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明朝第三个皇帝,为何庙号也称“祖”?
中国历代君主的宗法制度,古往今来,一直遵循周礼。《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礼器》:“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
也就是说,在每个朝代的太庙里,只能供奉七位皇帝,除当朝的开国皇帝之外,其他的皇帝牌位则是“亲尽则祧”。这里“亲尽”的意思就是说,超出了与现任皇帝的亲缘关系,“父为昭。子为穆”,而死去的皇帝出了三昭三穆的关系,就要被“祧”,所谓“祧”就是移出太庙,放到偏殿里面供奉,但是有个原则就是,开国太祖皇帝“万世不祧”,不管关系多远,都稳居太庙正中。。
而到了明朝,制度有了小小的改动,太庙里面供奉了九位皇帝,朱元璋为太祖皇帝,在明世宗嘉靖皇帝之前,朱棣的庙号一直为“明太宗”,而为什么后来改成了“明成祖”,这就要说下发生在嘉靖年间著名的“大礼议事件”。
大礼议事件1521年,明武宗正德皇帝驾崩,死后没有留下子嗣,首辅杨廷和以及当时的内阁援引《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在武宗逝世前司礼监请太后懿旨,正式宣布正德皇帝的堂弟朱厚熜为皇帝继承人。这也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登基后,以首辅杨延和为代表的内阁言官上书,援引汉朝定陶恭王刘康(汉哀帝生父)和宋朝濮安懿王赵允让(宋英宗生父)先例,认为明世宗既然是由小宗入继大宗,就应该尊奉正统,要以嘉定皇帝的伯父明孝宗为皇考,兴献王改称“皇叔考兴献大王”,母妃蒋氏为“皇叔母兴国大妃”,祭祀时对其亲生父母自称“侄皇帝”。
而这一切,嘉靖皇帝是万万不能接受的。这当个皇帝,自己的亲生父母都没了,要喊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叔考”,亲生母亲变成了“皇叔母”。这还了得?
但是,嘉靖皇帝的亲生父亲兴献王,那可是真的没当过皇帝,按照旧制,那是进不了太庙的,进不了太庙,就不能认爹。为了达到认爹这个结果,必须先把自己的父亲弄成皇帝称号,但是朝廷里面的大臣,肯定不会同意,于是,“大礼议事件”就此展开,嘉靖皇帝以及支持者与首辅杨延和等大臣结结实实的闹了好几回,明朝历史上最大的“廷仗”行动,就发生在这个时间。
最终的结果,在嘉靖十七年九月,嘉靖皇帝的亲生父亲兴献帝被追尊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
“祧”父亲的称号是有了,但不仅仅是只有称号就可以的,更重要的是将父亲的牌位供奉于太庙,而此时的太庙,九位名额已满,必须要“祧”出来一位,这“祧”谁,是一个大问题。
按照亲缘关系远近来说,除朱元璋外,朱棣是关系最远的一个,按理应“祧”,但给嘉靖皇帝十个胆子,他也不敢。为什么呢?要知道太宗皇帝朱棣那是相当厉害的人物,正是他的“靖难之役”,当上了皇帝,才使得有了后世嘉靖这一脉,这点自知之明嘉靖还是有的,所以朱棣万万不可“祧”。
但是不“祧”,自己的亲生父亲就进不了太庙,怎么办才好呢?要知道,办法总是比困难多,经多方商议,嘉靖皇帝改朱棣的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则改为“成祖”,这样可以使他与朱元璋并称祖,同为“万世不祧”之君,在太庙正中供奉。这样,被祧的就是除了太祖成祖之外的亲缘关系最远的皇帝,于是就该轮到明仁宗朱高炽了。“仁宗为皇上五世祖,以圣躬论,仁宗于礼当祧”,于是兴献王成了睿宗,于嘉靖二十九年入太庙,而仁宗则被祧出来放进了后殿。
朱棣是明朝第三个皇帝,为何庙号也称“祖”?
谢邀~
事实上朱棣原本不称祖,而称宗。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十八日,第五次北征蒙古的永乐皇帝朱棣,在班师回朝的途中驾崩于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东南)。是年九月初十日,礼部会同文武郡臣为大行皇帝上尊谥为 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 文皇帝,庙号太宗。
也就是说永乐皇帝朱棣在他去世后,官方给的正式称呼为明太宗文皇帝(谥号只重最后一字)。
可能有些朋友要说了,不对啊,朱棣不是被称作明成祖吗?怎么会是太宗?作者是不是搞错了?
这个还真没错,朱棣确实是明太宗,这个官方叫法在明代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直到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因大礼仪之事,明太宗被改尊为明成祖,连带谥号也变更为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至于朱棣谥号变更的前因后果,以及对两次谥号背后的解读,笔者等会再跟大家详聊,我们先说一下“太宗”这个庙号所蕴含的政治含义。
之前文章中,笔者专门解释过谥号的由来,那么同样庙号又作何讲呢?
所谓庙号,指皇帝驾崩后,其后代升祀太庙立室而追尊的名号,如太祖、太宗、仁宗等。
但有一点,庙号不同于谥号,不是每个皇帝都能享有的。
《礼记》上有言:祖有功,宗有德。唐代经学大家颜师古注释称:祖,始也,始受命也;宗,尊也,有德可尊。
所以拿西汉为例,刘邦有开国启运之功,庙号高祖又作太祖。而第二任皇帝惠帝刘盈形同傀儡,存在感很低,更没有什么功绩可言,便没有庙号,反而文帝刘恒始治天下,被尊庙号太宗。之后的景帝刘启无庙号,武帝刘彻开疆拓土,使大汉声威远博,尊享庙号世宗。
因而东汉时的学者应劭便道:始取天下者曰祖,高帝称高祖是也;始治天下者曰宗,文帝称太宗是也。
有谥号的帝王不一定有庙号,这在谥法还很严苛的汉代,庙号与帝王的名实必然是相符的。不过随着汉代的灭亡,代汉而立的曹魏政权,率先打破了庙号的选授惯例,曹操、曹丕、曹睿三代被追尊为祖(庙号各自为太祖、世祖、烈祖),因而后世多批评曹魏,祖名多滥。
而后从唐代开始,庙号的泛滥尤甚,除一祖之外,其余诸帝,不问有功与否,莫不称宗。
这样一来,庙号便和谥号一起成了帝王死后的标配。
而“太宗”这个庙号也基本上成了开国太祖之下的第二代君主的专享,就像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无论他们帝位如何得来,但被尊为太宗,也即表明其承继开国太祖的遗泽,治理天下,根正苗红。
所以说了这么多,当永乐皇帝驾崩后,明仁宗朱高炽和群臣给朱棣加尊庙号“太宗”是有深刻政治蕴意的。
太祖朱元璋的帝位法统本应由嫡长子朱标一系继承,但因朱标早亡,帝系变成了太祖、建文帝这样的隔代世系顺序。
原本排除在皇位继承权之外的燕王朱棣,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帜,推翻了侄子建文君的统治,由小宗藩王一跃为大宗帝系,重建了太祖朱元璋定下的帝系传承,这在礼仪为大的时代,朱棣饱受士庶诟病。
终永乐一朝,朱棣为了洗白得位不正的污点,在政治上一再贬低侄子建文君的作为,甚至完全不予承认建文君为帝的事实。
永乐皇帝朱棣,不断高举皇考朱元璋的名号为自身正名,以突显其继位的合法性、正当性。
是故,永乐之后的继承人,为了向后世证明帝系传承的正统,尊永乐皇帝为“太宗”自然是最合适不过的,毕竟从礼法上讲,这是承继太祖之位而治天下的二代之君最佳选择,没有之一。
说到这里想必有朋友不禁疑惑,既然“太宗”的庙号如此重要,那为何朱棣会被改谥为“成祖”?难道“成祖”的庙号不如“太宗”吗?
从礼法上讲,“祖”当然要比“宗”的地位崇高,追尊朱棣为明成祖毫无疑问是拔高的,但事情要分两面看待,谥法可不仅仅只是死人用的,它更是给活人看的,用以传示后代,是尊显政治地位的一种工具。
笔者先简单解释下,嘉靖皇帝追尊朱棣为明成祖的原因,因为网上广为流传一种说法,说嘉靖帝为把他老爹的牌位送进入太庙,差点把朱棣的神位给扔了出来,这是一个非常荒谬的传言,借讲述朱棣谥号的机会,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给大家讲解清楚。
正德十六年三月(公元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因其无子继位,以至于皇位空悬。首辅杨廷和援引《皇明祖训》“兄终弟及”的条文,建议迎立血缘关系最近的堂兄弟兴献王世子朱厚熜继位。
于是明代历史上再次出现了藩王入主大位的情况,原本明宪宗到明孝宗(宪宗第三子)的帝系传承,变成了由兴献王(宪宗第四子)一脉继承。
小宗变大宗,难免有寄人篱下之感,因此嘉靖帝在登基之初,开始反对过继成为孝宗的儿子,在与百官三年的争斗中,总算实现追尊生父兴献王为“皇考恭穆献皇帝”,称呼孝宗为“皇伯父”,从法理上讲帝系传承彻底独立于孝宗一脉。
但兴献帝神主未入太庙,从礼法上说还是要矮其他帝王一头,这是嘉靖帝不能容忍的。可要将兴献帝的神位迎入太庙,首先得有位置可以供奉,这时的太庙实际已经满员了。
明代的太庙前殿为享殿,面阔九间,每间供奉一位先祖,朱元璋在位时追尊四代先祖,以高祖父“德祖”为大明始祖,定为不迁之祖,等朱元璋的四世孙英宗的神位进入太庙后,太庙就开始满了,之后的宪宗、孝宗、武宗的神位迎入太庙,依次迁出了朱元璋的曾祖父“懿祖”、祖父“熙祖”、父亲“仁祖”三位。
因此嘉靖初年的太庙九室图如下所示:
所以嘉靖要把老爹给奉进去,必须得移出一位祖宗,按顺序当然是太祖了,可这就尴尬了,哪一个皇帝都能动,就是不能动开国太祖,这是原则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即便嘉靖帝不是为了他老爹,后边的皇帝也会为了嘉靖而迁走一位祖宗,这是不可避免的,当初朱元璋在定德祖为始祖时难道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吗?
笔者认为,肯定是有考虑过的,只是朱元璋不可能自己定自己为始祖,他必须得尊崇一位祖宗,不然有违孝道。但朱元璋毕竟是太祖,即便他不提什么要求,后世的子孙也会尊他为始祖,这也是“以孝治天下”所必然的结果。
因而,嘉靖帝又重新追尊太祖朱元璋为始祖,定为太庙不迁之祖,将德祖迁出了太庙正殿,腾出了一间位置,从头到尾根本就没有要迁走朱棣的意思,网上的传闻不过是以讹传讹罢了。
之后嘉靖十七年六月,致仕扬州府同知丰坊上疏,奏请复古礼,建明堂,加尊兴献帝庙号称宗,以配上帝。
明堂祭天与郊祀一样是古代礼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在宫殿里进行的“堂祭”,祭昊天上帝,并需要有功德的祖先配祭。
大臣们认为,参照周礼,周代明堂配祀的是文王,以此来论太祖皇帝相当于周的始祖后稷,那太宗就是文王,明堂配祀也应该是太宗文皇帝。
这让嘉靖皇帝很不高兴,亲自写了一篇《明堂或问》明确表示,称宗必须祔庙。同时为了解决明堂配祀的礼仪问题,又道:“太宗靖难,功与开创同,当称祖以别之。”
将明太宗朱棣的庙号升格为成祖,与太祖朱元璋一道成为大明的二祖,同时出现在每年的郊祀祭天典礼上,配祀天帝。那么明堂里位置就空了出来,可以名正言顺的配祀兴献帝。
这样一来从礼法讲自然完美,嘉靖皇帝如愿以偿的将其父追尊庙号为“睿宗”,神主祔太庙。
但貌似被更加尊崇的朱棣,其实却遭逢无妄之灾。
我们来看看谥号的前后差别,最早的太宗谥号为: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 文皇帝;而之后的成祖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 文皇帝。
这里边的“弘道”、“高明”、“圣武”之类都是基于朱棣的功绩而上的溢美之词,就不必过多累述,只说两个谥号之间的差别,“体天”变成了“启天”,“广运”改成了“肇运”。
所谓“体天”乃体察天意,依据天命之意,这表明了永乐继承帝位是上承天命的,强化了君权天授之意,淡化了夺位的血腥。
但改为“启天”就变了意思,启为开启、开发之意,“启天”不就等同于开辟新天?
人人都知道天下乃太祖高皇帝所开创,朱棣不继承还另开,虽然是事实,但绝不能摆在台面上讲呐。
再者“广运”有开拓国运之意,意味着继承太祖衣钵的太宗皇帝朱棣,进一步将大明的国运弘扬广大,含继承发展的双重意义。
但改成“肇运”立马画风突变,肇本就作开始、引发讲,这不就是告诉天下朱棣新启大明国运,从太祖的“启运”中分了个叉?
当真是崽卖爷田心不痛,朱棣一生费了多大劲,篡改了多少史料,来证明其继承太祖朱元璋帝位的合法性,可到了嘉靖朝倒好,为了更亲的老爹,便大手一挥,将朱棣后半生的辛苦全付诸东流,如果朱棣泉下有知,估计棺材板是按不住的。
难道嘉靖帝就不知道,改谥朱棣的庙号和谥号会影响这位祖宗得位的正统性吗?
笔者以为,嘉靖应该是能想到的,可至少有两点原因,让他依旧这么做了。
首先,朱棣去世了一百多年,燕王一脉的帝系传承稳固,不是谁都能轻易动摇的,所以即便改了又如何?
再者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嘉靖帝是在大宗绝嗣的情况下才得以入继大统,不然是没有半点继承资格的,为了突出合法性,他一再声称:今之天下,太祖高皇帝之天下。
这话引申意思就是,大明天下是太祖传下来的天下,不是武宗、孝宗能私有的,但凡朱家子孙都是有继承权的。
所以不管是永乐的武装夺权称帝,亦或者嘉靖的大宗绝嗣入继,都具有合法性,既然这样,谥号、庙号改动一点还重要吗?
朱棣是明朝第三个皇帝,为何庙号也称“祖”?
如果我问大家“明太宗”是谁,很多人可能比较奇怪,怎么好像没有听说过啊!但是要是说“明成祖”呢,很多人肯定能脱口而出是朱棣。事实上,朱棣即是明成祖,也是明太宗!皇帝不是一般要么为祖,要么为宗,怎么朱棣即是祖、又是宗呢?今天小祁就来给大家讲讲背后的故事!
(明成祖朱棣画像)
首先需要知道的是“祖”和“宗”是古代皇帝去世以后的庙号,一般开国皇帝称“祖”,白手起家称“太祖”,受祖先荫庇得天下的则称“高祖”,将“太祖”的庙号尊给祖先!而以后的皇帝全部就叫“宗”!(清朝的那么多祖咱也就不提了)
1424年8月,朱棣死于北征回师的途中,享年64岁,庙号太宗,即为明太宗!古代王朝的第二位有作为的皇帝一般庙号都为“太宗”,比如汉太宗刘恒(就是汉文帝)、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当然朱棣也不例外,他死后也就是明太宗了!比如明仁宗朱高炽命朝臣给朱棣编写的实录就叫《太宗文皇帝实录》,而找不到明成祖实录!(朱棣影视形象)
但是一百年以后,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明武宗去世了!其实明武宗的去世也没多大事儿,但是他没有留下儿子,这下就乱套了!最后张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拥立明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也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
嘉靖此人极为聪敏,善于玩弄权术。因为他是以藩王继承皇位的,也就是小宗入大宗,在朝中没有根基。于是他就动起了心思,要将他的生父兴献王朱佑杬尊为皇帝,这引起了首辅杨廷和的强烈不满,由此爆发了长达三年半之久的“大礼仪之争”。这场“大礼仪之争”表面上看是嘉靖为了他生父的皇帝之尊做的努力,实际上嘉靖是要以此立威,掌握权力。而最终首辅杨廷和愤而辞职,以嘉靖全面获胜而告终!(嘉靖皇帝画像)
大家可能在想,这好像和朱棣半毛钱关系也没有啊!这时候确实是和朱棣没什么关系,但是当嘉靖想要把他的生父的牌位放进太庙就有关系了!原来嘉靖不仅追封了自己生父为献皇帝,还要把他生父的牌位升袱太庙,而由此朱棣的牌位则险些被踢出了太庙!那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按照《周礼》,天子有七庙,也就是太庙正殿里可以供奉7位皇帝,到了朱元璋的时候,加了两位,规定为九庙!从朱元璋到明武宗一共是十位皇帝,但朱允文没有入太庙,因此这个时候太庙里面刚好是满的。如果嘉靖要把自己的生父牌位放进太庙里面,则必须按照“亲尽则祧”的规则从现在的九位皇帝的牌位中挑一个拿出来放到偏殿(祧庙)中来单独供奉,也就是从嘉靖开始往上数,关系最远的先祖要被移出正殿。
(嘉靖皇帝影视形象)
但是太祖朱元璋是万世不祧的,永远放在正中间。那按照亲缘关系就只能是朱棣了,但是以朱棣的武功和地位,嘉靖这个人虽然很有主见也敢干,但是他还是不敢动朱棣的心思的。于是他就改朱棣的庙号为“成祖”,和朱元璋一样为万世不祧之君。那就只能轮到仁宗朱高炽了,而徐阶等人也上书说“今仁宗为皇上五世祖,以圣躬论,仁宗于礼当祧”,就这样仁宗朱高炽的牌位就被移出太庙正殿,而嘉靖的生父“睿宗”献皇帝就成功进入了太庙之中接受后代的祭祀!
这就是为什么朱棣的庙号从明太宗最后变成了我们比较熟悉的明成祖的原因!朱棣是明朝第三个皇帝,为何庙号也称“祖”?
按儒家那一套:开国为祖,治国为总。朱棣是不可能称“祖”的。但是在封建社会,皇帝一言堂,什么儒家,法家,道家都是浮云,只有统治者的利益才是王道。
朱棣是明朝第三个皇帝,为何庙号也称“祖”?
朱棣的庙号定为“成祖”,和大明皇位的两次不正常传承有关。
一是靖难之役,旁支入大统正常情况下,按照古代儒家宗法中对帝王追谥制度的规定,开国称祖,治国为宗,所以,按照制度规定,朱棣没有拥有“祖”的资格,并且为了掩饰自己发动靖难之役,夺了侄子皇位的不正当过程,宣扬自己皇位承接的正统,他肯定不可能自己挖坑自己跳。所以,朱棣的本意是严格遵守封建礼制,他死之后,谥号是“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朱棣的官方追称是“明太宗”,你说“明成祖”没人理你。但是,只有真理才是一成不变,特别是在封建王朝,一切都得为统治者服务,皇帝一言决天下事,他说是什么就必须是什么。所以等到后来皇帝需要的时候,这个庙号说改就得改。
二是嘉靖承嗣,兄终让弟及如果正常走下去,直到明朝亡了也不会有谁闲的没事把朱棣的庙号乱改,但是大明的皇位传承有点让人揪心,特别是到了孝宗弘治皇帝,他非常前卫,搞啥一夫一妻一子,他这一代有儿子了就不用管了,但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儿子武宗正德皇帝不给力,没生下儿子就把自己玩完了,因此大明皇位不得不采取兄终弟及,让旁支的嘉靖接班。
其实这对于嘉靖来说,真是一步登天的好事,平白天上掉下个皇位。但这个位置不是白拿的,他要首先要给自己一个皇位继承人的身份,这样才符合大义名分,因此就必须通过中国特有的继承制度来获得这个身份,就是过继给他的伯父孝宗,成为武宗的亲弟弟。这要放在现在,不就一句话的事么,称呼不是小事,给钱就是大爷,更何况是给皇位,但人家嘉靖还真不这么想,有个性,我就不乱叫爹,我还得叫我原来的爹作爹,所以发生了“大礼仪”之争,一个称呼,一直争执了三年,大吵了三个回合,首辅杨廷和罢职,杖毙17人,杖180多人,还有130多人被关了禁闭,最后嘉靖成功了。
嘉靖这一不按套路出牌的成功,那就直接导致朱棣要被这改庙号了。嘉靖认了亲爹,那就得把他爹放到太庙里祭祀,但是问题又来了,前面死了那么多皇帝,太庙正殿按照“天子之庙,七世而祧”的规定,只能摆放七个皇帝灵位,明朝制度改成了九个,但是嘉靖把他爹摆进去的时候,位置已经满了,那就得踢出去一个人,按照正常规定,开国皇帝万世不祧,太祖永远不能动,那就只能动下一个,下一个就是太宗朱棣了(建文帝到南明才被官方承认),但是嘉靖一想,不对啊,朱棣也是旁支承大统,并且没有他,他们这一枝就只能在北京吃沙子,哪能执掌天下,因此朱棣不能动,但不能动就又得想办法,于是乎机智的嘉靖又想了个办法,老祖宗这么猛,称“宗”太低了,得称“祖”,于是把朱棣由“太宗”改成了称祖,顺利成章地把朱棣留在了太庙正殿。
所以朱棣的庙号定为成祖,只是嘉靖的心理安慰和自嗨罢了,也可以看出,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的政治家本质:为了自己的利益,没有什么规矩不能改变,规矩都是人定的。
朱棣是明朝第三个皇帝,为何庙号也称“祖”?
朱棣最初的庙号其实并不是“明成祖”,而是明太宗,而他庙号改变的原因,则源于明世宗年间的“大礼仪之争”。不过,网络上那种太庙排位已满,为避免明成祖朱棣“被祧”而改其庙号的说法并不对,真正的原因是朱厚熜为了让父亲取代朱棣享受明堂祭祀,而将朱棣的庙号改为“明成祖”,从而使其与明太祖朱元璋一起享受郊祀。
明世宗初期的“大礼仪之争”,“左顺门”惨案17位大臣被当场打死明世宗朱厚熜是明宪宗朱见深之孙,兴献王朱祐杬之子,也就是明孝宗朱佑樘的侄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去世,因其无子,张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商议之后,立朱厚熜为帝,是为明世宗。
△杨廷和:你得把父亲叫叔父
朱厚熜本是入继为帝,因此在议定兴献王主祀称号时便发生了争议。内阁首辅杨廷和等认为,朱厚熜既然是入继为帝,便应该将其视为入继明孝宗朱佑樘一脉,因此应该称亲生父亲兴献王为皇叔考,而称明孝宗朱佑樘为皇考。进士张璁和侍郎王瓒等人却坚持认为,虽然朱厚熜是入继为帝,但与那些帝王无子而入继的情况不同,明孝宗朱佑樘有明武宗这个儿子,因此不应该称明孝宗朱佑樘为皇考。这便是明世宗时期的“大礼仪之争”。
这次“大礼仪之争”持续长达数年,虽然朱厚熜支持张璁等人的意见,但由于继位初期皇位不稳固,而张璁等人不仅地位低,且人数较少,因而一直处于劣势。直到嘉靖三年(1524年),朱厚熜皇位稳固之后,形势这才开始逆转,不过却遭到杨慎、何孟春等231位大臣(《明史》称229人)在左顺门外死谏,朱厚熜一怒之下将134人收监,对五品以下180余人施以廷杖,当场打死17人,史称“左顺门惨案”。
△左顺门惨案:17人当场被打死
此次“大礼仪之争”最终以明世宗的胜利而告终,明世宗最终以明孝宗为皇伯考,昭圣皇太后为皇伯母。生父兴献王为皇考,生母章圣皇太后为圣母,明武宗朱厚照为皇兄,庄肃皇后为皇嫂。
朱厚熜早已为父亲挤出了位置,防止朱棣“被祧”而改庙号的说法并不对很多人认为明太宗之所以会变成明太祖,乃是因为明世宗朱厚熜想要将父亲牌位放进太庙时,太庙中的牌位已满,为了避免朱棣的牌位被挤出去,便将其庙号从“明太宗”改为了“明太祖”,从而使其享受开国皇帝才会享受的“万世不祧”。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正确。
△明宪宗时便开始实行九庙制
明朝遵循周礼而设太庙,而根据《礼记·王制》的规定,“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也就是说,太庙正殿中只允许摆放自己七位先人的牌位(注:明宪宗时明朝太庙正殿供奉牌位便达到了九个)。而一旦自己前面的皇帝超过了九个,便要遵循“亲尽则祧”的原则,将与现任皇帝关系最远的先祖牌位请到“祧庙”供奉,这个过程称为“被祧”。
虽然开国皇帝距离现任皇帝关系最远,但由于开国之君功劳最大,因而享有“万世不祧”的权力,因此最先“被祧”的只能是第二任皇帝。由此看来,朱棣被挤出去似乎是在情理之中,不过这种说法并不适用于明世宗时期。
△明成祖朱棣影视形象
在明世宗朱厚熜之前,明朝已经历经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宗朱允炆、明太宗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十位皇帝,其中明惠宗朱允炆和明代宗朱祁钰没能进入太庙。
因此,在嘉庆帝继位之前,明朝太庙中其实供奉着以上八位皇帝,以及明德祖朱百六共九位皇帝的牌位。而朱厚熜为了让父亲进入太庙,其实早已动起了脑筋。根据《明史》记载,“(嘉靖)十年正月,帝以庙祀更定,告于太庙、世庙并祧庙三主。迁德祖神主于祧庙,奉安太祖神主于寝殿正中,遂以序进迁七宗神位。”(《明史》)
△嘉靖十年后其实已经空出了一个位置
也就是说,在嘉靖十年(1531年)之后,明朝太庙正殿中其实只剩下了八个牌位,朱厚熜想要将自己父亲的牌位放进去并不会再将任何先祖挤出。由此可见,朱棣的庙号变化,其实另有原因。
朱棣的庙号之所以变成明成祖,主要源于朱厚熜为了让父亲享受祭祀历史上,皇帝庙号中通常只有开国皇帝才会称“祖”,而此后的皇帝则普遍称“宗”。朱棣其实也是如此,其驾崩后最初的庙号是太宗,例如《明实录》中便没有《成祖实录》,而只有《太宗实录》。
△朱厚熜:必须让我父亲进太庙
前文说过,朱厚熜为了让父亲进入太庙,可谓费尽心思。事实上,在赢得“大礼仪”之争后,朱厚熜便给父亲兴献王上了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不过尊号好上,但想要在为其上庙号进入太庙,却是难上加难。无奈之下,明世宗只好委曲求全,先给父亲安排了一个单独的世庙祭祀。
不过,朱厚熜显然十分孝顺,虽然困难重重,但他并未放弃,于是便有了嘉靖十年(1531年)的太庙变化,德祖朱百六“被祧”,从而使得太庙空出了一个位置。不过,位置虽然空了出来,但朱厚熜想要将父亲摆进去仍然极为困难,直到嘉靖十七年(1538年)四月,已经致仕的扬州府同知丰坊上书,投其所好的请求“复古礼,建明堂。加尊皇考献皇帝庙号称宗,以配上帝。”明堂和郊祀乃是古代极为重要的两个祭祀活动,郊祀是祭老祖宗朱元璋的,而明堂祭祀按周礼则是祭祀太宗的,不过在汉、宋、唐时都有皇帝祭祀自己父亲代替太宗的先例。
△严嵩:我是墙头草
朱厚熜一听,立即便要求为自己的父亲上庙号,并且享用明堂祭祀。然而,朱厚熜的这个想法立即遭到了朝臣的反对,明世宗于是转而争取严嵩的支持,严嵩则化身墙头草,他表示明堂乃是祭祀太宗的,不过祭祀自己父亲似乎也没问题。而户部侍郎唐胄,更是明确表示反对,甚至指责朱厚熜放着周礼不学,跑去学什么汉唐宋乱七八糟的东西。
朱厚熜一听就怒了,不仅将唐胄下了大狱,还亲自撰写了《明堂或问》,表示自己决心已定,父亲必须明堂祭祀、称宗袱庙。于是,经过长期斗争,朱厚熜于同年九月,为自己的父亲追尊庙号为“睿宗”,不过此时的睿宗还不能享受单间待遇,而是和明孝宗朱佑樘同庙异室。直到嘉靖二十年(1541)四月北京太庙因大火烧毁,历时数年重新建造成功之后,明世宗这才亲自动手给父亲争取来了一个单间。
△此时的睿宗还只能和孝宗挤一块
然而,朱厚熜虽然为父亲争取来了享受祭祀的机会,但如此一来明太宗朱棣岂不是永远没有享受祭祀的机会了?朱棣朱棣毕竟是朱厚熜这一世系的先祖,如果没了他,那么明朝的皇帝就应该是建文帝朱允炆这一世系。
不过,朱厚熜却有自己的办法,他在《明堂或问》中明确表示,朱棣功兼创守、再造社稷,应该也称祖,不仅在太庙中“万世不祧”,还应该和太祖朱元璋一起,二祖并列享受郊祀,于是明太宗就变成了明成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