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朱允炆登基应该会是个仁慈的皇帝,可是朱棣为什么还要造反呢?
朱棣造反,其实从根本上来讲,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活命。
明太祖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多个儿子,在这些儿子中,除了太子朱标外,能称得上人杰的,为数不多,而燕王朱棣,就算是这其中较为出色的一位。
在太子朱标暴毙后,朱元璋悲痛之余册封皇长孙朱允炆为接班人,在这期间,各藩王虽有不服,但奈何朱元璋圣旨已下,只得按部就班的继续自己的日子。终于,太祖驾崩,新皇登基,本想着继续逍遥王爷的生活,不曾想,这刚上任的额新皇帝,异同致人死地的王八拳打的这些叔叔辈的藩王上气不接下气,削藩的指令迫使这些藩王要么顺从,要么就反抗,但毕竟反抗是需要勇气的,具备这种勇气的人,真的很少。
不想造反的朱棣平心而论,朱棣其实不想造反,毕竟,造反的成本太高,并且很容易亏本。并且朱棣在研究之前的额历史资料时,会惊人的发现,古往今来,把五代十国以及五胡十六国这些小政权算上,以王爷身份造反并且能成功的,几乎没有,如果把范围缩小一点,只统计类似于明朝这样大一统的时代,目前这种记录还是零。
对于朱棣来讲,造反的成本太高了,他不像他的父亲朱元璋,当年的朱元璋烂命一条,身无长物,全家死光,简直就是一个天生的额造反苗子。即便是这样,朱元璋在造反前也是深思熟虑、犹豫不定。
而朱棣就不同了,他有自己的老婆孩子,还有一个王爷的正当工作,不愁吃不愁穿,偶尔还有娱乐活动,打打蒙古人什么的,如果造反失败,这房子、票子、女人孩子还有部下,统统就没有了。这是一个一点都赔不起的买卖,像这样一笔生意,是要慎重考虑的,虽然他却是想当皇帝,但确实是不想造反,毕竟,这失败的成本太大了。
不得不反了建文元年,刚登基不足一个月的建文帝朱允炆,迫不及待的就开始收拾他的二叔叔们,首当其冲的就是周王朱橚,朱橚是燕王朱棣同母兄弟,朱允炆首先对他下手,也是向朱棣以示警告。朱橚最终被贬为庶民,流放云南。紧接着,代王朱桂、珉王朱梗、湘王朱柏等均被不同的理由处理,或贬为庶民,或流放边疆,磨刀霍霍的朱允炆,即将面对燕王朱棣。
在此期间,朱棣与朱允炆,曾互相想对方安插了各自的间谍。并且朱棣为了麻痹朱允炆,不得不装做精神病,向朱允炆示弱,奈何被御史葛城识破,在朱允炆和兵部尚书齐泰的安排下,全面保卫北平,意图直接抓捕朱棣。
在朱棣和姚广孝的巧妙安排下,朱棣得以脱险,并及时的召集人马,开启了为期四年的靖难之役,最红登上了皇位,是为明成祖。
因何而反?功过自在人心,朱棣造反,最大的原因是在于活命,如果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没有那么激烈,可能朱棣造反的决心也不会有这么强烈,毕竟,反也是死,不反也是死。那还不如反了。
另外,对于朱棣来讲,朝廷上那些只知道纸上谈兵的书生,是他向来所不屑一顾的。包括那个高高在上的毛头小子皇帝。
朱棣出生于战火之中,眼看着父亲朱元璋在一场又一场战役中将帝国建立,因此他所信任的准则就是武力至上。对于帝国继承人之位,若果大哥朱标没有死的话,这一帮兄弟们必定无话可说,但是大哥突然不在,本想着按照顺位治,也该从自己这些兄弟们中选一个,不曾想,竟让一个毛头小子党课大家的主人。这任谁也不会服气。
另外,朱允炆当上皇帝后,对削藩的动作急于求成,一心就想马上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藩王们首先对朱允炆不服气,其次是新朝初建,这就开始削藩,让曾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众藩王不免心凉。
因此,综合各种原因,朱棣在当时,确实也是不得不反,性命第一,谁都想活下去,朱允炆在史料中确实记载的仁慈,但从他效仿额动作和力度上来讲,也不是一个吃素的人。朱元璋也没料到,若干年后,自己的儿子会造自己孙子的反。
其实朱允炆登基应该会是个仁慈的皇帝,可是朱棣为什么还要造反呢?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和朱允炆是叔侄关系。按照封建帝王的传位制度,朱元璋先传位于长子朱标,可是朱标不争气,中途死了,于是再传位于朱标的儿子允炆,也就是说,传位于皇长孙允炆。于是,朱元璋逝世后,允炆便继承了皇位,当上了皇帝。
朱允炆确实是一个仁慈的皇帝。他在讨伐叛臣朱棣时,反复交代将领,“勿使朕背杀叔之名″,意思是说不要让我背上杀害叔父的罪名,言下之意是活捉可以,不要杀害。由此可见,允炆皇帝的仁慈是没说的。
既然允炆是一个仁慈的皇帝,那朱棣又为什么要造反呢?这里有三个原因。
一是朱棣不服。父亲立长子朱标为太子,明确将来由他继承皇位,朱棣对此并不反敢,而且还很亲近朱标。但是,朱标不在了,父亲就应该在其他儿子中选一个继承皇位,不应该让孙子继承皇位。朱棣认为,他作为燕王,为朝廷镇守边关有功劳有能力,应该由他去继承皇位。因此,他对皇孙允炆继承皇位是不服的。
二是允炆削藩。允炆当上皇帝后,考虑到藩王势力太大,有地盘有军队,将来会危及自己的皇位,于是便下令削藩,也就是撤掉藩王。明显地,允炆皇帝的这一举措严重地触及了燕王朱棣的利益,而燕王朱棣本来就不服允炆皇帝,加上这一点,便更加触怒了他。
三是广孝怂恿。姚广孝作为朱棣的谋土,他看到燕王朱棣被允炆皇帝触怒后,认有自己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便怂恿朱棣造反,乘机夺取允炆皇帝的皇位。接下来,姚广孝为朱棣出谋画策,为他制造了一个攻击朝廷的幌子,说是皇帝身边的奸臣多,致使皇上蒙难,现在必须平定变乱,清除皇帝身边的奸臣。朱棣认为此计大妙,于是发动靖难之役,组织军队从北京打到南京,夺取了朱允炆的皇位。
允炆皇帝很仁慈,他削藩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皇位,并没有加害各位藩王的意思,所以,他的削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朱棣不接受。他不但不接受,而且发动靖难之役赶走允炆,夺取皇位,这就大逆不道了。
其实朱允炆登基应该会是个仁慈的皇帝,可是朱棣为什么还要造反呢?
朱棣虽然有政治野心,但在朱标死后,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棣已经偃旗息鼓。“靖难之役”是一步一步被朱允炆给逼出来的。平常人尚有苟且活命之心,更何况手握军队,而在将士心中素有威信的朱棣。
朱元璋即位后,封太子朱标为太子,可朱标早逝,朱元璋选择立朱标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同时又大肆屠杀功臣宿将,怕他们威胁到朱允炆的皇位。但北方少数民族还是侵扰明朝边关,朱元璋选择陆续分封自己年长的九个儿子,这些藩王虽然无权干扰地方行政,但都有自己的军队。起到防范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和防范叛乱,以巩固朱家天下。
朱允炆早在被立为皇太孙之时,就担心他的这些叔叔们,担任朱允炆老师的黄子澄宽慰朱允炆,向朱允炆讲述了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故事,现在看来,这完全是书生的一厢情愿。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夫何在?
朱棣和朱元璋相比,在各方面都差一个档次,而在给后代皇帝挑选辅政大臣这一点,要比朱元璋高明的多。朱元璋死后,给朱允炆留下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为顾命。朱允炆即位之后,以雷霆手段迅速开始削藩,一年之内连废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轮到朱棣之时,朱棣装疯拖延时间,提出朝廷之中有奸臣离间自己叔侄关系,自己迫不得已之下起兵“清君侧”。而在靖难一役中,齐泰、黄子澄昏招百出,充分学习了纸上谈兵的赵括。向朱允炆举荐了曹国公李景隆,而朱棣一听说朝廷派李景隆为帅大喜过望,李景隆先后两次失去消灭朱棣的最佳机会,朱棣打到南京李景隆甚至做了叛徒打开城门放朱棣进来。这就是齐泰、黄子澄向朱允炆举荐的人。甚至朱允炆向李景隆下命令:“切勿让朕背上杀叔罪名”。两军对战,给对方主帅一层保护伞,足见朱允炆水平之低。
朱允炆即位第一年,连废五王,成为所有藩王的敌人,没能联合实力较弱的藩王,来打击势力强的藩王。而朱允炆废藩王的理由更是千奇百怪,甚至都是些芝麻大点的事,明眼人一眼都能看出朱允炆想干什么。而自己还自我感觉良好,为了避免打草惊蛇错过消灭朱棣最佳机会。给了朱棣充分的时间为造反做准备。
朱允炆或许是个好人,但他当不好皇帝。朱棣即位之后,修运河、迁都、五征漠北、修《永乐大典》这些在朱允炆时期是无法办到的。尤其是迁都,如果不迁都幽云十六州甚至还会会回到残元势力手中,“天子守国门”正是源自朱棣迁都时期,而崇祯皇帝殉国之后有了“君王死社稷”之言朱棣也向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证明了没传位给朱棣是一个错。
其实朱允炆登基应该会是个仁慈的皇帝,可是朱棣为什么还要造反呢?
您好,我是爱读书喜欢历史的胖哥。朱允炆是他爷爷开国皇帝朱元璋扶持上的皇位。本来朱元璋之后应该是朱标继承皇位,可惜过早的病逝了。朱元璋就把朱允炆立为太子了,要把朱允炆和朱棣的关系交代清楚,那么请跟随胖哥进入大明的那段岁月。
皇太子朱标
朱标(1355年—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母孝慈高皇后马氏,明惠宗朱允炆之父。朱元璋称吴王时便将其立为世子,随宋濂学习经传。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明太祖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可见朱元璋是有多么器重朱标。
朱标人缘极好,朱标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过错,朱标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在诸王中威信最高。可惜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视察陕西回来后,因风寒病逝。朱标如果不死的话,朱元璋驾崩之后他坐上皇位。胖哥相信就不会有“靖难之役”,朱棣老老实实的做他的燕王,日子就这样过下去了。
朱允炆上位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位为帝。史称建文帝,朱允炆是沾了老爸朱标的光了。朱元璋爱屋及乌,最爱的儿子死了,那么就把应该给他的留给他的儿子吧!胖哥想这应该是朱元璋的真实用意。
朱棣早期的势力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也就是史称“永乐大帝”就是他。朱棣生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由于彼时朱元璋和陈友谅激战正酣,都没有时间看一眼朱棣就又上了前线。朱棣的名字还是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旧历年底,朱元璋准备明年就要正式登基称帝的时候才起的。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当是朱元璋的用意就是看到前朝灭亡主要就是因为君弱臣强,所以把儿子们派出去各占一方,这样就把权力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
家大业大儿子多就会出现一个问题,谁都想将来接老子的班登上大统。所以几个儿子私底下明争暗斗的厉害,太子朱标死后情况更严重,朱元璋一看不如就把孙子朱允炆扶持上来,打消其他王子的野心。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秦王死。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前夕,晋王死。这时候的局势在消失了这两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之后,就以朱棣为大了。这时朱棣的羽翼已经丰满,不但有久征惯战的护卫军,权限上也早已超出了“列爵不临民”的规定了。朱元璋把朱棣看作维护朱家皇朝的一个支柱,对他寄予很大希望。同时也因为他的势力过大顾虑会对未来的皇位继承人产生威胁。朱元璋临死时告诫:“燕王不可不虑”,并下遗诏:“诸王临国,毋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正显示出他的这一忧虑。
朱棣为什么必须反?有两个原因
其一:朱棣觊觎皇位已久,从早期几个王子明争暗斗就能看出来,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死,秦、晋、燕王无不窥伺皇位,但朱元璋接受了学士刘三吾的建议,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以杜绝诸王对皇位的觊觎。
朱允炆初登大宝,势力未稳固。所以此时反有利条件占优。
其二:朱允炆的操之过急,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去世,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在封国,不得到京师奔丧。燕王朱棣自北平去南京,因朱允炆诏令而停止。这一招是朱元璋临死布下的妙棋,就怕趁着朱元璋刚死,朱允炆立足未稳,几个叔叔趁势造反引起天下大乱。
之所以说朱允炆操之过急是因为“削藩”,朱允炆用齐泰、黄子澄之议削藩,在继位不到一年时间,把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废掉。势力最大的朱棣这时候已经感到了那把明晃晃的屠刀已经架到脖子上了,果然朱允炆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以谢贵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一带,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加强对燕王防范措施。朱棣这时候假称有病,暗中则加紧练兵。他还利用燕府崇深之便,赶制军器。
这才有了后来的“靖难之役”,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登上皇位。从朱允炆对待各位叔叔的态度看来,这位爷也不是心慈手软的人,并且从他器重废物李景隆就能看出识人能力和父亲爷爷差距太大。即便是没有朱棣的成功篡位,他对于大明的贡献也不见得会有多大。永乐大帝对于后世有一部《永乐大典》留存于世,这是一部规模空前的大型类书。全书22937 卷,其中仅目录就有16 卷,共11095 册,总计约三亿七千万字。自先秦至明初,所引书七八千种之多,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极为珍贵。并且朱棣对于明朝这段时间开疆拓土功绩极大,就和平头哥一样,不是在战斗就是在战斗的路上。他所处的时期被后人称为“永乐盛世”。我想朱允炆做不到这一点。
最后胖哥要说,朱棣不反,朱允炆必杀之。这就是朱棣反的一个理由,坐皇位者没有什么心慈手软之人。
以上就是胖哥对于本问题的回答,希望各位朋友指正,喜欢胖哥请为胖哥点赞,胖哥会更努力为大家贡献更精彩的内容。
其实朱允炆登基应该会是个仁慈的皇帝,可是朱棣为什么还要造反呢?
说朱允文是个仁慈的皇帝,要看他对谁,对什么事,就建文初年的削藩来说,又怎么谈得上仁慈?从朱棣的角度来说,他造反是有理的,完全是被逼的,是要“清君侧”,他造反有足够的理由。
能力超群、桀骜不驯的朱棣硬是没能进入老爹朱元璋的法眼。一三九八年朱元璋驾崩,其皇太孙朱允炆继位,这事对朱棣的打击是巨大的。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在朱元璋的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和晋王棢先后死去。
此时的朱棣,在家族尊序上排位为诸王之首。而朱棣的秉性脾气和性格特征,行事方法又和朱元璋非常相似。包括朱棣本人在内,很多人都认为把朱棣立为太子作为未来的继承人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
朱棣在太祖十三年就受封燕王,迁守北平,按照老爹的要求就是要北防外敌,确保大明江山长久不衰,而当时的外患主要就是来自北方元残势力,可见他的实力和军事能力是得到朱元璋认可的。朱棣多次参与北方的军事行动,两次率师北征,在北方的军队中威信是很高的。但现实是残酷的,老爹朱元璋硬是没有把他纳入继承人考虑范围,心里的苦,只有朱棣知道了。
建文初年的削藩成了朱棣造反的导火索。朱元璋可算是老谋深算的人,他围绕朱家皇权的万年永固,冥思苦想了很久,为防止朝中奸臣不轨,他规定诸王可带兵捉拿奸臣,必要时得奉天子密诏,领兵"靖难"。同时为防止诸王尾大不掉,威胁到统治,朱元璋也规定今后的皇帝在必要时可下令"削藩" 。就是这朱元璋的《皇明祖训》让明惠帝建文和燕王朱棣都认为自己有了开始具体实施的必要。
明惠帝建文听从大臣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削藩,最终确定黄子澄先削其他藩王,最后再削燕王的顺序。先期削藩的这五位亲王都是明惠帝叔字辈,要么流放,要么自杀,其中就有燕王的同母兄弟周王,被废为庶人,然后再流放云南。本来建文帝就年轻,刚继承皇位就大杀戒,这些年长的叔字辈的亲王怎能不有反心,何况是桀骜不驯、战功卓著的燕王!他真的不想走被削藩弟弟们的旧路,他不能坐以待毙。
在削藩的过程中,朱棣的小舅子徐增寿,经常把朝廷中的机密透露给他,建文帝知道以后,直接处死了徐增寿,这是开国功臣徐达的儿子,朱棣徐夫人的亲弟弟!
总之,削藩对朱棣来说,是个绝好的机会,没有削藩的决定,朱棣想要“清君侧”也没有理由。
建文帝所谓的仁慈,在治国方面漏洞百出。明惠帝继位后,改革一些了太祖时期的弊政,着力加强统治,重用文人。但在削藩时机和顺序上没有自己的主见,听从齐泰、黄子澄几个文人的意见,仓促实施,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局面。自己本身完没有作战经验及兵法素养,更不懂得对将领的作用和指挥,在用人上屡屡失误。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作战的过程中他竟然下旨说,“毋使朕背负弑叔之名”,而不能直接捕拿朱棣!其实有不止一次朱棣都已经被重重包围,直接捕获的机会。这样的”仁慈“又怎能战胜朱棣呢?
明惠帝在对待削藩的问题上,没有自己的主见,听信大臣意见,仓促起事,没有什么仁慈可言。朱棣面对即将削藩到自己的头上,奋起反抗,再加上建文在统治上的不成熟,给朱棣有机可乘,最终皇位易主。这恐怕是太祖朱元璋在九泉之下也不曾预料到的事情吧。
大家好,我是“趣史杂谈说”,一个历史爱好者,在学习历史的路上让我们一起前行,是有趣的历史让我们有缘“相识”,真心希望得到您的点赞、评论、关注、转发,不胜感激!其实朱允炆登基应该会是个仁慈的皇帝,可是朱棣为什么还要造反呢?
建文帝朱允炆是个仁慈的皇帝,可朱棣为什么要造反呢?
这桩历史说来说去不过就是:侄儿斗法斗不过叔叔,天真稚嫩敌不过老谋深算。
朱允炆的人生阅历和实战经验相比朱棣,不只是差了一星半点。朱允炆为人仁慈,但不笨也不怯弱,而且有先见之明。
据史载:太祖语太孙曰:“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
太孙曰:“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
大致意思是:“孙儿砸,你的天下太平,自然有叔叔们帮你守着,你就甭担心了。”
朱允炆反问:“叔叔们虽抵御外敌,守卫边疆,可叔叔们若是不安分了,谁来抵挡?”
从上面这段话可以看出,建文帝朱允炆在还是皇太孙的时候,就对叔叔们心存戒备。
当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手上精兵并不多。朱棣为何要冒险造反?原因如下:
建文帝朱允炆乍一继位,便听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密谋削藩,藩王们死的死伤的伤,朱棣自然成天提心吊胆,心里犯嘀咕呢,老实束手就擒的哥哥们都先一步去了,说不定,哪天就轮到自己头上。
朱棣本着“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心理,心想,与其等着建文帝来揭掉自己头上的藩王帽,不如拼死一搏,换上另一顶高贵的皇冠。
2.朱棣原本就有野心,有能力。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朱允炆和朱棣名义是叔侄,实际是君臣关系。
在朱棣看来,朱允炆大概就是个愣头青,养在深宫里的书呆子。
反观朱棣,长年在外征战,军功显赫,做事雷厉风行,手段高明。像朱棣这种拥有优秀领导能力的人,怎会甘心一直屈居人下,为他人做嫁衣裳呢?
终于按耐不住,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攻打皇宫,这也正好印证了朱允炆之前的猜测,“叔叔要造反了。”
3. 朱棣师出有名,有信心也有把握打赢这场战役。
一方面,当时辅佐建文帝朱允炆的齐泰、黄子澄等人,都是一群文官,缺乏实战经验。无形中增加了朱棣出兵的信心和把握。
面对只会纸上谈兵的一群谋士,朱棣恐怕在想,这不战是死路一条。出战的话,打起来也没啥好怕的,打赢了还能成为大明王朝最尊贵的人。
另一方面,趁着朱允炆大肆削藩,朱棣正好师出有名。为什么这么说呢?
建文帝因着削藩,伤害了不少兄弟,违背了太祖皇帝朱元璋的初衷:那便是“要他做个仁慈的皇帝”。与此同时,这种毫不留情打压自家兄弟巩固皇位的行为,自然也不得民心。
1. 朱允炆刚登上帝位,羽翼未丰就接纳削藩这样不恰当的意见,直接触犯了诸位藩王的实际利益,而燕王朱棣,本就是其中最不老实的一个。
2. 时势造英雄,朱棣雷厉风行,顺势揭竿而起,最终成为历史上的明成祖,他功过并存,毁誉参半。
3. 明成祖朱棣,因为猜忌诛杀了不少忠臣,但同时也开创了“永乐盛世”,还让人编制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对社会经济文化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