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为林徽因抛家弃妻,为何最后林徽因却选择了梁思成?

提起诗人徐志摩,大家都非常熟悉,他的不少诗句至今都还被人们津津乐道。

而林徽因呢?她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

梁思成,也大名鼎鼎,他籍贯广东,主要贡献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著名的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从介绍中可以看出,这三个人都不简单,都是很优秀的人。就是这么三个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却曾纠缠在个人的情感之中,有的甚至不能自拔,这确实不得不让人感到诧异。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为什么徐志摩为了林徽因抛弃妻子,但最后也没能如自己所愿。林徽因却嫁给了梁思成。这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有人说,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感情问题,应该是林徽因插足了徐志摩的婚姻。情况真的是这样吗?,我看不见得。

徐志摩与林徽因是怎么样从认识到相恋的呢?这还要从徐志摩到英国留学时开始。那时,他在伦敦结识了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并在林家也认识了林徽因。

林徽因那时刚16岁,还是个中学生。就这样,他们之间很快产生了共鸣,一个24岁,结婚生子的男人;一个16岁,情窦未开的中学生。从此陷入了情感的迷茫。徐志摩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位漂亮且多才的姑娘,尽管他已经是孩子的父亲了。而林徽因也被这位才子深深打动。至于,他们之间到底是谁先喜欢谁的,都无关紧要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大男人徐志摩那是动了真心,林徽因那时只不过是个16岁的少女,她对感情的理解,爱情之事涉入的应该不那么深刻。

而徐志摩陷入了情网,她为林徽因写了不少的情诗,他被她的爱到无法自拔的地步,最终选择和自己的妻子张幼仪离婚,他要去寻求真正的爱情。为了和林徽因在一起,他想了各种办法,一起组织各种活动,在一起演戏等,应该说,在他在一起的这段时间里,徐志摩和林徽因都还是挺高兴的。

在这场恋爱中,到后来,只不过是徐志摩的单相思,当林徽因知道了他有家室后,在各种压力下,痛苦了很久,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考虑再三,最终选择离开他,于是,她不辞而别,自己悄悄从英国回到了祖国。她想从此给他来了个了断。

后来,徐志摩去了日本,他这一去那就是长达四年之久。在这分离的四年里,林徽因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另一个男人,梁思成走了进来,最终他们走在了一起,成为夫妻。

说到林徽因为什么要放弃徐志摩而选择了梁思成,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我想这其中的原因有三:

一、林徽因父亲的支持

大家知道,梁思成是梁启超的儿子,将门出虎子,梁思成自然也很优秀。林徽因的父亲就对他十分欣赏,打心里喜欢他,有意把女儿嫁给他。

而这期间,林徽因与徐志摩之间的情感,也在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慢慢淡化和忘却。他们已有四年的时间没有再见面,再相见时,已没有了当初相爱时的火热感情,彼此仿佛陌生了许多。

加上林徽因的父亲的坚持,她最终还是按照父亲的安排,选择嫁给了梁思成。徐志摩知道后,自然也是万分悲痛,为此他还抛弃了自己的妻子,但也没有得到想要的人,不过,浪漫的他很快就又有了新欢。

二、家庭的强烈反对及社会舆论压力

可能有人要说,十对徽因不想破坏别人的家庭,为什么还要和徐志摩相识相恋,这不矛盾吗?

站在今天,我们以现代人的思维去推测过去人们的想法,那一定会得出不同的答案。

林徽因喜欢甚至爱上徐志摩,在当时应该是比较正常的事,郎才女貌,才子佳人。但林徽因也面临着很大压力,婚姻、恋爱自由没错。但徐志摩毕竟是结过婚的人,是有妇之夫。就算说他们之间的感情多么深多么真,毕竟这种事也拿不到桌面,见不得人。

所以,当时,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感情之事也受到的各自家庭的一致反对,社会舆论对此也是议论纷纷。反正对徐志摩不利,说他是陈世美,在妻子怀孕时出轨,又在孩子未满月时与妻子离婚,这那是一个负责任的男人。而这两家在当时那也都是名门望族,根本受不了这种非议。徐家尤其反对的厉害,为此,还声明徐家以后也只认徐志摩的原配妻子张幼仪,而且在他们离婚后,徐志摩的父亲还是坚持把大半的家产留给张幼仪母子。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当时双方所面临的来自家庭及社会压力之大,那也是前所未有。

三、林徽因内也不想去破坏徐志摩的家庭

从林徽因与徐志摩的情感交往中,我们注意到,是林主动选择离开徐的,最后独自回到了国内。这说明,林徽因的内心是充满了矛盾和压力的。当她知道徐志摩提出子妻子离婚时,她不禁就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和自己的幼年时成长的经历。

林徽因的母亲叫何雪媛,可以说也算是一个十分不幸的女人,嫁到林家时,她只是个二房太太身份。加上由于她在各方面做的都不怎么突出。导致丈夫不待见,婆婆不喜欢。而她的父亲林长民在家中,也只宠爱着三太太,对林徽因的母亲却不怎么爱搭理,这使得她的母亲内心里也是十分痛苦的。

林徽因从小就处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生活,母亲不满的抱怨,父亲的埋怨,使她郁闷。望着母亲那张从没有过笑容的脸。让幼小的林徽因痛恨不已。内心里埋下了讨厌这样一种一夫多妻的家庭模式。

因此,当她感觉到如果接受徐志摩的感情后,就又要看到徐志摩因为了自己而与妻子离婚。导致他与妻儿的分离,而他妻子满怀悲痛的脸,又和自己母亲那张忧郁的脸,一同显现在眼前,这让她不能接受。

林徽因虽然也喜欢徐志摩,但一想要拆散他的家庭时,她忧虑了,警醒了,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爱情,自己想要的是一个纯净的爱情、一个只有一夫一妻温暖的家庭。

所以,由于这几方面的原因,最终林徽因离开了徐志摩,选择嫁给了梁思成。

后来,在梁启超亲自安排下,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起赴美攻读建筑学。所以说,他们两人能成一对,那也是天意,真正的郎才女貌,俊男靓女。对于林徽因为什么会选择自己?据说在新婚之夜,作为新郎的梁思成也想得到答案,于是他就问林徽因:

“这个问题我只问一遍,以后再也不提,为什么你选择的人是我?“林徽因说:“这个问题我要用一生来回答,准备好听我回答了吗”?

最后的结果也证实,林徽因的选择是正确的。

林徽因的一生是坎坷的,又是幸福的,就像她在自己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写的那样:

“人的一生会遭遇无数次相逢,有些人是你看过便忘的风景,有些人则在你的心里生根抽芽,那些无法诠释的感觉都是没由来的缘分,缘深缘浅,早有分晓”。

  

图片来自网络

徐志摩为林徽因抛家弃妻,为何最后林徽因却选择了梁思成?

  1. 谢谢邀请!我来浅谈一下自己的理解。纵观一些史料的记载结合当事人直系亲属的文字,我认为诗人林徽因与诗人徐志摩是有感情的,虽然没有实质性的物质上的结果,但是精神领域上的契合是有的。

他们虽然有着年龄上的差异。徐志摩是1897年出生的,林徽因是1904年出生的,相差7岁,但是导致他们没有走到一起的根本原因应该不是年龄差异的问题。

徐志摩与林徽因初次相遇是在1918的英国,地点,林长民的家里。而后,24岁已经结婚生子的徐志摩向情窦未开的16岁少女林徽因表达了感情。未经情事的林徽因被吓坏了,由父亲林长民给徐志摩写了回信,信中说:”阁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惑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嘲笑之意,想是足下误解了。”读来日本早稻田大学高材生的林长民给了徐志摩一个软钉子。从这一事件说明林长民不喜欢女儿和这个“情渣”交往,也导致后来林家于1923主动要求梁思成与林徽因订婚,想尽快了断林徽因对徐志摩的念想。这是来自家族反对的声音。至于梁徽因为什么面对抛妻别子疯狂追求自己的徐志摩而没有和他走进婚姻的殿堂呢?我认为林徽因把徐志摩与梁思成进行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浪漫滥情的徐志摩不适合做丈夫,做个情人(精神领域的)还可以。踏实稳重,风度翩翩的青年才俊梁大公子才可以让自己托付终身。梁林二人在美国完成了学业之后,于1927年订婚,1928年结婚。婚后的林徽因梁思成伉俪情深,终其一生长相厮守。

徐志摩为林徽因抛家弃妻,为何最后林徽因却选择了梁思成?

这个题目很有意思,提问者也是别有用心,说林徽因与徐志摩是“两情相悦”,说梁思成是“老实人”。这里的所谓“老实人”什么意思?相信人人明白。

青年梁思成

其实林徽因遭到这样的攻击不是一次两次,早在民国年间,著名学者钱钟书就写过一篇名为《 猫》的小说,影射林徽因梁思成夫妇。钱钟书在《猫》中这样写道:“在一切有名的太太里,她长相最好看,她为人最风流豪爽,她客厅的陈设最讲究,她请客的次数最多,请客的菜和茶点最精致丰富,她的交游最广。并且,她的丈夫最驯良,最不碍事。”其中,“她的丈夫最驯良,最不碍事”与题目中的“老实人梁思成”称得上是一脉相承。 梁思成夫妇(前中)和朋友们在昆明

在包括钱钟书在内的这些人眼中,严谨、刻苦的学者梁思成和林徽因成了八卦的对象,林徽因变成潘金莲式的荡妇,梁思成则变成了武大郎。然而,事实究竟如何呢?

美国著名历史学者费正清夫人、林徽因和梁思成共同的好友费慰梅在其《林徽因与梁思成》一书中介绍了梁思成与林徽因初识的经过。林徽因出生福建名门林家,其父林长民既是民初北京政府高官,又是一位著名学者;梁思成父亲梁启超更是大名鼎鼎。林长民和梁启超地位相当,又都有在日本留学的背景,两家门当户对,于是便想撮合林徽因与梁思成联姻。在父母安排下,两位年轻人见面了,并且一见钟情——那一年,梁思成18岁,林徽因15岁。

第二年夏天,林徽因随父亲去了英国伦敦,在伦敦结识了著名诗人徐志摩。徐志摩是浙江海宁一位富家子弟,比林徽因大,1915年成亲,妻子和儿子都在国内。徐志摩本是林长民的朋友,却喜欢上了林徽因,但林氏父女发现端倪后,立即启程回国——林长民和林徽因的离去就是对徐志摩最好的回答。

徐志摩与陆小曼

本文收官之际,再简单介绍一下“老实人”梁思成。梁思成出身名门,父亲梁启超担任过北京政府司法总长,还是当时的学界领袖。梁思成清华毕业后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梁思成长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主持营造学社工作,创建并主持清华大学建筑系,1948年当选为中研院首届院士,1949年后于妻子一起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国徽的设计;梁思成1920年代初就有自己的摩托车,曾因骑车速度过快而发生车祸——自行脑补一下,这样的贵族子弟兼学霸会是题目中所说的“老实人”?

个人意见,还望大家指正!

徐志摩为林徽因抛家弃妻,为何最后林徽因却选择了梁思成?

林徽因和徐志摩确实两情相悦,但说梁思成是“老实人”,我辈后人虽不认同,但也没理由反驳。这个概念,倒有点梁思成捡了个大便宜似的,事实也并非如此。

如果要评选百年最具人气的女子,林徽因倘不高居榜首,也一定会进前三甲。

她的外貌,她的气质,她的品格,以及她一生多彩的故事,既吸引人,又感染人。

当然,很多人关注林徽因,不单单是因为她美丽的外表,高雅的气质,还有她的贡献和才华。

美丽的女子百里挑一,智慧的女子千里挑一,美丽而智慧的女子万里挑一,而集美丽、优雅、智慧、才情于一身的女子,则百年难遇。

有幸,这一百年出了一个林徽因。

林徽因出生于美丽的杭州,她的祖父叫林孝恂,曾任过前清翰林,父亲林长民,曾两度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出任过国务院参议、司法总长,是个有知识、有人气、有威望的留学人员。

林徽因出生名门,但她却并非嫡出,而是林长民的小妾所生,属于庶出,在这个大家族里,本来并不会被特别看好。然而,偏偏是这个小老婆所生的女孩,不仅聪明伶俐,而且聪明过人,更兼美丽可爱,因此成为了父亲林长民的掌上明珠。林长民对她寄予厚望,花大力气培养。

1916年,12岁的林徽因随父亲和全家从上海搬到了北京,就读于英国教会学校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林徽因随父亲游学英国,游历欧洲,第二年随父归国,仍在培华女子女中读书。

1923年开始,随着新文学运动的兴起,对文学有着特别爱好、特殊感情的林徽因,参加了胡适、徐志摩等人创办的新月社的活动,十分活跃。

1924年,印度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访问中国,对于中国文坛是一个大事,对林徽因也是个幸事,她不仅陪伴泰戈尔左右,担任翻译,参与了泰戈尔访华的大部分活动,而且还在泰戈尔诗剧《齐德拉》中饰演公主齐德拉,引起轰动,《晨报》评价林徽因:“林女士态度章吐,并极佳妙。”

尤其是,泰戈尔访问期间,有感于林徽因和徐志摩的感情,特作了一首诗,送给他们:

天空的蔚蓝

爱上了大地的碧绿

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

唉!

确实,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有这么一声沉重的叹息。

停留是刹那,转身即天涯。

1924年6月,在父母的联系和自己的同意下,已经确定恋爱关系的林徽因和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结伴去美国,留学于宾州大学美术学院,同修建筑学。

4年后,林徽因同梁思成在加拿大的渥太华举行婚礼,结为夫妻。

林徽因爱过徐志摩吗?徐志摩英俊潇洒,才情四射,他发起疯狂追求时,林徽因才刚刚16岁,如此英俊的才子,林徽因不可能不动心,霎那成永恒,林徽因是爱过徐志摩的。

然而,与徐志摩的冲动不同的是,林徽因有自己的理智,而关键是,徐志摩对怀孕妻子张幼仪的无情和决绝,使她对这段感情有了不能承受之重,让她后怕,所以她选择了拒绝,很快和父亲一起回国,快刀斩乱麻的结束了这段爱情。

林徽因之所以选择梁思成,父母之命倒在其次,关键是,相对于徐志摩的浪漫,梁思成更稳重,也更可靠。

新婚之夜,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为什么是我?”

林徽因回答道:“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

徐志摩为林徽因抛家弃妻,为何最后林徽因却选择了梁思成?

因为梁思成是老实人,不会跟有夫之妇保持暧昧。

徐志摩为林徽因抛家弃妻,为何最后林徽因却选择了梁思成?

首先,林家人反对林徽因和徐志摩结合,林徽因的姑姑强烈反对。林徽因庶出,她对大家族中的不平等有切肤之痛,童年成长中有庶出的阴影。徐志摩答应她与张幼仪离婚,的确有这个承诺。如果林徽因冒着社会争议与之结婚,会处于社会舆论的漩涡之中。这是她不愿意面对的。

其次,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结合,是门当户对。林家是福建闽侯的大家族,父亲林长民是社会名流,家中人才辈出。黄花岗起义烈士中,有两位是林徽因的叔叔(林觉民以《与妻书》闻名于世),林徽因的弟弟是空军飞行员,抗战时架机与日寇作战,壮烈殉国。新会梁任公名满天下,是文化界的泰斗。梁门学风淳厚,家学渊源,诞生的几乎都是教授、院士级别的大师。

再次,选择权在于林徽因。她最终选择了一栋设计精巧、高大坚固的古建筑,放弃了一条风雨飘摇、颠沛流离的大帆船。我想,这是出于女性的安全感。

总结一下,林徽因与徐志摩是如火如荼的爱情,与梁思成是细水长流的婚姻。

与徐志摩的爱情,与梁思成的婚姻,与金岳霖的爱慕,与费正清费慰梅夫妇的友谊,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这才是林徽因被称为民国女神的原因。在人间四月天畅鸣的新诗人,在山西野外考察测绘唐代寺庙的女建筑学家,在太太沙龙里口若悬河的女主人,抗战时期在李庄卧病在床咳血的病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梁思成共同设计国徽。这些经历为赋予女神完美的光环。这正是我们对之津津乐道的缘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