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屁不通”怎么解释,有何典故?

我们在形容一些人说的话,写的文章极不通顺,也就是什么都不懂的时候,经常用“狗屁不通”这个成语。但“狗屁”与“什么不懂”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大家就疑惑了。其实,“狗屁不通”这个词是被人们误传的,原来可不是这样的。

“狗屁不通”意思是指责别人说话或文章极不通顺。这个成语出自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35回:

“柳老赖婚狼心推测,冯生联句狗屁不通”。

这个“狗屁不通”最初可是“狗皮不通”。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要知道,狗这种动物,身上是没有汗腺的。到了夏天,温度升高的时候,狗就只能通过吐舌头来把身上的热量散发出来,才能达到降温的目的。

正是由于狗的这种特殊的生理结构,才有了后来的“狗皮不通”的说法。

可“皮”与“屁”同音,“狗皮不通”在人们中流传时,就误传成“狗屁不通”了。也不排除有人故意的。

虽然狗是人们的朋友,但狗的地位并不高,人们在骂人时,经常用“狗”这个字,什么赖皮狗,狗仗人势,狗腿子,鸡鸣狗盗。而“屁”,也是不怎么好的词,屁话,屁滚尿流等。于是,就把狗和屁放在一起了。成了“狗屁不通”。

有关狗屁不通的故事

1、在过去,传说有一对夫妻,虽家境不错,但就是没儿子,十年间怀了八个,都夭折了。

为了传承香火,没办法,他们又到处寻医看病,花钱吃药折腾了很长时间,好不容易又怀孕了,他俩那是又高兴又害怕。

到快生产的时候,为了稳妥,男人赶紧去庙里找了个道士算命,他想知道这次是男孩还是女孩,能不能成活。

道士帮他算了一卦,还不错是个男孩。

这可把男人高兴坏了,又道谢又给银子,他问道士怎么样保住孩子。

道士就给他出了个主意,说孩子要想保住养好,且今后没病没灾,那就得在小孩出生三天后,抱着孩子站在十字路口,等第一个过路的人,让他给孩子取个名字,这个名字起得好坏,都不能计较,这样的话,孩子就能平平安安。

男人记住了,感谢后就回了家。

果然,几天后,他的女人真就生了个又白又胖的儿子,把两口子高兴得合不住嘴。

很快了第三天,男人就赶紧把孩子抱到一个十字路口,请第一个过路人给起名字。但那天很冷,等了半天也没人走过。

天马上要黑了,男人心急得很,突然他看见有人过来,直接上去,抓住对方的手说:“大哥,帮个忙,请给我家孩子取个名儿吧”。

这人可能正有急事要办,被人拦住,心里很不痛快,范胳膊一甩说:“我忙得很,那有功夫给你孩子起个狗屁名!”说罢,就走了。

男人一想,也订,“狗屁”也行。

不想回到家,女人一听说什么也不同意,后来人们就劝她说小孩贱名好养,她这才答应。

五六年很快过去了,这“狗屁”小孩真没病没灾。为了“狗屁”能有本事,家里就请了个教书先生教他。

可这“狗屁”却有些愚笨,不知学,只想玩,根本不想读书。

教书先生也是气得直跺脚,一天,先生教“狗屁”学写字,先生写了个“九”,然后让“狗屁”先读后写。

先生指着“九”说,“狗屁”这是个啥字?”狗屁”张嘴说道“秤钩。”

先生气得说不出话来,就耐着性子又写了个“且”字。

“狗屁”一看张口就说:“这个字我可认得,这是祖宗灵牌!”

先生无语就写了个“酉”字,狗屁一看,笑着说:“先生,你把字写倒了。不过我很聪明,把它放平一看就知道这是个风箱!”

这回真把先生气得一拍桌子:“你真是狗屁不通!”

狗屁接话说:“对,我要是中,还要你干吗!”

图片来自网络

“狗屁不通”怎么解释,有何典故?

“狗屁不通”唐时是“狗皮不通”,指的是,狗的表皮没有汗腺,所以在炎热的夏天,狗只能用舌头散热。但后来不知那位先生改成了“狗屁不通”。是说的话是一派胡言,没有道理的意思。

“狗屁不通”怎么解释,有何典故?

我们大部分人所学的知识都是来源于学校的课本,和老师的谆谆教导。然而还有小部分,是通过社会的实践,但也不确定社会上那些不健康的,"道听途说"。这也导致了我们对中国的一些俗语,成语产生误解。对于我们很多为生计而奔波学问不高的人来说,到也没什么,然而我们周围却总是不缺整天之呼者也,满腹经纶的人。

"狗屁不通"一词,最早在唐朝就有了。这四个字当时是"狗皮不通",指的是,狗的表皮是没有汗腺,所以在炎热的夏天到来时,狗只能借助舌头平人散发体内做燥热。这个最早是形容的狗的成语,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也用来形容人,意思并没有改变。由于最早人们是用文言文来写文章和做诗,做词的。只是到了清朝,白话文才渐渐的兴起,很多文人,文学作家们,在自己所写作的文章里逐步把"狗屁“一词用来形容别的事物。

从清至今,通过文人墨客的不断演化"狗屁"一词衍生为"狗屁不通"也就是胡说八道的意思。所以说,"狗屁不通"是从"狗皮不通”是经过多代人文墨客的演化。

从实事我们一直都误解,只是由于人们长期使用这个成语,所以从根本上自然而然的变成现在这个意思了。

“狗屁不通”怎么解释,有何典故?

我们知道,如果一篇文章缺乏逻辑,文理极不通顺,让人读不下去,或者有些故意强词夺理,人们往往斥之为“狗屁不通”。另外,那些不通事理、过于固执己见的人,有时也被人斥为“狗屁不通”。

“狗屁不通”怎么解释,有何典故呢?

狗屁不通,汉语成语,形容话或文章极不通顺。

邹韬奋《无所不专的专家》:“你的文章尽管狗屁不通,有人争先恐后的请你做广告。”

指斥他人的话语或文章乱写一气,极不通顺。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35回:“柳老赖婚狼心难测,冯生联句狗屁不通。

狗屁指所说所写的一无是处——一般认为是粗俗语。比喻荒谬低劣、毫无价值的言词或事物。

《儒林外史》第二三回:“放你的狗屁!你弄的好乾坤哩!” 鲁迅 《书信集·致韦素园》:“试看新的文艺和在压制者保护之下的狗屁文艺,谁先成为烟埃。”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没本事,就知道欺负老婆。还留学生呢,狗屁!”

总之,人们是借用“狗屁”来表达 一种贬斥的意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其实,“狗屁不通”原为“狗皮不通”。 因为狗的表皮没有汗腺,夏天温度高的时候,狗只能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热量。

也正因为狗皮密不透气,常用以做床垫、椅垫,成为最佳的保暖用品。“狗皮不通”,便是就狗的这一生理特点而言。后来,因为“皮”和“屁”谐音,人们在口头上便逐渐喊成了 “狗屁不通”。又因为用屁来形容文理不通的文章或者不明事理的人,则更加鲜明形象,贬斥讥诮的意味更加浓厚。

所以人们也便将错就错,约定俗成地将“狗皮不通”换成“狗屁不通” 了。

“狗屁不通”怎么解释,有何典故?

“狗屁不通”常被用作粗俗的骂人话,但却出之文化人之手,用得极为贴切。意为讽刺别人说话或文章文理不通。最早见于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35回的回目“柳老赖婚狼心推测,冯生联句狗屁不通”

这一回说的是柳员外(柳洪)不满意遭难的准女婿颜查散,家道中落,准备赖婚。后妻冯氏趁机撮合自己的侄子冯君衡与金蝉小姐。这日,颜生来投亲,冯生见颜生相貌俊美,谈吐风雅,自觉自己局蹐不安,自惭形秽,无地自容作诗不是对手,就想用自己“擅长”的连句与颜公子一决高下。谁知被颜公子明嘲暗讽,对的对子只能说是“狗屁不通”,丑态百出。

当今社会讲究和谐,骂人是不文明的行为,虽然出之名家之手也不应该用。

“狗屁不通”怎么解释,有何典故?

首先,“狗屁不通”出自石玉昆《三侠五义》,其中有一句“柳老赖婚狼心推测,冯生联句狗屁不通”。

《三侠五义》成书于清代嘉庆年间,那个时代世俗文化已经非常昌盛,由此诞生了“狗屁不通”这样一个有市井气的词。

狗屁不通,形容人说话或者写文章,极其不通顺,没有道理。

关于狗屁不通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其一,出自“狗皮不通”

据称,“狗皮不通”一词早在唐朝就出现了。因为狗的汗腺不发达,狗皮密不透气,所以说“狗皮不通”。

以后以讹传讹,将“狗皮”传成了“狗屁”。就像把“忘八端”传成了“王八蛋”一样。

笔者非常不认同这种说法,原因如下:

“狗屁不通”和“狗皮不通”的意思,大不一样。

笔者前文已经说明,狗屁不通,是指人说话写文章不通顺,没有道理。狗皮不通,是说狗皮密度大,不通气。

请看,“不通顺”与“不通气”,一种是逻辑概念,一种是物理现象,风马牛不相及也。我想,唐朝人说“狗皮不通”,恐怕不是指人说话或写文章不通顺吧,两者相关性并不强。

以讹传讹,怎么把意思也传得扭曲了呢?

再者,唐朝到清末,隔了将近一千年的时间,一个词要是想传讹,早就传讹了,为什么过了这么久才出现一个讹误的词呢?

大概率,这两个词根本就没关系。

所以笔者认同第二种说法

“狗屁不通”来源于“放狗屁”

“放屁”大家都知道,“放狗屁”就是骂得更难听一点儿。这些词是民间俚语,现在也还在用。

明清时期写小说,俚语用得非常多,非常市民化。

比如,《儒林外史》第六回:“大老爹发怒道:‘放狗屁!快替我去!来迟了,连你一顿嘴巴!’”就是一例。

请看,“放狗屁”与“狗屁不通”,表达的意思几乎完全一样。都是贬义词,形容人说话不通顺,没有道理,或者说是胡言乱语。

“狗屁不通”从“放狗屁”演化而来,才更加合情合理嘛。明明有现成的来源,非要追溯到老早以前的“狗皮不通”,反而是没有道理。

再说,类似“狗屁不通”的词语,还有很多。

例如:“狗屎不如”、“狗屁不是”等等,都是结合民间俚语“狗屁”、“狗屎”而创造出来的词。“狗屁不通”和这些词,应该没有什么区别。

这是我的看法,如有不对,欢迎指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