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和明朝只隔了98年,为什么却感觉两个朝代之间相距很远呢?主要体现在哪方面?
宋、明两朝仅相隔98年,却让人感觉断代如隔世,原因就在于,元朝对于中原文化的冲击是毁灭性的。
自公元1279年,南宋丞相陆秀夫抱着小皇帝跳海,南宋就此灭亡后,再到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期间仅仅过去不足百年的光阴,但给人的感觉,就如同过去了几个世纪,那种断代如隔世的感觉,尤其强烈。
其实这种感觉不仅仅体现在宋,明两朝,就拿1900年清朝灭亡,再到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口上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短短的50年,也让人有隔世之感。
如今走在2020年的我们,享受着和平的生活和高科技的便利时,再回想1949年的中国,是不是更有这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呢?
当然,我们现在感觉和1949年不一样的主要原因是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而对于宋、明两朝,间隔不足百年,却感觉相距甚远的原因,就是出在曾统治中原大地90年的元朝身上。
作为游牧民族的元朝,对中原文化的冲击,是属于毁灭性的。
自秦始皇登基称皇帝开始,截止到元朝以前,中原大地经历了秦、汉、隋、唐、宋几个大一统朝代,这几个朝代,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汉人建立的政权。
如果把中原大地比作一座房子的话,那么这座房子自秦朝修建完毕后,虽然经历了房子主人的更换交替,但每一任主人,都只是对这个房子进行适合自己,并且喜欢的方式装修,虽然风格不尽相同,但是大体结构不变。
但一夜之间,元朝来了,这个来自马背上的民族,不喜欢住房子,而喜欢住帐篷,于是,他们大刀阔斧的,将这所传承千年的房子,全部拆掉。
这样一来,原本房子内的各种装修、点缀等等,全部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则是一座座帐篷。
宋朝在我国的历史上,属于经济文化较为繁盛的时代,虽说在军事上,颇让人诟病,但不可否认,宋代在文化领域方面,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由于宋太祖赵匡胤的倡导,宋朝的文人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当时有句话叫做“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就足以可见文人在宋朝人心目中的地位。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军事上成为极大的短板,而文人主政,就形成了文化的空前繁荣昌盛。
文化的空前进步,就使各个领域均硕果累累,并且都享誉千古,这对人类的精神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曾有言赞之为:“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
但军事上的短板,造成了最终南宋的灭亡,来自草原的游牧民族取而代之,对于元朝来讲,宋朝的这些所谓的文化,统统不值一提,元朝人不会,也不感兴趣摆弄这些。
既然搞不懂,那就将其毁灭,同时在元朝人的心中,认为正是这些“无用”的文化,才使宋朝灭亡的,因此,毁坏起来,就更加的不遗余力。
在元朝时期,有一种说法,叫做“九儒十丐”,意思就是说,这读书的儒生,地位也就仅仅高于要饭的乞丐,都是排在末位的,由此可见,元朝对于汉人世代传承的读书人,是多么的嗤之以鼻。
再加上害怕汉人有异心,元朝几乎将科举都取消掉,就更谈不上文化传承了。
将宋朝遗留的文化破坏干净,并极力的压制汉人的生存空间,连活下去都不能保证的大环境下,如何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原文化呢?更何况,元朝本身就对儒家文化极力的抵触和排斥。
当然,在世界历史的范围内,还是在黑暗时期内,依然有闪闪发光的思想和文化能够传承,但是,无论是思想,还是文化,传承就离不开人,但是在元朝,能够传承文化的人却没有。
元朝建立后,为了维护其统治的稳定性,将人分为四种,也就是所谓的“民分四等”政策。
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
这里的汉人,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汉人,而是指原金国境内的汉、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较晚被蒙古征服的四川、云南人,那些中原大地的汉人,则被认定为最低等的南人。
这种严苛的社会等级之下,生存都成了问题,也更不会去读书、写字,因为没有任何的政治地位,即便是读书,也没有什么出头之日,况且,活着才是最主要的。
诗词歌赋也好,发明创造也罢,都需要在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平等的社会地位之下,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就元朝当时的状况,谈这些,基本上就是奢望。
因此,在经过元朝统治者不遗余力的对中原文化进行破坏后,再加上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和环境,就造成了文化的巨大破坏,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至于文化和思想的传承,就无从谈起了。
兴盛一个民族文化,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努力方可达成,而消亡一个民族的属性,则只需要短短几十年的时间。
宋、明之间,虽说仅有不足百年,但是按照古代人早婚的习俗来推算,百年间至少有三代人的更迭,甚至有可能达到四代。
一个人从幼年起,就被告知不需要知道和了解传统文化,只需要不断的下苦力,才能活着,这个人长大成人后,对于这种生活已经习惯,到他有了下一代后,同样也是继续他这种道路,周而复始,文化就是这样消亡的。
即便是在宋朝灭亡时,尚有一定的文化能够传承,但是经过三代人这样的生活方式,也只能无奈消亡,因为已经没有了能够传承的人,也没有了传承的必要。
潜移默化的力量是非常可怕的,如果你问元朝初期时一个南人,他可能对于宋朝的很多东西有一定了解,但如果你问元末时期的人,宋朝就似乎离他们很远,
就连朱元璋小时候,都拿文天祥的故事当做睡前故事听,而事实上,文天祥也就距离朱元璋仅仅有几十年的光景,可想而知,这三代人的文化断层,是多么的恐怖。
文化的消亡,不仅仅是因为战火,更可怕的是被遗忘,三代人的时间,足够改变很多东西。
在明太祖建立明朝后,这种被毁坏的文化传承才得以拨乱反正,中原文明才能够继续往前发展,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虽然明太祖朱元璋在政治上确实有不少瑕疵,并且后世有不少批评明朝是一个开历史倒车的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是这个来自于安徽濠州的穷小子,一手建立了汉人统治的大一统王朝,也正是他,才让人不在分等级,才能安居乐业。
总结:
元朝作为一个外来民族,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上统治了不过百余年,但对于中原文明,却造成巨大的冲击和破坏。这种破坏是属于毁灭性的,文化不是商品,能够在短时间内再造,而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进行积累和沉淀,宋朝的繁荣昌盛,也是自秦汉之后,千百年的不断沉淀,才能够升华在大宋,如果元朝在政权交替时期,能够做到平稳过渡,同时积极的吸收汉文化,相信我们也就不会有这个隔世如断代的感觉出现了。
宋朝和明朝只隔了98年,为什么却感觉两个朝代之间相距很远呢?主要体现在哪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清朝之间只隔了37年,为什么感觉这两个时期就跟两个世界一般?
哈哈,上面的话当然是开玩笑的咯。
看问题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元之前的宋,是中国古典时代的最高峰,政治上名臣倍出,文化上丰富多彩,经济上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科技上也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峰,当然,军事上,哎,一言难尽。
而宋取得的这些成就,被元粗暴的打断了。大元是建立在宋的尸骸上的。这不等同与简单的改朝换代,一朝别另外一个朝代所取代那么简单,是真的踩着一个国家的尸体建立的。
宋亡以后,多少能工巧匠,文人异士远走海外,他们带走了很多三百年以来积攒下来地位宝贵知识,而没有走的,大多是走不了的,或者屈服在蒙元之下,希望能获得机会的人。
元是不太重视中原文化的,对于这些看起来不能吃不能用的东西,他们宁愿多开几个牧场,多放点羊,养些马。
89年看起来不长,但其实也不短,毕竟几乎已经过去三代人了,断了三代的文化,如何又能完好无损的传承下去呢?
很多宝贵的东西不是毁于战火,就是消失匿迹,毕竟那个时代没有互联网,不能把知识分享到网上传承下来。
而且最重要的是,宋人那种勇于创新,文化自信的精神没有了,汉人是第三等人,而南人却是最低等的人,他们没有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再怎么努力也没有什么出头之日,如此局面下,又有几个人能够激情四射地搞诗词文化,搞发明创造的?大家已经麻木地活着,也只是活着而已。
消亡一个国家的文化属性,其实也就是那么几代人的事情,几代之后,国人已经记不清祖先是什么样子的了,你看清代明,不过一百年,汉人们谁又还记得自己原来是不留辫子的,而且在他们的意识中,人生来就应该留辫子的……
应该庆幸,蒙古人没有什么文化的概念,同时也对我们的文化没有什么兴趣,如果他们知道文化的重要性,来个推广蒙语蒙文,或许89年以后的大明,要矫正官话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吧。
以上个人浅见,欢迎大家讨论交流,如果喜欢我的文章,顺手点个赞,关注也是极好的。
宋朝和明朝只隔了98年,为什么却感觉两个朝代之间相距很远呢?主要体现在哪方面?
因为元朝的改变。
元朝虽然仅仅存在了98年,但是它对于汉族文化的摧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虽然我们现在把元朝归为我们古代史中的一环,但是实际上,汉族文化差点被灭绝。
近代史上日本侵占东北,实行去汉化和奴化中国人,仅仅14年,还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就差点摧毁了东北的很多传统文化。元朝98年的高压统治,经历4代人的洗脑,很多文化都被修改了,很多传统也都丢失了。
元朝统一中国之后,实行的是奴隶制,是宋朝封建制的退化,元朝大力实行农牧制度,长江以北大片的土地都被改造成牧场,农耕文明几乎被摧毁,即使是反抗不断的南方,也深受其害,大量宋朝时期兴修的水利运河等等,都被元朝否定。
大宋奉行程朱理学,儒家独尊,地位最高的是士族,读书人的地位远高于武夫。而元朝倒置,读书人收到迫害,极力用兵。导致朝廷和民众的暴力心理都极大的扩张,等到南方爆发大规模反元活动的时候,真的是华夏文明危在旦夕了。
等到朱元璋建立大明,还是有很多习惯延续了下来,读书人的地位不再,一直到大明后期,才有所改变。
所以我们今天看宋和明两朝,确实不像只隔了百年的一脉相承的文化。
就像从天龙八部到笑傲江湖再到倚天屠龙记的感觉一样。
张君宝生于大宋,长于大元,成名于大明。一生历经三朝。之前就见过人争论张三丰到底是哪个朝代的,差点打起来。
宋朝和明朝只隔了98年,为什么却感觉两个朝代之间相距很远呢?主要体现在哪方面?
98年真的很久啊,想想98年前,中国还是民国初期,整个国家还很动乱,和今天一比不也是差距很大吗。
还有,考虑到古代人结婚生子比较早,一般15-17差不多连孩子都有了,那么98年的时间至少也可以出来五代人了,五代人的话,想改变一个风俗或者习惯也是绰绰有余了。
宋朝和明朝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政治面貌和社会面貌上。首先宋朝是一个极具人文风情的王朝,因为从仁宗开始,赵氏皇帝越来越软弱,相应的就把国家权力更多的分散给了文官集团,而宋代学风昌盛,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二个百家争鸣时代,儒学派别林立,除了大家所熟知的程朱理学,像大文豪欧阳修、范仲淹,包括王安石都有自己的学说派别。必须要知道的是,宋代包括宋代以前是不存在腐儒的,因为儒生们虽然敬重孔子,却没有对他奉若神明,相反,在宋代,批孔思想非常盛行,打击对《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有着各式各样的解释。所以在这样开放的学风下,宋代的政治得以多元化。
但是元朝取代宋朝之后,蒙元的统治者并不能理解儒学是一种哲学派别这种思想,只是单纯的把它归为一种宗教,而孔子就是这个宗教的神明,方便管控的理学成了儒学的唯一学派。这种举措很成功的将儒学宗教化,虽然没有中国人认为儒家是一种宗教,但是无脑式的拜孔确实是从元朝开始的。而在明代,这一改变被袭承了下去,所以一直到王阳明出现以前,整个大明王朝的学术氛围是非常低迷的。
再者明初因为战火刚刚结束,再加上明太祖的高压政策,整个社会表现出来的景象远没有宋代那样繁荣,也是一直到隆庆时期,明朝的民间商业迅速发展,再加上市井文化的膨胀式发展,明代的城市才开始重现宋代的繁荣。
同样的,明初的政治氛围非常紧张,文官们并没有太大的话语权,朱元璋成功的把权力牢牢地集中在自己手里。大明王朝初期的政府,是一个继承了大元的皇权至上并再上一层楼的高度独裁政府,除了归咎到朱元璋个人的原因以外,还和明初的政策制定者对于宋元制度之间差距的不清楚有关。如果仔细看看明初的政治,它是以唐制为框架,夹杂了很多宋代和元代的东西在里面,因此和宋代的政治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
宋朝和明朝只隔了98年,为什么却感觉两个朝代之间相距很远呢?主要体现在哪方面?
在大宋的最后一战,崖山之战中有一个幸存的陈姓士兵。他历尽千辛万苦回到安徽老家娶妻生子,老年时他的女儿生了一个叫朱重八的男孩。
陈老汉很喜欢聪明的朱重八,没事就给他讲当年在宋军抵抗元军的故事。朱重八从外公的故事里,学到了不少军事知识,也种下了驱赶蒙元的信念。
长大后的朱重八参加了郭子兴的义军,改名为朱元璋(意思是诛杀元朝的利器。)。后来,朱元璋建立明朝并驱赶了蒙元,实现了外公的夙愿。
从外公到外孙,宋朝与明朝相隔真的不远,明朝人对宋朝的记忆还是很清晰的。但是明朝与宋朝相比,已经有了太多的不同。
一,政治制度的不同:宋朝宽厚、民主,而明朝残暴、专制。
宋朝皇帝的权力,从建国之初,就因赵匡胤的宽厚而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赵匡胤的宽厚,是出了名的。赵匡胤黄袍加身后,柴荣的家人惶恐不安的认为自己会被斩草除根。没有想到,赵匡胤对柴氏家族优待极了。
赵匡胤把柴荣的几个儿子都封了王、公,极尽富贵。周恭帝去世时,还享受了皇帝的葬礼规格,被安葬在柴荣墓旁。想必柴荣即使有怨气,看到后代的荣华富贵也该消散了。
赵匡胤还以法律的形式,确保了柴家在整个宋朝的富贵: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赵匡胤之后的宋朝皇帝,也对柴氏照顾有加,直到南宋的宋高宗,还封柴叔夏做右承奉郎。
赵匡胤不仅对柴氏宽厚,他决定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时,要从武将手里收回兵权。换其他朝代,肯定是要杀掉武将们的。赵匡胤却一个都没杀,还都封了爵,给了大量的田宅财富,回家享福去了。
赵匡胤对朝庭文官们更是宽厚,从来不杀上表言事的。文官们鉴于皇帝的一贯的宽厚表现,确认跟皇帝说话没有危险,就敢于大胆的挑战皇帝权威,从而把皇帝的权力极大的限制了。
宋朝朝庭的重大决定,往往不是皇帝一人的意思,而是大臣们用民主的方式商议出来的。
相比于宋朝,明朝建立之初就显得残暴、专制。
朱元璋在晚年,杀了大量的功臣。只有朱元璋同村的发小汤和,见苗头不对急流勇退,才保了一命。跟朱元璋打江山的:李善长、胡惟庸、蓝玉、冯胜等人都被杀了。其中仅蓝玉案,就杀了近20000人。
朱元璋的残暴血腥,与宋朝的宽厚祥和之风大相径庭。
朱元璋又恢复了人殉,杀掉数十个妃子给自己殉葬。
朱元璋还对权力有极大的欲望,他设置了锦衣卫这个特务组织,对民间、文臣武将们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
朱元璋在朝堂上,从来说一不二,文官们不敢置喙。直到于谦上台,皇帝的一人专制才宣告结束。
二,对外战略的不同。
宋朝的对外政策,显得软弱无能,不是割地就是赔钱。
赵匡胤设计的重文轻武的制度,让宋朝变成了失去儿马子的马群,再无雄风可言。
武将们没有权力,不能独立自主的指挥打仗。打败了受处分,即使打胜了也难以功成名就。如果打得太好,又会被文官们掣肘、碾压,甚至连善终都做不到。狄青、岳飞这些宋朝名将,都倒在了文官们的碾压之下。
王安石主政时,派王韶主持,意欲先收服青藏高原的吐蕃,从战略上包围西夏。再用吐蕃的资源组织强大的骑兵,一举灭掉西夏。
王韶带兵收复吐蕃六州的几千里土地,吐蕃数十万人内附。王韶还在吐蕃人的土地上设置市场,展开茶马贸易,吐蕃良马源源不断的进入宋朝,还给宋朝增收不少的税收。
以这六州为基地,只要宋朝再加一把力,灭掉西夏指日可待。
就在快要成功的关键时刻,王安石下台了。新上台的司马光,本着政敌的一切都要反对的宗旨。硬说宋朝开拓的吐蕃六州是蛮荒之地,以过于浪费钱粮为由放弃了。
如果不是司马迁横插一杠子,西夏很快就会成为宋朝的一部分。有西夏的骑兵打底,以后的金人南侵怕就是一句笑话。
纵观宋朝的几百年里,对外一直都是战败、赔钱、割地,几乎没有胜利过。
明朝的对外战略,很是强硬,不赔钱、不和亲、不称臣。
也许是朱元璋受他外公的影响,对宋朝的积贫积弱吸取教训,深知对外软弱的恶果。朱元璋对外来的威胁,喜欢用刀枪说话。
朱元璋在扫平南方群雄后,一刻不停的派兵北上,把蒙元赶回草原,收回了五代十国割出去的燕云十六州。然后追击蒙元深入草原,收回辽东,西南派沐英出征并镇守云南。
朱元璋对外的强硬,影响了以后的明朝皇帝。终明朝一朝,没有对外和亲、割地、赔款。
三,经济政策的不同。
宋朝的经济政策,重视商业,对民间、海外都持开放政策。
宋朝对民间的商业活动是鼓励的,所以对民间的各种管控很松。
比如,宋朝对人口的管制就很松。宽松的人口管制,使得宋朝人没有通行证明就可以自由的到处流动。在一些大城市,流动人口大量聚集。其中,以汴梁聚集的流动人口最多。
宋神宗年间,程颐对汴梁过多的流动人口找不到工作感到担忧,要求皇帝采取措施增加就业,说道:“今京师浮民数逾百万,游手游食,不可赀度,其穷蹙辛苦,孤贫疾病,变诈巧伪以自求生。”
上百万的流动人口到汴梁谋生,和今天的京漂何其类似啊。
宋朝不仅对民间放松管控,对海外贸易同样持开放态度,只要交税,怎么着都行。
宋朝的海船,游弋在日本、东南亚、印度、东非各处。宋朝的瓷器、茶叶、丝绸等日用品,在各地极为畅销。宋朝的钱币,是各国的通用货币,各国都要囤积宋朝铜钱,以备不时之需。
据统计,宋朝仅外贸一项的数额,就占到了GDP的20/100。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恢复了重农轻商,不再象宋朝那样鼓励商业活动,对民间、海外的经济活动,管制都很严。
同样以人口的流动管制为例,来看明朝的管制有多严厉。
明朝的法律规定,人员离家超过一百里,就必须手持当地政府的“路引”才行。如果没有路引,或者路引有问题,就会受到重罚。
《明会典》归定:“凡无路引,私度关津者,若关不由门,津不由渡,而越度者,杖九十。若越度缘边关塞者,杖一百徒三年。”
没有路引被查到打八十杖,想走小路避开关卡被查到打九十杖。在边境私自出境,除了打一百杖,还要叛三年有期徒刑。够狠吧,不管八十杖还是一百杖打下去,半条小命就没有了。不躺三五个月,休想爬起来走路。
如果想贿赂查路引的人员,也是休想。《明会典》规定:“守把之人,知而故纵者,同罪。失去盘诘者,各减三等,罪止杖一百。”看到了吗,知情不报,或者盘查不严,都要重罚,打一百杖的。
明初,日本的倭寇、张士诚的余部,经常从海上骚扰沿海地区。朱元璋为了集中力量对付蒙元,颁布禁海令,规定“片板不得下海”,撤销了沿海地区的市舶司。在朱元璋的严刑峻法之下,沿海地区的海贸、捕鱼业,一下子处于归零状态。
直到明朝中后期,文官们通过内阁重新控制了皇权,中央对地方的管控才放松了,商业得以再次繁荣起来。
四,南方的崛起。
宋朝建立时,政治、经济核心区域是北方。朝庭的人才,也是北方居多。
赵匡胤曾经说过“不用南人为相”的话。对一国之君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平衡之术。所以赵匡胤这句话表明当时南北之争的同时,也说明北方的人才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
1,北宋对南方的大开发。
古代中国,对南方的开发,最大的困扰就是南方的沼泽、巨木密布。要砍掉巨木、修水利,就得有足够优良的铁质工具才行。而古代中国一直是缺铁的,对南方的开发也就变得很慢。中国缺铁的状况,直到宋朝才发生了根本的好转。
因为气候变化,北方日益的寒冷、干燥,以及人口剧增的情况,使得北宋木柴的供应出现危机。人们无奈之下,只好用煤炭取代了木柴。
宋人发现同样重量的煤炭,比木柴能产生更多的热量,而且煤炭的来源比木柴更有保证。于是,宋人把煤炭推广到了冶炼领域,铁产量迅速增加。有了足够的铁,宋人便有了足够的铁质工具。宋人手持铁质工具,砍去了巨木,平整地形,兴修水利,迅速的把南方开发出来。
宋朝朝庭也对南方开发很上心,宋真宗还派人去越南买了高产量的占城稻的种子,回来在南方推广,南方的稻米产量迅速就增长了起来。南方的稻米在供应本地人之余,还能走运河北上,充做京师口粮。
有了足够的粮食产量,南方的人口规模成几何量级的增长。而人口规模的增长,也促进了南方商业的繁荣。杭州,就是在此时发展成为大城市的。
2,此消彼长。
1125年金兵南侵,北方的大量人口流入南方。迁徙的人口中,有很多人是掌握知识的读书人,有熟练技术的工匠。他们对南方的开发,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再加上,宋人擅长经济建设是出了名的。所以在南宋治理下,南方反而加速了发展。
而北方,在金人的铁蹄下,宛若人间地狱,生产受到极大的破坏。公元1142年岳飞死后,金国与南宋签订了罢兵协议,北方地区才基本上没有了直接的兵灾。但是,北方地区经过连续17年的战火洗劫,已经千里无人烟了。
宋金议和之后,北方仍然没有摆脱兵灾。金国时不时的征调人力物力南下侵宋的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直到1164年,才基本上停止了侵宋战争。
但是,金人欺压汉人百姓,大规模侵占汉人土地和财富从来没有停止过,导致汉人的起义此起彼伏。如此的环境,北方的生产力又怎么能恢复呢?
1206年,成吉思汗的大军在野狐岭挫败金军。此后,蒙古人的铁骑开始连绵不断的入侵金国。成吉思汗在野狐岭大战金军时,南宋也乘机北伐,收复了淮河流域,大有饮马黄河之势。于是,北方再次遭受兵灾的直接破坏。
到1234年,以金国的灭亡为标志,北方的情况才有了些许的好转。但是,经过蒙古铁骑的残酷屠杀,北方地区尤其是河南、陕西一带,变成了荒芜之地。
元朝期间,北方的汉人处于蒙古人、色目人的双重压迫下,苦不堪言。之后,北方又经过了刘福通农民起义战争的兵灾。
朱元璋的明朝大军北上收复北方失地后,向山东、河南等地大量移民,才使当地恢复了生气。
南方与北方,在此消彼长之下,北方的经济、文化,大幅度落后于南方。
1397年,明朝发生了著名的南北榜案。南京城的春天会试,录取的51名士子,全是南方人,北方人无一上榜。朱元璋为了平衡南北势力,只好于夏天亲自开了一 场考试,录取了北方61名士子。
就这样,北方地区被南方赶上并超过了。宋朝以北方为重心的中国,与明朝以南方为重心的中国 ,在大局上让人感觉到很大的不同。
五,富裕程度的不同。
宋朝的经济状况,比明朝好得太多了。
1,主税基的不同。
明朝禁海,对民间严厉的管制(这一点前面已有论述,这里不做赘述),商业远不如宋朝那样繁荣。
因为商业税收太少,明朝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农业税收。而宋朝财政的非农业税收,占到总税收的53/100,这与明朝有很大的不同。
2,明朝要花钱的地方太多。
宋朝的疆域全是“优良资产”。不是是富饶的平原,就是沿海地带。除了罕见的灾年,到处都是有财政收入的,根本就不需要财政上的补贴。
明朝的领土很大,辽东的驻军、万里长城的修缮和驻守,对东南亚半岛诸国、青藏高原的经营。
边远地区很多领土产生不了税收,却需要明朝中央长期的财政补贴。保卫边疆的钱粮、兵力还要万里迢迢的远距离输送。
3,宋朝与明朝的财政差别。
宋朝似乎从来就没有缺过钱,在给官员们发高工资,给国外送“岁币”的同时,军队的盔甲、火器一直都在更新换代。汴梁城外,宋朝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火药武器的兵工厂。
明朝却总是手头拮据。明宣宗时期因为没有钱,视大片山河于不顾,废止了努尔干都司。
明神宗时期,火器专家赵士祯研制出了新式火铳。赵士祯找到刑部尚书,工部、兵部的官员一起做了现场实验。然后一起上书明神宗,极力要求以新式火铳列装军队。明神宗却因为没有钱,否掉了赵士祯的要求。
明思宗(崇祯皇帝)时期,朝庭救灾没钱,镇压起义没有钱,打满清没有钱。连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需要调吴三桂勤王时,怎么都凑不齐吴三桂要求的军费。
综上,虽然宋朝与明朝间隔时间不长,但是两个朝代的不同之处实在是太多了。明朝在政治、军事上,吸取了宋朝的教训,却没有学到宋朝发展经济的长处。(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宋朝和明朝只隔了98年,为什么却感觉两个朝代之间相距很远呢?主要体现在哪方面?
这个问题应该这样来看,中国古人大多早婚,而且人均寿命不长,98年,在今天看来是不长也不短的,但在元朝时期,98年已经经历了三四代人,一种中断了的文化,再经过98年的变迁,结出的果实,怎么能和原来一样呢?!请看,
有句古话,叫做好男十五多父子,好女十三管家当,意思是,好男人的标准,是十五岁就有很多孩子,好女人的标准是十三岁就出嫁顶门户了,按这个情况,98年,已经经过了四代人。
苏轼在其作品《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称,“老夫聊发少年狂”,这年苏轼38岁,宋朝的士大夫38就称老了,到元朝就更别提了!!
最后一点,宋朝延续的是唐的法统和文化,但是不重视甚至是压抑武人,导致国家军力懦弱,反观明朝,直到灭亡时,明还有很多精兵悍将,比如左良玉等我。明朝延续的则是元的法统和文化,但是不重工商业发展,导致国家失去了活力,反观宋,两宋是古代中国经济最发达的朝代,这个原因造成了宋,元两朝方方面面的差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