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去世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为何朱元璋17年后才明白?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这一句讲的诸葛亮的能力能够帮助刘备三分天下,而刘伯温则能够帮助朱元璋一统江山。可见刘伯温的能力有多强。

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县人。人称刘青田。精通象纬之学,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而这样一个经天纬地、能知前后事的刘伯温,最终却没能算出来自己会死在小人之手。

公元1375年,刘伯温感染风寒,朱元璋便派丞相胡淮庸带着御医前去探望,在服用御医所开的药方后,病情加重,之后刘伯温曾婉转的向朱元璋表达服用胡淮庸所带的御医开的药方后身体更为不适,朱元璋听了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安慰话,最终,于当年农历四月卒于家乡,享年六十五岁。

刘伯温在去世前,曾送朱元璋一筐鱼,而朱元璋到了17年后才明白。

刘伯温的死,表面上是丞相胡淮庸在使坏,但实际上,有没有朱元璋在背后授意呢?没有朱元璋的授意,一个胡淮庸怎么敢下毒毒死开国元老呢?

在刘伯温死后,他的家人按照他的遗嘱,将两样东西送入皇宫,面呈朱元璋。一样是一本书,叫做《时务十八策》,另一样就是一缸鱼,而缸里有筐,筐里密密麻麻的都是鱼,这些鱼由于空间太小,不停地在挣扎。

朱元璋见到这两样东西后,看了书的内容,“涕袍而悲,抚籍而泣”,感叹痛失刘伯温这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唯独对这一缸鱼,不得其解,不知道刘伯温究竟是什么意思。问周围的人,大家都不知道,心中就便吐槽:这个刘基,一辈子喜欢故弄玄虚,死了也不消停。随后便把这筐鱼赏赐下去。

而大名鼎鼎的刘伯温,肯定不会无缘无故送一筐鱼给当朝皇上,背后必有深意,而这个深意,一直到十七年后,朱元璋才明白。

17年后,也就是公元1392年,大明朝发生了一件大事,皇太子朱标暴毙而亡。一时间,举国震荡,皇位继承人没了。朱元璋老年丧子,悲痛之余,这再立一个继承人的事情,便非常紧急。在多方面权衡后,最终立皇长孙,也就是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在宣布这个消息后,朱元璋突然想起来多年前刘伯温送的一筐鱼,这才明白,刘伯温的深意。

这筐,代表的就是南京城,而筐外面的缸,就是大明的江山,这里面的鱼,则是朱元璋大大小小的儿子们,一筐鱼,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势必要你争我斗,最终你死我亡,上策就是将这些大鱼给放出去,小鱼留在框内进行保护,这样,即便是大鱼想对小鱼不利,也有筐的保护。

于是老朱为了保护朱允炆这个小鱼,将他的儿子们逐个放出就藩,并宣布藩王无宣不得进京。从根本上来保护筐内的小鱼。但是朱元璋却没有料到,在他死后,其中一条大鱼,冲破了筐的束缚,最终把小鱼赶下了台。这个大鱼就是朱元璋的四子,就藩北京的燕王朱棣。

刘伯温去世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为何朱元璋17年后才明白?

洪武四年(1371年),刘伯温退休回家养老,这一年他六十一岁,四年后刘伯温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传说他临死前,让儿子把自己一生的著作、遗言和一筐鱼送到京城,叮嘱务必要交到皇帝朱元璋手上。

刘伯温为什么送鱼给朱元璋?十七年后朱元璋又发生了什么事?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刘伯温对朱元璋有怨气。为什么?因为刘伯温在洪武四年回家后就生了病,本来慢慢调理也不至于会死。可就在这时,左丞相胡惟庸说奉了朱元璋之命来看望军师刘伯温,并给他送来了补身养气的好药,两人一阵寒暄之后,胡惟庸特意强调这药是皇帝让御医开的,对军师大人您的病很有好处,记住一定要吃啊!

刘伯温一是感恩朱元璋的君臣之情,二是害怕朱元璋那手眼通天的特务机关,所以按照“医嘱”,每天三次,每次三颗地服下了胡惟庸送来的药。结果呢?病是不好反重,血都咳出好几斤出来。刘伯温心知肚明,胡惟庸心胸狭隘,这两人在同朝为官事就有过矛盾,他这是报仇来了。

问题是胡惟庸千叮万嘱:这药是皇帝要我拿来给军师吃的。那到底是胡惟庸自作主张,还是朱元璋卸磨杀驴呢?刘伯温没准,只好在洪武八年的元旦早朝中,拖着病体强行入京,去和朝廷报道之余,委婉地向皇帝表达了“胡惟庸送药”一事。可朱元璋就冷冷地回了一句:是吗?可能是先生的心理作用而已吧!

就这一句判了刘伯温死刑,他明白自己已非死不可,于是下朝后就急忙赶回家办理后事,将上述的东西(遗嘱、著作、一筐鱼)准备好,让儿子在自己死后马上送入京给朱元璋。刘伯温在洪武八年正月上旬入朝,正月下旬就去世了,而他的那些东西,也由儿子送入了南京,亲自交到朱元璋手上。朱元璋看到那一筐鱼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最后有人说:这可能是刘先生给陛下的一点特产,没什么大用意。本来就国事繁忙的朱元璋,就把鱼煮了,分给了众人享用,也就不再去琢磨这位军师葫芦里到底是不是在卖药了。

直到十七年后,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这一年发生的一件事,才让已经万念俱灰的朱元璋察觉到:刘先生的那筐鱼,不简单啊!洪武二十五年,大明帝国第一位、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朱标去世,享年三十八岁。

朱标的死是朱元璋一生的痛,自此之后,朱元璋失去了他人生的目标,他为了朱标所做的一切付之东流。那刘伯温的那筐鱼和朱标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想一想就很清楚了。

朱标死后,朱元璋老泪纵横地问询百官如何是好,翰林学士刘三吾提到:皇孙还在。于是朱元璋就立了朱标之子,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朱允炆为皇太孙,并大开杀戒,诸尽一切手握兵权、又桀骜不驯的功臣名将,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蓝玉案了,这一案牵扯人数达两万人。蓝玉案发生后,皇太孙朱允炆劝爷爷不要再杀人了,朱元璋一言不发,随手拿起棘杖,用手直接磨去杖上的荆棘,朱元璋举起血淋淋的右手,告诫朱允炆说:我是在帮你拔刺啊!朱允炆明白朱元璋的良苦用心,但同时他也反问了一句:爷爷您分封诸王守卫边疆,又杀尽对我有威胁的人,以后武将造反有诸王,那诸王造反又该如何?

朱元璋一听懵了,他无言以对,因为他想起了刘伯温在十七年前送给他的那筐鱼:现在被杀的武将不就相当于那筐鱼,而朱元璋不就相当于钓鱼人吗?朱元璋杀尽武将,就和钓鱼人钓尽鱼塘里的鱼一样,水塘无鱼,那以钓鱼为生的钓鱼人不就得饿死,而朱元璋杀尽有能力的武将,到时诸王要真造反的话,那朱允炆该怎么办?

朱元璋答不出来了,他只能以沉默来回应朱允炆的问题。这对爷孙彼此心知肚明,诸王在国家危险时是很好的勤王力量,而在国家安全之时,则极有可能演变成国家最大的威胁。朱元璋这时总算知道这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刘先生,葫芦里真的是在卖药,而且卖的还是毒药。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刘伯温去世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为何朱元璋17年后才明白?

刘伯温送了朱元璋一筐鱼,从这一筐鱼里面能读出来什么东西。有人说朱元璋在十几年年之后才读了出来,但我看不然。

一颗梨两颗枣,马皇后告诉刘伯温早早离去!

刘伯温到底是怎么死的呢?难道是功高震主?还真不一定是!其实马皇后和刘伯温的关系非常好,她曾经给过刘伯温暗示。

提起朱元璋,很多人都说他火烧庆功楼。而在这之前,朱元璋请很多人吃饭。在这场饭局上,朱元璋给大家提供了红烧兔子肉、红烧狗肉、燕窝粥。

整个饭局上面大家吃的都非常开心,然而只有刘伯温闷闷不乐。他看到朱元璋上的菜之后,吃了没多久就要离席回去。而刚走出房门没多久,马皇后追了上来。

马皇后追上来的时候,手里面还拿着一个篮子。她告诉刘伯温:“里面的东西你先不要看,回到家里你就明白了。”虽然刘伯温很好奇是什么东西,但是有这样的叮嘱也没有看。

回到家之后,发现篮子里面竟然只有两颗枣一颗梨,再联想到今天的宴会,以及宴会上面的菜肴,岂不是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再看看篮子里面东西,一颗梨,两颗枣,岂不是说早早离去?有一统天下智谋的刘伯温,怎么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呢?所以第2天早朝上面,就要向朱元璋告老还乡。

朱元璋百般挽留,最后还是拗不过刘伯温,于是便别放他回去了。回去的刘伯温难道就这样安生了吗?还是在老家出事了。

刘伯温不安大明江山,送朱元璋一筐鱼

虽然刘伯温告老还乡,但是帮助朱元璋统一天下,名声早就传回到老家。回到老家青田之后,青田县的县令听到刘伯温的名声,慕名而来求见:

“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基。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茆舍,炊黍饭令。令告曰:“某青田知县也。”基惊起称民,谢去,终不复见。”

这是在给刘伯温扣帽子?(刘伯温又叫做刘基)难道青田知县是故意的,受人指使想给刘伯温挖坑。然而青田知县的这段话,并没有传到朱元璋那里。刘伯温出事的原因,其实是另外一件事。

在瓯、闽地域有一个叫谈洋的地方,这里是盐贩子和盗贼的聚集地。虽然刘伯温已经退居田野, 但是仍然不忘朝政。所以他就托付在朝为官的儿子刘琏,把这件事情上报给朝廷。结果这件事情被胡惟庸得知,胡惟庸早年和刘伯温的关系不好,想借此落井下石。于是他先一步弹劾,说是因为刘伯温想在这里给自己选祖坟,结果当地百姓不愿意,所以他故意镇压。

朱元璋念在刘伯温昔日的功劳,于是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刘伯温知道自己惹了大祸,所以准备亲自前往京城,来的时候还带了一筐活鱼。但是到了京城之后,朱元璋却闭口不提这件事情。

不过刘伯温还是把这一筐活鱼送给了皇帝,当时朱元璋也没在意,只是以为这是刘伯温带给自己的“土特产”。之所以没有多想,是因为这一批鱼和平常见的不一样,比较凶猛不说,经常在池子里面斗的不可开交。

朱元璋把这些鱼当作是奇特之物,只是养了起来,并没有想里面深层次的含义,就让刘伯温先在儿子家里面住下来,随后就没有再找他入宫了。虽然朱元璋不提那件祖坟的事情,但是刘伯温不能不想。

结果没有多长时间,刘伯温病倒了。随后病情越来越严重,刘伯温把这件事情上报给朱元璋,朱元璋派遣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看望。然而刘伯温喝了胡惟庸带来的药,没多久便去世了。因此历史上有关于刘伯温的死,有人说是朱元璋故意杀的,也有人说是胡惟庸借刀杀人。后来朱元璋清算胡惟庸的时候,其中有一条罪责就是胡惟庸毒杀刘伯温。而那一篮子鱼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件事情过去了十几年,朱元璋才重新想起来。虽然明朝早已经统一天下,但是边患问题仍然严重,还有一些元朝余孽没有清除干净。朱元璋把自己的儿子全部分封出去,让他们去镇守边疆。

另外一边虽然朱元璋小时候没有读过书,但是后来地位越来越高,也认识到了读书的作用。而且为了治理天下,也读了很多的史书。通过史书,他了解到了晋朝的八王之乱,以及西汉的七王之乱。

他知道不仅应该把儿子分封出去,而且还要避免儿子之间互相交流。所以他规定每三年时间,各地的藩王才能进京述职。而且还加了很多限制,主要是为了避免他们做大。

这个时候他才想起来刘伯温那一筐鱼的寓意,虽然他忘记了最后那一筐鱼到底去哪了,但是知道送来没多久之后,那一筐鱼便全都死了。并不是憋死的,而是互相争斗死的。这一筐子鱼送来的时候生龙活虎,放在池子里面游来游去。是没过几天,其中几条鱼被咬的遍体鳞伤,之后很快就都死绝了。

而这个时候才明白了刘伯温的寓意,虽然还不晚,毕竟所有的儿子都被封了出去,也避免他们争斗“致死”。不过朱元璋还是非常感慨刘伯温对大明江山的尽心尽力!

可惜的是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就算是做得再好,也算不了自己“百年之后”。自己死后没多久,儿子朱棣就推翻了自己孙子朱允炆,还是“死”在了“内斗”。

刘伯温去世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为何朱元璋17年后才明白?

正所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而刘伯温正是明初开国功臣刘基,民间把刘伯温和诸葛亮都奉为智近于妖的神机妙算的人物,就是这么一个智近于妖的刘伯温根据史书记载在临终前曾给朱元璋送了两样东西,分别是《时务十八策》和一筐活鱼,刘伯温临死前留给朱元璋的两样东西中条策书籍朱元璋是能看得懂,但这筐活鱼朱元璋却苦思不得其意,直到十七年后朱元璋才终于领悟刘伯温的苦心。

在历史上刘伯温虽然并不像民间说的那么智近于妖,但他对朱元璋的建国贡献也是极大的,当初正是刘伯温向朱元璋献《时务十八策》才使得朱元璋集团内部的势力得到统一和稳定。

在汉王陈友谅兵锋剑指朱元璋之时,也是刘伯温力挺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他对朱元璋分析利弊,给予了朱元璋战胜陈友谅的信心,最终在刘伯温出谋划策之下,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中战胜了最强劲的对手陈友谅。

但是朱元璋建国之后对刘伯温却并不太重用,与刘伯温齐名的谋士李善长都被封为公爵,而朱元璋却只封给了刘伯温一个诚意伯的伯爵,当然,论资历和功劳刘伯温肯定不如最早就跟随朱元璋的李善长,但是也不至于只封伯爵,因此平心而论朱元璋对刘伯温有些不公和刻薄。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会对刘伯温这么刻薄?这主要在于刘伯温太过聪明,他太了解朱元璋的内心所想,而且刘伯温为人还经常爱耍一些花样,用朱元璋的话评价就是“善耍巧谋”。刘伯温如此行事自然让朱元璋很不舒服,也不敢太过于重用。

而相比之下与刘伯温齐名的都以善于谋划著称的李善长则比较老实,所以即便刘伯温的能力和才智均不输于李善长,朱元璋也宁愿更器重李善长而不敢重用刘伯温。

而且李善长与刘伯温向来不和,李善长仰仗资格老,瞅着隐隐有后来居上的刘伯温十分不爽,曾经与刘伯温在朱元璋面前为某事争论甚至大骂刘伯温,险些对刘伯温大打出手。

而刘伯温却对李善长能客观对待,李善长偶犯小错,朱元璋想惩罚他时,都被刘伯温所阻止,刘伯温认为李善长有功劳有威望,能调和一众武将,如果朱元璋因小错随意惩罚李善长,那势必会让他威望受损,届时就没人能在朱元璋和武将之间充当润滑剂的作用了。

朱元璋由此更加钦佩刘伯温的见解,但是也对他猜忌更深。朱元璋曾经试探性地问刘伯温,他想将李善长罢相,然后由刘伯温担任宰相,刘伯温婉拒了朱元璋的提议。

此时刘伯温就看出朱元璋对自己抱有猜忌之心,而且自己与李善长不和,李善长能调和朱元璋手下的一众大将是因为资格老,而自己则不被这些大将所信服,所以自己不能当宰相。因此既受皇帝猜忌又与宰相不和,于是刘伯温就萌生了辞官回乡的想法。

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长生病辞去了宰相职务,也就是病退了,朱元璋再度向刘伯温进行试探,他先后说了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三人名字,问刘伯温他们三人谁可接班李善长当宰相,结果刘伯温把三人一一否决。

于是朱元璋索性就说:看来全天下只有你刘伯温最适合当宰相了。不过刘伯温依旧婉拒了朱元璋的提议,他认为自己嫉恶如仇,且不能让开国诸将信服,所以不适合当宰相,至于宰相人选天下之大,大才之人有很多,还需要朱元璋慢慢甄选。

也是在这时刘伯温知道自己如果还不辞官恐有杀身之祸,于是借机向朱元璋提出自己也想像李善长一般告老还乡,回老家浙江青田(现今浙江文成)。

朱元璋一看刘伯温挺识时务,知道自己对他放心不下,主动提出辞职,于是就批准了刘伯温告老还乡的请求。

后来朱元璋并没有听刘伯温的话,而是让杨宪和汪广洋以及胡惟庸先后成为宰相,胡惟庸与李善长关系极为亲密,且一直与刘伯温不和,加之刘伯温曾告诉朱元璋不可用他为宰相,因此胡惟庸十分记恨刘伯温,成为宰相后胡惟庸也处处在朱元璋面前给刘伯温上眼药进谗言。

刘伯温在回乡后曾去某地为自己选取身后葬身之所,这件事被胡惟庸得知后,他就立刻向朱元璋报告,说刘伯温在某地选取坟地时,当地百姓不配合,刘伯温依仗开国功臣之名滥用威权霸占民田。

朱元璋其实也明白胡惟庸对刘伯温很可能是诬告,他明白刘伯温为人,但是他还是想借机会警告一下刘伯温,于是朱元璋下旨谴责刘伯温并且还停了他的伯爵俸禄。

于是刘伯温就害怕了,他也不敢回老家了,赶紧直接就来到了南京城朝见朱元璋。正好当时是洪武八年(1375年)元旦,刘伯温借着新年的机会进宫朝见朱元璋以示庆贺,因此刘伯温又居住于南京城中。

到了这一年正月下旬,刘伯温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后,特派宰相胡惟庸带御医去给刘伯温看病,结果御医开了药方,刘伯温照方抓药,吃了几天之后刘伯温病情不见好转,反而还觉得肚子下坠难受,因此刘伯温怀疑胡惟庸窜通御医谋害他。

到了二月初,刘伯温就抱病进宫朝见朱元璋,他很委婉地把胡惟庸带御医去给他看病吃完药以后更加难受的事告诉了朱元璋,而朱元璋却认为刘伯温多疑,只是淡淡的宽慰了他几句,劝他安心养病。

朱元璋如此态度让刘伯温十分心寒,他内心中隐隐觉得似乎胡惟庸是受到朱元璋的指使来害他的,因此刘伯温回家后拒绝家人再给其寻医问药,决定坐等病逝。

到了三月初,刘伯温已经病重的不能下床,于是朱元璋就下旨让刘伯温回老家青田,就这样刘伯温在长子刘琏的陪伴下,由朱元璋派遣的护卫送回老家。刘伯温回到老家后拒绝了家人和亲友为他寻医问药,只维持每天正常的饮食。

到了四月中旬刘伯温就已经病重将死,在临死前刘伯温找长子刘琏和次子刘璟到床前交代遗嘱后事,刘伯温把《时务十八策》和一筐活鱼交给长子刘琏,告诉他等自己死后进京把这两样东西交给皇上,又对两个儿子说:为政要领在于宽严相济,上位者要以身作则,重法治,并要有宽厚胸襟和仁义之德,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本应该把这些写成书卷交给皇上,但如今胡惟庸当政,写了也没用,等将来胡惟庸完蛋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你们届时就要把我这番话密奏给皇上。

刘伯温把这些交代给两个儿子之后不久,就在四月十六日去世了,享年65岁。刘伯温死后儿子刘琏就遵照他的遗嘱交代,上南京把《时务十八策》和那筐鱼都交到了朱元璋手中,史书载:上知诚意伯薨,涕袍而悲,抚籍而叹,独不知鱼为何意,喟左右宫人:刘基善弄巧谋,影弓昭危,死亦为之,其性如此。

这意思就是说朱元璋闻刘伯温去世,悲痛万分,看着刘伯温去世前让儿子交给自己的书和鱼即悲痛又不知其中寓意。朱元璋只得对左右的人说刘伯温就爱这样打哑谜,到死都这样,是其性格使然。

这《时务十八策》是刘伯温当时出山时就献给朱元璋的谋划,朱元璋早就知道其意,但却不知道刘伯温又交给自己有何寓意,至于这一筐鱼就更让朱元璋费解了。

后来朱元璋又询问刘伯温的儿子刘琏,他也答不出来,朱元璋只得作罢。朱元璋怜悯刘伯温去世,于是启用了他的儿子刘琏为监察御史,准备加以重用。后来胡惟庸又命党羽对刘琏进行打击迫害,刘琏最终被胡惟庸及其党羽迫害坠井而死。

刘琏死后,刘伯温次子刘璟担心受到胡惟庸的迫害,也不敢入朝为官,直到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及其党羽被朱元璋诛杀,刘璟才入朝为官。

据《明史》记载,刘伯温确实为胡惟庸派御医下毒暗害,而朱元璋正是因此怒杀胡惟庸,不过现代有观点认为胡惟庸派人毒害刘伯温实际上是朱元璋故意翻出来想诛杀胡惟庸的理由,刘伯温很可能系正常病逝。

胡惟庸被杀后刘璟才敢入朝为官,刘璟后来也遵照刘伯温临终交代,看胡惟庸彻底垮台后,才把刘伯温临终遗言告诉给了朱元璋,其实刘伯温的临终交代就是希望朱元璋能行仁政、重法治,不要太过于个人想法用事,不过从朱元璋后来的表现来看,他很明显没有把刘伯温的临终叮嘱听进耳朵里。

后来朱元璋借着胡惟庸在功臣宿将之中掀起了腥风血雨,这也是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在这场腥风血雨中,包括已经77岁的大明开国第一功臣曾被朱元璋誉为“吾之萧何”的李善长全家七十余口都被诛杀,算李善长在内朱元璋共诛杀了一公二十一侯,牵连被杀者达三万余人。

而在刘伯温去世十七年后,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一生最喜爱的儿子太子朱标去世,这对朱元璋打击很大,朱元璋整日悲痛长子之丧,而且朱元璋当时已经64岁,他必须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太子死了,自己年纪老迈,急需选出一个新的皇位继承人,也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朱元璋又结合刘璟后来转达给自己刘伯温临终遗言,他终于领悟了刘伯温送来那一筐鱼的含义。

朱元璋认为刘伯温是把这一筐鱼比喻成了天下,鱼离开水则亡,鱼得水则活,而自己自建国之后过于严苛,杀伐过重,天下臣民就像这筐鱼一样,在严刑苛法中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所以刘伯温才在临终时告诫朱元璋行仁政、重法治。

那朱元璋已经杀伐过重,因此在以后考虑选择皇位继承人时就必须考虑仁义宽厚之君接班,这样天下才能得到大治。

太子朱标自幼喜数读诗书,为人性情宽厚仁义,在朝廷内外和众兄弟中也最有威望,本来就是太子的不二人选,朱元璋甚至不顾太子会对皇位产生威胁,为朱标培养了以名将蓝玉为首的武将集团,就是来确保朱标将来的统治地位,可是现在朱标英年早逝,那朱元璋还就得再继续按照朱标的模板去确立皇位继承人,这样也是符合刘伯温对他的临终嘱托。

于是朱元璋选中了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他看中了长孙朱允炆性格宽厚仁义与其父朱标相似,因此朱元璋最终确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在刘伯温生前时太子朱标就已经是宽厚仁义的合格太子了,所以他献书和献鱼实际上都是以劝朱元璋为主,刘伯温又不是真的神机妙算,他生前根本不可能想到太子朱标会死在老爹朱元璋前面,因此刘伯温主要还是在劝朱元璋。当然,其中也有刘伯温希望朱元璋及其后世大明帝王都能遵循行仁政、重法治的理念去治国,才能确保大明万世之基。

刘伯温在出山时就曾经对朱元璋献《时务十八策》,就曾明确告诉朱元璋要行仁义之师争夺天下,而治理国家也是如此,刘伯温故意送一筐鱼也确实是如朱元璋想的那样,天下就犹如这筐鱼,如果过于严刑苛法,那老百姓就会像鱼离开水一样,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到时就会揭竿而起。

不过朱元璋最终还是没有按照刘伯温的寓意去做,他后来担心皇太孙朱允炆的威望不如其父朱标能驾驭武将和功臣,于是他又掀起了诛杀功臣武将的腥风血雨,替皇太孙朱允炆披荆斩棘。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又以谋反罪诛杀了他曾经为朱标培养的名将蓝玉,炮制了“蓝玉案”,名将蓝玉被剥皮,“蓝玉案”中朱元璋借此诛戮了一公、十三侯、两伯爵,手牵连被杀者多大一万五千余人。

蓝玉与朱标关系极为亲密,是朱元璋为朱标培养的名将,结果朱标去世,朱允炆年幼,蓝玉又居功自傲,朱元璋担心自己去时候朱允炆驾驭不了蓝玉,于是诛杀了蓝玉及其部属,可以说朱标不死,蓝玉则不用死,朱标死,蓝玉则必须殉葬。

朱元璋在晚年还如此大肆诛戮功臣,很明显根本就没有把刘伯温的行仁政、重法治的建议听进去,他以为把功臣宿将都杀掉了,强化了中央集权,这样将来朱允炆继位就能平稳顺利了,结果他却忽略了自己的儿子朱棣,最终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推翻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统治。

朱元璋晚年诛杀蓝玉也等于是替朱允炆毁掉了长城,蓝玉素来与朱棣不和,他是唯一能压制朱棣的名将,蓝玉死则没有人能在压制朱棣,所以朱元璋看似在为朱允炆披荆斩棘,实际上等于间接帮朱棣扫清了威胁。

最后再说一下刘伯温的次子刘璟,他在朱元璋晚年获得器重,朱元璋称其有乃父之风,于是特意提拔重用他,想培养他为朱允炆服务,结果朱棣篡位成功后,刘璟确实为朱允炆尽忠没有投降朱棣,反而讽刺朱棣百年之后难逃一个“篡”字,最终被朱棣下狱,刘璟在狱中自尽而死。

也因此明朝自朱棣继位之后,对刘伯温后人都没有封赏,连刘伯温的诚意伯的爵位都停封了,直到明世宗嘉靖时期,嘉靖才追谥刘伯温功绩,命刘伯温九世孙刘瑜承袭诚意伯爵位,此后刘伯温后人一直世袭诚意伯直到明朝灭亡。

写在最后

其实刘伯温在临终前所做的这些事的核心观点就是劝朱元璋行仁政、重法治,刘伯温在明朝建国初期就参与制定《大明律》,他对于律法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观点,刘伯温极为重视法治,他认为法治是国家的根本。

并且刘伯温也是古代较早提倡以法治国,实行人道主义法律观念的人,刘伯温的观点是法律要为百姓服务,要站在百姓的角度去制定法律,因此法律并不需要太严苛,而要相对宽松,但是对执法者必须有较高的要求,执法者一定要严格执行法律,而且也要做到以身作则。

所以说刘伯温真的是国之栋梁,他在中国古代“人治”的统治制度之下,能提出以法治国,以人为本的法律理念,可以说是真的具有超前意识,刘伯温也是在历史上推动了中国法治发展进步。

不过很可惜的是,朱元璋虽然领悟了刘伯温的寓意,但他最终却并没有按照刘伯温所规划的去做,可惜了刘伯温的一片苦心。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刘伯温去世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为何朱元璋17年后才明白?

公元1375年5月16日,一代神算刘伯温去世,他是在喝了丞相胡惟庸送来的一副药以后去世的。他的死很蹊跷,民间传说表面上看是因为胡惟庸嫉贤妒能,但是实际上背后是朱元璋的主意。

可惜刘伯温前能算五百年,后能算八百载,但是却偏偏算不到自己的死。不过也不能这么说,因为刘伯温在去世前,曾经莫名其妙送给朱元璋一筐鱼,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朱元璋也没有明白,直到十七年后的1392年,朱元璋才明白过来。

朱元璋没有明白的事情,其实刘伯温早就明白了,为什么朱元璋这么聪明的人会在十七年后才想清这件事呢?因为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足以改变明朝历史进程的事情,这件事情初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是后来发生的很多事情都证明,正因为有了这件事为引子,才使得大明王朝一度陷入血雨腥风之中。

1392年5月,皇太子朱标身故,年仅37岁。朱标之死,立刻让大明朝陷入了后继无人的窘境。而正是朱标之死,瞬间让朱元璋明白了17年前刘伯温送的那筐鱼的深意。

筐是什么?筐就代表南京,挤在一起的鱼是什么?鱼就代表那些功臣宿将。如此多的功臣宿将挤在一个小小的筐里,岂不是早晚要出事情。

神机刘伯温早就看透了这一点,也知道这些功臣宿将被灭掉是早晚的事情。刘伯温当然知道朱元璋这样大杀功臣是为了给他的儿子朱标更安全的执政环境,于是他送了一筐鱼给朱元璋:意思是告诉朱元璋,你这样的血腥杀戮是治标不治本的。鱼杀光了,筐空了,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才没有了,皇帝就成了光杆司令了。

可惜当时朱元璋一心只为了他的儿子,他怕自己死了以后,自己的儿子管不住这些功臣宿将,朱家的江山落入他人之手。所以他也没有仔细去考虑刘伯温的用意。

他甚至一度以为这些鱼代表自己的诸多儿子,所以从1398年开始,他陆续把自己的诸多皇子赶出京城,放到外藩。然后,杀了一批又一批功臣,很多功臣都是被以莫名其妙的理由杀掉了。

最后,鱼没有了,筐空了,好像自己的儿子安全了。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朱标体弱,早于朱元璋而死,朱元璋没有办法,只好立皇孙朱允炆为帝国,从而引发了朱家的内斗。当燕王朱棣带着兵马气势汹汹杀向南京时,南京似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座空城。

因为筐里的鱼没有了,此时大明朝初年能征惯战的大将几乎被杀了个精光,剩下的也就是像耿炳文这样年近七十的老将,如何挡得住朱棣的虎狼之师?

此时朱元璋已死,不过到临终前他才应该明白当年刘伯温送鱼的深意。原来刘伯温早就看透了朱家的一切,算准了这场内乱一定会发生,只是他当时已经濒死之人,不愿意把实情说出来。这也算是对朱元璋的警告吧,又或者是对朱元璋的惩罚吧,谁让他如此狠毒的杀戮功臣呢。

刘伯温去世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为何朱元璋17年后才明白?

刘伯温去世前为何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以致让朱元璋17年后才明白?

提起刘伯温,我们就会联想到最强智慧化身,在人们印象中,自古最聪明才人有两位:一位就是诸葛亮,另一位就是刘基。诸葛亮精妙隆中对,三分天下老臣心,而刘基神机妙算,帮朱元璋创建大明王朝,论功绩,刘基可能更胜一筹。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陈友谅大举进攻,企图吞并朱元璋的地盘,当时陈友谅的势力最强,而朱元璋不论军队人数还是舰船数量都不占优势。陈友谅攻克太平后,冲应天袭而来,敌军大兵压境,己方势单力薄,很多人都有逃跑的打算。

有的谋士建议朱元璋投降,有的谋士建议朱元璋逃往钟山,可见锦上添花相对容易,而雪中送炭就难得多。在大家议论纷纷之时,刘基一句话也不说,朱元璋于是单独问刘基,刘基说:

“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投降和逃跑的人,该斩,这就是刘基的态度,事实证明刘基是对的。

史料记载:

“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

陈友谅太过骄狂,我们应该诱其深入,用伏兵来击败他,这很容易。天道都是支持后来者,只有干掉陈友谅才能成就王业,成败在此一举。朱元璋思考之下,接受了刘基的建议,之后大败陈友谅。

刘基可谓朱元璋霸业的股肱之臣,他几乎参加了所有战事的谋划,对事情走向预测十分准确。朱元璋能想到的刘基同样可以想到,朱元璋预料不到的刘基仍能提前想到。要论建国功勋大小,刘基当仁不让最少位居前三名。

大明建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六公爵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魏国公邓愈。除了常遇春早先去世,常茂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其他人都是英勇善战的开国名将,公爵封号理所应当。

为何朱元璋没有给刘基封个公爵,而只封了个伯爵?

这就是源自朱元璋的心胸了,朱元璋布衣出身,什么苦都吃过,其内心有着极度的自卑感,很怕别人提起他的出身,所以他没有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气度,而是把可能威胁到他的人全部杀掉。

刘基虽然立下大功,但刘基太过聪慧,对帝王心术尤为了解,是搞阴谋的高手。这让朱元璋十分不安,把一个比自己还聪明的人留在身边,这是朱元璋无法释怀的,为此朱元璋只给刘基一个伯爵,俸禄仅有二百十四石。

史料记载:

“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

刘基跟随朱元璋戎马一生,且聪明绝顶,自知如果继续在朝为官,必定没有什么好下场,于是刘基在洪武四年请辞回家。本想安度晚年的刘基,却因早年得罪过胡惟庸,被胡惟庸陷害,也成了朱元璋的眼中之钉。

史料记载:

“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

为了保护一家老小的安危,刘基主动回到京城谢罪,此时的刘基已经染病在身,就算这样朱元璋仍想除掉刘基。不久,朱元璋命胡惟庸给刘基送药,刘基吃完药后,感觉肚子内有拳头大的硬物,很快就去世了。

有的说是胡惟庸害死了刘基,也有人说是朱元璋暗示胡惟庸这么做的,要说朱元璋对此毫不知情,这是无法令人信服的。当时,朱元璋已经开始滥杀功臣,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更一发不可收拾,无数功臣名将惨死在其脚下。

在刘基死前,曾经嘱咐儿子送一筐鱼给皇帝朱元璋,竹筐里装鱼,再把鱼放到水缸中,另外还有一本书《时务十八策》,就这两样东西,送到了朱元璋面前。

史料记载:

“上知诚意伯薨,涕袍而悲,抚籍而叹,独不知鱼为何意,喟左右宫人:刘基善弄巧谋,影弓昭危,死亦为之,其性如此。”

皇帝知道刘基去世,也是十分“悲痛”,那本书朱元璋并没有多看,而对这筐鱼不太理解。朱元璋就对旁人说:

“刘基这个人喜欢技巧算计,弓影暗示,死都死了,还不消停。”

其实这些鱼原本是活得,但一路运输,加上筐中地方狭小,等到了朱元璋面前,大多数鱼都已经死了。此时是洪武八年,朱元璋不理解刘基要表达的意思,就令人把这些鱼储存起来。

时间匆匆流逝,在十七年后,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发生了一件令朱元璋痛不欲生的事,正是这件事令朱元璋想起来刘基送的鱼。

在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朱标是马皇后的儿子,正正经经的嫡长子,如果不是他病逝,根本不会有朱棣的靖难之役。朱标在太子位上,天下安定,朱元璋的其他儿子也不会闹事,毕竟长子即位天经地义,谁也无权干涉。

一旦朱标去世,太子没有了,这继承人就成了不确定因素,很容易引发争斗,自古皇权争夺极其血腥残忍,根本没有什么亲情可言。这就是刘基这筐鱼的暗示,如果皇室发生内乱,结果不堪设想,要想避免这些,一方面要远封诸王,对藩王严格约束。

另一方面,则是要尽快选定帝国继承人,来安定局势。另外,这筐鱼还有其他含义,朱元璋的严刑酷法是刘基看在眼中的,天下就像这些鱼,在狭小的空间内只能一条条死去。想要国家长盛不衰,下一代接班人必须是个温和的统治者。

朱标去世后,理论上就应该由朱棣继位,这合理合法,但朱棣和朱元璋类似,是个权谋老道、擅于统兵的强悍之人,如果朱棣掌权,严刑峻法仍无法缓解,这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一张一弛才是治国之道。

刘基的想法是对的,由于朱元璋的暴虐,接班人最好是个厚道、宽容的君主,只是朱元璋选定了朱允炆并不是个合适的对象。朱允炆宽容有余,但能力不足,这让朱棣钻了漏洞,在靖难之战中得到天下。

世事难料,刘基身怀绝世之才,仍难逃被人陷害致死。朱元璋雄才伟略,也无法预测之后的叔侄相残。冥冥之中,也许有一只大网在操作着所有人的命运,想要挣脱,那是痴人说梦。

不过目前很多学者都论证,刘伯温其实是正常死亡,并没有人暗害他,这或许已经成了一个谜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