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白的《忆秦娥》被誉为千古绝唱,百代词曲之祖?

提起李白的《忆秦娥》,我想大家都非常熟悉,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非常高,被称为“千古绝唱,百代词曲之祖”。那么这首词究竟好在哪里呢?先来欣赏一下原词:

《忆秦娥》

一一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词意翻译:

远处玉箫声悲凉呜咽,此时,秦娥从梦中惊醒,远远看见秦家楼上一轮明月。那冰冷的明月,和桥边年年如此青青的柳色,让她不由得想起灞陵桥上的伤心离别。

又是一年重阳节,秦娥登上乐游原,远望着古道咸阳,无奈人无影踪、音信绝。音信绝,见不到亲人啊,陪伴自己的只有西风残阳,还有那汉家帝王的陵阙。

李白的这首词描写了一个女子思念远方爱人的那种凄凉的心情,让人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不由得为女主人思夫的真情感动。

我们该如何来欣赏李白的《忆秦娥》呢?

《忆秦娥》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孤独的女子在深深地思念着自己在远方的爱人。作者时间上选择在深秋的重阳节,更能让人有一种悲秋伤心的冲动。地点环境的选择也是颇费心思的,登乐游原,望咸阳古道。一种悲凉的边塞景象进入眼帘,使思念又更加遥远和无奈。

见不到爱人,收不到音信,怎能不让人牵挂呢?她是多么希望此时能鸿雁传书,捎去她的思念。但现实又是残酷的,映入眼帘的只有那秋风萧瑟,夕阳残血,以及那残旧的汉家陵墓和宫阙。

整首词读起来,给人一种缠绵悠长、如泣如诉、悲凉凄惨的感觉。你听,夜晚响起的箫声把秦娥从春梦中惊醒,望着空空的房间,不由得思念起来远在他乡自己的爱人。同时,也表达出此时作者的对现实的内心感受。

被思念困扰的秦娥,全无睡意,她来到窗前,望着那楼上,只有那轮皎洁的明月。望着楼上的凄凉的明月,整个思绪都沉浸在回忆中,她想起了桥头那年年依旧青色的柳叶,想起了她和爱人桥上深情依依不舍离别的点点滴滴。

当然,李白写这首词,就是借用女子秦娥对爱人的深切思念,不仅表达自已的理想与追求,他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融入到历史长河中去。

眼前秦汉帝王朝代的咸阳古道,汉家陵阙,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已。抒发了作者怀古悲今的内心情感,以及开始对历史兴衰,朝代更迭进行反思,对多少悲欢离合,生生死死的人生的意义进行思索。一首小词竟能如此意境博大,意义风格浑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评“西风——陵阙”两句:“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因此,观李白的这首词,意境博大,高远开阔,对后来宋词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改晚唐诗词的靡靡之音,开启了词之新格局,所以对宋词的影响之深远,也是当之无愧的“百代词曲之祖”。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李白的《忆秦娥》被誉为千古绝唱,百代词曲之祖?

李白留下来为数不多的几首词中,《忆秦娥》被誉为千古绝唱、百代词曲之祖。

先来看下这首词:

忆秦娥

箫声咽(yè),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人们也许会疑惑,到了宋代,涌现出了那么多优秀的词作,相比之下,李白的《忆秦娥》名气远不如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代表作那么大,为什么人们却给予这首词那么高的评价呢?

我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忆秦娥》这首词开创了一个词牌。

对于李白的这首词来说,词牌本身就是词题,就是说,这首词的内容就是忆秦娥。

古代秦、晋间(今陕西、山西一带)称美女为娥。词中的“秦娥”,是唐代京都长安(属古秦地)的一位少妇。题目是“思念秦娥”,内容却是“秦娥的思念”。对秦娥的思念通过拟写秦娥怀人的方式曲折地表达出来。

由于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的句子,《忆秦娥》这个词牌还可叫做《秦楼月》,后来又发展出了其它的名称,如《碧云深》《双荷叶》等。

毛泽东主席用《忆秦娥》这个词牌写过一首非常有名的词《忆秦娥.娄山关》,这里的《忆秦娥》就只是一个词牌,和思念秦娥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

二、《忆秦娥》这首词表达了一种人类普遍的情感,就是对久不还家的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的开篇两句,用到了一个典故。

相传春秋时有一个叫萧史的人擅长吹箫。秦穆公的女儿弄玉也爱吹箫,穆公就将她嫁给萧史。婚后,萧史教弄玉吹箫,由于箫声太像凤凰的鸣叫,就引来了凤凰,二人随凤凰飞去。

本这首词前两句由这个典故化出,但不局限于萧史、弄玉的故事,而是写秦娥月夜梦醒,思念阔别的丈夫,拈箫吹弄,其声凄咽。

正是因为长久思念而不得见面,所以,秦娥才会在梦中见到自己的丈夫。梦醒后,望着那一轮明月,思念之情更深。

本词上片写秦娥的春愁,下片写秦娥的秋怨。她所思念的夫婿,既曾过灞桥而东去,又曾经咸阳而西行。思妇四季伤怀的情感,征人四方羁旅的踪迹,只用40余字便概括无遗,笔墨十分周到而经济。

写春愁,场景在明月高楼、闺阁之内;写秋怨,场景在夕阳高原、苑囿之外:日盼与夜想,坐思与伫望,封闭的狭小天地与开放的广袤空间,对举成文,相映互衬。

写灞桥柳色,年年伤别,是暗写分别之际折柳赠行之痛;写咸阳古道,音尘断绝,是明写分别之后登高企盼之苦:又是一重照应。

秦娥对亲人悠悠不尽的思念,就通过这时序的跳跃,场景的转移,动态的变换,多时空、多侧面的种种映衬,立体而丰满地凸现出来。

三、借思妇怀人,来表达深重的历史兴衰之感。

从整首词来看,有“秦娥”、“秦楼”、“灞陵”、“乐游原”、“古道”等与历史兴亡密切相关的词语,使词作有了一种历史感。

这些景物是历史的见证,作者用这些词汇谋篇布局,将读者带入了那片苍茫的秦汉岁月中,继而“音尘绝”三字,将曾存在过的一切一笔抹去,所有的沧桑与悲凉盈满心头,挥就“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千古名句。

这八个字,是在将所有旧迹一网打破之后的悲慨深沉,是飘荡在历史上空的豪迈苍凉,它将所有的繁华与衰落一语道破,荡气回肠,引人深思。

所以,王国维先生评价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浦江清先生说:夫西风乃一年之将尽,残照是一日之将尽,以流光消逝之感,与帝业空虚人生事功的渺小,种种反省,交织成悲壮的情绪。

唐圭璋先生也说:“西风”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气魄之雄伟,实冠今古。

总结一下,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百代词曲之祖,有三个原因:

一、它开创了一个词牌。

二、它写了一种常人都有的普遍情感。

三、它借思妇怀人之表,来表达深重的历史兴衰之感。

一首小词,有如此气魄与境界,称誉它为“千古绝唱”“百代词曲之祖”,应是实至名归。

为什么李白的《忆秦娥》被誉为千古绝唱,百代词曲之祖?

李白这首《忆秦娥》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一是因为它出现得早,一是这首词确实好。当然是不是李白所作是有争议的。

1、“百代词曲之祖”的出处

南宋淳祐年间,黄升选编了十卷本《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其中第一卷为唐词,收录了 《菩萨蛮》和《忆秦娥》,署名为李白。黄升评价“二词为百代词曲 之袓”。

明朝,大才子杨慎著《词品》,他在序言中称“《菩萨蛮》和忆秦娥》二首为诗之馀,而百代词曲之祖也。”

可见,这两首词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确实由来已久。清代学者刘熙载评价,这两首词抵得上杜甫的《秋兴八首》。

2、这首《忆秦娥》,出现的时间早,当然可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词是给歌曲曲调填写的歌辞。在隋唐年间,流行三种音乐,中国自己的音乐叫“清乐”,外国传来的音乐叫“胡乐”,佛教道教的音乐叫做“法乐”。词的曲调叫燕乐,是集合了清乐、胡乐和法乐三家之长的新兴流行音乐。这时的词内容也是十分广泛的,有相思、离别、战争、游子、征夫、思妇等。当时的知识分子觉得文辞不够典雅,所以并不重视。今天见到的这段时间的词,是晚晴时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所以,在敦煌曲子词发现以前,历代文人见到的最早的词集就是五代年间的《花间集》,这里面收录的是晚唐五代时期的词。

如果《菩萨蛮》和《忆秦娥》的作者是李白无误,那么这两首词就是盛唐时期的作品,当然可以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3、《忆秦娥》是好词,当得起“百代词曲之祖”

这首词上片写离别,柳色年年由黄变绿,女主人公与心上人的分别也不是一年两年了,只是他一直都没有归来。下片,以乐游原上的繁华反衬咸阳古道的冷清,最后转到“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是历史的兴替。

这首词本是描写相思离别的,但是却将个人的伤情化作了历史的兴替。王侯将相、荣华富贵,终究化作了过眼烟云。这是作者的反思。

《忆秦娥》这首词出现的早,境界又高,当然可以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关注梅鹤读书,欢迎点赞、留言,一起读出不一样的精彩!!

为什么李白的《忆秦娥》被誉为千古绝唱,百代词曲之祖?

李白的《忆秦娥》被古人评价为(百代词曲之祖)。主要因为这首词写的绘景入情,情景交融。秦娥梦断秦楼月,景绝,情绝,更那堪箫声咽,如泣如诉,梦中追别。下片一笔直串过去,现在,未来。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古人在评价文学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学作品评价褒揚易极,如,刘邦《大风歌》评价为千秋气概之祖,刘彻《秋风辞》评价为百代情致之宗,王翰《凉州词》评价为无瑕之璧,盛唐地位不凡乃尔,王之涣《凉州词》评价为终唐之世,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评价为,孤篇压全唐。枚不胜数,评价不是评定,是提供欣赏,学习之用。

为什么李白的《忆秦娥》被誉为千古绝唱,百代词曲之祖?

您好谢邀!唐朝是当时的一个文化大国,当时的唐朝对外开放,汲取了各地的文化精华,湧现出一大批有文化的大诗人,留下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李白作为盛唐时期的一位大诗人,他创造了许许多多的诗及经典诗句。其实李白也写过词,但是随着时代的推移,导致所留下的词不多,而其中一首《忆秦娥》被誉为了“千古绝唱,百代词曲之祖”。

《忆秦娥》所以能够如此出名,主要是这首词成为了第一个词牌名,其次这首词准确的表现出人类所共同认知的一种情感,那就是对亲人的一种思念的情感。

李白被称为浪漫主诗派的大诗人,他所创造的诗大都是比较豪迈奔放的,极具想象力。后人更是将他誉为“诗仙”。这一首词和李白的其他作品风格不同,主要表现一个女子对爱人的思念与悲痛之情。后来更是被世人称之为“百代词曲之祖”。

《忆秦娥》这一首词属于乐府的古体诗,这首词用的题目就作为了一个词牌。在一开始题目一般都是为当时的歌女所创作的,后来一直到了南唐,才慢慢被注入诗人的一些感情,到了北宋时候才彻底转型。根据历史的记载,我们不难发现词牌的发展大约有四百多年的离世,而李白这一首《忆秦娥》的词牌却比历史记载的时间还要长。而且李白这首作品彻底改变了诗人平时游山玩水开心时所写下的诗词的感觉,他还成功的将词曲诗给分开了,因此被后人称为“千古绝唱,百代词曲之祖”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为什么李白的《忆秦娥》被誉为千古绝唱,百代词曲之祖?

《忆秦娥》,是一词牌名。题中所说,李白的《忆秦娥》,当为词作《忆秦娥.箫声咽》,是《忆秦娥》词牌的首作。宋代的名录词选中,皆将其归于李白名下。但是否真正出自李白之作?至今尚存质疑。因《李太白全集》中并无此词,盛唐诗人中也无他人作之。因此一般认为是晚唐五代词人所作,而归于李白的名下。

先领略一下这首千古绝唱、脍炙人口的佳作吧!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此词,历来评价甚高,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初读之,感觉并没有那么惊喜。没有清丽深幽的意境,没有婉约细腻的笔触。只是“箫声、柳色、古道、西风”,看起来貌似平淡的描写,“灞陵伤别”又将情感似乎全然外泄。或许你觉得它开创了一个词牌,又从一个女子的角度抒发思亲怀古之慨。然而词牌无数,思亲怀古之作浩如烟海。这首名贯古今的词祖之作,高明之处究竟何在?

1.一字千钧,掷地有声

京城女子的“代言人”秦娥,在一个月照楼台的夜晚,被凄婉呜咽的箫声,惊醒了好梦。由下句可以看出,这位女子依然沉浸在与情人相欢的梦境之中,但又不得不面对眼前残月笼罩下的孤寂之夜。开头一个“咽”字,呜咽的不只是萧声,更是境界的悲凉。而又一个“断”字,瞬间烘托出秦娥内心极度的失望,彻底阻隔了她只能与丈夫在梦中相聚的场面,多么无情与残酷。“柳色”引出伤别,不是“今朝”,不是“依旧”,而是用了一个极为普通的词“年年”,以此贯之,直白爽快。把多少年,多少岁月,多少人世间留下的离愁别怨,全盘托出。登上乐游原,瞭望咸阳古道。满怀离愁,苦苦等待,却迟迟没有音信而来。“音尘绝”,“绝”的不止是咸阳古道上的凄凉之景,还有丈夫遥遥无望的归期,更有王朝历史的繁华不再。一个“绝”字,孤独无望的伤别之情可谓至极。当这些字一出现在诗句中,便表现出了一种决绝的悲壮,一种戛然而止的惋惜。情感迸发到了极致。

2.言辞锤炼,意境跳跃,却脉络相连

文章一开头,没有往常的各种景色事物的渲染和描绘,而单刀直入,直接将女主人的处境展现在读者眼前。从“梦断秦楼月”,到“柳色”,“灞陵”,到“乐游原”,“咸阳古道”,再到“汉家陵阙”。意向跳跃,格局超然,看起来有些迷离绕乱,实则前后照应,句句相连。从“梦中”一下过渡到“柳色”,因俗有“折柳送别”之说,更是补充了首句中秦娥梦中的内容场景。葱绿的柳色勾起往事的回忆和伤感,正是曾经“乐游原”上的欢乐,与今日“咸阳古道”的荒凉,令情感一落千丈。而萧瑟的“西风”与“残阳”映照下的孤独的汉室陵墓,正如“咸阳古道”一般地消沉落寞。如此宏大的空间情景转变,绝非作者一时兴起,恣逞意气,而是丝丝入扣,又毫无拖沓之笔。

3.思亲之忧愁,怀国之千秋,同出意象中

折柳相送,离愁别绪。上片纠葛在个人的悲观情感中。而下片,画风转变,一下到了清秋节时乐游原上情侣相伴的美好场面。同时又将自己此刻的落寞忧愁,归于“咸阳古道”与“西风残照”之中。而同时“乐游原”又象征了昔日王朝繁华兴盛的场景,在这里登高望远,撇开个人情愁,目睹国之咸阳古道上的一切已被湮没,唯独辉煌王朝时代的陵墓魏然屹立。两个凝练的场景,包含着秦娥个人的苦思与追求,又蕴藏了对王朝衰落的慨叹与忧愁。思亲怀国之情感与意象一并浑融。

4.时空凝聚,悲欢百感,气象万千

整首词的意蕴主旨,就是思念亲人,怀古伤今。由个人伤愁到历史忧思。而这首词最伟大之处,便是它的恢宏壮阔,超越时空,又时空交融。时间上的今昔盛衰之对比,仅“乐游原”与“咸阳古道”“西风残照”中空间的转变,就足以呈现。盛世王朝的咸阳古道与陵墓,使其进入了历史的反思。过去的繁华富庶皆被埋没,或者说徒有一副虚华的外表,实则早已危机重重。而如今,王朝毁灭的节奏伴随着对现在与未来的担忧。这种对历史的反观,更交集着古今、兴衰与悲欢之百感。女子之情愁,骤然升华为国家千秋万代之赤子情怀。

王国维:“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的确,此句一出,瞬间境界开阔,博大浑厚。原来一切的所见所思,不经意间竟成了王朝兴衰反思的一个陪衬。故人无归,繁华尽失,汉陵长在!

将此词归于李白之作,更因其雄浑气韵与盛唐气象一脉相承。王国维:“太白纯以气象胜”。全篇四十六字,凄动心目。气魄之宏伟,名贯古今。如此分析来,你是否也觉得这首“百代词曲之祖”,实至名归?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