀,得其给兵给粮厚赠,却又反手夺其基业起,其政治声誉就已经相当程度破产了。孙权又怎会真心相信这样的“盟友”?之前正气凛然状,说什么盟友你打我同宗,我宁可披发入山的是谁?不正是大耳公刘玄德么?
【虎女焉能嫁犬子】事件后,孙权出兵援助关羽北伐,吴军路上走得慢了,又被关羽一通乱骂,一句【鲗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狂言更可算是明目张胆,图穷匕见了。真被他夺了襄樊之地,那对东吴而言,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其宰割。
某种程度上可说,即使荆襄之地一时落入曹魏之手,威胁亦未必高于在关羽治下,因为曹魏此时可没有堪与关羽相比、精通水军、熟悉荆州地理水文的大将。
东吴即使拿下荆州,如果让关羽逃回蜀中,夷陵之战换了是此人来统领复仇之师,战况亦要艰难许多。要知道,周瑜可是已经逝去将近十年了。
都说孙权很渣,人称“渣权”,可他从来不傻。
孙权杀关羽是不是一个错误决定?
应答
正确的决定,该杀。
虽然说孙权没有直接下令斩杀关羽,但留着关羽荆州被夺,手下除被杀的已全部投降,对蜀汉关羽是奇耻大辱,留着关羽后患无穷,反攻荆州或攻打东吴是不用质疑的。
(一)一是关羽逞匹夫之勇,不懂政治,对东吴是什么《孙权小儿》《江东鼠辈》谁听了会高兴呢?
(二)荆州是谁的,东吴从周瑜,鲁肃开始一直在讨要,先不说荆州应该归谁这里话太多了,赤壁之战是以东吴为主,刘备仅敲边鼓,胜利果实应该是战胜国应有的权力,夺取荆州是东吴多年的国策,完整长江天险设防体系。
(三)杀了关羽也送了张飞的命,如果说关羽,张飞活着,夷陵之战历史可能要重写,最少不会输那么惨,不说灭了东吴,收回荆州应该是完全可以,情因两国不敢恋战,东吴也不敢大举出兵,边境魏国才是他们最大的敌人,吕蒙果断决策斩了再说,直觉告诉他关羽留不得。
(四)盟友也是有底线的,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另一国利益受到重大损害时质就会发生变化,古代是,现代也是。
(五)东吴杀了关羽并非怕了刘备,陆逊在击败侵略者刘备时本可以乘胜追击灭了刘备,陆逊经请示孙权不可追击,防曹魏乘虚而入,火速退兵布防,击败几路曹魏的攻击,并非演义所说一白袍将军如天兵而降击败陆逊,赵子龙区区千人能挡陆逊势如破竹的攻击,兵败如山倒历史上多了去了。
(六)把降将送东吴,把关羽首级送曹操,这是孙权施离奸计,意思是说击杀关羽是你曹操修书一封,是你曹操指使的,你脱不了关系,让刘备去恨曹操,不能再合伙来找我东吴的事,养儿当如孙仲谋
,这个东吴(小儿)并不简单。
结束语:刘备死后诸葛亮即派使者去东吴恢复关系,贸易,因东吴富有,资源丰富,再休生养息,因刘备的敌人是曹魏,蜀国打汉旗号,就必须去伐魏这是后话。
孙权杀关羽是不是一个错误决定?
是个错误决定,吕蒙公报私仇,说服孙权偷袭荆州,杀了关羽破坏了蜀吴联盟。然后吴蜀相互内耗残杀,大大地削弱了自身的实力,也加速了东吴和蜀国灭亡的进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