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道“二月寒食榆不老,三月寒食老了榆”,您怎么理解这句农谚?
有这么一个谚语“二月寒食榆不老,三月寒食老了榆”,那么这个谚语中的“二月寒食,三月寒食”讲的是什么意思?又该如何理解这个谚语呢?
二月寒食榆不老,三月寒食老了榆。寒食指的是“寒食节”,寒食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时间一般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这一天,民间要禁烟火,人们只能吃冷食。到后来又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斗鸡等民俗。寒食节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也是汉民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来命名的节日。
由于寒食节一般在清明前一、二日,后来人们基本上都把它和清明节放在一起过了。到了寒食节,也就到了清明节。这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唐朝诗人韩翃、和杜牧的关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的诗。
《寒食 •寒食日即事》
唐 ·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知道了,那么谚语中的“榆”又是什么呢?
这里说的榆,不是指榆树,指的是榆树的果实部分,我们叫榆钱,又叫榆荚、榆子、榆仁。它呈扁圆形或球形,由于它的形状很像古代串起来的麻钱儿,人们也称为榆钱儿。
榆钱,也算是一种野菜,它可以用来煮粥、和着面蒸着吃,也可做酱等。刚刚长出来的榆钱儿,色儿碧绿,放在嘴里吃还有点甜,由于它与“余钱”同音,在农村,很受欢迎,经常在房前屋后都能发现它的踪影。
过去人们的生活不富裕,每到清明前后这个时间,就开始去摘榆钱。榆钱洗干净,撒上面,蒸着吃。
其实,我小时候也吃过,给我的印象是味道一般,它可没有槐花做出来的东西好吃,但在过去,只要能吃,也就不讲究什么好吃不好吃了。
了解了寒食节和榆钱儿,那么这句谚语我们就好理解了。
“二月寒食榆不老,三月寒食老了榆”了。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是说,如果寒食节出现在农历的二月,那么榆树上的榆钱就还很新鲜,很嫩,这个时候吃最合适。而如果寒食节出现在农历三月的话,到人们去摘的时候是榆钱已经长老了,吃起来就不新鲜了。
从这里我们知道,榆钱可食用的时间很短,总的来说也不过只有十来天的时间。而寒食节和清明节一样,大都出现在农历二、三月的交替前后。如果到农历三月,这时气温度回升很快,不几天,小小的榆钱就老了,干了,黄了,很快就随着和煦的春风飘落一地。
可以说,谚语“三月清明榆不老,二月清明老了榆”,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长期的观察总结的经验,是很有道理的。
最后,我们来谈一下寒食节的起源。
据记载:在我国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为了躲避政治灾祸,不得已长期流亡他国。晋国的大臣介子推却始终追随公子重耳,不离不弃。一次,他跟随重耳外出,途中由于缺少粮食,公子重耳饿得走不动路。见此情景,介子推毫不犹豫地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成肉汤给重耳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割股奉君”或称“割股啖君”的故事。
正是在介子推等人的支持协助下,公子重耳励精图治,最后成为一代名君,这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成就大业后,介子推看淡利禄,带着母亲一起归隐绵山,晋文公劝他下山,他不从。为了迫其出山相见,无耐晋文公就下令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出山,但去意已决的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大火烧死。
晋文公为此深感痛心,为表其为忠臣之志,就把他葬在绵山,修建祠堂为他立庙。还在全国下令在介子推被烧死的这天禁火寒食,以寄托哀思,“寒食节”由此而来。
寒食节到今天已有2600多年了,在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山西,人们仍然在清明前一天过寒食节。这一天,人们不生火,吃冷食,而且还进行祭祀、踏青等活动。
当然,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我国大多数地方,寒食节已慢慢被人们所遗忘,因为它的习俗早已融进了清明节,可以说和清明早已节里包含了寒食节。
2022年的寒食节,是在4月4日,星期一,也就农历的三月初四,正符合“三月寒食老了榆”的说法,喜欢吃榆钱的朋友,要抓紧,提前去摘就能吃上鲜榆钱,否则,到了寒食节再去摘,可就晚了。
图片来自网络
农谚道“二月寒食榆不老,三月寒食老了榆”,您怎么理解这句农谚?
对农事谚语:"二月寒食榆不老,三月寒食老了榆"。这种说法各地不一,我们(潍坊市)这边农村里榆树特别多,房前屋后,山角地边,到处都是;有的已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还有一两百年的古榆树。
在农村榆树不需要专门的培育,榆钱、榆荚成熟后随风飘落,入土即可出苗,自然生长三年后,就开始结榆钱,再过几年就能长成比房子还高的大树。
这里"二月寒食榆不老,三月寒食老了榆"中的老字,包含有两重意思,听我细细讲来。
老字第一种含义,是指榆钱的老嫩程度。寒食节是指清明节的前一天,也是一百五后的第一天,象今年的寒食节就是4月4日这天。如果这一年的寒食节,是在二月(指农历)末,此时气温冷热不定,容易遭遇倒春寒;而榆钱(榆荚)的花苞又生长缓慢,待到寒食节时,花苞内的榆钱刚刚开放,此时采食,又鲜又嫩。反之,如果这一年是三月里清明节,气温已经升高,等到寒食时节,榆钱已经九成熟,此时采食,有些略显老成,口感也会大大降低。
这老字的第二重含意,是指榆钱数量的多少。二月寒食的年份,榆树也会像果树一样,遭遇小年,这一年榆钱结得较少;此时的不老,就是不多的意思。反之,三月寒食老了榆,是指这一年树上的榆钱就结得多,多的老鼻子去了。
以上,就是山里人对农谚的理解,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予以纠正。
农谚道“二月寒食榆不老,三月寒食老了榆”,您怎么理解这句农谚?
农谚说“二月寒食榆不老,三月寒食老了榆”,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老话的?
这句老话是关于农村常见榆树采摘榆钱时间的经验说法,一般人们会在春季有采摘榆钱生吃或制作各种美食吃法,但因为时节变化,往往就会榆钱采摘时间会有一定差异!而这里“寒食”是指寒食节,一般为每年清明节的前1~2日,由于与清明节离得特别近,有时候这句老话也可以说成“二月清明榆不老,三月清明老了榆”,说白了就是:采摘榆钱的老嫩会与寒食节或清明节出现在农历二月或三月会有一定关系!
关于“二月寒食榆不老”:这里“二月”是指农历二月,这句老话意思是说,如果寒食节出现在农历二月份,这会儿吃榆钱正好是鲜嫩可口的时候!例如今年寒食节时间为2019年4月4日,清明节前一天,农历时间则为二月二十九。也就是说,今年寒食节吃榆钱是鲜嫩正合适的时候!
要知道,寒食节也称为禁烟节,在过去,人们到了这天是不能生火做饭的,一般需要提前准备好吃的食物,基本到了这天就会变成冷食,因而也被成为冷食节或寒食节!不过,后来却演变为踏青、扫墓、荡秋千或踢蹴鞠等民俗活动。而在寒食或清明节期间,一些地方也会有蒸青菜团子的食俗,而这些美食的成分可能就是榆钱,毕竟过去春季食物匮乏,人们就会采摘榆钱或荠菜、米米蒿等野菜做成美食吃!
关于“三月寒食老了榆”:这里“三月”是指农历三月,意思是说,如果寒食节出现在农历三月,这会儿再吃榆钱可能就已经变老,不好吃了!例如明年寒食节时间为2020年4月3日,清明节前二天,农历时间为三月十一。因此,到了明年寒食节这天再吃榆钱的话,可能已经变老不鲜嫩、不好吃了!
事实上,在寒食节或清明节吃青团子原来是江南一带的传统风俗,但到了北方地区,例如徐州等黄淮海以北,这里的青团子就会以榆钱、荠菜等野菜为主要食材,然后剁碎后与玉米面、小麦面粉一起制成青菜团子蒸着吃,有时也可以煮着或油炸吃!
而现如今,随着人们对于野菜美食的越来越关注,其实不一定非得等到寒食节或清明节前后才采摘榆钱吃的,一般来说,榆钱最佳的尝鲜季节应该是在每年3月中旬~4月上旬,由于咱们国家幅员辽阔,各地入春时间不一样,往往靠南的地区尽量稍早一些,而靠北方的地区可以尽量稍晚一些!以上仅为个人见解!
农谚道“二月寒食榆不老,三月寒食老了榆”,您怎么理解这句农谚?
二月寒食榆不老,三月寒食老了榆。这农谚现在一些年轻人看真不会理解了,不做农,榆树也少了,对农历也不甚解。榆是指榆树,春天万物复苏,榆树也长出新榆线榆叶,嫩的线叶是可以采来做青菜吃的,老了就不好吃了,所以采摘榆线叶有时间所限,以季节而言,一般在清明节前采就嫩,过了清明就显老了。而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代表春季三节中最后一节,以阳历看,清明基本固定在4月5日前后,而从阴历看就很不固定了,早者会在二月下旬,一般在三月上旬,迟者会延后到三月中旬,因此常给人一种错觉,二月清明就是春来早,三月中旬清明就是春来迟。春来迟早,给榆开枝发芽长叶迟早老嫩就大不同了,所以才会有这种说法。
清明是代表阴历三月辰月的节。谷雨是三月辰月的中气,谷雨后是立夏。立春雨水是孟春初春,惊蛰春分是仲春,清明谷雨是季春晚春,初春万物复苏,仲春已芽,草长莺飞,清明之后便是春花烂漫,有的已凋谢了,显老了。
而习惯上,清明节前一天就是寒食节。寒食节有典故的。这里的寒食实指清明。实是说,二月清明榆不老,三月清明老了榆。即是在二月见清明是春来早,榆线叶还不显老,就是再过几天尚可采摘还嫩可吃。要是三月清明春不早,甚至是迟来,那么榆叶就显老了,迟了采食就不够嫩了。
我国过去长期使用农历,农历是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使用是反映阳历特点的,而阴历是反映月历特点的。太阳运行特点而形成四季,形成冰热寒暑不同,使用二十四节气,可反映太阳运行特点,指导农业生产。而月历只反映月亮朔望月缺周期特点,是无法指导农耕的。因历法重在年月日时,而阴阳历在年日差上每年有十一天的差距,要合用,就要补是日差,所以阴历要没置闰月。因为要设置闰月,从阴历看节气就有大误差了,闰月年闰月后节气都提前,而一年后则正合中,闰月前一段节气都延后。所以,从阴历看清明节就会有二月三月之不同。其实从阳历之公历看,清明都是在4月5日前后不差两日。一般从节气论才比较准确。
农谚道“二月寒食榆不老,三月寒食老了榆”,您怎么理解这句农谚?
这是聪明智慧的古人总结的农作物与时令关系的谚语,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三月寒食榆不老,二月寒食老了榆”。寒食节是纪念忠臣介子推的祭日,也就是清明节前一两天,百姓不能动用烟火吃熟食,其中榆钱就属寒食,曾记得儿时,家人还引导我们吃寒食。淸明节都是在农历2月与3月之间,如果清明在二月,农作物的花果期是早日得辛,即1一2天榆钱就老了,反之三月清明,晚日得辛,7一10天榆钱才老。综上所述,就是古人在吃寒食节时总结的农作物与时令的关系。
农谚道“二月寒食榆不老,三月寒食老了榆”,您怎么理解这句农谚?
寒食节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一般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这里所说的“寒食”,其实指的就是清明节。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它象征着天气回暖,草木萌发。它的时间一般都是在农历的二月末三月初。同时,清明节又是我国传统的人文节日,在这段时间里,人们都要上坟烧纸,祭拜先祖。因此,无论是从人文还是自然的原因,清明节对于古代劳动人民来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二月寒食榆不老,三月寒食老了榆”又是什么意思呢?
由于地域的不同,一些民间俗语自然有着不同的说法。我们这里地处黄河以南,也有和其类似的民间俗语:“三月清明花不老,二月清明老了花”。这里所说的花,是指人们常说的榆钱儿。
以前,粮食产量低,人们生活水平很差,过完年很多家庭就粮缸见底,只能靠野菜树叶充饥。
榆树是我国古老的树种,在饥不果腹的时代,是代替粮食充饥的很好的食材。
榆树又是一个奇特的树种,每年的清明节以前,串串榆钱儿就绽满了枝头,随之才冒岀嫩芽,长岀新绿。在这段时间里,古人们习惯上把这些榆钱儿和嫩芽採摘下来,做成各种食品充饥。
“三月清明花不老,二月清明老了花”这句农谚的真正意思应该是:
在以前,清明节的到来,也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如果清明节岀现在农历的二月,也意味着这个春季较短,夏季很快到来,人们对野菜、树叶,也不会那么需求,榆钱有可能长老了,也不会有人去採摘。
如果清明节是在农历的三月,象征着这年的春季较长,对于缺少粮食的古人来说,就有可能饥不择食,拿各种野菜树叶来充饥。而榆钱首当其冲,根本没有长老的可能。
总之,这句农谚是古人总结岀的气候变化,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也反映出古人的生活状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