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朱允炆被朱棣打败,你怎么看?

明建文元年(1399),发生了明朝建立初期内部权力争夺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历时四年,将明惠帝朱允炆赶下皇位,自己登基称帝,是为明成祖永乐大帝。

朱允炆被朱棣打败是必然的,如果朱允炆成功,那才是偶然的。究其原因,朱棣是为了活命,朱允炆是却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场生死之战。

1、朱棣必须要玩命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大孙子,本身皇帝的位置是他父亲朱标的,奈何朱标早逝,朱元璋才将皇位传给朱允炆。登基初期,就在几个黄子澄、齐德、方孝孺等人的怂恿下,大刀阔斧的进行削藩。

当时掌握实权的藩王,无非是宁王和燕王等,朱允炆非常聪明的先向实力比较弱的藩王动手。在削藩的过程中,简单粗暴,只是一些藩王宁可玉石俱焚,也不同意削藩。如湘王,全家自闭宫门,自焚而死。这种惨烈的事件,使其他藩王不免有了兔死狐悲的想法。

这边磨刀霍霍,那边也不是傻子。在一个又一个藩王倒下的同时,燕王朱棣眼看着他这个大侄子是来真的。不玩命肯定是不行了,不然最终的结局就是被削藩、赐死、

当时的朱棣处境比较艰难,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是像他其他的兄弟一样,等着被干掉。要么就是造反。他比父亲朱元璋更为尴尬,朱元璋就算造反失败,还可以跑路当和尚,可是朱棣却不能跑,也跑不到哪里去。

那么,就造反吧!

起兵后,战争也不是像想象中那样顺利。毕竟坐在皇位上的朱允炆,是合法的皇帝,而朱棣本身,虽打着靖难旗号,实质上怎么回事,他心里非常清楚。在道义上,自己就站不住脚。何况当时天下初定,很多人不愿意再打仗。

所以,这场战役的性质,就决定了战斗必须速战速决,越是拖得时间越长,越是对这对不利。到那时,朱棣别说皇帝,恐怕全家性命都难保。起兵后的朱棣,就如同站在万丈悬崖的边上,退一步就会粉身碎骨,因此,唯有不断地向前。

战争的具体过程不再赘述,总而言之,这场战争打的不太顺利,虽说最终朱棣取得了胜利,但其中的惊险与艰辛,着实令人心悸。数次都差点兵败身死。这是一场只能胜利的战争,如果失败,可能史书上对于朱棣,也就仅仅会留下“建文元年,燕王反,灭之”寥寥数字而已。

2、朱允炆对这场战役的态度

首先从削藩开始,朱允炆就错的离谱。削藩政策是对的。但是在执行上,出现了偏差。急功近利,手段单一。同时粗暴的推进,让其他藩王有了同仇敌忾的一直想法,这一点上,就失去了人心。

像朱棣登基后,也进行了削藩,但是在手段上,就高明了很多。该怀柔怀柔,该刚烈刚烈。最终把藩王收拾的服服帖帖,对比朱允炆,高下立判。

其次,就是对于朱棣的措施,前文讲到,朱棣曾在建文元年进京朝拜新皇。当时的情况已经比较紧张,朱允炆已经将自己人安排到北平,同时集结了三万大军在山海关一带,准备随时动手。因此,对于朱棣还敢进京,许多主战派的大臣向朱允炆建议将朱棣留下,可是,朱允炆以燕王是自己至亲的原由放走了朱棣。更为令人已获得就是在朱元璋忌日时,朱棣托病派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进京,此时兵部尚书齐泰和魏国公徐辉祖就建议必须扣留这三个人,尤其是徐辉祖说道此三人日后必成大器。可惜,建文帝又一次将他们放走。

建文帝的迷之操作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就是,在战争开始后,双方已经真刀真枪的砍人了。建文帝竟然下令“勿伤吾叔”,这个命令,就好比是朱允炆亲手为朱棣穿上了一件防弹衣,并且还是加强版的。在之后的战役中,有很多次朱棣已经落入下风,但是就是依靠这个命令,逃出生天,这实在是朱允炆自作孽不可活。都真刀真枪的砍人了,还在念及旧情,着实让人费解。

从靖难开始到结束,朱允炆对于这场战争的额态度就不端正,充满幻想和憧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生死之战,最终的结局,必然是其中一方踩着对方的尸首高呼胜利,这个道理,他明白的太晚。

3、失败的原因

朱允炆失败的原因,在另一篇回答中已经阐述过。这里简单再分析一下。首先,无将可用。朱元璋时期,为了给儿孙铺平道路,将开国的能臣良将屠杀的一干二净。留给朱允炆的,是有一个耿炳文,这位是一个守城好手,不过很可惜的是,他面对的是经历过血雨风腥的朱棣。

其次,过于听信谋臣的话,而没有自己的分析判断,同时这几个谋臣,如方孝孺、黄子澄等人,确实是忠心之人,可惜不是治国之才,尤其是适逢当时的情况,他们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以至于纰漏频出,书生误国,诚不欺人!

最后,根基不稳,朱允炆的皇位,是因为朱标突然暴毙而得来的,虽说名正言顺,但是在自身的势力培养和根基上,完全没有沉淀,对于全局的掌控,基本为零,无论是削藩,亦或是对阵,整体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智囊团不给力,前线无将可用,因此,失败是必然的。

靖难之役,是朱棣的皇位之路,也是朱允炆的埋葬之路。而朱棣是历史上藩王造反成功的第一人,在登上皇位后,勤于政事,使明朝的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稳固了明初动荡的局面。而朱允炆,却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下落,至今是一个谜。后世的史书上,也对朱允炆多评价为无能的居多。

胜者王,败者寇,恒古不变的真理也!

对于朱允炆被朱棣打败,你怎么看?

血淋淋的皇權之爭。朱允炆太過庸弱,假如削藩首指朱棣,何有三年"靖難之役"?朱允炆若有雄才大略,何至朱棣入寇南京?

对于朱允炆被朱棣打败,你怎么看?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年号洪武。朱元璋子孙众多,当大明一统江山之后,朱元璋先后将他25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封为藩王,来保卫京师要地。将大儿子朱标封为太子,可没想到朱标是个短命鬼,在洪武二十五年因风寒病逝。按常理来说,太子死了,朱元璋应该在其他的儿子中再选一个做太子。

可是谁也不知道“老朱头”怎么想的?他立朱标的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来继承大统。他曾有一次站在城楼上,不无得意的拍着朱允炆的头和他说“孙子,爷爷已经把那些可能造反的人都宰了,等你当了皇上以后,如果有人造反,你的这些叔叔们就会保护你,保卫咱大明的江山”年幼无知的朱允炆,抬起头看着他,随口问了一句“那如果是我叔叔们造反,谁来保护我呢?”这下把朱元璋问住了,到死那一天都没想出来对策。

这个问题也成了朱允炆心里,始终挥之不去的难题。他与齐泰、黄子澄等密议,研究的结果是:加强中央集权的直接手段就是削藩。将所有藩王的领地和部队都收归中央,而且先要从力量弱小的藩王开始。这时年轻气盛的朱允炆,意气风发,立即采纳建议,下旨削藩。

他们这个削藩策里有个致命的问题,本来朱棣那边没有造反的打算,一看你已经对其他藩王动手了,那早晚都会轮到自己头上,那还有了好啊?大明朝自建国以来,就有屠戮功臣的传统!正好这时候朝廷先对周王、代王、齐王、湘王这些人下手,这就给了朱棣喘息之机。

朱棣造反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能力,一个人能耐越大,越不甘心自己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环顾当时所有的皇族,没有一个可以与之较量,尤其是军事才能。朱棣11岁就来到幽云之地,这里正是漠外蒙古跟大明的接壤之处,双方战事从未停歇,从小就锻炼了他的军事能力。

从公元1399年到1402年,3年时间,朱棣大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就把大明天下拿下了。后来又前后经过15年时间,把整个原来明朝的版图,完全纳入明成祖的范畴。朱允炆在后宫里天天四书五经读着,学问倒不少,也重用了一些读书人,可这些人治理国家有一套,真正打天下平息战乱,没这个能耐。而朱棣在血雨腥风中经历过,所有残酷的事儿在他看来,都是很正常的,最多是做起来如履薄冰而已。

对于朱允炆被朱棣打败,你怎么看?

朱允炆之所以失败一方面和朱允炆本身优柔寡断有关,朱元璋大量杀害功臣,刚刚上位还没有稳固好的时候就开始削弱地方势力了,这必定会引来很多人的不满,朱棣就是其中一个,朱棣先表现的很不在意,但是他在暗中加强自己的势力,因为朱允炆失了人心,而他趁机收拢人心,准备夺江山。朱棣是一个很果敢的决策者,善于谋划。

在朱元璋死前,曾立下过两道诏书:

一个是让孙子朱允炆继位;

二个是不让藩王来京奔丧。

从朱元璋的诏书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智慧,不让藩王奔丧就杜绝了他们反叛的可能。因为,要做皇帝要改朝换代总得把上一个皇帝给弄死吧,那么,皇帝在哪里呢?皇帝当然在皇城,而朱元璋的第二道诏书就让藩王没了进皇城的理由。此时,朱允炆已经登上大宝,做了建文帝,得知自家四叔不遵守爷爷的遗诏,朱允炆当即下诏让朱棣北归。

朱允炆曾经问过太常卿黄子澄:“如果,藩王反该怎么办?”黄子澄就以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事例告诉朱允炆只需要清剿就行了。这个计策也确实可行,因为,汉景帝时和现在朱元璋的封藩是大同小异的。但是,关键在于汉景帝手下有周亚夫这样的大将稳定天下,而朱允炆手下可是没有什么可用的武将。

这个新政一出,朱棣就举兵谋反了,史称“靖难之变”。而朱棣正是被封为燕王,这也暗合了“莫逐燕,逐燕必高飞,高飞上帝畿”的谶言。仅仅五年时间,建文帝就兵败如山倒、树倒猢狲散。而朱元璋四皇子朱棣真正的“飞”上了京畿,登上了皇位,成了明成祖。

在朱允炆与朱棣反目之时,就有道士歌唱:“莫逐燕,逐燕必高飞,高飞上帝畿”的谶言,但是,这位道士的地位太低朱允炆也听不到。何况,朱允炆年少气盛,急于除掉朱棣这个心头刺,也不会听别人的谏言。朱允炆削藩太急,最终,导致了朱棣的揭竿而起,自己的江山也落到了他人手中。

对于朱允炆被朱棣打败,你怎么看?

大家好,我是诗涵果果解史。

建文帝朱允炆是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孙子,实际上是明朝的第二任皇帝,但是由于在位时间太短,就被自己的亲叔叔朱棣夺走了皇位,不知所踪,自己的两个儿子一个被杀,一个被囚禁了几十年,所以很多人对朱允炆的印象并不深刻!

史书对于建文帝的描述大多都是写他宽仁贤明,心肠不错,但是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不会腹黑和权谋,那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帝王,从侧面去看,建文帝朱允炆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其实是达不到要求的!

明朝是由朱元璋率领的起义军建立起来的,这个放牛娃出身的开国皇帝本身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是腹黑和权谋之术却相当高明。在明朝政权稳定后,朱元璋出于对武将的猜疑,将他的儿子大多数都封到了边疆重地,军政一把抓,整个明朝的风吹草动都会在第一时间被老朱家知道!

朱棣就是这么一位王爷,因为他的勇武,被朱元璋封为燕王,领地就在北平,直接和蒙古的势力接壤,处在了对抗游牧民族的第一线,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燕军,战斗力可谓十分强悍,在所有的王爷中,除了宁王朱权,就只有燕王朱棣的实力最为强大!

朱允炆贵为皇帝,手握天下兵权,粮仓和财富,是怎么被朱棣打败的,对此小果有三个看法:

一、朱允炆对自身的了解

朱允炆虽然继承了皇位,得到了大多数朝臣的认可,但是他的性格优柔寡断,又没有在皇位的继承过程中得到锻炼,对于军事和政治就是一个小白。在自身实力还没有彻底稳固的时候,就听信谗言,急于想要消除叔叔们的势力,最终为自己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可以说朱允炆的后果是自己带来的,对自身没有清醒的认识,对政治没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对军事一窍不通,最后被朱棣打败也在情理之中!

二、朱元璋对开国将领的屠杀

前面说了,朱元璋虽然文化不高,但是他的腹黑和权谋之术非常高明。在明朝建国以后,朱元璋对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开国将领进行了血腥的屠杀,导致了可以为朱允炆撑腰的军事人才几乎没有,在兵力和资源都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被朱棣处于劣势的燕军打得大败!

如果没有朱元璋对那些开国将领的屠杀,至少可以为建文帝在军事力量上多一份保证,对朱棣的燕军也可以起到震慑的作用!

三、朱允炆的天真

第一条的时候,说了朱允炆对自身的了解太少,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小白。这一条为什么说朱允炆天真呢?

靖难之役前,朱棣所率领的燕军在和朱允炆的明军对抗的时候,朱允炆天真的对前线作战的将领下达了一份命令,“不允许伤害朱棣”!至此,朱棣的燕军在和明军的战斗中,常常由朱棣殿后,保证了燕军的军事力量的完善,也对明军的将领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

由此可以看出,朱允炆的天真和愚蠢,对一个想要夺取自己皇位的亲叔叔竟然犹犹豫豫,心怀同情!

总结:朱允炆的一生短暂和可笑,后人谈到建文帝的时候,第一是同情,第二是愤怒。朱元璋错误的估计了朱允炆的能力,也低估了他的儿子们拥有的野心。

朱元璋在死的时候曾经给他的儿子们说,如果建文帝遇到麻烦,你们这些叔叔就可以进京勤王,也正是他的嘱托,给了燕王朱棣起兵的借口!

对于朱允炆被朱棣打败,你怎么看?

朱棣似乎是几千年皇权历史上唯一一个藩王叛乱成功而最终登上大位的人。对于建文帝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朱允炆失败的原因

其一建文帝的性格。朱允炆出生时,明朝已经处于相对安稳的状态,爷爷朱元璋留给他的可以说是一个相对清平的天下。古人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这种安逸的环境造就了他“性聪颖,善读书,然仁柔少断”的性格。在面对朱棣的咄咄相逼时,始终顾念情亲,最终致使朱棣实力不断坐大,与建文帝对抗的资本也不断增加。

其二建文帝没有得力武将。在朱元璋时期,因怕养虎为患而大力屠杀功臣良将。要知道,一场战役的胜利不是光靠一个人,而是众多有勇有谋的能人出谋划策取得的。朱元璋这种做法致使在建文帝初期没有可用的文成武将,失败在所难免。

其三朱棣太厉害。朱棣在朱元璋在世时所展现的才能就很厉害,燕王朱棣带着自己的军队一路挥师南下,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抗战。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朱棣相比于生活在安乐窝的朱允炆要强大得多。而此时的朱允炆却还在优柔寡断、念及亲情。胜利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以上是我对本次问题的理解,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