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为什么被明朝人称为千古一帝?
称明孝宗朱佑樘为千古一帝着实有点夸张了,担得起千古一帝这一称号的,大凡为开国之君或中兴之主,虽说朱佑樘达不到这个标准,但不妨碍他是明朝历史上除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永乐大帝朱棣外最为优秀的守成皇帝。
在大明朝一十六位皇帝中,除朱元璋和朱棣外,风评最好的莫过于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以及明孝宗朱佑樘,但是仁宗在位时间短,宣宗虽说勤政,但也落了个“蟋蟀皇帝”的贪玩称号,但唯独孝宗朱佑樘,基本上没有负面评价。
《明史》中对他的评语:“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能得到苛刻的史官如此赞美,可见孝宗皇帝确实做了很多勤政爱民的事情,而总结他得此高赞,无非是如下几点:
1、悲惨的童年经历,使他形成了宽以待人的性格孝宗皇帝的生母纪氏是云南土司的女儿,本是一个仓库保管员的她,被无意间到此的成化帝临幸,有了身孕,但此时后宫被成化帝宠爱的万贵妃把持,对于宫人的怀孕生子,万贵妃出于嫉妒,都会不择手段的加害,而纪氏也差点遭此毒手,万幸在宫里一群良知未泯的太监和宫女的保护下,顺利生下了朱佑樘,而此时的成化帝,还不知道自己有了儿子,直到一个胆大的太监冒死说出后,方才见到了自己将近五岁的儿子。
在皇太后的保护下,朱佑樘逐渐长大成人,自己的母亲和保护自己的太监因为万贵妃的报复而丧命,童年时的遭遇,使他对于身边人充满了感恩之心。
在万贵妃死后,成化帝也在不久驾崩,朱佑樘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皇帝。登基后,面对他的是父亲留给自己的烂摊子,朝政紊乱,国力凋敝,是当时大明的真实写照,而在孝宗的手中,即将得到中兴。
2、曾信奉佛教任奸佞为贤,但很快能改过自新初登基的朱佑樘,因为身体虚弱,曾对于道教有着很深的信仰,而此时,有一些奸佞之人,趁机用邪术蛊惑孝宗,这其中,太监李广就是一位,此人利用道教,深得孝宗的信任,在逐渐瞒不住后,畏罪自杀,孝宗在搜李广的府邸时,发现了李广贪污受贿的证据,是他对于自己信奉道教,导致奸佞当道的局面有了惊醒,自此,专心政务。
历史上,孝宗皇帝是一个能够很快改过自新的皇帝,对于自己的错误,毫不掩饰的承认,对于自己父亲当朝时的弊政,及时的废除和停止,尤其对于成化朝一些所谓的法师、法王等方士,严令禁止。对于朝野间传为笑谈的内阁“纸糊三阁老”和六部的“泥塑六尚书”,流放的流放,罢官的罢官,同时任用能臣,将前期远离奸佞的正直大臣重新请回朝中,朝堂间的乌烟瘴气,一扫而光,使沉珂的明朝,出现了政清吏明的局面。
3、宽厚仁义的孝宗皇帝孝宗的一生都和宽厚离不开,这一点在面对如何处理曾毒害于他和他的母亲纪氏打的幕后主使万贵妃上就能体现,在孝宗登基后,不少大臣都建议对于万贵妃的封号和赏赐进行追回。但是孝宗认为这违背了自己父亲的意愿,就对万贵妃的所有待遇进行保持,只是出于整治官场,将万贵妃的弟弟罢官,但并没有过多的为难。
同时,孝宗对于大臣能做到推心置腹,并且十分爱护。如某位外派的大臣回京,必定会派人在城门迎接,或者当天议事较晚,也会派人掌灯护送大臣回府,这些虽说是不起眼的小事情,但对于封建社会中的大臣们来说,实在是皇恩浩荡,使更多的额有德有才的人,愿意为朝廷做事。宽容的他,对于言官的奏疏中,批评自己的说法,不以为许。使孝宗受到儒家士大夫们的一致称颂
另外,朱佑樘登基后,轻徭薄赋,多次进行减少赋税。以期望减轻民生负担。比如在其父亲明宪宗成化帝在位时,曾经比较喜欢穿一种丝制的绒布,但是这种材料十分难做,并且耗时耗力,孝宗登基后,下令停止这种绒布的制作,自己也带头厉行节俭。
4、勤于政事,形成弘治中兴孝宗登基后,首先启用了早已废除的晚朝制度,每天批阅奏折都会批阅到深夜。某次因为宫中失火,孝宗一夜未眠,还特意派人给大臣请假今日休朝。
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民生上,孝宗皇帝都能积极听取大臣意见,同时自己也做到有自己的想法和措施,不被蒙蔽。对于影响颇大的宦官和锦衣卫,大力整治,使孝宗的宦官和锦衣卫,都能安分守己,量刑宽松。将之前的《大明律》进行修改为《大明会典》,删除了许多前朝代额苛制。
由于孝宗锐意求治,朝廷的百官纷纷上言,痛陈时弊,广进方略。进行了包括选贤能、禁贪污、正刑狱、广储积、恤士人、节费用、抚四裔、整武备等诸多措施,这对弘治朝兴利除弊起了积极的作用。
纵观孝宗一朝,吏治清明,政局稳定,民生安泰,这是在明朝历史上很少见到的情形,一改明朝中期之后的不良风气,使明朝出现了“弘治中兴”的局面,只是可惜孝宗皇帝仅仅在为十八年就驾崩,而他的儿子明武宗朱厚照,又将父亲留给自己的良好局面给逐一败掉。
明孝宗为什么被明朝人称为千古一帝?
“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这就是明朝那些大臣们对明孝宗最直观的评价。甚至到了清朝,那些汉人的官员、文人们都对孝宗也是极为的推崇,如清末名臣曾国藩就曾经这样说过“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汉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时皆异材勃起,俊彦云屯,焜耀简编。”。
可以说在很多人的眼里明朝皇帝成就最高的非太祖朱元璋,非成祖朱棣,也非宣宗朱瞻基,而是孝宗朱佑樘。所以孝宗皇帝不仅仅是在明朝被人称为千古一帝,直到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明孝宗是整个历史上少有的名副其实的千古一帝。那么到底明孝宗做了什么,让他有如此大的好名声呢?
受尽迫害,但始终都带着一份宽容之心熟悉明孝宗的历史爱好者都应该知道孝宗在未登基之前的生活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如履薄冰。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得从他父亲明宪宗朱见深说起,当然这跟宪宗皇帝的本身是没关系的,我们要怪的是他那奇葩的爱好。那这奇葩的爱好是什么呢?就是宪宗皇帝专宠比他大17岁的保姆万贞儿。
按理说皇帝专宠妃子没多大关系,连明孝宗一生不都只是专宠张皇后吗?对的如果万贵妃的品格能像张皇后一样,那倒没关系。但是无奈的是万贵妃乃是一个不安分,又阴险的主。当年的她为了不让其他的妃子留下宪宗的子嗣,一旦妃子被他发现怀孕,她就会派人去为这位妃子堕胎。
而在当年孝宗皇帝的母亲纪氏就因怀上了孝宗就差点被害,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孝宗才能被幸运的生了下来。但是到后来纪氏因偷偷生下孝宗被发现,她就暴卒在皇宫中,据说是被万贵妃所害。而在当时孝宗皇帝不但因万贵妃而失去了母亲,同时还要时刻提防着万贵妃的迫害,若不是最后他被自己的祖母周太后亲自抚养,孝宗恐怕活不到成年。
但就是在这样的深仇大恨,孝宗皇帝登基后并没有去为难死后的万贵妃和她的族人。虽然在那个时候不管孝宗皇帝如何对待她,官员和百姓都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毕竟杀母之仇,又有迫害孝宗的嫌疑,怎么对付万贵妃都不为过。但是事实上此时的明孝宗皇帝却什么都没做,他没有剥脱万贵妃死后所得到的封赏尊号,也没有对万贵妃的族人做出什么。就这样孝宗皇帝选择性的忘记之前所遭受到的所有困难,他对万贵妃淡然的选择了宽容。
登基称帝,治理出“弘治中兴”众所周知明朝第一次衰落始于明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变”后,在当年明朝经过这次大战后,自朱棣时期所留下的全部精锐将士和名臣名将几乎损失殆尽,如张辅、陈怀、李珍、邝埜等,更甚者明朝最最精锐的京师三大营也全部全军覆没,自此一役鼎盛的明朝自此一去不复返,明朝走上了衰落。而虽然在土木堡之变后,经过明代宗的力挽狂澜,明朝慢慢减退了衰落的趋势,但是没过多久随着“夺门之变”的爆发,明朝又经历了一场内乱。
可以说在经过明英宗这位皇帝的反复折腾,再加上继任者宪宗皇帝晚年热衷佛道,导致许多奸诈小人混入朝堂,弄的整个民间是怨声载道,可以说此时明朝的衰落注定已不可避免。而这直到明孝宗时期,明朝中衰才被阻止,并进而走向了中兴。
明孝宗一登基后就将宪宗一朝所有的阿谀奉承之徒全部清理出朝堂,或杀或贬或驱,比如他就将纸糊三阁老全部辞退,又比如他将妖僧继晓处死。可以说正是因为孝宗皇帝登基后的雷厉风行,让当时朝堂的政治环境顿时为之一震,之后他在清除一批无用的大臣后,就又选了一些贤良之臣来治理朝政,包括刘大夏、徐溥、刘健、谢迁、李东阳等等。
就这样在拥有一批贤良之臣来作为孝宗的执政班底后,孝宗开始了对明朝进行了较大的军政改革。孝宗先是重开了被废除已久的午朝制度,借此大臣们和皇帝将能有更多的机会去一起讨论如何治国,而后又严防宦官干政的行为,虽然孝宗并没有将东厂、西厂等宦官机构废除,但此时的宦官机构显然已无法再胡作非为。
之后在完成对朝廷内部的改革后,孝宗开始对全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在经济上他轻徭薄赋,兴建水利,并提倡节俭,而在这样的治理下,孝宗朝的税收增至二千七百万石,成为明朝中期的最鼎盛时刻。军事上,孝宗大败吐鲁番军,收复了哈密,并数次击败了鞑靼小王子、火筛的数次入侵。也就是在这样的治理下,明朝正式步入了中兴的时代,史称“弘治中兴”。
善始善终,成为历史少有的从始而终的明君中国历史上的明君很多,汉文帝、唐太宗、隋文帝、宋仁宗等这些都算是明君,所以可以说中国任何的朝代都不缺明君。但是能做到从始而终都是明君的皇帝在历史上却是少有的,而恰恰明孝宗就是其中之一。
明孝宗是少有的能做到从登基到去世都保持着明君的主,当年的孝宗皇帝从始至终都能理性治国,一生从不贪恋美色,也一直都能做到从谏如流,且宽厚待人,及勤于政务。当然孝宗曾有一段短暂的事情因身体原因导致他误信佛教,然后对政务有些松懈,并让奸臣乘机而入,但是孝宗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并迅速的改正,之后重新回归勤政的道路上。
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好人记得当年明月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朱祐樘是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好人。”,这句话恐怕是对孝宗皇帝最好的诠释。同样在中国历史上能被说成好皇帝的绝对有着数十位之多,但是能做到即是好皇帝又是好人的皇帝,我想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是少之又少,个人认为除了宋仁宗和明孝宗,恐怕几乎很少有皇帝做到。
孝宗皇帝是好皇帝,我想毋庸置疑,创造出“弘治中兴”的皇帝能不好吗?那孝宗是好人又好在哪里呢?对于百姓的治理,孝宗做到了以人为本,百姓遭灾他就免赋税,百姓被官员欺负他就免官,律法对百姓严苛他就改律法,百姓没田地他就给田地,可以说就是在这样的治理下,在明朝已是屡见不鲜的农民起义在孝宗一朝几乎就从未发生过,而这就可以知道百姓对于孝宗的认可。
而对于官员,孝宗也基本保持着待臣宽厚的心态,同样自朱元璋时期就实施的“廷仗”在孝宗朝就从未出现,他对官员的劝诫,不管是对还是错,都能坦然受之,绝对不会给大庭广众之下让官员难堪,而每当官员因上朝,亦或在皇宫处理公务太晚,孝宗皇帝都会派人铺军执灯传送。而当自己因某些事情不能上朝的时候,孝宗皇帝还会派人去向文武百官告假,可以说整个朝廷就在孝宗皇帝的治理下呈现出了“弘治朝中多君子”的太平盛世景象。
可以说孝宗皇帝被誉为千古一帝是绝对有它的理由存在的,他的仁义,他的宽厚,他的善始善终,他的品格等等这些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的皇帝都不具备的优点就注定明孝宗会成为名留青史的千古圣君。
明孝宗为什么被明朝人称为千古一帝?
明孝宗朱祐樘,一夫一妻制和现代牙刷的发明人,怎么也想不到这两个角色能够关联在一起。而且铁证如山。
一夫一妻制:做梦都想不到,被标榜现代文明的一夫一妻起源于封建的明朝圣帝。朱祐樘出生时恰逢后宫风云,本来是要被秘密处死,遇到一位善心太监张敏偷偷收养,朱祐樘如流浪儿一样吃百家饭长到六岁,才因皇帝无子发愁回到父亲身边,历经苦难的朱祐樘看透了后宫戏码残酷,登基称帝后,与张皇后夫妻恩爱,再不纳妃,坚守终老,在那样的社会和地位环境,这是一件非常难做到的大事。给我们现代人做出了杰出的榜样。
现代牙刷的鼻祖:我们天天离不开的牙刷,居然是明孝宗大皇帝发明的。美国牙科医学会和美国牙科博物馆等的资料显示,世界上第一把牙刷是由中国皇帝明孝宗朱佑樘于1498年发明的,方法是把短硬的猪鬃插进一支骨制手把上。2004年,伦敦罗宾逊出版社出版的《发明大全》一书,列举了人类300项伟大的发明,也把牙刷的发明权归到朱佑樘名下。
明孝宗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声女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大开言路,驱逐奸佞,重用贤臣,开创“弘治中兴”,这些都是传统常规剧本。但就凭一夫一妻制和牙刷这两件大事,明孝宗也能名垂千古!
明孝宗为什么被明朝人称为千古一帝?
明孝宗朱祐樘在整个封建史上都是一个“另类”,他18岁登基,在位十八年,政治上他开创了弘治中兴,婚姻上他不纳妃一生只宠皇后一人,明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朱国祯曾经评价明孝宗是“千古一帝”:“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皇帝有很多都是“后宫佳丽三千”。比如晋武帝,后宫的妃子竟然多到皇帝需要坐着羊车进行巡游,羊车停在哪里,他才能决定今晚与哪个妃子过夜的程度了。
但是明朝,作为一个反常规的皇帝丛出的朝代,朱祐樘竟然一生只有一个女人,这样的事情确实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极为少见的。而且他的人生经历也十分曲折,儿时的经历更是令人扼腕叹息。
一、生于深宫,童年凄惨明孝宗的成长之路是一个温暖而又凄凉的故事。
一切都要从那场叛乱说起,广西土司叛乱是在明朝成化年间极为头疼的问题。成化皇帝曾经多次派兵来到广西镇压,但是起义此起彼伏,火苗总是无法熄灭。
后来成化皇帝撤换不力将帅,竭尽全力去扫平叛乱,终于将最后一处土司叛乱——广西纪姓土司叛乱平定了下去。土司被剿灭后,其妇女儿童都被运到京师充作宫女太监,土司的女儿纪氏也被带回了宫里成为一个宫女。
纪氏被分配到的工作是管理皇帝的私房钱。深宫之中,身边的人都是太监或者宫女,自己的地位又很低下,纪氏的日子自然是不好过的。但是没有办法,自己毕竟是罪人之后,能够活着也就实属万幸了。
但是有一天,一个人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这一天,他从太监口中得知,皇帝想要来巡视自己的小金库,叫纪氏做好迎接的准备,纪氏也就做好准备,迎接皇帝的到来。
皇帝来时,纪氏毕恭毕敬地跪在皇帝的面前,俯首叩拜。皇帝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女子,突然觉得这个女子“美貌聪敏”,心中有了想要临幸的念头,于是皇帝与纪氏留宿了一晚上。
被皇帝临幸应该是件好事,因为说不定之后就会被封为贵妃,飞黄腾达。但是其实在成化年间,这是不折不扣的劫难。成化皇帝是一个心理有些病态的人,他十分喜欢抚养了自己几十年的奶妈万氏,以至于登基之后便迎娶了自己的奶妈并封为贵妃。
这位万氏大皇帝十几岁,而且是一个天性好妒的女人。她年岁大了,和成化皇帝没有子嗣,十分生气,凭借成化皇帝的宠幸,她就秘密整死了那些有儿子的妃子和皇子——她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为皇帝。
成化皇帝不相信是她杀死了自己的皇子和妃子,因此一直以为自己的皇子都早早夭折了。纪氏得到了皇帝的临幸,这个事情会传入万贵妃的耳朵中,如果有了孩子,那么母子二人都不能活命。
但是上天仍旧还是让纪氏怀孕了。万贵妃知道之后,就派一个宫女前去将纪氏堕胎,她不能让这个孩子生出来,最好连母亲也一起杀掉。
但是纪氏在宫中的人缘很好,那个宫女不忍心杀死这个还没出生的小生命,竟然向万贵妃谎报纪氏没有怀孕,只是长了一个肉瘤。
纪氏知道了这个事情后,也有过打胎的念头,但是她最终还是放弃了,一个母亲怎么可能忍心杀掉自己腹中的孩子呢,更何况深宫之中生活如此孤独,有个小孩子陪伴自己多好。太监和宫女们也都对这个还没出生的小孩子充满期待,他们希望这个小孩子的出生,可以使得深宫充满活力,而且他们这样的人一辈子也当不了父母,在这个孩子身上,他们看到了为人父母的幸福。
不久后孩子出生,整个皇宫的太监宫女都很开心,他们集体照料这个孩子,并隐瞒这个孩子存在的事实来保护他。
可是万贵妃没有停手,她最终还是知道了这件事。万贵妃又派遣太监张敏前去溺死这个孩子,但是张敏却没有忍心去杀死这样的一个孩子,他不愿意让这个小生命在自己手上夭折。他将这个孩子藏了起来,每天用米粉喂养,并且将皇子的消息告诉了吴皇后。吴皇后被万贵妃排挤,也便答应抚养这个孩子。
就这样,这个小皇子在太监,宫女和皇后的集体哺育下慢慢长大,他悲惨的童年在这些人的善良之下有了些许温暖。
二、众人保护,登基成龙小皇子毕竟是皇室血脉,他的存在意味着他是长子,继承大统是他的使命,也能更好地保护他。但是在万贵妃的信息封锁下,成化皇帝仍旧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这个孩子。有一天,张敏在给皇帝梳头,皇帝看着铜镜里苍老的自己,连声叹息道:
“哎,朕这么多年了,连个儿子也没有。”
张敏听见这个话,知道这是让小皇子成为太子的最好时机,他连忙跪下,对着皇帝说:
“陛下,其实您还有一个孩子!”
成化皇帝大惊,立马问其中缘由,张敏便说出了皇子的存在。皇帝十分高兴,立刻决定将他立为太子。万贵妃知道后暴跳如雷,就派人秘密杀死了纪氏,并且逼迫张敏自杀。但是宫女太监仍旧合力守护这个孩子,使得万贵妃杀皇子的计谋没有得逞。
最终,皇子取名为朱祐樘,被立为太子。为了保护他的安全,皇太后亲自抚养他。万贵妃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她假意请皇太子吃饭,事实上是想毒死他。但是朱祐樘早在之前就得到太监宫女的叮嘱,不要吃这顿饭。于是朱祐樘去赴宴,却不敢吃菜,万贵妃问他,他直接就说自己不敢吃,使得万贵妃很没有面子。
好在,这个皇帝虽然从黑暗中出生,但是他为大明帝国带来十八年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他是一个从爱心中出生成长的孩子,对于一切都很宽仁,治国也很有方。
他一生只有一个妻子,也是受自己的童年影响,他不希望自己其他的孩子被这样对待。这样的一个皇帝,虽然另类,但是也令人感到温暖。
三、当年明月对明孝宗的评价是:“朱祐樘是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好人。”
纵观历史,虽然明朝人评价明孝宗是“千古一帝”级别的,多少有些拍马屁的嫌疑,但是说他是一个好皇帝这却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苦难是一块试金石,有人因此对社会心怀怨恨,得势后做出了一些危害社会的事情,有人却在黑暗中追寻光明,实现自我救赎,明孝宗便属于后者。
当时,明孝宗从父亲明宪宗手中接棒大明皇权的时候,他看到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大明。
本来,自明英宗“土木之变”后,明朝的综合国力就急速下降,加上明宪宗本人在位二十多年里贪恋女色、安于享乐、荒废朝政,这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可以说,如果不是明孝宗及时补救,大明朝的命运会变得更加坎坷。
我们都听过李世民和魏征的故事,这篇记载于《资治通鉴》中的散文告诉我们,一个圣明的君主,要能够接受批评,勇敢承认自己的错误。
毕竟人力有穷时,我们个人的天赋是有限的,难免会犯错,只有集群智才能推动社会的平稳运行。
但现实却是,很少有人敢于直面自己的不足,历史上就不乏被诛杀的谏言者。
明孝宗这个人就很有意思。
明孝宗上位后,把那些他爹丢给宦官、朝臣们的朝会、谏言制度又重新捡了起来,他本人在位18年间,不仅早朝和午朝经常召开,还绕过宦官,允许朝臣有大事可直接找自己禀告。
明孝宗之所以这么做:
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宦官干政,祸乱朝政的现象再发生;另一方面就是想整顿吏治,重塑朝廷的公信力。
有史载弘治三年、九年、十五年这三个年份,经吏部考察后,被明孝宗罢官的贪官、酷吏都多达千人,其力度不可谓不严。
除了严惩贪腐行为外,明孝宗还努力减免民众赋税,减轻人民负担。
过惯了苦日子,见识过权贵如何欺压人的他,也曾多次下令不准勋贵和百姓争利:“勋戚之家,不得占据关津陂泽,设肆开垦,侵夺民利”。
明孝宗爱民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最直接的就是人口的大幅增长,例如弘治元年登记在册的有50207934人,到了弘治十七年,人口增至了60105835人,这足以说明明孝宗时期老百姓的生活是相当稳定、满足的。
或许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明孝宗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放在封建时期来谈,这位守成之君,也称得上是一位“好皇帝”。
文/歌颂者
感谢大家的阅读,祝朋友们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觉得文章好的朋友们,记得给文章点个赞,关注一下,每天都会给您带来好文章
明孝宗为什么被明朝人称为千古一帝?
明孝宗朱佑樘其实是一个在历史上都能排的上号的好皇帝,虽然个人觉得,对我们整个中华历史上说他是千古一帝,有点不太合适,但和清朝能称康熙是千古一帝一样,明朝称朱佑樘为千古一帝,倒也说的过去。
宪宗死后,继任的朱祐樘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大开言路,努力扭转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大臣,将成化年间的弊政扫除的一干二净,史称“弘治中兴”。虽末年宠信宦官李广,但是立刻改过自新,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朱国桢就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对明朝能骂皇帝骂的狗血喷头的大臣们来说,这已经是极高的赞誉了。和满清的只知道磕头的大臣还是没法比的。
而大臣们这样称赞他,也是有理由的 。
有一天,仁寿宫起火,人慌马乱的救火,忙了一夜,朱祐樘没合一会眼,因此他没去上朝,就特地派人到朝堂向众大臣说明原因,向众臣请假。朱祐樘更正律制,对刑罚运用十分慎重。1500年,制定《问刑条例》,1502年,编成《大明会典》,删除了原《大明律》中多项残暴的法令。这对于天下百姓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消息。
朱祐樘体恤民生,善待百姓,只要地方官奏报因灾情免赋的要求,他都无一例外地下旨同意。免税粮之外,他还给贫民麦种、牛种 。禁止宗室、勋戚奏请田土及受人投献,禁止势力人家侵夺民利,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开封黄河决口,孝宗命户部左侍郎白昂领5万人修治 。弘治五年(1492年),苏松河道淤塞,泛滥成灾。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贯主持治理,历时近三年方告完成。从此,苏松消除了水患,再度成为鱼米之乡。
孝宗力求节俭,诏减皇宫的开支与供奉,不大兴土木,主张节约费用,缓解人民负担。他屡次下诏,禁止宗室、勋戚侵占民田,鱼肉百姓;还多次下诏减免一些地方的夏税、秋税。这些都十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正统、成化年间,农民起义不断,有几次声势还相当大,而弘治一朝却几乎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孝宗的治理之下,国家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乐,明朝走上了“弘治中兴”时代从弘治元年(1488年)至弘治八年(1495年),人户由9113630户增至10100279户,至弘治十四年(1501年)更增至10408831户,弘治十七年(1504年)达10508935户,人口数则由弘治元年(1488年)的50207934口,增至弘治十七年(1504年)的60105835口。朱祐樘在位期间,维护国家统一,对西域进行了规模最大的一次武力收复。当时羽奴思统治国吐鲁番地区后,开始与明朝争夺对哈密地区的控制权。1488年,朱祐樘令罕慎袭封哈密忠顺王 ,“给金印,冠服”,对新疆的实际控制。同年,羽奴思之子阿黑麻躬至哈密城下,诱罕慎盟,执杀之,复据其城,而遣使到明朝入贡 。明朝识破其诡计,只得献还哈密金印。1493年,阿黑麻再次攻占哈密 ,令其尊长牙兰守护哈密,并不时抢掠沙州等地威胁各卫归顺,为患不已。1497年,明马文升前往平抚,汇同河西诸卫及诸部落族数千人,袭哈密城,牙兰等人逃跑,哈密收复。当时朝廷中有人主张放弃哈密,但朱祐樘主张坚决出兵收复哈密,并立即委派马文升为元帅,大败吐鲁番军,收复了哈密
朱祐樘此人品极佳,提倡一夫一妻制。(这在一夫多妻了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来说,可真是不容易的)他比较勤政,尊敬大臣,做了很多为民的善政。 也同样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千古一帝,没有那么多自吹自擂的功绩,但都是实实在在的对人民有用的,所以称他为千古一帝也是不为过的。
明孝宗为什么被明朝人称为千古一帝?
明孝宗朱祐樘,是中国明朝的第九个皇帝。他在位期间,有弘治中兴一说;而他本人,也有“千古一帝”之称。
那么,他为什么能获得如此赞誉呢?根据他一生的经历,有书君分析,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出身经历迷之传奇。孝宗朱祐樘的童年非常坎坷不幸。他的父亲就是史上那位著名的“恋母癖昏君”——明宪宗朱见深。
朱佑樘是朱见深的第三个儿子,之前的两个皇子,都早早夭折了。由于宪宗专宠万贵妃,朱佑樘的母亲刚怀上他,就险些被万贵妃所害。
如果不是众多太监、宫女齐心协力冒死将怀了身孕的朱佑樘的母亲秘密藏在安乐堂,大明王朝也就不会有""弘治中兴""那段历史了。
在万贵妃的淫威下,孝宗朱佑樘不仅出生,并且顺利长大,这本身就已是一个奇迹了。
虽然他从小就在万贵妃的淫威下苟且偷生,但算起来万贵妃既是他的仇人也算是他的“恩人”。
万贵妃自己不能生育,就明里暗里害死了其他所有的皇子,算是帮朱佑樘铲除了竞争对手,他也就毫无悬念的登上了皇位。
一个奇怪的的现象是:早年的悲惨经历没有让朱佑樘变得心理扭曲。或许,反而是因为他看到了人性险恶的深宫当中人性的光辉,让年幼的朱佑樘心中埋下了善良的种子,让他最终成长为一世明君。
当然了,仅仅因为传奇的童年经历显然不可能获得“千古一帝”这样高的美誉。朱佑樘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卓越的政治作为。
二、力挽危局,打造出中兴神话。朱佑樘从他父亲手里接过来的堪称一个烂摊子。为了扭转乾坤,朱佑樘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他不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还加开了午朝,使得君臣能有更大的时间了协商办理政务;
后来他又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利用早朝、午朝之间的空余时间与群臣切磋治国之道,共商政事,可以说是分秒必争了。
关于他的勤政,还有个小故事。
说是有一天,仁寿宫起火,人慌马乱的救火,忙了一夜,朱祐樘没合一会眼,因此他没去上朝,就特地派人到朝堂向众大臣说明原因,向众臣请假。其勤勉自律可见一斑。
有人评价孝宗皇帝是个“守成”之君。有书君认为这个评价是很片面的。事实上是,朱佑憆不但守成,更善于改革。
明朝的“京查”制度是在他在位期间完善的。“官员问责制”是他发明的,农业税折合银两征收也是从他这一时期开始的。
还有军事上的“民壮法”,是世界上最早的义务兵役制。他还修正了《大明律》,删除了其中多项残暴的法令,明确规定“不因言杀人”,倡导舆论自由。
西方启蒙运动领导人伏尔泰对这一点曾赞誉颇深。他的改革成就,是张居正改革的前身,也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起点。
他在位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乃至军事体制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经济上商品经济逐渐繁荣,新兴商人团体开始壮大,文化上突破了程朱理学桎梏,开始出现了肯定人性,倡导思想自由的新思潮,所以,说他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毫不过分。
在政治上,他也起独树一帜的。他对大臣宽厚,但是对贪官污吏绝不手软。
仅他上任的头两年,明朝各地知县被罢免的就有三分之一。
他惩治贪污腐败更看重从制度上堵住腐败源头。比起太祖朱元璋,他的一些做法可以说更聪明。
他体恤民生,减轻农民负担,自己带头节俭,缩减皇宫开支。他在位期间,国家税赋收入大大增加,人口也迅速增长,出现一派繁荣景象。
还有人说,朱佑樘宠信宦官。而我们看他所信用的宦官:怀恩,陈准,萧敬,王岳,都是才能卓越的人。
与其说他宠信宦官,不如说他是一个知人善任,能充分发挥宦官集团良性作用的聪明人。
他的确很善于用人,奸臣刘吉是个出了名的“小人”,却在朱佑憆在位时建树颇多,这正是他用人的高明之处。
熟悉明史的友友可能还会发现,朱佑憆时期,明朝没发生过大的战争。
但这可不是因为他软弱。他在位时期,明军西进收复哈密,重建关西七卫,恢复了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控制。
对蒙古达延可汗,他毫不示弱,贺兰山大捷一战捣毁蒙古巢穴,打的蒙古可汗只以身逃。
纵观弘治一朝,没有权臣、宦官及后宫的专权,也没出现过任何动乱。国家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而孝宗皇帝的功绩,虽没有多么响亮酷炫,却都是实实在在的对人民有用,仅从这点来看,称他“千古一帝”也真是不为过的。
三、品质高洁,倡导“一夫一妻”。除了治国理政,在人品方面,朱佑樘更是楷模。
首先来说,对于万贵妃早年的各种迫害,朱佑樘登基之后并没有实施任何报复,从朱佑樘后面的执政生涯也看得出来,他非常善良,而且非常重情义。
而让他留名历史的不只是他英明的政绩还有善良的秉性,还有他的独特的情感生活。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一生只娶一个妻子的皇帝。
世人都知道中国的皇帝的老婆素用“后宫佳丽三千人”来形容,一夫一妻制跟中国皇帝根本就不沾边。可这孝宗皇帝,还真就是一生一世就是皇后张氏一个人。
这一个原因,是因为孝宗皇帝从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有着良好的个人修养。
再一个原因,大约和他的童年经历有关。
由于童年时看到了太多后宫妃子之间为了争风吃醋相互陷害,致使后宫乌烟瘴气的现实,朱佑樘不想让自己再重蹈父亲的覆辙。
据说,孝宗皇帝与张皇后俩人伉俪情深,如同一对民间的平凡夫妻一般朝夕相处。
这样的传世佳话是中国皇帝中绝无仅有的一例,自然也就引来后人的无比羡慕和纷纷称赞。
综上所述,明孝宗皇帝朱佑樘,政治有建树,爱情忠诚专一。历经磨难,却始终能够保持着一颗赤诚仁恕之心。
他虽然不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样开疆拓土,霸名远扬,但他的品德高贵,在中国将近500个封建皇帝中实属罕见,因此,他的确担得起“千古一帝”的称号。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