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总督和巡抚职责有什么区别?

有时候总督就管一个省,谁的官位高?

清朝的总督和巡抚是封疆大吏,乃是平级,直接向皇帝负责,谁也不怕谁!

当然,从表面上来看,总督是要大于巡抚的!

首先从官级品阶上来讲,总督更大。在清朝官制中,总督一般是正二品,但总督基本都会加尚书衔,所以是从一品;而巡抚则是从二品,加的是侍郎衔,就是正二品。怎么算都比总督低半级。

而且从管辖的区域来讲,总督多是数省之地,远比只管一省的巡抚要管得宽!而且由于职务上的关系,总督对于辖区之内的巡抚,有节制之权。

但事实上,在本省者一亩三分地上,巡抚并不弱于总督。

因为巡抚是本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地方的一切都是归他管,其名就是代天子“巡行天下,抚军安民”。

而总督更多的是一个“督察”作用,虽然名义上有着更偏向于军务,至于民政方面,他基本插不上手!

所以两者其实是有分工的,一般是总督督军务,巡抚管民政;但是,这个分工不是太明确,因为不管是军务还是民生,那就得涉及财政啊!

这也是督抚之间的矛盾源头,谁都得花钱!

特别是到了清朝后期,八旗绿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自己建军的团练乡勇成为主力,那些当总督的封疆大吏们为了养军,更是想要把钱攥在自己手里。但是巡抚安民治地那也得花钱啊,所以两者一般都搞不好。

举个例子,当年的两江总督曾国藩和江西巡抚沈葆桢因为江西财政一事闹掰,其源头就是因为曾国藩想以总督的名义拿下江西的财权,以贴补军用。但江西巡抚沈葆桢不同意,一分钱都不给。

曾国藩忍无可忍,只得参了沈葆桢一本,结果朝廷各打五十大板,一人一半。

由此看得出来,朝廷对于督抚的一个态度,其目的就是想让双方权力平等,相互制衡,防止“一把手”做大,导致“诸侯作乱”的情况出现。

一般来讲,一地督抚斗的越厉害,朝廷越容易控制。如果他们和和气气,那朝廷倒是有些不安了。

所以有时候朝廷还会搞出督抚同城的伎俩来,即将总督和巡抚的治所都安在一个地方,比如湖广总督与湖北巡抚同驻武汉、两广总督与广东巡抚同驻广州,目的就是想让二者多搞事情。

所以总的来说,总督和巡抚之间,虽然品阶俸禄有差距,但并不存在上下级关系,没有谁命令谁一说,他们都是对皇帝负责,有着一定的分工。

当然了,这是在和平时期,如果是在战争时期,一切以军务为重,巡抚就得听总督的了!

清朝的总督和巡抚职责有什么区别?

明朝时期始有总督、巡抚两种官职,以督抚制度是明清两朝管理地方具体事务的重要机构。

按地位来说,总督要高于巡抚,按权力来说,巡抚则要高于总督。(以明朝为例)

总督和巡抚两者的区别

先从明朝来说,总督分为地方和专务两种,地方总督始于明朝正德年间,一开始只在边地设置,后面沿海、内地均设,而且经常是一督管两地或三地。比如明末蓟辽总督孙承宗,就是负责管理蓟地和辽东两地的军队事务。而专务总督主要管的是经济和粮食、物资运转的,如粮储总督、漕运总督、河道总督等。

巡抚一职,始于明朝洪武年间年间,取“懿文太子巡抚陕西”之例设立巡抚,至明朝宣德年间正式成为定制。明朝总督侧重于军务,而巡抚则有权节制都布按三司,是管理整个行政区域的最高长官,督抚都是都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总督常处原地,而巡抚则要定期入朝述职,告知朝廷地方的动态。这一点来看,巡抚的权力要高于总督。清随明制,同样设立了地方和专务总督,相对于明朝督抚不常设的安排,清朝督抚则是常设的地方官,而且清朝总督权力比明朝总督要高得多,明朝总督主管军事,而清朝总督则是“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边疆”,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清朝一共只有地方八个总督,其中直隶、四川各管辖一个省,两江总督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其余各管理两个省。

而巡抚职务和总督相同,但官位为从二品,低于正二品的总督官职,类似于总督的副手。清制,除直隶和四川不设巡抚之外,其余省份每省一个,在总督调离或者不设总督的省份,巡抚就代替了总督的职位,是实际上的一省之长。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清朝的总督和巡抚职责有什么区别?

大清王朝地方官编制以总督和巡抚为最高。总督,通常节制一至三省,以两江总督为例,即节制三省,分别为安徽、江苏和江西。那为何节制三省却称两江总督?因为在明朝时期,安徽和江苏是一个省,为江南省,故而称之“两江”。那巡抚乃一省之长,对所管辖省份之政吏有直接管理权。那么这总督和巡抚都是是什么关系?上下级还是各司其职?

封建官员之官阶讲究品阶,我们先来看看督、抚各自品阶。总督(通常要兼兵部尚书衔,方便管理地方军务)品阶从一品,巡抚(通常兼兵部侍郎衔),品阶正二品。而且从职责来看,总督对巡抚有节制权力。如此说来品阶较高的总督不就成了巡抚的上司了吗?其实不然,因为上文仅提到“节制”并没有说“管理”和“领导”,这节制和管理差了不少层。

图1 曾国藩(1811年-1872年)

既然并非上下级,那么这督、抚之间是否有明确之分工呢?应该说有分工,但是实际上很不明确。总督主要是督辖区之军务,督了军务就要督地方财政。举一例,两江总督曾国藩和自己保荐之人江西巡抚沈葆桢闹翻了,闹翻之原因是沈葆桢想自行发展和管理江西军政财务,摆脱曾国藩之湘军节制,因而沈自作主张将江西粮饷节流本省,大大缩减对湘军之供给。曾国藩开始还能退一步,后来沈葆桢干脆彻底将江西之钱粮留为本省,分毫不给湘军。这一下,曾国藩忍无可忍“狠”参了沈葆桢一本,参本上就提到,总督有督地方军务和支配地方财政之权,江西巡抚沈葆桢属“越权”。本以为中央政府能够全力支持自己的曾国藩,得到的上方答复是“各打五十大板”,处理结果是江西之财政江西与湘军均分,各十万两。

此例说明总督之职权范围,同时也说明督、抚之间职责之模糊。朝廷“老好人”之做法,固然有忌惮湘军之强盛而尾大不掉之因素,但也不能说朝廷完全不讲道理,不用说别的,一省主管财政的布政使和主管官员政绩及人事安排的按察使都是巡抚的直属下属,你说这财政权和人事权归谁管?上例说是在动荡年代,总督督军职责重大,自然权力也占优。那么在承平日久之时,总督岂不无事可为?答案自然是非也。

图2 前往总督衙门的清朝官员

别忘了总督对巡抚可有节制权,虽然不是直接领导,但“节制”这就够了,所以总督往往会不甘寂寞干预地方政府。当然了官面上出发点都是为了大清王朝更好地蓬勃向上。总督这一伸手,就能碰到巡抚及以下地方官员之肉,巡抚之下藩、臬两司(布政使和按察使)不过正三品,自然不敢直接同从一品甚至是正一品(大学士衔)之总督较量,但是巡抚们可就有不甘当“软柿子”之辈。上文之例,已然说明一些问题,沈葆桢乃晚清之能吏,为了朝廷和个人发展不惜与恩人曾国藩绝交。督抚之关系,可见一斑。

其实上文曾、沈二人之督、抚关系之僵,在大清王朝历史上只能算“小巫”,毕竟曾、沈不经常相见,多是书信公牍往来。而这“大巫”正是“同一屋檐下”之督抚二人,那矛盾可大了去了,大到你死我活之程度。这“不幸”的“同一屋檐”共有四处,即两广总督与广东巡抚同驻广州,闽浙总督与福建巡抚同驻福州,湖广总督与湖北巡抚同驻武汉和云贵总督和云南巡抚同驻昆明。此四处督抚之争可谓是花样百出,明争暗斗是鸡犬不宁,其案例更是不胜枚举。结果是督与抚是各有胜负,打个平手,本文就不再一一赘述之。

图3 清末的浙江巡抚衙门

关键是这督抚之争必然会对地方隶政产生极坏之负面影响,难道皇帝老儿不知晓,任由督抚之间互掐打闹?皇帝老儿当然不是“睁眼瞎”,尤其是大清王朝皇帝,眼线遍布帝国每个角落,各种密折奏报,督抚那点事儿那是门儿清。之所以如此还“纵容”督抚斗争,其目的就是为了督抚之间互相制约,避免一人在地方独大而形成外强中干、尾大不掉之势。至于地方吏治废弛些许之代价,对于统治者们来说,这个值!

然而,通常之外就会有个别与众不同之案例,此四处督抚之间也有和睦相处之美例,属实值得一表,兴许会对读者朋友有些许启发。

咸丰四年,回头浪子胡林翼屡立战功,咸丰皇帝擢升他署理湖北巡抚,此为胡人生飞跃之里程碑。在好友曾国藩的鼎力相助之下,胡林翼很快获取湖北巡抚实授,成为湘军集团最早功成名就之人。咸丰五年,荆州将军官文,成为湖广总督,节制两湖军务。这一人事安排是很别有用心的。先说胡林翼之所以能够超越曾国藩被任命巡抚之职,主要原因就是咸丰皇帝顾及曾拥兵自重,但是不管是曾还是胡都是湘军圈里人,基本上是“换汤不换药”。相信咸丰皇帝和他的智囊们也不会忽视这一关键点,所以急需要可靠之人监视之,这个时候官文就大有用场。

图4 胡林翼(公元1812年-公元1861年),字贶生,号润芝,晚清中兴名臣之一

官文,满洲正白旗出身,王佳氏。正白旗乃属上三旗,真正是皇帝的“家里人”,绝对可靠。另外,官文做过荆州将军对湖北军务有所了解,并且也和太平军过过招,所以官文显然是湖广总督最佳人选。当然了,论才能,官文自然被胡林翼甩出好几条街,所以刚开始胡并不待见官文,甚至据说官文三次屈尊亲自拜访,都吃了胡的闭门羹。

眼看督抚斗争大戏重复上演,胡林翼也准备参劾官文腐败之档口,胡林翼身边一名仕是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此人乃日后大清著名理财宰相阎敬铭。阎敬铭提醒胡林翼,此次参劾结果并不好说,倘若参劾不成难免节外生枝。另外,就算参劾成功,朝廷再换总督怎么见得会比官文好对付?官文这个人,能力确实一般,也愿意贪点小财,但是此人有自知之明,并不是没事找事,好贪权夺功,指手画脚之辈。只要咱们能和官文搞好关系,每年给他个十几万两银子花花,湖北之事还不都是胡大人您一个人说了算。

图5 官文(1798—1871年)又名儁,王佳氏,字秀峰,又字揆伯,满洲正白旗人

要不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经阎敬铭指点,胡林翼如醍醐灌顶,顿时销毁参劾奏本而改为登门拜访总督大人。而且,日后官文和胡林翼二人还发展成了亲戚,胡林翼之老母认了官文小妾为干闺女,也就是胡林翼的干妹妹,这确实给足了官文面子。八卦一下,据说官文此妾非彼妾,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此妾能让一品大员,皇旗出身的官文跪搓衣板,如此看来,胡林翼这个妹妹认得值得。

反观官文,难道他对于胡林翼的小九九毫无察觉吗?答案自然是否定。官文虽能力不高但绝非庸碌,不信且看官文如何答复下属智囊。一日,有人在官文跟前说胡林翼在湖北只手遮天,根本不把您这总督放在眼里,得适当收拾一下胡林翼而偃其嚣张气焰。官文答,你认为我是否有统兵御敌,甚至驱敌于千里之外之才能。下属诚恳道,没有。官文说,既然没有咱就老老实实等着坐领功绩罢了。果然,日后湘军成就伟业,官文到成了曾国藩推举头功之人,所以说,官文也是有道之人。

图6 乾隆年间山西巡抚鄂弼奏折

不管怎么说,此督抚二人之合作相得益彰,各得所需,堪称大清王朝督抚合作之佳话。只可惜,胡文忠公(胡林翼谥号文忠)刚年入半百就溘然长逝,这段督抚合作佳话也就此终结。之后,这湖广总督和湖北巡抚就再也没有安宁之时,直到大清王朝之灭亡。

文:王金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朝的总督和巡抚职责有什么区别?

总督,一般是正二品官员,巡抚,一般是从二品官员。从品级来说,总督大于巡抚。也有的总督加尚书衔,那就更厉害了。

巡抚,一般只管理一个省的事务,有点类似于省长,卫戍区总司令。而总督,一般是管理几个省,或者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大省。当时的大清国,有的地方是将军管辖,但有督抚的地方,总督只有八个。总督,一般还兼着大军区的司令员,这比卫戍区的司令员大多了。

清朝的总督和巡抚职责有什么区别?

清朝的总督和巡抚是省一级的管理层级,被称为“督抚”。

清朝的督抚制度是在不断发展的,总督和巡抚的职责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些许的不同。

1、清初承明制

在清朝初期的顺治年间,基本是采取了明朝的制度的。明朝时省一级的一般为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职务,部分省设总督,地位高于巡抚。

《李卫当官》看过吧,李卫是雍正朝的浙江总督和直隶总督

2、顺治十八年有了大的改革

而到了顺治十八年,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巡抚管理所有地方行政事务,每省均设一员总督。这就是实行的“督抚地方大吏的文武分治”。总督总辖文武,节制巡抚、提督。巡抚的职能比起清初来有了下降,只管行政,不管军政。

乾隆时期的刘墉,做过直隶总督

3、乾隆朝进一步明确

到了乾隆时期,对总督巡抚的职责进一步明确,乾隆二十三年修成的《清会典》记载:省直设总督,统辖文武,诘治军民。巡抚综理教养刑政。意思是所有的省(省和直隶)都设总督,负责管辖文武和军民,总管一切。而巡抚则管理教育、民政、刑事法律、政务等行政工作。

清末的李鸿章,直隶总督

4、光绪年间进一步发展

咸丰以后,军务兴起,并且也有了外交方面的需求,各省都迎来了形势上的新的变化,督抚的职能需要进一步划分明确。光绪二十三年五月颁布了《各省官制通则》明确:第一条:一省或者数省设总督一员,总理该管地方外交、军政,统辖该管地方文武官吏,并兼管所驻省分巡抚事,总理该省地方行政事务。第二条:每省设巡抚一员,总理地方行政,统辖文武官吏。惟于该省外交、军政事宜,应商承本管总督办理,其并无总督兼辖者,即由该省巡抚自行核办。总督所驻省分,不另置巡抚,即以总督兼管该省巡抚事。

从这时看,总督的权力已经极大,可以管理省一级的外交和军务。而如果一个省没有总督时,巡抚可以管总督该管的事情。有总督的则不再设巡抚。虽说文武分治,但有权力集中到一人身上之势。可见形势已比较危急。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不知道您是否满意。

清朝的总督和巡抚职责有什么区别?

巡抚相当于省长,主管民政及其他杂事,总督要管多个省级单位,重要的是他还管这几个省的军权,直接对中央负责,级别只差半级,分工完全不同,关键时刻总督说了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