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被俘后,朱见深已经是太子,为何于谦却要拥立朱祁钰?

末将于谦,愿终身为郭家抽烟喝酒烫头!

先开个玩笑,此于谦非彼于谦。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明代的大忠臣,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的民族英雄于谦。

明正统年间,瓦刺借口明朝侮辱贡使,削减马价,首领也先率领大军进犯边境,明英宗听信大太监王振的谗言,带领二十万大军冒险亲征,大军在行军途中,听闻前方战败,王振不敢应敌,便命大军撤退,驻扎在土木堡,瓦刺军队追来后,明军大败,混乱中,王振和一帮将领被杀,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也先乘胜追击,直捣京师,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英宗被俘后,朝野上下一片混乱,此时的也先已经兵临城下,内外交困之下,一派亡国之象。

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稳定局势,同时破除也先用朱祁镇来当做长期饭票要挟明朝这个阴谋,也为了保卫京城,首要就是必须先从皇室推举出一个人来继承皇位。当时的太子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按常理来讲,应该立他为皇帝,顺理成章。但最后为什么立了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呢?这要从几个方面来讲。

年龄问题

当时的朱见深,不过两岁有余,虽说历史上有过年龄不大的小皇帝,但大部分是在和平时期。而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试想一下,一个两岁的小孩,在国家危机存亡之时,能稳定住局面?这任谁也不会相信,即便是立朱见深为皇帝,对当时的局面毫无帮助,甚至于还会起步好的效果。比如主少国疑,外臣干政等一些列问题都会发生。

代宗监国

在朱祁镇亲征之时,就把监国的重任交给了弟弟朱祁钰,相对于朱见深来讲,朱祁钰在领导能力以及大臣的认可程度上,会强上很多。且朱祁钰和哥哥朱祁镇的年龄相差不多,怎么说也是皇室成员,虽说不和祖宗法制,但也是无奈之举。

更何况,当时的情况紧急,朝野震动,一片混乱,如果不是后来于谦力挽狂澜,很可能明朝就会出现当年宋朝的惨剧,这个时候的皇位,也是一个热火炉子,不见得谁都想坐,弄不好还会成为亡国之君。

综上所述,当时最合适以及愿意接受这个烫手山芋的,非朱祁钰莫属,所以在内阁几位大臣以及太后的安排下,朱祁钰成为了新的皇帝,也就是明代宗。

在明代宗登基后,把军事大权下放给于谦,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战斗,成功的守卫住京城,史称“北京保卫战”。

明英宗被俘后,朱见深已经是太子,为何于谦却要拥立朱祁钰?

于谦是忠于国家而不是忠于国君,这是他力主立朱祁钰为帝的根本原因,也是其最终被杀的原因所在。

01

土木事变后,立朱祁钰为帝,是从国家需要出发的。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的发对,御驾亲征,征讨瓦剌也先。朱祁镇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以异母弟朱祁钰为留守摄政。

但由于指挥失当,明军全军覆灭,朱祁镇被瓦剌俘获。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此时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

侍讲徐珵(即徐有贞)说星象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道:

"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

于谦力主抗战,得到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爱国官员的支持。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确定下来。

国不可一日无君,在此情况下,需要另立新君,一是让年仅两岁的皇太子继位;二是让摄政的朱祁钰为新君。

这事就得需要孙太后点头决定了,朱祁镇是孙太后亲生的儿子,朱见深是她的亲孙子。朱祁钰是庶出,但朱祁镇就这一个兄弟。

此时,瓦剌太师也先率领大军,逼近北京,准备把明英宗送回京城,并以此向明朝讨价还价,索要大批财物。

于谦等人拒绝明英宗回到京城,京城大乱,群臣联合奏请皇太后立郕王为新君。

孙太后无奈之下,同意了众臣的建议,但郕王却推辞不就。文武百官再三请求,郕王才无奈应允,登基为帝,是为景帝,奉明英宗为太上皇。

02

迎接明英宗回朝或者让朱见深继位,都是可以的,但不符合国家利益。

瓦剌也先同意放朱祁镇回来,而且已经把人带到了北京城下。如果大明朝满足了瓦剌的要求,明英宗完全可以安全回来。只不过,大明朝肯定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将受制于瓦剌。

当时,皇太子朱见深也可以继位,但父皇在瓦剌手中。小皇帝虽然没有主意,但大臣们毕竟要考虑投鼠忌器,也会受到瓦剌的要挟。

但郕王朱祁钰为新君后,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就不再会有任何顾虑。于谦等人的建议,就是彻底抛弃明英宗,断绝瓦剌的幻想,也坚定朝野抗战到底的决心。然后集中精力,组织军事力量对抗瓦剌。

土木之变,只是一场战役的失利,明朝当时正处在”全盛之天下“,各方面实力远在瓦剌之上。

当时,京师精锐全部覆没,只剩下老弱士卒不足十万。于谦请郕王迅速调集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很快人心渐稳,局势得到了控制。

从于谦等人一系列措施来看,是完全正确的,是从国家利益出发,为了整个大明朝的利益。但不可否认,于谦等人的作为是置明英宗的生死安危于不顾。这是忠于国家,但绝对不是忠于国君。

瓦剌看到大明朝已经另立新君,朱祁镇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就把他放回来了。

等到朱祁镇复辟成功,自然会秋后算账,于谦也就必然会被处死。

这个结果,恐怕已经在于谦的意料之中,他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为了国家的利益,他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有其诗为证:

石 灰 吟 于 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无论是气节还是智慧,于谦都应该受到后人永远的尊重和纪念。

明英宗被俘后,朱见深已经是太子,为何于谦却要拥立朱祁钰?

大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22岁的明英宗朱祁镇欲效仿曾祖和祖父讨伐蒙古,建立不世之功,亲率大明60万精锐军队北伐, 由于由于宦官王振的瞎指挥和瓦剌大军的埋伏,明朝大军行至土木堡时惨遭全军覆没,不仅随军出征的明朝六部九卿全部战死,就连当朝皇帝明英宗也被瓦剌大军俘虏,这一事件就是让明朝险些灭亡的“土木堡之变”。明朝皇帝被俘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最先炸开锅的则是紫禁城内的文武百官和皇帝太后,孙太后默默垂泪,钱皇后哭天抢地,文武百官有的破口大骂王振误国,有的则面如死灰一言不发。比皇帝被俘,明军覆灭的消息更为紧急的是,北方的瓦剌大军还扬言要进攻北京成,而明朝内部由于皇帝被俘,朝中群龙无首,对于如何应对瓦剌大军南下攻城,这些留守北京的敏超大臣们你一言我一嘴,陷入到了无休止的争论之中。在这群唾沫横飞的大臣中,有一个人镇定自若,他奏请监国的郕王继承大位,以安民心。这个人就是明朝兵部尚书-于谦。也就是这个人,在不久之后的北京保卫战中,挽救了大厦将倾的大明王朝。

明英宗被俘后,于谦之所以拥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实际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当时于谦环顾朝中几位有可能掌权的人,只有郕王朱祁钰最为合适,那么,当时在英宗被俘后,都有谁可以代替被俘的明英宗暂代朝政呢?实际上有三个人:孙太后,朱见深、朱祁钰。

无心行垂帘称制之举的皇太后孙氏:

孙太后即历史上的孝恭孙皇后,原本是明宣宗贵妃的孙氏,因为深得宣宗皇帝的宠爱,所以在皇后胡善祥被废后被宣宗皇帝册立为了皇后,明宣宗一朝的十年间,孙氏深受皇帝的宠爱,孙氏所生之子朱祁镇,也被宣宗皇帝立为了皇太子,宣德十年,三十八岁的明宣宗驾崩,孙氏年仅7岁岁的儿子朱祁镇继位,次年改年号正统,这就是明朝历史上的第一位幼帝--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镇即位后,孙皇后晋位皇太后,成为了宫中地位仅次于太皇太后张氏的人。

孙氏虽然在宣德年间以争宠、善妒出名,但是其在朝政方面却从无染指,一方面,明朝自开国以来从无后宫临朝称制之举,另一方面,孙皇后本人对于权力并没有太多奢望,她似乎更愿意做一个深宫妇人。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后,于谦等人最初曾奏请孙太后临朝听政,但是被孙太后婉言谢绝了,这其实并妃孙太后的客套,而是真心不想接手这样的烂摊子,确实,一个没有任何从政经验,也没有经受过任何历练的深宫妇人确实无法应对当时波谲云诡的复杂局面。

过于年幼无法理政的皇太子朱见深:

在孙太后谢绝垂帘听政后,朝中们的大臣便盯上了明英宗的继承人,也就是皇太子朱见深,但是这位庶出的皇太子当时的情况却让人们忧心忡忡,因为这位皇太子不要说是上朝理政,就连说句利索话都还做不到,此时的皇太子朱见深,年仅两岁。虽然拥立皇太子为皇帝可以继承明英宗留下来的大统,但是这样一个咿呀学语的孩子如何能够主持当时的混乱局势?如果是大明王朝海晏河清,盛世太平的承平时期,或许以为年幼君主的册立不成问题,但是在当时皇帝被俘,主力军队覆灭,瓦剌大军压境的危及形势下,扶持这样一位幼主登基是无法安定军心和民心的,而小皇帝的册立反而会让一些别有用性的人蠢蠢欲动。考虑再三,于谦等人放弃了拥立皇太子朱见深位皇帝的想法。

皇太后不干,皇太子不能干,那么这皇帝,谁来干呢?人们的目光投向了当时的监国郕王朱祁钰。

年富力强的的宣宗次子郕王朱祁钰:

郕王朱祁钰,明宣宗次子,其母为宣宗贤妃吴氏,这位吴氏本是汉王朱高煦的宫女,朱高煦兵败后,吴氏等人被俘,明宣宗赦免了吴氏的罪过,将其安置在宦官陈符家中,宣德三年,吴氏生下了皇次子朱祁钰,但是因为罪臣的身份,吴氏母子长期居住在宫外,没有获得任何身份,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宣宗临终前。宣德十年,明宣宗朱瞻基病重自感时日不多,于是派人将吴氏母子召进宫,当着皇太后张氏的面正式承认了她们,并托付自己的母亲张太后善待吴氏母子。托孤之后宣宗驾崩。张太后没有食言,封朱祁钰为郕王,并修建王府供他们母子居住。这便是郕王朱祁钰的幼年。

因为是明英宗朱祁钰唯一的弟弟,所以郕王在成年后并没有向明朝其他藩王那样到外地就藩,而是被英宗恩赏住在了北京城内,正统一朝,英宗皇帝与郕王朱祁钰两兄弟的感情非常好,英宗经常召郕王入宫。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御驾亲征前,还亲命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可以说,明英宗对于这个弟弟还是充分信任的。明英宗被俘后,于谦拥立郕王朱祁钰继承位,朱祁钰对此连连推辞,这并非虚伪的客套之举,而是朱祁钰真不想做这个皇帝。于谦拥立朱祁钰位皇帝,一方面,他是明宣宗除英宗外的唯一儿子,血统方面名正言顺,另一方面,朱祁钰年富力强,在朝中口碑较好,其母吴贤妃母家出身低微,外戚方面也没有任何势力,这样一个人是可以主持当时的危急局面的。

当时明朝面临的局势犹如北宋末年的局面,朱祁钰一个不小心,恐怕就会走上“徽、钦二帝”亡国被俘的老路,因此朱祁钰是真心实意不想做这个皇帝。但是最终朱祁钰还是在于谦的劝说下同意登基为帝,朱祁钰就是明朝历史上的明代宗景泰皇帝,景泰帝登基后,对内整顿军备,同时重用主战派的于谦,景泰帝还驳斥了扬言南迁的大臣,面对瓦剌大军的进攻,代宗朱祁钰进行了坚决的抵抗,最终,明朝在君臣上下一心的情况下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明朝国势转危为安。正是明代宗朱祁钰和于谦的坚持,才是明朝没有走上宋朝南迁的老路,朱祁钰和于谦对大明王朝居功至伟。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明英宗被俘后,朱见深已经是太子,为何于谦却要拥立朱祁钰?

这体现了于谦等人高超的政治智慧。

1.也先的如意算盘。

朱见深出生于1447年,土木堡之变发生在1449年,尽管朱见深已是太子,但,实际是还是一个天真无邪的两岁多的儿童,无任何执政经验,说话无份量。而朱祁镇又是贪生怕死之辈,一年半载是没有杀身成仁的勇气的。这两点瓦剌头目也先看得很清楚,于是,朱祁镇作为也先手中的筹码就有很高的价值了。

因为明英宗是大明朝的统治者,在朝野就是一言九鼎的天子,没人敢违背他的意愿。如果牢牢控制着明朝的天子,也先就可以挟天子以令大明!在攻城掠地时,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样瓦剌灭明朝的成本低,而且速度快。

明朝中有见识的朝臣自然明白也先的小九九,知道要国有宁日,就必须尽快毁掉也先手中的筹码,也就是让明英宗不再拥有皇位——让明英宗一文不值。如此,既可保住英宗的性命,也能让明朝在抗击瓦剌侵略时,有浑存的底气。

2.于谦深谋远虑,善于权衡利弊。

如果,拥立皇太子朱见深为皇帝,这位睡觉还尿床的儿童根本不会理政,必然导致皇权旁落。还有,朱祁镇是朱见深的亲爹,父子情意在——如果立朱见深为皇帝的话,说不定这个懵懵懂懂的儿童会不顾一切条件赎回自己的亲爹,这加大了朱祁镇作为筹码的份量,提高了朱祁镇作为人质的价值,也正中了也先的下怀!

朱祁镇在御驾亲征前,明令郕王朱祁钰监国。这时的朱祁钰风华正茂,已二十一岁,精力充沛,有一定的执政经验,在朝野也有威望。能认清理智与感情的界限,且朱祁镇跟朱祁钰是同父异母兄弟,隔着一层山!在亲情与国家利益面前,自然知道熟轻熟重!

3.于谦拥立朱祁钰为帝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最优选择。

显然,拥立朱祁钰当皇帝是最明智的抉择,最低能破灭也先的幻想!朱祁钰身为大明王朝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后,可以理直气壮地向也先提出要求,对也先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也可以严辞拒绝!

也先能征惯战,也机智灵活!知道大明拥立朱祁钰为皇帝后,立即明白朱祁镇已有无价之宝变成了一钱不值的昨日黄花了!自己的计划已经泡汤!如果杀了这位先帝,对明朝没有任何影响,反而会激发大明同仇敌忾的决心,增加明朝报复自己的机率与勇气!

在于谦等人高瞻远瞩政治策略下,朱祁钰被立为皇帝,明英宗也被放了回来。

明英宗被俘后,朱见深已经是太子,为何于谦却要拥立朱祁钰?

这个问题,让咱们从几个细节聊起。

土木堡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蒙尘的消息传到京城后,大明的朝堂上除了悲痛,更多的是人心惶惶。

为了讨论战守大计,负责监国的郕王朱祁钰,只好硬着头皮召开廷议。

其间官居侍讲学士的苏州人徐珵,以所谓的“荧惑南斗”,星象极凶为由,强烈建议大明朝廷南迁。

关键时刻,兵部侍郎于谦厉声怒斥:“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请速召勤王兵,誓以死守。”

大学士陈循力挺于谦。

礼部尚书胡濙也反对南迁,他说:“(成祖)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不拔之计。”

由此,坚守京师的主张获得了朝臣的多数支持,非议南迁的徐珵被轰出大殿,朝堂上唾骂声不止。

这乱哄哄的一幕还没平息,接着朝堂上又掀起更乱的一幕,右副都御史陈镒痛哭上奏,要求即刻诛族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王振。

陈镒这么一领头,朝堂上弹章纷上,此时的郕王并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觉得这是大事,不敢做主,只传谕出宫待命,群臣见郕王不作为,大失所望,一个个伏地痛哭,坚决要求即时降旨,准为劾章所请。

眼看要遭灭顶之灾,王振死党、锦衣卫指挥马顺跳将出来厉声叱斥,妄图把群臣轰出殿去。

这个举动一下子激怒了素性豪迈负气的户科给事中王竑(hong),王竑把衣袖一撸,大步向前,扑向马顺,一把拉住他的头发,握住朝笏就打,一面打,一面破口大骂,之后干脆抱住马顺的脑袋,咬马顺脸上的肉,恨不得生吃了王振贼党。

这时群臣一拥而上,把满腔愤怒统统发泄到了马顺身上,最后活活把马顺打死在了郕王面前。

负责警戒宫门的锦衣卫,见自己的长官被活活打死,气势汹汹地想动手报复。郕王一看局面要彻底失控了,吓得打算溜走后宫。

可以想象,如果郕王这时候真溜掉了,锦衣卫更无忌惮,满朝文臣必遭荼毒,朝廷中枢必遭破坏,天下非大乱不可。

在此关键时刻,又是于谦及时挺身而出,他从混乱的人群中挤出来,袍袖尽裂,抓住郕王说:“殿下!请宣谕百官,马顺之罪当死,打死马顺者,无罪!”

在于谦的力挺下,郕王这才壮起胆子,拿出威严,大声宣谕。如此一来,锦衣卫才不敢盲动,而百官亦得安心,一场喋血宫门的悲剧这才得以避免。

由此可见,国中无主,正邪势不两立,大明朝堂上的局面有多混乱险恶。

这是京城内的乱象,京城外,瓦剌也先更是把明英宗当成天字第一号的大“肉票”,想拿着肉票逼迫大明朝廷就范。

国不可一日无君,大明更不能被瓦剌掐住命门,群臣劝孙太后早定大计,于是这就有了孙太后的两道诏令。

第一道:命郕王摄政。

“皇帝率六军亲征,已命郕王临百官,然庶务久旷,今特敕郕王总其事,群臣其悉启王听令。”

第二道:立太子。

“迩者寇贼肆虐,毒害生灵,皇帝忧惧宗社,不遑宁处,躬率六师问罪。师徒不戒,被留王庭,神器不可无主,兹于皇庶子三人,选贤与长,立见深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仍命郕王为辅,代总国政,辅安万姓,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孙太后的这两道诏令说的很明白,郕王总国政是辅佐太子,如周公辅成王,英宗能迎回自不必说,迎不回,由英宗周妃所出,此时两岁的皇长子朱见深即位,瓦剌亦不能以英宗为奇货。

这样的安排,其实很稳妥,如果郕王能认清这一点,以后就不会有夺门之变,郕王也不会自取其辱;而于谦如果能认清这一点,则不会先为拯救大明社稷的忠臣英雄,后成身首异处的惨死冤魂。

然而,正如《大明风华》中明宣宗朱瞻基点评于谦的那样,于谦是先忠社稷,后忠君王;他心中爱的是天下社稷,而不是大明朱家。

随后,因为瓦剌也先频繁挟持明英宗袭扰大明边城,以于谦为首的外廷大臣便提出了一个主张:国赖长君。

于谦认为,拥立郕王朱祁钰即皇帝位,一来可以安定天下人心,有利于保卫京师;二来,只有别立一天子,才能使瓦剌也先无奇货可居,这样反倒容易迎回英宗。(但有一个前提,拥立长君,以后和谈,绝不能为了迎回英宗迁就瓦剌也先。)

为江山社稷,于谦确实忠心可鉴,但站在明英宗角度,此种忠臣是能要了他性命的,甚至在孙太后那里,因为贤明,她虽然应允了于谦的主张,但内心深处,则一定有阴云。

夸张一点说,于谦拥立郕王朱祁钰,是挟真理令天下,其中是埋有巨大隐患的。

也可以说,此举并不能赢得朝堂上的所有人心,毕竟封建纲常首先讲的是君在上,至于社稷为重,君王为轻,这话只能拿来说说,是不能真拿来做的。

明英宗被俘后,朱见深已经是太子,为何于谦却要拥立朱祁钰?

品味历史,感悟真香,真香君为大家解读一下这个问题。于谦和朱祁钰能够在北京保卫战中力挽狂澜,说明当时没选太子而选郕王的决定是正确的,于谦不选朱见深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主少疑国!

土木堡发生时的历史背景

宣宗朱瞻基去世的早,英宗朱祁镇9岁就当了皇帝,可以说还未来得及传授帝王心术的情况下宣宗就驾崩了,朱祁镇是由奶奶和妈妈带大的,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很重要的传承教育,导致太过信赖王振最终发生了土木堡之变。

而在朱祁镇御驾亲征之前,也是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朱见深被立为太子,但是因为年纪太小暂由朱祁钰代行监国之责,所以这样的安排也为朱祁钰登基形成了必要的条件。

而让朱祁钰能够取代朱见深成为皇帝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朱瞻基一共只有两个儿子,朱祁钰虽非嫡子,但在明朝皇位继承的四种形式中,属于在非常时期的“国赖长君”,景帝即位是临危救国,群臣拥戴,非朱棣可比!

明代皇位继承的四种形式:

一、嫡长子继承

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后又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储,就是遵照的这个原则,明朝多数的皇位继承也都是按照这个进行的,这也是最基本的继承原则,

二、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这一条则是遵守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定,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明确写到“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三、皇帝死后无子、采取“兄终弟及”原则

在明朝的十六个皇帝中,就有两位是凭借“兄终弟及”的原则坐上的皇位,一个是嘉靖帝,另外一个是崇祯帝。

武宗意外去世之后,因为没有子嗣,所以让嘉靖帝捡了一个大便宜。

而对于朱由检来说,则不好说哥哥朱由校给他留下的这个皇位到底是运气还是个大坑了。

四、非常时期,采取“国赖长君”的方式

土木堡之变发生时,朱见深此时只有两岁,根本无力承担管理国家的重任,所以在于谦的带动下,群臣上疏请求皇太后:“车架北狩,皇太子幼冲。古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请速定大计以安宗社”。

也就是在这种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朱祁钰才被推举为皇帝,如果不发生土木堡之变,即便朱祁镇早死,皇位也是万万不可能落在景帝的身上。

朱祁钰登基的重要意义

其实说于谦是力挽狂澜的英雄这没错,但是在北京保卫战中景泰帝的作用要明显大于于谦,朱祁钰登基杜绝了主少疑国的结果,避免了出现北宋耻和南明亡的局面,皇帝者,天下之主,一切政令皆出皇帝。没有景帝,纵有10个于谦也救不了大明,所以英明的君主才是国家人民的幸福希望,而非出几个有用的大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