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的墓为什么一千多年无人盗掘?

一是不敢盗,二是不值得去盗。

关羽的陵墓一共有三处,第一处是位于关羽故乡的山西解州,这里是关羽衣冠冢,又称关庙;第二处是位于河南洛阳的关林,这里是当年曹操厚葬关羽首级的地方;第三处则是位于湖北当阳的 关陵,这里埋葬的是关羽的尸骸。

在这三座陵墓中,规格最高的一座就是当阳的关陵,除了规模宏伟之外,整个陵墓基本也是按照帝陵标准定制的,当年大清朝的同治皇帝,还曾御笔亲赐“威震华夏”金字匾额一块。

而在历经一千多年的时代变迁后,不管是当阳的关陵,还是洛阳的关林,或者是山西解州的关庙,这三处关羽的陵墓几乎从来没有被盗墓贼光顾过,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奇迹。

那么,为什么盗墓贼会放弃盗掘关羽的陵墓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来是再胆大包天的盗墓贼,也不敢盗挖关羽的墓;二来就是关羽的墓实在没什么值得盗的,风险高却收益小,自然就会让盗墓贼对关羽的墓望而却步。

提到关羽的墓,就不得不说他“头枕洛阳,身卧当阳”这个典故了。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对关羽来说,是他人生中最高光的一年,他凭借惊人的战绩,在这一年打出了“威震华夏”的名号。

先是在这年春天,关羽以少打多,将曹仁打的一路北窜,不仅让关羽过了汉江,还围了襄阳和樊城,之后,迫于无奈的曹操只得派出于禁、庞德领七军迎战,但在当年八月,由于天降大雨,导致汉水暴涨,让关羽不仅借势水淹了七军,还得以逼降于禁、擒杀庞德。

在这种傲人的战绩下,关羽的威名引来了周边不少势力前来投靠,这其中不仅有许都以南的诸多山贼愿为关羽支党,就连原属曹魏势力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也纷纷倒戈。

而与此同时,面对关羽的威名,曹操在他漫长的人生里,出现了少有的一次害怕,他害怕许昌距离关羽驻军太近,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关羽连锅端了。

于是,曹操决定迁都,迁得远远的,离关羽越远越好。

能让老谋深算的曹操都打起了迁都的主意,足以可见当时的关羽号称“威震华夏”确实不是妄言,而纵观整个三国时期,也只有关羽一人,达到了“威震华夏”这种高度。

但就在关羽的人生高光时刻,同时也是曹操的人生至暗时刻,整个三国时期最关键,也最离奇的转折之一来了。

孙权向曹操传来消息,表示自己愿意倒戈一击,从背后偷袭关羽。

就这样,曹魏和东吴达成了联盟,先是曹操派遣徐晃救援樊城,原本不敌关羽的徐晃,在得到曹操增援的十二营兵力后,马上占据了上风,并对关羽发动了会战,最终在曹仁等将领的配合下,迫使关羽退过汉水,放弃樊城。

不过,即便是丢了樊城,但当时的关羽还仍然具有一定实力的,毕竟襄阳大部分区域还在他的控制之中,更重要的是,关羽的大本营荆州此时也是固若金汤,至少大后方完全是不用他担心。

但很快,随着孙权的倒戈,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驻守荆州重镇江陵、公安这两个地方的守将,一个是刘备的小舅子麋芳,另一个则是关羽的部将士仁,这二人不仅是守将,还负责为关羽提供军需粮草,但由于工作上的疏忽,导致关羽对二人极为不满,早在关羽北伐前就放出话来,说等北伐归来后,要严加惩治二人。

“麋芳、士仁素皆嫌羽轻已,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及,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惧。”---《资治通鉴》

在这种情况下,孙权派人找上了麋芳、士仁,一番劝说,再加上许以高官厚禄后,害怕被关羽秋后算账的麋芳、士仁,十分“果断”的就向孙权投降了。

他们的投降,自然江陵和公安两地也就落入了孙权之后,这就意味着关羽失去了根本,而荆州也就不出意外地被东吴占据。

丢了荆州后,关羽犹如无根之浮萍,再加上当时军心日渐涣散,只得败走麦城,不久后,关羽带着十几个部下突围,在走到距离益州仅剩一二十里的临沮时,中了东吴的埋伏后被捕,最终也是在临沮被杀害。

关羽被害时,距离他“威震华夏”仅仅过去两个多月。

关羽的兵败身亡,背后的原因有很多,这其中包括他的几个决策上的失误,同时,还有两个让他没有想到的意外。

第一,是孙权出人意外的背刺盟友,原本,在汉中之战后,蜀汉的实力是肉眼可见的蒸蒸日上,与东吴的关系也处于蜜月期,双方也因此结成了盟友,共同来对抗曹操。

但不曾想,孙权却出乎意料的做出了背刺盟友的事情,主动向曹操示意,可以偷袭关羽,这一点就让关羽无论如何也想不到;

第二,就是麋芳、士仁二人的投降,这是关羽最意外的,尤其是麋芳,他可是刘备的小舅子(糜夫人的弟弟),按理说应该是与蜀汉共存亡的,而士仁也是跟了刘备一二十年的老将。

但就是因为关羽曾经说过回来要收拾这两人,一个皇亲国戚,一个多年老臣,居然就这么投降了,将关羽经营已久的江陵与公安拱手送人,最终导致关羽功败垂成。

关羽被杀后,孙权担心刘备报复,因此就将关羽的首级送给了曹操,曹操以诸侯礼将其安葬在洛阳,而关羽的身躯,则被孙权同样以诸侯礼安葬在了当阳。

民间流传的“头枕洛阳,身困当阳”之说,便是由此而来。

另外,在这个典故的基础上,民间还加上了“魂归故里”这个说法,这个故里,则是指关羽的故乡山西解州,这里有一座始建于隋朝初年,规模十分庞大,因为这里是关羽的家乡,因此也就有了“魂归故里”这个说法。

而自公元220年关羽被杀至今,关羽的墓地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但与历史上不少王侯将相的墓地被盗掘的七零八落相比,关羽的墓地却几乎很少被盗墓贼光顾,这又是为什么呢?莫非是关羽的墓地有什么机关不成?

其实不然,之所以盗墓贼不去盗掘关羽的墓地,第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不敢。

关羽是什么人?在他活着的时候,他是被曹操赞为”天下义士“的人,就连曹操本人,都对他礼遇有加,魏蜀吴三国中,同样也有不少敬重关羽的将领。

前文也讲过,在关羽被杀后,首级和身躯分别被曹操和孙权以诸侯之礼下葬,从这个诸侯之礼,就可以看出,不管是曹操还是孙权,对关羽都十分重视。

因此,如果在这个时候有哪个不开眼的盗墓贼去打关羽墓的主意,那无疑是自寻死路,曹操不会放过他,孙权也不会放过他,而刘备更不会放过他。

这是在三国时期,而在三国之后的朝代里,更没有人敢打关羽墓的主意了。

我们都知道,关羽的名气,是在他死后变得越来越大的,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以关羽作为忠义的化身,来进行忠君爱国信念的相关教育,这就让关羽被更多的人熟知,其地位也越高越高。

尤其到了宋朝之后,关羽的称谓更是发生了“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变化,从北宋时的“忠惠公”,到南宋时的“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再到明清时期的“关圣帝君”以及“关圣大帝”等,每一次名号的变化,都代表了关羽在人们心中地位重要性的增加。

最重要的是,这种地位的增高,不仅仅来自于民间,更来自于当时的朝廷,换句话说,就是官方承认的。

不管是因为政治需要也好,还是其他原因,总之关羽的形象已经完全被神化,因此他的封号才会被一加再加,而他的陵墓也会被一再扩建,地位也一升再升。

正是有着来自朝廷的重视,再加上民间的关注,同时历朝历代的皇帝们,时不时地还会来参观祭拜一下,关羽的陵墓也成为了一级保护工程,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

在这种情况下,别说盗墓贼盗掘,哪怕是稍微有一点盗墓的痕迹,都会引起官府的大规模追查,如此一来,盗墓贼即使是侥幸盗掘成功,但最终还是会被官府抓获,到时候人赃俱获,还平白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不是盗墓贼不敢盗掘,而是关羽的墓目标太大,着实不好下手。

另外,关羽的名声,也是盗墓贼忌惮的一点,人人都知道关羽以“忠义”著称,如果盗掘他的墓,岂不是将自己置于“不忠不义”之流?

况且,关羽在后来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历史人物了,他已经神格化,连小老百姓都会时不时地念上一句“关老爷保佑”之类的话,去盗他的墓,那盗墓贼可真的是嫌自己命长了。

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关羽的墓真的不值得去盗。

在关羽被害后,是曹操和孙权将其下葬,但不管是安葬头颅还是躯干,总之他们是出于对关羽的敬意,才会以诸侯之礼安葬了关羽。

而诸侯之礼,说明的是他们对关羽的重视,但这种重视,只是礼节上的隆重,并不代表着会为关羽安放丰厚的陪葬品,一来是没这个必要,二来是没那个风俗。

没那个必要,是当时他们关羽从关系上来讲,还属于敌对方,能隆重安葬已经是仁至义尽了;没那个风俗,是在三国时,薄葬之风盛行,包括曹操去世前,就明确要求自己死后不要用金银玉器做陪葬品,因此,关羽被安葬,也就更不可能厚葬了。

而盗墓贼图的是什么?他们图的是财,换句话说就是大量的陪葬品才是他们的最爱,而这些在关羽的墓中是根本没有的。

即使是在三国之后,关羽的墓一次次被扩建,那也是在陵墓的外围进行,对于陵墓的内部,并没有做太多的改动,因此,关羽的墓中,依然还是没有盗墓贼喜欢的金银财宝。

至于说其他朝代的皇帝,会不会在扩建时,进行一些赏赐呢?会,但也都是那些石碑、铜器之类礼仪上用到的东西,这些东西共同的特征就是沉重巨大,不仅不容易搬走,而且搬走也没啥用。

目标大、风险高、但却收益低,一不小心就会被发现,还容易受到谴责,成为众矢之的,这样的墓,如果哪个盗墓贼还去盗掘的话,那就属于典型的不开眼,就连孙殿英都知道去盗挖慈禧、乾隆这样装满财宝的墓,而放弃了没有太多陪葬品的顺治陵,其他的盗墓贼怎么会考虑不到这一点呢?

综上所述,关羽墓在一千多年来无人盗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关羽的身份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他是忠义的化身,并且也已经神格化,盗他的墓就是给自己找不自在,另外,由于历朝历代皇帝们对关羽的重视,让他的墓也成为了一个重点保护工程,盗墓贼也不敢冒着风险去盗关羽的墓,最重要的,是关羽的墓里没有什么陪葬品,不值得盗墓贼盗掘,因此这才让关羽的墓躲过了一劫。

关羽的墓为什么一千多年无人盗掘?

盗墓贼是中国千百年来一直默默存在着的一个群体。他们之间绝对信任,密切合作,从墓穴中获取大量金珠宝。

我们知道关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名将,其人侠肝义胆,武艺高强。而且勇猛异常,不怕疼。华佗给他刮骨疗毒的时候还能喝酒下棋,谈笑风生。

他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向来以忠义闻名。既然盗墓贼敢于偷盗布满重重机关的王侯将相的墓穴获取财宝,那为什么不敢盗没有设置任何机关的关羽的墓穴呢?

答案很简单,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关羽的名气

关羽名气如此之大,已经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在我小的时候,老师就会在假期布置读《三国演义》书籍的作业,语文考试的时候也会考和《三国演义》相关的题目。

记得当时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的一个题目就是问“义绝”是哪个人。很明显,答案就是关羽。现在的孩子课业更严,读书更多,不知道关羽是何人的人肯定是少之又少。

更何况除了正史之外,《三国演义》的描写也给关羽增加了不少光环,关羽已经被神化到一定境界了:他的谥号越来越长,甚至能和不少帝王不相上下,直至成为我们今天所称的“武圣”。

关羽的名气如此之大,盗墓贼自然也不敢打他的主意,尽管只要出手就能获取大量财宝,但他们依然不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第二,关羽的义气

前面说过,关羽的称号是“义绝” ,他也是刘关张三兄弟中最早为大哥的事业奉献出生命的那个人。

在追随刘备的过程中,他一直忠心耿耿,尽职尽责,鞍前马后,不曾起过一丝一毫的异心。三兄弟中,他比刘备勇敢,比张飞镇定。

他做出的贡献太多太多,后世舞台上的戏子们也竭尽全力将他这一特点演绎的淋漓尽致,还用红色的脸谱象征忠义这一性格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关羽。

综上所述可知,关羽在中国人的心中的英雄地位已经是不可撼动的了,要是谁敢挖了他的墓,那岂不是要受到所有人的谴责和谩骂,遗臭万年。这样的行为无异于自寻死路。

盗墓贼虽然贪财,但也十分在意名节,挨骂这种事情谁都不想摊上。因此,这也是原因之一。

第三,关羽的身份

我们知道关羽除了是人们口中的“武圣”之外,更是财神爷。

直至今日,我们还可以在许多商户中看到被供奉起来的关羽的雕像和画像。商户们将关羽视为财富的象征,这样的做法也是祈求自己可以财源广进。

所以这也成为了盗墓贼不偷关羽墓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盗墓贼盗墓就是为了钱,谁敢去挖财神的坟呢?敢这么做的人岂不是发了疯?银子那么好的东西,人人都想要,而且是多多益善。毕竟,谁会跟钱过不去呢?

关羽的墓为什么一千多年无人盗掘?

古代皇帝贵族的陵墓都有很多珍奇古玩,因古人有“视死如生”的墓葬习俗,这些高贵富有的人死后,陵墓中各类陪葬一如生前一般豪华。历史上,很少有皇帝的陵墓是“穷陵”,大都是富有的,能彰显主人高贵身份的,陪葬品都不会少,有时还会有活人殉葬,以免死后主人无人照料。

历史上最有名的陵墓就是秦始皇陵了,这个陵墓因机关太多,千年来一直无人敢盗,偶尔有个把不要命的,也都成功的在陵墓里遭遇水银或弓弩等机关的攻击而身亡了。第二个无人敢盗的陵墓就是大名鼎鼎的关羽之陵墓了,关羽被后代帝王封为“关帝”,在民间他的声望却远远超过任何一个皇帝,甚至千古一帝。

据说侵华日军曾试图到关帝庙里挖掘宝物,结果当场被吓疯,关二爷活着的时候可以温酒斩华雄,有万夫不当之勇,死了依然有阎王爷的杀气凛凛,不怒自威。

关羽的陵墓目前有四座,一座是“首墓”,一座是“尸身墓”,一个是衣冠冢,一个是“魂魄墓”,可见人们对关羽真切而诚恳的怀念了。

公元220年,关羽被曹操和孙权围困,在荆州兵败被杀,首级被送给了曹操,曹操仰慕关羽的忠义,将关羽以诸侯之礼厚葬了,地点在洛阳,现在称“关林”。孙权得到了关羽的尸身,也照样以诸侯之礼将关羽厚葬了,地点在当阳,现在称”关陵“。于是有人说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山西”。

我们知道“陵”的对古代帝王陵墓的尊称,那“林”是什么呢?“孔林”是孔圣人的栖身之所,所以“林”是安葬圣人的地方。足以见关羽的人格魅力,能够震撼当时的最杰出的英雄豪杰,也深深影响着后世的王侯将相以及民间百姓。

关羽死后的谥号是越封越长——“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帝君”,比皇帝的谥号都长,可见帝王对他也是崇拜的,简直是把他当凌驾于皇权之上的“神明”去看待的。

那么关羽的墓为什么没人去盗呢?

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关羽被神化了,百姓们对他十分尊敬和敬畏,黑白两道都尊崇关羽为“财神”,家里都供奉着关羽的画像。

自从关羽被奉为“财神”后,黑道出去办点事都要先拜一下关羽,盗墓贼也有拜关羽的习惯,他们求关公保佑让他们平安发财,出于迷信的心理,他们也不可能去盗“圣人”的墓。

第二个原因是历代官府对关羽的墓都大加保护,从皇帝对他不断追封来看,皇帝是将关羽当区别于孔子的“武圣人”去看待的,让关羽成为历代将军学习的楷模,大力扶持的忠义形象,由于对他的陵墓看护严格,所以无人敢盗,即使民国盗墓很猖狂的时候,也没人敢对关羽的陵墓下手。

中国佛教早就把关羽封为神,曰伽蓝神。宋代,封关羽为武安王;明代,即封为武圣人,还加封为大帝。到清代,关羽则是集神、圣、帝于一身,封曰忠义神武仁勇灵佑威显关圣大帝。

关二爷几百年来积攒的人品,让他在盗墓贼心底的形象都是威严庄重,不可侵犯的,而历代皇帝,人们只是在他活着的时候畏惧他的权力,对皇帝本人,其实是没有尊敬的感情在的。所以权势只是一时,人格魅力才是千古流传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关羽的为人和成就,的确比历代帝王要成功的。

关羽的墓为什么一千多年无人盗掘?

关羽是三国时的名将,战必胜,攻必克,有万夫不当之勇;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温酒斩华雄,威震华夏。

然而“水淹七军、斩庞德、降于禁”却是他巅峰时期的最后一战,也是其人生的转折点。我认为这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那就是“物极必反,乐极生悲”。

接下来就是关羽人生的落幕——走麦城。

建安二十四年冬月。关羽率领周仓、关平等人从麦城出逃,一行人突围至距益州不远的临沮时,遭遇潘璋部将马忠的暗算,关羽这样牛逼人物被一个无名小辈马忠生擒活捉。

孙权听到关羽被俘心中大喜,于是劝降关羽,然而得到的却是关羽的一顿臭骂,孙权一怒之下斩了关羽和他的儿子关平。

孙权为了转移日后刘备寻仇的目标,将关羽的首级送给了曹操。曹操一眼看出了孙权的计谋,心想孙权你还嫩了一点。“想让刘备找我报仇,门也没有”。

曹操于是刻沉香木为躯,按诸侯之礼,将关羽葬于洛阳南门外,令大小官员送殡,曹操亲自拜祭,最后还派专人守墓。

与此同时,孙权用沉香木刻了关羽的头颅,和关羽的身躯一起,以诸侯之礼把关羽安葬于当阳,即现在的关陵,也称当阳大王冢。

话说刘备闻知二弟关羽被害,痛哭一场,他没办法要回关羽的尸体,只好在成都为关羽修建了衣冠冢,即现在的成都关羽墓。

当时民间有诗赞曰:【(关羽)头枕洛阳,身在当阳,魂归山西】

综上,中国大地上有三座关羽墓。

其一,座落在河南省洛阳市,即当年曹操埋葬关羽人头的地方,现在称之为关林。

关林坐落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关林镇。从曹操建墓到现在的关林,时间经过了1790余年,关公墓从没有被盗过。

其二,座落于湖北省当阳市西北三公里处。即当年孙权埋葬关羽躯体的地方,现在叫关陵。

据说在关陵的后面有一片小树林,这片小树林都没有树稍,也就是没有脑袋。不知道是不是天人合一,人树相怜才显圣的?

其实经科学验证,该处属于雷击区,树木长到一定高度就被雷劈斩。逐渐造成树林没有“头”的现象。关陵和关林一样,虽经千年无人敢盗。

第三座就是关羽的衣冠冢,是刘备为了纪念关羽而修建的,成都关羽墓到现在完好无缺。

这就奇怪了,关羽身份不低,死后都是按照诸侯之礼下葬的,想必墓中陪葬品不少,可为什么无人敢盗关羽墓呢?

关羽墓没有被盗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关羽死后有没有陪葬大量金银珠宝不好说。首先说曹操的洛阳关羽墓。曹操本人提倡薄葬,他自己的陵墓都不随葬丰富的葬品,他会舍得为关羽陪葬吗?

曹操这个人很奸诈,关羽活着有利用价值,他在拉拢关羽时,可以上马提金,下马提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到后来曹操还是没有留住关羽,关羽为了和刘备、张飞相会,过五关斩六将,说实话,关羽的所作所为伤透曹操的心了。

别说曹操多么仁义,想当年他都敢杀恩人吕伯奢一家八口人,一个死关羽人头对他有什么作用呢?

最大的作用无非就是用人头作秀,做做样子就算了,曹操的银子也来之不易,套句流行语境:“地主家也没有余粮,曹操为了筹措军费,曾盗掘了梁孝王的陵墓,据说得金百万。

曹操可以说,我薄葬关羽是为了他好,为了防止盗墓贼盗墓。盗墓贼都是聪明人,看透了曹操的为人,断定他不会为关羽陪葬大量的金银珠宝,这就是关羽墓没有被盗的原因之一。

二、曹操不会为关羽陪葬大量的陪葬品,孙权更不会这样做了。想当初,孙权向关羽提亲,想让关羽把他的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关羽不同意也就算了。但他出言不逊的说“虎女岂嫁犬子”。

这就是关羽的不是了,民间尚有“有女千家求”的说法。孙权的儿子哪一点配不上关羽的女儿呢?孙权的身份比关羽身份要高得多。孙权受辱能不记恨关羽吗?

孙权埋葬关羽也是权宜之计,他和曹操的目的相同。都是作秀给刘备看。说实话能够埋葬关羽,孙权就够大度了。由此得出,孙权也不会为关羽陪葬大量的财富。

三、刘备在成都为关羽修建的衣冠冢不会陪葬大量金银珠宝,因为这只是为招关羽灵魂而建的关羽墓,它并不是真正的陵墓。

四、有人说,盗墓贼是害怕关羽显圣才不敢盗关羽陵墓的,我只能呵呵两声,盗墓贼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里面没财富。盗墓贼害怕活关羽,难道还怕死关羽吗?

再者说了,关羽成圣人有个渐进的过程,到了明清时期才把他捧到了神位。之前并不是圣人。

五、既然前朝盗墓贼认为关羽墓没有财富,到后来盗墓贼对其陵墓失去了兴趣,所以关羽墓千年没人盗掘。假如有财富,估计盗墓贼早就下手了,我从没听说盗墓贼怕过谁,试问盗墓贼怕过法律吗?

文/秉烛读春秋

关羽的墓为什么一千多年无人盗掘?

据说当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有一批日军部队闯入当阳关帝庙,一个日军少佐,大摇大摆的进去,结果看到关羽的神像之后,竟然被关羽不怒自威的气场给吓疯了,而此后再无日军敢进关帝庙,更不敢在其周围烧杀抢掠。

关羽的墓地现如今应该是有四处,一是头颅葬在了河南洛阳关林镇;而是身体葬在了湖北当阳地区;三是蜀汉在成都成立了关羽的衣冠冢;四是洛阳关家村。

至于关羽墓有没有被盗,这里先说几个后人臆想出来的答案。

前三个关羽墓虽说在不同的地方,但是都受到了当地百姓的崇敬,人们都毕恭毕敬的祭拜,其实关羽的墓并不像大多王侯墓或者帝王墓,规格并没有太大,从下葬之后都未曾有人盗过。

按现在最通俗的话讲就是说关羽一生正气,忠义无双,在死后负责掌管地府,成为阴兵之王,很多百姓都非常尊敬关羽,甚至连如今黑帮的人都供奉关羽,是一种从心底里的敬佩,所以盗墓贼也不会盗取关羽墓。

其次就是据说盗墓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关羽的墓一律不能盗,看样子盗墓贼还是有些良心,另外还一个墓就是诸葛亮的墓地,盗墓贼也是不盗的。

最后就是最最根本的原因,关羽墓并没有大量的陪葬品,作为五虎上将,其实墓葬是相当简单的。

其实盗没盗过也不清楚,但是前三座关羽墓都不是真正的关羽墓,真正的关羽墓是在洛阳关家村,1979年,洛阳连续下了好几天的倾盆大雨,因为水势太大,在关家村的一处地方冲出了一个大土冢,后来当地人联系考古学家,他们急忙进行挖掘和保护,之后再清理棺木的时候发现里面有一颗头颅,并且还在墓室的正门找到了两个虎头牌。

后来经过更加详细的考察,以及墓碑上的字迹,确定这就是真正的关羽墓,至于这个墓有没有被盗人们也无从知晓,因为这个墓室被水冲出来的,并没有发现大量文物,再者关羽墓有没有陪葬品也并不知道。

虽说这个真正的关羽墓被冲了出来,但是大家还是习惯性的将河南洛阳关林镇的关羽墓当成是真的,主要是因为关林镇的关羽墓规模比较大,明朝1592年的时候,将关羽墓扩建了200多亩地,院落四进、殿宇廊庑150余间、规模宏远的朝拜关公圣域。

里面有大殿、二殿、三殿,还有石坊、八角亭等可以观看的地方现如今已经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综上,似乎关羽墓真的没有盗墓贼盗过,也算是对关羽尊敬的最好表现。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关羽的墓为什么一千多年无人盗掘?

关二爷圆目怒睁:呔!小子,敢盗我的墓!!看刀!!!

一座古墓是否遭遇盗掘,一要看有无盗掘的价值;二要看有无盗掘的胆量。关羽的墓这两样都不具备,所以一千年来无人盗掘。

关羽的墓没有盗掘价值

关羽败走麦城,被孙吴擒获并杀害后,孙权把关羽的首级献给了曹操,并以的墓有三处,一处在湖北当阳,并以诸侯之礼将其尸骸安葬于湖北当阳;曹操则以诸侯之礼将关羽的头颅安葬于河南南阳;刘备得知噩耗后又为关羽建衣冠冢。这样一来,关羽墓就有三处。

很多人看到诸侯之礼,就认为三处关羽墓内一定有很多陪葬品,其中不乏奇珍异宝,很可能引来盗墓贼觊觎,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

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大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时,天下大乱,很多帝王将相的墓葬都被盗墓贼发掘,殉葬品为之一空,尸首受到玷污,这使得三国魏晋时期开始流行薄葬,即便帝王将相的墓葬也建的十分低调,没有多少价值连城的殉葬品,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避免引来盗墓贼光顾,打扰自己清静。

诸葛亮、司马懿这种大人物死前都遗嘱薄葬,甚至没有陪葬品,就连葬身之地都是秘密,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丧葬风气,绝不像秦汉明清时期的奢侈之风。

关羽生前不爱财,人尽皆知,给他殉葬奇珍异宝简直是对他的侮辱,所以魏、蜀、吴三国都不会给他准备贵重的陪葬品,所谓“诸侯之礼”不是指殉葬品的多寡贵贱,而是指墓制大小和下葬的礼节,所以关羽的三处墓地都不会有多少有价值的殉葬品,没有盗掘的价值,这一点已经在盗墓界达成共识。

关羽的墓无人有胆敢盗

盗墓是一桩古老神秘的行业,曹操就曾组织了一支叫“摸金校尉”的部队专门盗墓解决军费不足的问题,但“盗亦有道”,盗墓也是一个很讲究规矩的行业,有很多行规行矩,也有一些被视为底线,甚至有些迷信的原则。

关羽何许人也?三国名将,生前声威震慑四海,大名响彻天下,以忠勇义气著称,死后显圣附身,索了吕蒙的命,为自己报仇雪恨,后来更是被官方和民间不断神话,被称为“武圣”“关帝”“武神”等,还成为“武财神”,被民间各行各业所崇拜,堪称全民第一大偶像,就连很多盗墓贼都要跪求关二爷的保佑。

可以说,关羽在民间已经不是人,不是普通的帝王将相,而是无所不能的神,盗墓贼本身就很迷信,胆子再大也不敢盗掘大神的墓,除非活腻了不想要命或者不想发财了。假设所有古墓欢迎盗墓贼任意光顾,我相信关羽的墓一定是顾客最少的。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