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帽的两个“大翅膀”,真是为了防止“交头接耳”吗?
这个说法很早就有了,但追踪溯源发现,人们都答错了。宋代官帽上的两个“长翅膀”,目的并不是专门为了防止官员们在朝堂上“交头接耳”而制作的。
学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宋朝,大臣上朝戴的官帽后面有一根长长的耳朵,很奇特。传说,这种形式的官帽是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亲自设计的,还说这种带翅膀的帽子,就是为了让上朝的官员们相互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他们互相交头接耳,串通一气。果真如此?
其实,可以肯定的是宋朝官员的官帽带翅膀的设计之初决不是为了防止官员交头接耳的。
这种宋朝的官帽,在我国历史上很特殊,它被称为“长翅帽”或“幞(fu)头”,帽的左右两边各伸出一个长长的“翅膀”。历来人们都以为,这种“长翅帽”的发明者是宋太祖赵匡胤,其目的是为了避免上朝时官员们相互交头接耳。
看起来很有道理,但经不起推敲。如果大宋皇帝的真的只是为了让官员们不要交头接耳。而将官帽两边安上长长的翅膀。那就解释不了为什么皇帝他自己的帽子上同样也有长翅膀呢?说不通呀。
其实,据考证,长翅帽最早可不一定是赵匡胤发明的,东晋时期就已出现过类似的帽子,这种帽子到隋唐时非常流行,由于帽子的后侧垂有两根“乌纱翅”,人称“乌纱帽”。
长翅帽应该就是从乌纱帽演变的,只不过是帽的两根翅膀用的不是乌纱,而是用竹、铁等硬材料制作的,很直,固定住,不会动,而且加长了,一般在一尺左右,最后变的有三尺长,这种一米的帽子也叫展脚幞(fu)头。
不管发明者的意图为何,这种带翅膀的帽子戴在头上,肯定会很不自在,不舒服。走在路上,到人多的地方,会经常碰到别人,也可能会被碰掉的,必须十分小心。
那么,宋朝为什么会采用这种官帽呢?综合来看这种帽子主要有以下功能:
1、显眼、醒目
宋朝的这种官帽,有一大好处,与众不同,走在外面,市井里,让外人一看就知道是朝庭命官,公务员,有利于执法。
宋朝的官服加上这顶独特的官帽,非常显眼,不管在哪里,都很容易辨别,这也算是当时的比较时髦的装束了。
2、庄重、大方,与众不同
穿上官服,戴上官帽,真别说,很唬人。一米的长翅,一扭头,一转身,都给人一种庄重,神气,气派,自豪,还有一点不可一世的小感觉。
这种官帽不仅有官威,长长的翅膀还可以起到规避作用,让你走路时要十分小心,别碰到他人,他人见到后会主动避让,这样双方就不会发生碰撞。
3、有一定的约束力
虽然说,发明这种带翅膀的帽子目的不是防止大臣交头接耳的。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确实起到一定的约束行为的作用。
这种官帽,由于两端的长长翅膀,使官员不能很随意扭头与他人交谈,这会碰他人的头或脸,很不方便。这也使官员们不能离的太近,不能随便地乱扭头与他人私下里谈话。
图片来自网络
宋代官帽的两个“大翅膀”,真是为了防止“交头接耳”吗?
是的。宋代官帽的发明专利所有者赵匡胤端座金銮宝殿,下面臣僚利用间隙交头接耳,老赵尊严受到影响。下朝后,左思右想,发明出两个大翅膀的官帽来。你要说悄悄话根本不行,帽翅容易戳到对方脸,你要面对面,哪其中一人必须屁股对着皇上。哪是大不敬的死罪。所以,这个两个大翅膀的官帽实行后。还真杜绝了朝堂上的悄悄话现象!
宋代官帽的两个“大翅膀”,真是为了防止“交头接耳”吗?
没道理,如果为了防止大臣交头接耳,皇帝自己为什么也戴这个?其实就是威仪罢了。
所谓长耳朵官帽,官方名称应该叫展脚幞头,或称直脚幞头。幞头是一种包裹头部的纱罗软巾。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俗称“乌纱”。因为纱罗较软,所以在其中加以木质内衬,在于其上裹上纱罗,在脑后扎成两脚。幞头相传起源于北周,兴盛于隋唐。不过最初幞头后两脚多是自然下垂,之后为了威仪开始用铜铁丝将两脚撑起,形成不同的幞头样式。
(唐朝幞头)
唐朝幞头两脚多是下垂的,到五代开始逐渐平直。到了宋朝,开始出现非常夸张的直脚幞头。
(宋代蒋师益墓出土直脚幞头)
泰州宋代蒋师益墓出土直脚幞头,通长达120公分。双脚平直,是非常典型的宋代幞头。宋代幞头脚为什么那么长,其实史书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解释,于是就有了宋太祖为防止官员交头接耳的传说。
(宋高宗头戴直脚幞头)
实际上,逻辑不通。因为直脚幞头并不只是官员戴,皇帝自己也戴。皇帝跟谁交头接耳去?
再者,直脚幞头两脚虽然长,确实比肩宽,但也不至于上朝时候会跟边上的人碰到吧,宋朝朝堂是要多挤才让大臣们一个个都肩并肩地站?好看吗?就不能把朝堂修的大一点吗?况且,大臣上朝本来就是讨论政务的,你不让人说话?还是说说话的时候不让人转头?一个大臣提出来一个问题,身后一个人反对,这个大臣连回头看看是谁都不行,这还怎么讨论问题?
所以,说什么宋太祖防大臣交头接耳,纯粹就是文人自己瞎猜真正的原因,没有史书有明确记载,基本可以判定,就是威仪啊。展脚幞头双脚长,让皇帝官员看起来威严大气,有一种不可侵犯的感觉,仅此而已,没什么别的原因。
宋代官帽的两个“大翅膀”,真是为了防止“交头接耳”吗?
这个叫做“展脚幞头”,很多人都听过“赵匡胤改革宋朝官帽”的传说,然而传说也不一定都是真的。赵匡胤改革官帽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宋朝的展脚幞头官帽多了这样一个起源。
话说赵匡胤登基杯酒释兵权之后,被黄袍加身的他,看不得大臣之间交头接耳的说悄悄话。有一天赵匡胤在龙椅上看到大臣又在交头接耳,心生一计。下旨开发一种特别的帽子就是我们平时看宋朝古装剧中的那种两边伸出来跟天线一样的官帽,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大臣私语。
展脚幞头起源说那么这个传说是何时兴起的呢?无论正史野史都没有记载,防止交头接耳这个说法在元朝所写的《席上腐谈》中有一段记载:
宋又横两脚,以铁线张之,庶免朝见之时偶语。意思就是宋朝在原有的官帽上又横伸出两脚,其中附以铁线,避免朝会之上窃窃私语。
我想这大抵就是“赵匡胤改革官帽”故事的来源吧。
《席上腐谈》被认为是连野史也算不上的“纯粹穿凿附会文学”,不足信。
官帽的发展北宋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写道:
唐制,唯人主得用硬脚。晚唐方镇擅命,始僭用硬脚。本朝幞头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凡五等。唯直脚贵贱通服之。意思是在最初皇帝喜欢这种硬角冠,晚唐时期各路地方藩镇势力庞大之后,也喜欢用这种帽子代表身份,到了宋朝,生出了许多变化,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凡五等样式,其中直脚无论贵贱通用。
大量被发掘的古代壁画也证实了幞头早在唐朝时期便已出现,到了晚唐已经非常普遍。
所以说宋朝展脚官帽只是在延续晚唐五代官帽的基础上,作出了些许改变,变得更直更长,根本不是赵匡胤发明的。
到了明朝之后,官帽的样子进一步进化,由细直长变成了粗弧短,整体样式看上去更简洁,更萌。
到了清朝就全面废除幞头类管帽,变成了顶戴花翎,可以说是很有民族特色了,这一点元朝UFO官帽同理。
而唐宋明的官帽则是在前人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来的。至于说“赵匡胤发明宋朝官帽就是为了防止大臣交头接耳”的说法,可以休了。
宋代官帽的两个“大翅膀”,真是为了防止“交头接耳”吗?
必须要为赵匡胤辟个谣!宋代的官帽不是赵匡胤设计的,也不是为了防止官员交头接耳的。怎么回事儿?让我阐述一下。
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说法,宋代的官帽是开国皇帝赵匡胤发明的。据说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对底下的大臣充满了忌惮,因此为了防止他们交头接耳,就设计出了这种带有长长耳朵的官帽。这样官员谁要是一晃脑袋,自己坐在皇位上,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这样的传说,看起来有些道理。但是,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不仅宋代大臣们戴的官帽带有长长的耳朵,就连皇帝自己的也有长耳朵。
如果说,赵匡胤是为了底下大臣交头接耳,那么为什么自己的帽子也有这样设计呢?显然,防止大臣私下交流的说法不成立了。
那么,这个谣言到底是来自哪里呢?据说最早是来自元代人所写的《席上腐谈》,其中写到:
宋又横两脚,……,庶免朝见之时偶语。但实际上,古人们对《席上腐谈》的评价并不高,认为其中的许多说法都很肤浅表面,“多附会穿凿不足据”。
给赵匡胤辟了谣,我们再来看看宋代官帽到底是从何而来的。
其实,宋代的官帽的形状在隋唐时期就有了,而且还有一个官方的名称,叫做“幞头”。这是一种包头的软巾,最早起源于汉代,在隋唐时期比较流行。
这种帽子戴在头上后,会在打结固定后,留下两段带子,这个带子就是后来宋代官帽的长翅膀。
隋朝初期的幞头多是软布的,而且对于打结后带子的样式没有太多的规定,都是很随意的摆放,因此可以看到,那时人们头上帽子的带子是飘向各个方向的。
到了宋代,幞头有了有软、硬两种类型。软质的幞头跟之前朝代的大体一样。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大多数平民戴的就是这种软质的幞头。软质的
和平民戴的幞头不同,宋代官吏所戴的幞头,大多是硬质的,而且呈现出前低后高的特点,两段有一尺到三尺长不等的,由铁丝或者竹制成的两角。
事实上,宋代的幞头在隋唐时期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发展,样式也更为多样。在宋代一些仪式性的场合,比如朝会、谒拜等,需要戴这种直角幞头的官帽。一般而言,官吏会戴长角的幞头,侍从戴短角的。武官、仪卫戴交角幞头。
宋代官帽的两个“大翅膀”,真是为了防止“交头接耳”吗?
大家好,我是专注于历史领域的天涯明月人,我来回答。
最近大家看电视剧《清平乐》,会发现宋朝的官员会带着两个“大翅膀”的帽子,据说是宋太祖赵匡胤看到大臣交头接耳,心中不爽而发明出来的,带着两个大翅膀,上朝的时候大臣们就没办法窃窃私语了,只能听咱们的宋太祖大人的。但是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在宋代之前就有这种帽子。早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这种帽子,叫做幞头。“幞头,一谓之四脚,乃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故亦谓之‘折上巾’。”大概意思是:幞头,也叫作四脚,有四个带子。其中两个带子系在脑袋后面垂下,另外两个带子反折到头顶上打结固定,所以也称它‘折上巾’。而幞头系在脑袋后面垂下得两个带子,便是这“大翅膀”的早期形态。由于这个“大翅膀”垂在后面随风飘摇,显得不够沉稳,于是在晚唐时期,人们通过加骨架,增加带子的长度,使得它最终变成了“大翅膀”的形态,所以说并非是宋太祖发明的“大翅膀”,来防止“交头接耳”的。
其次,细心的网友也发现了,不止大臣们带着这种帽子,连宋仁宗这个大老板也带过这种帽子,难道连皇帝也要被防止“交头接耳”吗?显然是不会的,这种“大翅膀”的幞头并非是大臣们上朝用的,而是大家都在用的一种帽子,上至皇帝,下到乐师、戏子等等,甚至干活的仆人,都在用这种帽子,那就自然不会是为了防止“交头接耳”而设计的帽子了。
最近几天,随着各大学校的开学,有些 “小神兽”也用上了这种“大翅膀幞头”,当然,大家称它为 “一米帽”,为了防止病毒传染,家长们也是操碎了心,而“大翅膀幞头”在今天终于起到了防止交头接耳的作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