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杜牧的千古名篇《遣怀》?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提起杜牧,人们就马上想到他这首经典名诗——《山行》,眼前立刻浮现出漫山遍野的,醉人的红叶和那悠然自得的赏红叶的人。

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学家、大和进士,世称杜樊川。他性格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名,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世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由于杜牧在政治上受牛李党争之害,抑郁而终,终年只有49岁。但是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贡献却很大。

今天我们来欣赏杜牧的另一首千古名篇七言绝句一一《遣怀》。

《遣怀》这首诗是杜牧在任黄州刺史的时间内创作的,这时的他人到中年。为了追忆十年前的扬州岁月而作。那时他风流倜傥,满怀期待,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府任推官,转掌书记,居住在扬州。在扬州期间,他与一位青楼女子经常来往,饮酒赋诗,风流倜傥,放浪形骸。今日追忆,仿佛如梦如幻,唯有伤怀感叹。因此,有感而发,他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佳作: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译文:

困顿江湖,饮酒作乐,放荡而行,我搂着美人的细腰,醉眼朦胧地看着轻盈的歌舞。

扬州十年,自己就是好像是做了一个美梦,最后也只落得青楼负心薄情郎的名声。

这首诗名为“遣怀”,意思就是心中有情绪需要抒发。作者回顾过去,感慨人生、内心充满悔恨怀与对现实的不满。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杜牧的《遣怀》呢?

《遣怀》是杜牧感慨人生、抒发内心伤怀的作品。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诗的前两句是诗人对昔日在扬州生活的一种回忆,那时的他浪迹江湖,过着终日以酒为伴;常踏青楼,美女围绕,蹉跎时光、沉迷声色的所谓浪漫生活。

“楚腰纤细掌中轻”,看上去诗人是在夸奖赞美扬州美丽的青楼女子,看上去很风光,很豪爽。但“落魄江湖载酒行”这一句却暴露了诗人此时的艰难的处境和困难的生活状况。

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很不满足于自己寄人篱下的现状,所以,我们看到了他对往日放荡豪华的生活的回忆,其实他的内并没有获得快乐的感觉。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后两句就是诗人发出的无奈的感慨。这二句的意思是说,在扬州十年纵情声色的生活,今天回想起来就好像是一场梦,醒来回头望去,发现自己却只在青楼女子中赢得了一个薄情郎的名声。”也就是说,最后连自己曾经迷恋的青楼女子也责怪自己是一个薄情负心的人。这里诗人用“赢得”二字,显然有些嘲讽自己的意思,之中便含有无尽的悔恨。

诗人对自己十年“扬州梦”进行全部否定和悔恨,从中我们可以感到诗人此时的心情是很抑郁的。十年扬州,他自己竞一事无成,什么好的回忆也没有留下。往事不堪回首,这就是诗人真实内心情感的流露和呐喊。

怎样理解杜牧的千古名篇《遣怀》?

杜牧的《遣怀》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七言绝句,历来评价不断,尤其是对这首诗的主题,也议论不一。比如,前人论及此诗,许多人放眼于杜牧的“繁华梦醒,忏悔艳游”,认为这是诗人的忏悔之作,有一种恍然如梦,不堪回首的感觉;还有人说,这是诗人感慨人生不遇,自伤才情无处施展的无奈;也有人说,这是杜牧感怀佳人的思念之作,甚至有人评价为“韵事绝调”;更有人说,这完全就是游戏之作,是轻佻颓废、放荡庸俗的代名词……总之,对杜牧这首《遣怀》的思想主题,说什么的都有。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理解杜牧的这首千古名篇呢?

我觉得,倒不如从诗的本身入手,通过字里行间的意思,来感受这首诗的个性内涵。

这首诗作于杜牧黄州刺史的任期上,是追忆数年前扬州生活的作品,杜牧曾在牛僧孺手下当过幕府推官,居住在扬州,当时的杜牧,三十出头的年纪,俊俏风流,颇喜游宴。因此,扬州的青楼妓馆,多有杜牧来往的身影,他整日放浪形骸、诗酒风流,多得是红颜知己。

然而,十余年过去了,杜牧追忆往事,深感如梦幻泡影,至今一事无成,于是引起了无穷感慨、无穷情绪,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遣怀》。

遣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小注:(1)江湖,一说为“江南”;(2)纤细,一说为“肠断”。

诗的前两句,“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是写昔日扬州的放荡生活,诗人载歌载酒、秦楼楚馆,美女纤腰尽是常态。杜牧在这里运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楚灵王喜欢细腰,一个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如燕,可以看出,诗人特意点用这两个典故,是赞美扬州歌女的美丽。

但其实,诗人以“落魄”二字开头,却有一种无奈之感,并非都是惬意的感觉,这一点,从下文中的两句诗里,也能够深刻感受到。

他说,“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是杜牧经历数年光阴之后的感慨,往日的放浪形骸,表面上的繁华热闹,其实都是不堪的回忆,是虚度的年华,甚至,连自己曾经迷恋的青楼也责怪自己薄情负心!

诗人用“赢得”二字,是饱含着辛酸的,或许是自嘲,亦或许是悔恨,但绝不是甜蜜的回忆,更不是放浪生涯的炫耀,诗人的精神,实际上是非常郁闷和痛苦的,十年在人的一生中不算短暂,能干什么?能留下什么?这是诗人发出的疑问,也是我们所有读者值得注意的地方!

这正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怎样理解杜牧的千古名篇《遣怀》?

杜牧和比他小10岁的李商隐合称为“小李杜”。小李杜在政治上都深受牛李党争之害,都不长寿,李商隐只活到45岁就抑郁而终,杜牧也没好到哪里去,他早李商隐6年离世,终年49周岁。

杜牧的诗,襟亚最喜欢的是他经典中的经典——《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情韵悠长的七言绝句英姿俊朗,勃发昂扬,在无穷的回味中渗透着一种明澈高妙的人生态度。

当然,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他另外一首忏悔、伤怀的七言绝句《遣怀》。

《遣怀》的创作背景

《遣怀》写于作者杜牧在黄州刺史任上的不到三年的时间之内,即公元842-844年。当时,他大约40岁。杜牧在黄州,虽然没有被贬之名(在此方面,不同于后来的苏东坡),然而却有被贬之实。

《唐书》本传中称他“刚直有奇节”,他也不是浪得虚名。在荒僻的黄州,杜牧保持着清正廉明的政治作风,自己的居所就像“野人居”。同时,他又不忘自己文人的本分,兢兢业业地教化士民。虽然做的是官,还不忘亲自跑到讲堂上去讲课授道。

某一天,他忽然回想起十年前,刚三十出头的自己那段“艳游”的风流过往。因此,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也被广为传唱的精美抒情佳作。

《遣怀》其诗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落魄江湖载酒行”不同于黄庭坚的“江湖夜雨十年灯”,这是没有“桃李春风”的“酒”,是灰蒙蒙的怅然。因为怅然,“掌上舞”的细腰美人和她们背后的秦楼楚馆都褪去了表面的鲜艳,潦倒而沉沦。

表面的繁华,骨子里的寥落。

十年的光阴虚掷,不过是一场大梦。讽刺的是,还落下了“负心薄幸”的“风流罪名”。是心酸还是悔恨?再回首,泯然自嘲一番罢了!

从《遣怀》中来

出身名门的杜牧,被元代的刘壎盛赞为:“铜丸走坂,骏马注坡”(比喻顺势而下,襟亚认为可以理解为“一泻汪洋”)。二十刚出头就写就了《阿房宫赋》(22周岁),才华横溢可堪比肩同样天纵奇才的王勃,后者在二十五岁写下空前绝后的华美之作《滕王阁序》

然而,天才都是落寞的。杜牧也不例外,虽然他在25岁就进士及第,进而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并成为“弘文馆校书郎”。

复杂的历史、社会、人文背景之下,他的人生依然不是意气风发的。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了重重磨难和打击之后。

“遣怀”顾名思义,是有衷怀要抒发的。

40岁在今天看来似乎也不能算老,但是对于杜牧而言,基本已经进入他的人生暮年。

追忆逝水流年,恍然如梦。醒来,他曾经放浪形骸的扬州梦,是多么荒诞的一场大梦!

随《遣怀》而 去

曲终人散皆是梦,繁华落尽一场空!

是杜牧的,也是我们的。

人到中年蓦然回首,我们谁又没有那么一场青春狂放、炫彩迷离的“扬州梦”呢?梦再美,终究是要醒的!

《遣怀》遣的是作者的怀,也是你我的!

至于《遣怀》之后的出路,似乎作者又在我们开篇中提到的《山行》中给出了回答……

襟亚说的是否有理?诸君不妨细细品来!

谢谢阅读,我是襟亚,喜欢我的回答,就请点赞、评论加个关注吧!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怎样理解杜牧的千古名篇《遣怀》?

您好谢邀!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著有《樊川文集》,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年轻时曾为《孙子兵法》作过注解,他还曾经随军参战,提出的建议改变了战场局势,赢得了胜利,既熟读兵法,又有成功的实战经验。

杜牧身为唐朝“小李杜”名号中的人物,作品风格既有盛唐的疏朗、洁净,又有晚唐的唯美。这与他本人胸怀大志,却身陷晚唐政治环境中有关。要想有大作为,在朝中做官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杜牧找到一个机会,他被派往扬州,成为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

杜牧在扬州十年是扎实的游玩、享乐的十年,也是虚度光阴十年。这首《遣怀》就是在他想起自己在扬州声色犬马的十年,总结后的悔悟,以表示对虚度年华的悔恨有感而发,于是就有了这首干古名篇《遣怀》:

落泊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辛名。

杜牧的诗,从内容和文法上来说,其实是很正的,这种正,上承盛唐杜甫、中唐韩愈。他的诗有时豪迈、有时俊朗、有时旖旎,文辞清丽却又极具感染力,正是中唐文体和晚唐诗风结合的标杆,把叙事、议论、抒情三者融会贯通,形成自己一派风格,即夹叙夹议夾抒情,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因为特殊生活经历和晚唐大环境的影响,他的风格中又有艳诗的成分,是当代诗人值得注意和避免的。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怎样理解杜牧的千古名篇《遣怀》?

题主好,孟子有言: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要理解这首诗就要了解杜牧的出身、人生际遇,他的志向抱负,再就是揆情度理,不可死于句下。

对这首诗的解释,野狐所看到的大都不尽人意,最突出的问题都集中在最后一句,因对“赢得青楼薄幸名”的错误理解,导致到对诗歌主题把握的偏失。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遣怀》

“赢得青楼薄幸名”——最后竟连自己曾经迷恋的青楼也责怪自己薄情负心。“赢得”二字,调侃之中含有辛酸、自嘲和悔恨的感情。

这大概是最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解释,野狐先谈谈此解释的错误,最后再解读一下诗歌的主题。

“薄幸”一词是薄情,负心的意思,这并没有错,错的是诗歌中的“薄幸名”是薄/幸名,而不是薄幸/名。“幸”有高兴、宠幸的意思,“幸名”简单的可以理解为好名声,深刻一点就是被青楼女子偏爱的名声,着一“薄”字,是对自己深受青楼女子喜欢的一种自嘲。

从情理上讲,像杜牧这种风流倜傥,怀才不遇的文人,正是歌楼妓馆中女子所钟爱的对象。他们总是要优于那些威严的高官,粗俗的商贾,蛮横的混混吧。这些落魄文人和歌妓之间常有惺惺相惜的一面,看看晏殊、柳永、韦庄等落魄文人和妓女交往的情况就清楚了。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韦庄《菩萨蛮》)这是韦庄当年在江南的生活经历,从词句中可以看到歌妓们对这等落魄文人的钟情;柳永死后竟然是歌妓集资安葬的,他和歌妓之间的感情可想而知,柳永的词被歌妓们广为传唱。唐人在歌楼楚馆唱的可是绝句,知道“旗亭画壁”、“阳关三叠”就清楚这一点。杜牧是晚唐最重要的诗人,他的绝句应该在当时的青楼被广为传唱吧。如此,青楼歌妓怎会说他薄幸,也没有史料显示他做过什么对不起青楼女子的事,倒是名垂千古的《张好好诗》多少说明了他对青楼女子的深情。

再看看这首诗:

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兵部尚书席上作》

事见孟棨的《本事诗·高逸第三》,杜牧参加朋友家宴,看人家一个歌妓非常漂亮,竟然直接对朋友说:“宜以见惠”,就是应该送给我的意思,结果惹得一大帮歌妓大笑。杜牧也不在意,饮酒三杯,随口吟出这首绝句。从这首诗和这件事可以看到杜牧的为人,也可作为他不会薄幸于歌妓的佐证。

再说“赢得”一词搭配的都是美名、美誉,“落下”一词搭配的才是臭名、恶誉,比较一下“杜牧赢得了负心薄情的名声,杜牧落下了负心薄情的名声”,就清楚了最后这句诗应该断句为:赢得/青楼/薄/幸名。赢得幸名才合乎语言习惯,更合乎情理和事实。

“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这是唐人广为流传的谚语,有唐一朝,杜氏各支一共出了十一位宰相。杜牧的曾祖父杜希望是唐玄宗时期的边塞名将,同时也是著名的学者。祖父杜佑是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也是有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二十卷,近二百万字的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的百科全书《通典》,就是杜佑编著的。

从家族血缘上来说,杜甫是杜牧的曾祖父,不过是一个家族的两支,他们共同的一个非常有名的远祖是西晋杜预,杜预文韬武略兼备,是历史上唯一一位能同时进文庙和武庙配享的历史人物。在向上到西汉,有御史大夫杜周,杜周的三子杜延年被汉宣帝列入“麒麟阁十一功臣”之内,其位列第七,苏武也只是位列十一。

杜牧26岁高中进士,唐代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杜牧26岁就高中进士。少年成名,又如此显赫的家世,高贵的血统,风流倜傥的杜牧自然会壮志踌躇。杜牧通晓政治军事,有经邦治世之才,他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广为人知,其言外之意就是自己胜过了周郎,只是说得含蓄罢了。

在晚唐这样的政治局势下,杜牧也是渴望能成为一代中兴名臣,像自己的祖先一样,彪炳史册。可杜牧从入仕到黄州刺史任上写这首诗时,已历时十多年,这十多年杜牧官职较低,其中多年是在幕府做事,少年壮志自然难以实现,很多时候,杜牧混迹歌楼楚馆,这其中是说不尽的委屈与心酸。理解了“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辛弃疾说“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心情,大概也就理解了杜牧的诗酒风流,放浪形骸。

怎样理解杜牧的千古名篇《遣怀》?

谢谢邀请!杜牧《遗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这首诗是诗人追忆当年扬州生活的抒情之作。文宗大和七年(833年)至九年(835年),诗人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儒的幕府任职,居于扬州。

当时他三十出头,风华正茂,颇好宴游。从本诗看,他与扬州青楼女子来往甚多。诗酒风流,放浪不羁。故日后追忆,大有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诗的前两句是诗人对昔日扬州生活的回忆:寄人篱下,潦倒江湖,以酒为伴。秦楼楚馆,美女陪伴,放浪形骸。次句借用“楚王好细腰”和“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这两个典故,描写当时放浪不羁的浪漫生活。

楚腰,指美人的细腰。《韩非子.二柄》载:“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掌中轻,指赵飞燕。《飞燕外传》云:“体轻,能为掌上舞。”

此处用两个典故,表面看似夸赞女子貌美诱人,但细细品味“落魄”两字就能体会到:诗人不满自己寄人篱下、无所作为的境地,因而追忆往日的放荡生活时,并未感到洋洋自得,反而大有悔之不及之感。

最后两句抒发感慨:“十年一觉扬州梦”,是诗人由衷的感叹,看似突兀,实际上是前两句诗的延续和发展。“十年”和“一觉”对比鲜明,愈显诗人感叹之深。而这感叹又完全归结到了“扬州梦”的“梦”字上:昔日放荡不羁、声色犬马的生活,表面上喧嚣浮华。实际上沉闷低俗,是痛苦的回忆,是不堪回首的梦…这就是诗人想表达的情绪。

诗人回首悠悠十载,扬州往事如梦般虚无寂寥。最终自己一事无成,只留下“青楼薄幸”的“美名”“赢得”二字。既是调侃,也是自嘲,更是悔恨。其中心酸苦楚,只有诗人自知。

最后一句,是诗人对自己早年放荡生活的进一步否定。然而,诗人的放浪生活,是与他的仕途坎坷有关的。因此,不能将本诗仅解作“忏悔之意”。还应该看到,诗中也有诗人如梦如幻,一事无成的喟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