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几千年前的很多像孔子、老子这种鼻祖圣人级的人物现在出现不了?
用一句简单的话先给出我的答案吧:时势造英雄。
老子孔子确实是中国文化上的鼻祖级人物。他们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者,是文化的传承者,但可以肯定的说,他们是文化的整理着与传承者,而不是文化的创造者。孔子是这样,老子依然是这样。与老子,孔子同一时代,欧洲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都文化巨人,在南亚出现了释迦牟尼。在这一时间段上,人类文明在世界各地差不多同时成熟。雅思贝尔斯把这一时间,称为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
上面所提到的这些文化巨人,是人类文化成熟的代表。但文明的形成,不是他们个人的发明创造,还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自然形成的。人类从蒙昧时代,走向文明时代是经历过几千几万年的过程的。到老子孔子的这一时期,这种文明走向成熟。孔子和老子都是这种文明成果的传承者和整理者。通过他们的整理,人们长期生活中形成的经验,以一种文化的形式保存了下来。这一点,我们今天通过对古代文化典籍的研究,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
孔子修六经。六经都是孔子之前的文化典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易经》,孔子为易经做了十翼。孔子的后代,在孔子的基础上,写出了《大学》《中庸》,成为儒家思想的哲学根基。这个思想与《易经》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老子的道家思想,也是来源于《易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对易经思想的阐释。虽然儒家和道家各自的学术建构有很大差异,但是,它们的文化源头是一致的。这一点,是学界公认的。既,儒道同源。
沿着孔子和老子的文化脉络再往上溯,就到了三皇五帝尧舜禹了。也就是说,孔子整理的文化典籍,是从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直到周朝文武周公这一时期内所形成的所有文明成果。是几千年文明的积累。通过孔子老子的整理发挥,使得这种文明成果系统化了。因此,老子和孔子,成为文化上的巨人。
这个时代之后,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的两三千年里,人类的文明不断的进步。新思想新成果不断的涌现。人类文明也一天比一天进步。但后来很难有老子孔子这样的大圣人了。原因其实很简单,孔子所整理的是之前几前年,甚至是上万年人类文明成果的积累与总结。千万年的成果,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其分量当然是足够重要。后来文明的发展是在不断的进步的。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每个时代都有出类拔萃的人物。但因时代的每一个进步,都有文明成果的积累。再也不可能让文明自然发展上千年再有人出来总结。所以,孔子身上背的是之前所有年代文明的总和,而后代的贤人们,只可能背负某一阶段文明发展的成果。所以,在份量上,自然不能与孔子他们相比。这种情况,中外都是一致的。
孔子之后大约两千年,到十五六世纪,欧洲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新的思想也随之产生。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文化必然也随之转型。这时间,欧洲出现了大量思想家,他们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而中国在十二世纪,也出现了朱熹这样的大思想家。他同样是几百上千年文化积累的传承者和整理者。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社会的发展更快了。文明的发展再一个不可能由一两个优秀的人物可以承担的起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文明的成果不可能只体现在有限的方面。而是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来,因此,一个优秀的人物,只能在某个方面,为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而很难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建树。有些人可以成为数学家,有的人是物理学家,有的人是文学家,有的人是政治家。这些现当代最优秀的人才,他们的思想高度大概不会低于孔子和老子。但是,他们的文化影响力,不可能达到孔子和老子的高度。孔子是圣人,在那个年代里,他们大约可以理解为无所不知。现在的社会里,没有任何人是无所不知的。
为什么几千年前的很多像孔子、老子这种鼻祖圣人级的人物现在出现不了?
那是修身文明诞生出来的,单纯知识的叠加造就不出天才。
就是说,没有身心灵的“德能修为”,出不了大贤大德的人才。
根据人类文明“轴心时代”的说法,只有在春秋战国时代,东亚中华大地出了道教始祖老子、儒家创始人孔子,南亚出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西亚有拜火教创始人琐罗亚斯德,希腊出了苏格拉底,这些世界顶级的圣人。
只能说人类文明发展到那个“节点”总“爆发”,因为这不知是人类智慧储备了多长的岁月,文化交融冲突才幸运的等来的,其实往往是一个群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必须有一些代表性人物,而他们就是本部族最智慧的人。
在知识的总量上,现代社会可能早超出了古代的任何时期,因为知识分化越来越细,有专家教授,但往往缺乏综合性的大才,就是那些修养体证很高的“圣贤人才”极匮乏。
拿中国来说,王阳明之后就没有出什么真正的圣贤,有各类伟人、大学者、科学家,就是没有能开宗创派的人物。
就是因为,现在是一个以知识为本位的时代,“知识爆炸”,信息交流频繁,一个小孩子可能都掌握了复杂的数学运算,背了数百首诗句经文,学识与上古圣人差不多,读了大学的博士的知识储存就更不用说了。
但要说“修为”,身心灵修炼,现代人就差远了。整合性的知识不被重视,艺术人文学科甚至被理工科嘲讽,这是不健康的知识结构,只能造就心智扭曲不全的人才。所以才不断有诺奖科学家、博士自杀的事件多发。这些人的“德性”修为不够,不足以承载那么多根本不需要的知识储备,长期压抑导致心理崩溃了。
所以,现代文明具有先天性的缺陷,就是以知识为本位,而忽略了品德修养,身心灵健康的发展,所以没有德能“修为”,出不了古代的大贤大德的人才!
各文明的交融互信,社会的宽容开放,是产生新的人类文明“轴心时代”、文艺复兴的前提条件。
乐活一家之言,不代表任何学术共同体,一起学习,共勉!
为什么几千年前的很多像孔子、老子这种鼻祖圣人级的人物现在出现不了?
凡圣无别,因缘成就。
缘起性空,成住坏汰。
事无永恒,人民万岁!
古今中外,尽皆此理。
为什么几千年前的很多像孔子、老子这种鼻祖圣人级的人物现在出现不了?
思想教条。当今的科学家哲学家的知识结构与思想深度远不是老子、孔子所能比拟的。如果老子、孔子穿越到当下毫无疑问肯定会自叹弗如滴!
为什么几千年前的很多像孔子、老子这种鼻祖圣人级的人物现在出现不了?
并不是现在出现不了这些“圣人”,而是这些圣人对我们这个现代化的时代不再重要。古代的圣人,比如老子,孔子,或者是周公等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推崇复古。在他们看来,越是上古的东西,越是有道德,越是有文化。他们一辈子都在实践,实践什么呢,就是实践复古主义。比如说孔子,特别讲究的是周礼,把礼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孔子据说有3000多个弟子,都讲授什么文化知识呢?他主要传授的还是关于礼的知识。这些古礼的本质,就是为了维系黑白分明的阶层,国君要用什么礼,大臣要用什么礼,都是清清楚楚的,丝毫不能乱。
他们也积极提倡个人“道德”,并且把道德提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也就是说,把道德神秘化,成为天地宇宙的一个物质化有形的存在。比如,宇宙有意识,那就是“天道”,天道就是道德,人必须遵循宇宙的道德。通过形而上学,把道德神秘化。
为什么现代社会不需要这样的圣人呢?因为他们都是农业文明时代的圣人。古代的政府管控力差,圣旨到了县城一级就很不容易,所以需要这些圣人以“道德”之道来教化,这是一种对皇权的有效辅助和补充。而现代社会有了严明的法律制度,无需这些旧的东西。再说,我们也有新时代的圣人,那就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科学家。
为什么几千年前的很多像孔子、老子这种鼻祖圣人级的人物现在出现不了?
现在一个中学生水平,在那个时代也可能被推崇为“先知”。老子说什么了,说了一个字“道”,道德经全篇就是说的这个“道”字。他自己说的,道是什么,说不明白,姑且用“道”这个词称之。道,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自然规律。老子通过观察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春夏秋冬、山高水低、生老病死等等自然现象,想到一定有一个东西在背后支配着,是什么呢?不可言说,就称它为道吧。不可言说又想说明白,怎么办呢?打比方,比如说“水,几近于道”,水的表现就像道的样子。又比如婴儿,单纯、质朴,也像道的样子等等。这和今天科学家揭示的具体的并用数学公式表达的部分自然规律几乎无法可比,只是他生长在那个时代,所以老子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孔子说什么呢?也说了一个字“仁”。其它的“义礼智信”都是用来丰富仁的。什么意思呢?他说如果人人都“仁”,这个社会就是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社会形态是啥子呢?周公旦执政的时代。这不是很理想化么?那个时代,能有这样的政治主张,也是很了不起的。统治阶级把孔子抬高到“至圣先师”的地步,绝非恭维孔子。而是利用孔子说的这些话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不只是汉武帝时代才提倡孔子那一套。春秋战国时代,哪一个国君不是满口仁义道德,然而有几个不是男盗女娼。统治阶级只是借用了“仁”的外壳,内容装的啥呢?装的是“你老百姓个个老实点,不要说皇帝老子的不是。”你看,所有帝王都是,把“欺君”定位顶级大罪,不仅杀头,还要诛灭九族的,如此算得“仁”么?我们承认,老子、孔子在那个时代的确是大智慧者,历代徒子徒孙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按自己的需要解释着他们的学说,构成了一种“文化传承”,他们的历史地位由此而无限升高。但是,我们不能迷信他们,不能认为他们就“言尽”了宇宙所有的真理。社会是发展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今天的人们普遍的科学水平、人文水平都比古人高。历史还在不断前进,人类会越来越接近宇宙真理的,“道”总有一天会露出它的真容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