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狠毒是如何养成的?

朱元璋的狠毒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多大关系?什么样的成长环境会培养人的狠毒之心?建国之前和建国之后差别明显吗?为什么?

”以前尽是孙子了,现在当爷了,得把心理平衡找回来”。

年少时的遭遇,造就朱元璋极度缺乏安全感

朱重八自小就家破人亡,身无长物,烂命一条。受尽压迫和欺辱,在这种情况中想要活下去,只能狠毒起来,因为不狠毒的话,恐怕骨头都早已找不到了!

在幼年痛失双亲之后,又眼睁睁看着家里其他亲人接二连三死去,天灾人祸,导致家中无法再谋生,又求天告地无门,就连继续和亲戚一起生活的机会都没有。走投无路的他只能去到寺庙做一个终日受人役使的负责洒扫打杂的小行童。而在寺庙中的生活,也并不比外面强多少,扫地做饭,洗衣伺候,这些重活都是朱重八的,但凡一点没做好,就招来责罚。如此不幸的幼年遭遇,让他即使在后来坐拥天下以后依旧缺乏安全感。

之后寺院因兵祸关门,朱元璋只得再次独自流浪。说是行走四方,实际上是一路乞讨。在当时天下大乱的情况下,一个乞讨的流民能受到怎样的待遇?白眼和欺辱,都是常规待遇,某些时刻,甚至有性命之忧。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在灰暗和泥沼之中摸爬滚打,谋求一处容身之地。而这样的生活,朱元璋一过就是三年。残酷的社会教会朱重八什么叫做残忍,什么叫做为了生存不择手段。而这些少年时悲惨遭遇,一直跟随朱元璋,被朱元璋保留到了他登基为帝。

残忍多疑嗜杀,是农民出身帝王的通病

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看过人世间各种不好的事情,怀着极度的不安全感,再回忆着过去自己亲身感受过的各种人性的阴暗面,朱元璋面对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的臣子,是做不到百分百信任和推心置腹的。

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则是,他麾下的功臣们,有很多也是和他一样从农民一步步爬上去的,参与和见证了朱元璋发迹的全部过程,这些人知道没有所谓的真龙天子。因此,对于这些人,谁又能保证这些人能够安安分分的,不对无上的权利有不该有的渴求呢?

朱元璋从内心不能保证这些,所以他必须做点什么,以绝后患。出身农民的朱元璋,在他眼中和思想意识里,最彻底的解决方式,便是把人都杀"干净"了,只有杀干净,这种危险才能得以解除。 在之后发生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以及其他案件上,更是让朱元璋有了大规模清洗的借口和理由。于是,在明初四大案中,数十位开国元勋,获封官爵的功臣,相继被斩。还有少数几人,因为一些其他的过错也被朱元璋一杀了之。 同时,采取瓜蔓抄的形式,将案件无限扩大,整个洪武年间,受四大案牵涉而死的人达到近十万人,明初刚建立起来的功勋世家,被强行一扫而空。得到大好江山以后便斩杀旧臣,这看起来过河拆桥的举措,正是朱元璋狠毒的具体体现。

古往今来,农民出身的"草根帝王",至少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和明太祖朱元璋这三位。前两位,刘邦为人处事极其圆滑,能屈能伸,很擅长用小心思去缓和,处理人际关系里的矛盾。而刘秀,三观正,也经历过普通人家的生活,重感情,且很能体谅人。但唯独到了明太祖朱元璋这里,却变成了如此残忍与狠毒。这种结果的形成,与他早期的经历和遭遇有着非常深关系。

朱元璋的狠毒是如何养成的?

童年的凄惨经历造成他情感底色的凉薄;底层生活经验造成对人性的黑暗不抱幻想;军旅生涯的残酷造成他对生命的漠视;出于小农对“家产”维护的意识。

朱元璋未成年之前在极度贫困中度过,目睹一家八口饿死了四口。造成他情感底色的凉薄。需要用一生治愈童年。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童年的经历,对成年以后的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朱元璋的童年在极度高压的环境下度过,让他的心理有某种程度的扭曲。贫瘠的土地上只能长出恶之花。

朱元璋在登基后,设立的《御制皇陵碑》上,记载了这段悲惨经历:

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彷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于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

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父母差点死无葬身之地。

这种凄惨经历,造成他的情感底色的凉薄和冷血。

底层生活经验造成他对人性黑暗不抱幻想。

朱元璋在投军之前,做了几年游脚僧。同样在《御制皇陵碑》里,他这样描述:

朝突炊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穷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倘佯。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度过了三年餐风露宿,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期间看尽了人世间的鬼蜮技俩,坑蒙拐骗,世态凉薄。

我们以《武林旧事》所载宋代市井情形来参照一下:商业繁华之区,人口密集,游手好闲的人,实在太多了。有所谓“美人局” (以妓女为姬妾,诱引少年人),柜坊路局 (以赌博游戏结党等手法骗钱) ,水功德局 (以求官、觅举、恩泽、迁转、讼事、交易等为名,假借声势,脱漏财物) ,不一而足。又有卖买物货,以伪为真,至以纸为衣,铜铅为金银,土木为香药,变换如神,谓之“白日贼”……以至顽徒如“拦路虎”“九条龙”之徒,尤为市井之害。故尹京政先弹压,必得精悍钩距、长于才术者乃可。

朱元璋当皇帝后,曾颇为得意地对他的子孙们说他“阅人既多,历事亦熟”“人之情伪,亦颇知之”“人情善恶真伪,无不涉历”。这知人的本领,相当程度上就是在三年江湖生活中历练出来的。

江湖生活深刻地改变了他的性格。走出孤庄村时,他本质上毕竟还是一个质朴的农村少年。流浪生活大大损坏了他的道德素质。

对天天都在饥饿线上挣扎的他来说,活着就是目的,吃饱就是价值。只要能弄到吃的,什么事他都做过。他抢过比他更饥饿的人的粮食,替人背过尸体,甚至掘过坟盗过墓。因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实用主义不可避免地成了流浪儿的生命哲学,也成了贯穿朱元璋一生的人生哲学。

因而,他当了皇帝以后,遇到事情往往对人性的判断偏黑暗,并且对人性不抱任何幻想。因而下手特别狠,有一种对不特定人性黑暗报复的快意恩仇。

军旅生涯的残酷造成他对生命的漠视

朱元璋的军旅生涯,经常面对刀光剑影,尸山血海,很容易造成对生命的漠视,视生命如草芥。

造成他对生命和肉体的痛苦缺乏共情意识。这从他恢复“人殉”可见一斑。

此外,战场经常面对的极端情况,使他养成杀伐决断,做事不留余地,不留后患,手特别“黑”的习惯。

出于小农对“家产”维护的意识

顾炎武在《原君》里,讲解朱元璋这种君主的心态。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大意是,古人设君主是为了天下服务。而现在天下都是为了君主服务,天下成了君主的私产。

是以其未得之(天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未得天下之前,对所有的残酷心安理得,作为创业的“成本”。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创业”成功后,对天下敲骨剥髓心安理得,这是我创业艰难的回报和“利息”。

朱元璋之类的皇帝就是化天下为家,把天下视为家产。

既然普通的富裕家庭,都有很多人觊觎算计。

作为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家产的皇帝,肯定有更多的人算计。

出于这种心理,朱元璋独坐深宫,却有极大的不安全感。

这种不安全感,从他留给子孙的祖训中可以看出。在祖训中,他甚至教育他的皇子皇孙,在皇宫门口要暗藏几匹可以随时逃命的马。

既然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他可以随时“治疗”自己的不安全感。而治疗威胁皇权的不安全感,最彻底的方法就是肉体消灭,一劳永逸。

此外,长期的不安全感,造成朱元璋心理病态扭曲,歇斯底里,有某种程度的迫害妄想,易激惹,反应过激,这就体现为手段残酷。

手酸残酷,除了是一种心理不安全感的外在体现,同时,也是一种浇灭潜在的“不臣”对手的治理手段。让那些潜在的,有“不安分”念头的人,想想凌迟,想想剥皮实草,想想灭九族……就会产生一种即使当下平安吃糠咽菜,也是一种福分的相对幸福和知足。造反的念头就会云散冰消。

所以,朱元璋的残酷,既是缺乏安全感的病症,也是家天下的治理手段。是个人经历和皇权逻辑的统一。

@禾麦文化

朱元璋的狠毒是如何养成的?

朱元璋的狠毒与他的出身、所处的历史环境、战争残酷、皇子之争、内宫混乱,特别是能同甘共苦,不能同时坐天下的封建思想束缚,及历代帝王的影响所造成的。首先,他出身低贱,生活极其困苦,形成了顽劣而的性格,很敏感又充满仇恨。第二、时势造英雄,他们几个拜把子兄弟,都是草莽出身,经过长期的战争,养成了残忍狠毒的性格。第三,受历代封建皇权思想影响,始终认为国就是家,一切都是朱家的,唯我独尊,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所以,只能共患难,不能共享天下。第四、还是受封建思想和农民意识束缚,唯恐他人夺天下,用暴力维护皇权,因此,乱杀无辜,兔死狗烹。第五、也是清理障碍为其孙子接皇权而大开杀戒。第六、后宫中以马皇后为首的一班人,阴险毒辣,尽献谗言,是有功之臣尽受残害。

朱元璋的狠毒是如何养成的?

朱元璋字国瑞,祖上本是沛州人,历代种田,由于受不了地主的剥削,几经迁徒,到他父亲朱世珍时,才从泗州迁到漳州,住在太平乡孤庄村。

朱元璋小时候读过几个月私塾,后因家贫,去给地主放牛。至正四年,淮北闹灾荒,瘟疫,亲人相继离开人世。

当时他只有17岁,便到附近皇觉寺为僧。不久皇觉寺也断粮了,开始极为化缘生活。

灾荒连年,人们流离失所,在死亡线上痛苦挣扎,忍无可忍,终于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朱元璋的狠毒是如何养成的?

俗话说:“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朱元璋的狠毒霸道与他的成长经历有着必然的关系,因为他实在太命苦了。

朱元璋出生于公元1328年,正值元末民不聊生的时代,他家世代贫农,一直给地主打工,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父亲朱五四,祖父朱初一,曾祖朱四九,高祖朱百六,说到这里,大家有可能有个疑问,怎么他家人的名字这么奇怪,难道他家世代搞数学研究的吗?

其实,这跟元朝的制度有关,元朝规定,除非是上学或者当官的,否则不能有正常的名字,取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日期来命名。所以,由此同样可以看出,朱元璋家在元朝的地位有多低。

朱元璋的童年,主要是在跟牛打交道,从小他就给地主刘德家放牛,一直放到公元1344年,他17岁的时候。那一年,朱元璋迎来了他人生的至暗时刻。

公元1344年,是很特殊的一年,那一年不仅黄河泛滥,淮河沿岸也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瘟疫,加上元朝繁重的赋税以及暴政统治,百姓流离失所,十室九空……

朱元璋家同样不能幸免于难,五月初六他父亲饿死,五月初九他大哥饿死,五月十二他大哥长子饿死,五月二十二他母亲饿死……

作为一个只有十七岁的放牛娃,面对亲人一个个离世,他根本毫无办法,就连想找块地方埋葬自己的亲人都没有。

在草草安葬自己的亲人后,他为了生存,出家当和尚,但寺院也没粮食,他只能以和尚的身份出去化缘(其实就是要饭),从公元1344年到1347年,他一共要了四年饭。

不过要饭经历对他接下来的成长,有了很大的帮助,因为当时他走南闯北,增长了很多见识,并要来了一本《资治通鉴》,这样他凭借着自己的见闻和读书,获取了海量知识。

公元1347年到1352年,朱元璋又回到了寺院,当时能吃上饭了,所以他留在寺院里撞钟,当然这几年对于他来讲也是一个很好的沉淀过程。

接下来,时机终于成熟了,公元1352年,朱元璋参加了起义军,从此,开启了他的争夺天下之旅。从公元1352年到1368年,他用了17年的时间,终于夺得皇帝宝座,顺利登基,并在皇帝宝座上,一干就干了31年,到1398年才去世。

从上面朱元璋的经历可以看出,朱元璋小时候的生活实在太惨了,他家人的离去,既有天灾,更有人祸的影响,朝廷奸臣当道,鱼肉百姓,才是他家人饿死的根本原因。

所以,朱元璋非常痛恨贪官污吏,他上台后颁布的《明大诰》,刑罚非常残酷,比如贪官他就杀了十五万人左右,并且大多都是剥皮后,灌入稻草,再游街示众。

同时,在他成功登基之前,他遭受过太多人的算计与谩骂,试想一下,谁能给一个放牛娃、乞丐、和尚好脸色看呢?所以,这样的成长环境,使他自尊心特别强又生性多疑,且有极度的报复社会心理,培养出了他的狠毒之心。

等他成功登基后,就开始露出了自己的爪牙,朝所有他怀疑的对象,或者能威胁到自己权威与地位的人下手,他就是一个夺权野兽,疯狂的屠戮功臣。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前后,差别非常明显,在建立明朝前,他特别懂得收敛锋芒,认真贯彻“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但建立明朝后,他为了朱家江山,为了自己的权力私欲,开始对所有人都露出了自己的獠牙。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您认为朱元璋的狠毒是如何养成的?欢迎留言讨论,感谢点赞转发!

朱元璋的狠毒是如何养成的?

如果让一个要饭的得了天下,那么他最害怕的是失去。

至少二十五岁以前,朱元璋也不叫朱元璋,而是叫朱重八,他也没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坐拥天下。

参军的简历也只能是这样:

姓名:朱重八

年龄:25岁

出生日期:1328年10月21日

籍贯:濠州钟离

民族:汉族

学历:小学未毕业

家庭情况:父母早亡,尚有一兄

宗教情况:曾为皇觉寺僧人

工作经历:从南到北托钵化缘三年,了解风土人情,有丰富的社会阅历

动荡的年代让年少的朱元璋渴望和平,而对造成动乱根源,朱元璋深恶痛绝。

同样,饱受饥饿折磨的朱元璋对粮食有种深深的依赖感,崇尚节俭成为洪武元年至洪武三十一年的主旋律。

这些都是他的红线,谁逾越了这条红线,就超出了他的心理容忍线,结果可想而知。

1353年至1368年,朱元璋忙于拉拢势力,到处奔波,消灭敌对势力,征战十五年,基本一统,但北边的残元势力还未被剿灭。

此时的朱元璋,心里想的是如何得到天下,所以军队纪律提到了第一位,就算是其手下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最终也没有避免杀头。

1368年,40岁的乞丐成了皇帝,自尊心和如何巩固江山成了首位。

贫困出身,乞丐经历,在朱元璋的身上印上了深深的烙印,自卑心由此而生。朱元璋曾想在官牒上写自己祖上朱熹,奈何无法圆通,最后不了了之。

元朝死在了权贵集团和贪污腐败,这点朱元璋是知道的。而自己的儿子朱标又太仁慈,肯定压不住,所以谁要是结党营私,谁要是动了大明的根基,那对不起,不管你战功如何,那都是连根拔起。

于是,开始杀人了,文官集团的厄运从此开始。

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图谋不轨的罪名,将宰相胡惟庸诛杀,并屠灭三族、株杀其“党羽”共15000多人。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已经77岁的前任功臣宰相李善长一门七十多人,以协助胡惟庸造反等名义全部诛杀。

1392年,白发人送黑发人,朱标死了,病死的,才38岁,而朱元璋已经64了。

朱元璋心理崩溃了,最钟爱的孙子朱允炆才15岁,而武官集团还基本完好无缺,功高盖主,于是又起了杀心。

1393年,朱元璋以“谋逆”的罪名,将大将军蓝玉以及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人全部处死,前后“族诛者万五千人”,几乎将整个大明帝国的开国武将集团杀了个精光。

朱元璋以为这样就安稳了,以为他孙子没危险了,虚不知,祸起萧墙的日子不远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