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句话的境界到底有多高?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过去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但珍惜未来的岁月,还为时不晚。

唐·王勃《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东隅:指日出处,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处,表示晚年。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的时光其实并不晚。

北海虽然十分遥远,但乘着羊角旋风还是能够达到,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的时光却为时不晚。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表达了多高的境界呢?多高确实是无法直接衡量,但这句话真的能给人以震撼,警醒,我认为这已经是很了不起了。古人尚且能这样,何况今天的我们呢?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其实,当我们刚开始听到这句话时,内心是不平静的,可以说还是有很大的伤感情绪的。特别是每个人联想到自己的一生,回想起来,酸甜苦辣各种滋味涌上心头,让人只想落泪。

难道不是吗?曾经的青春岁月,到如今转瞬即逝,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曾经热血青年的我们,也不得不步入了中年、老年。

每当看到“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句话,我想许多人就会不约而同的想到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一句诗。这二句话是非常有相同的意思。都有一种激励我们不负韶华的内涵在里面。

纵观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道路,都是不平凡的,没有多少人是一帆风顺的。

很多人都是受了很太多的生活磨难,仍不屈不挠,凭着一股韧劲,不服输的态度和不认命的坚强意志,才取得了人生的辉煌。

而有的人,生不逢时,大器晚成,年轻时耽误了大好的青春。或者说,前半生毫无建树,人生过的不尽人意。此时,年龄大了,就想自暴自弃,放弃追求,放弃理想。如果真是这样,那你这辈子也就真的是完了,白来世上走一遭。

但是,只要你怀着奋斗之心,好好珍惜自己剩下的美好时光,再加一把劲,努力拼搏,成功了,铸就你灿烂辉煌的人生,即使失败了,那也无怨无悔。

承认自己体力上的衰老,承认自己过去的不足,但是不要沉浸在负面情绪里不能自拔,要相信,岁月不会亏待一个发奋图强的人。

所以,我说“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句话的最境界就是它能带给人以启迪,给那些还没有醒悟的人或酷悟晚的人以鼓励,让人们觉得还有希望,有奔头。这样,就能使一些人不再沉溺于过去,也不再畏惧将来。

把年轻时的不如意,统统抛到脑后,好好珍惜剩下的时光,继往开来,扬帆起航,人生中所有的美好与幸福都是不会错过的。

图片来自网络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句话的境界到底有多高?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从字面看没什么意思。“东隅”是东角、东方,“已逝”是已经逝去。“桑榆”是桑树和榆树,“非晚”是不晚。东角、东方已经逝去,桑树和榆树不晚,这是啥意思?真看不出语义在哪儿。

如果我们把“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联系前后文和作者创作背景,我们就会比较准确地解释清楚是什么意思了,必然也会知道这句话的境界到底有多高了。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出自唐代文学家王勃《滕王阁序》骈文之中。这句的前一句是“酌(zhuó)贪泉而觉爽。北海虽赊(shē),扶摇可接。”后一句是“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用白话文解释:前一句是处在枯竭的车辙中不能自拔,还能乐观爽朗地面对。北海虽然遥远,但是,乘着扶摇的旋风,还是可以到达的。后一句是孟尝(东汉官吏)品行高洁,但他却空有报国之心;阮籍(三国时期魏国诗人)狂放不羁,桀骜不驯,岂能效仿他,在无路可走之时,恸哭而返呢?

根据“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前后两句的意思,我们得知,这是作者在外行走所看到的野外景色。他触景生情,发出了内心的感慨。为什么作者会这样做呢?当时作者写这篇骈文时,才二十六岁啊!

作者王勃自幼好学聪敏,具有文学天赋。六岁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亲朋邻居赞为“神童”。九岁作《指瑕》十卷,对隋唐训诂学家颜师古《汉书注》纠错。13岁写了篇名为《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的骈文,意为找人引荐,早点入仕当官。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样的抱负,实属少见。15岁时王勃就知道拍马屁,托关系直接向唐高宗进献了一则《乾元殿颂》,得到了皇帝赞扬,称其为“奇才!”十六岁作者参加科举考试,在幽素科目中及第,授朝散郎(文散官名),为沛王(李贤)府侍读。就这样,他年纪轻轻走上了他人生仕途的第一个巅峰,成为朝廷中最年轻的官员。同时,在这里,他也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打击。

作者王勃在沛王府时,写了一篇《檄英王鸡》骈文惹出了麻烦。有一天,沛王府李贤与他的弟弟英王李显玩斗鸡。王勃在一旁观看。之后,王勃为了让李贤开心,提笔写了篇骈文《檄英王鸡》骈文,为其助兴。骈文中,数落英王的鸡,这纯属游戏之作。没想到这篇骈文成了朝野文人的热门话题,很快传到了皇帝耳中。

皇帝对此大为不满。认为作者是在李家家族诸王之间,有意挑拨离间、制造矛盾,必须驱逐,离开沛王府。王勃就这样被驱离沛王府回乡,又走到了人生仕途的低谷。

此事过后,公元671年,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在虢州执掌司法,知道王勃的情况,为他在虢州谋得了一个参军之职。就在这儿任职期间,他又因杀官奴一事而被捕入狱,差点儿丢了性命,巧遇大赦,才把命保住。可是这事牵连到了他的父亲,他父亲从雍州司功参军贬为交趾县令。这事对王勃打击很大。

王勃出狱后,在家停留了一年多。朝廷宣布,恢复他的旧职。可是,此时的王勃已经把仕途看成畏途,不感兴趣了,因而,没接受。

公元675年,王勃去交趾(现在的北越南)探望自己的父亲王福畴。这篇骈文《滕王阁序》,就是王勃在路途江西南昌游览,有感而发的。

此时的王勃心境已经很平静了,对世态人情,官场之事看得很淡了。当他看到东方的太阳升起,西方的落日的光泽,散落在桑榆树端时,心情格外激动,说出了“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句话。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是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表达了作者一种新的生活态度,把珍惜未来的岁月时光,放在了首位。作者是在讲,过去就让它过去吧,年少的时光已经逝去,但是,要珍惜未来的岁月,这样做,为时还不算晚!

这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思想高度和精神境界。没有透骨酸心的切身体会,是说不出这番话的

王勃,在仕途路上曲曲折折。从实践中,他感悟出了仕途之路不好走。尤其是自己才气缠身,傲气十足,为人处世随心所欲,孤傲而不稳,结果,在仕途路上差点儿连命搭上!因而,他得出结论,仕途是一条畏途,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去走的。为此,王勃拿孟尝和阮籍举例,阮籍是汉代官员。他品行端庄,高风亮节,忠君爱民,是有志之士,结果空有雄心壮志,报国之心,朝廷并没理睬他;而阮籍是狂放不羁的文人,他在仕途上坎坷不断,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哭着徘徊在仕途路上。王勃认为,自己也是文人,怎么能效仿阮籍在无路可走时便痛苦而彷徨呢?

综上所述,“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思想境界的高度是珍惜人生在世,要站在忘记过去,展望未来的人生高度。人活着,不是为了过去,而是要珍惜现在。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桑榆非晚”的心态,绝不能有悲观失望、妄自菲薄、意志消沉、自暴自弃的心理活动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句话的境界到底有多高?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出自哪里?何意思呀?

隅,本来是拐角、角落,那么“东隅”就是指东方的角落,在此句中是指“日出处”,喻指人生的早年。

桑、榆,都是落叶乔木,在此句中是代指“日暮”,即日落西山的时候,比喻成人生的晚年。

所以,综合一下,“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的意思是:早年的时光已经过去了,若能珍惜以后的岁月,也为时不晚。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既然有如此言,那“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之人生境界有多高呢?

曾记得《后汉书.冯异传》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其意自见:那就是说我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却在另一方面成功了。

虽然,此句意类同于“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之境界。但“东隅已逝”,是一个明确的过去,包括可能的失败、可能的平庸,然“桑榆非晚”确比“收之桑榆”来的振奋人心、雄心勃发。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说明已“失之东隅”了,倘若能再继续发奋图强的活,“收之桑榆”也还不晚。

人生境界之高,不随于知识程度的高低,而是体现在其个人道德水准和雄心壮志上。唐.刘禹锡在《酬乐天咏老见示》里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就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高度!

总之,诘问“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句话,无论失去了,还是得到了,人生都必须有个高姿态。失去了“亡羊补牢,未为迟矣”;得到了“胜不骄,败不馁”,继续努力前行!

(图片来源网络,违规即删)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句话的境界到底有多高?

这句话本意指此处此时失去的,彼时彼地得到回报也不算晚。这个问题答案是:首先是所谓的"境界",分法不一。大多数人认可三分法:一是生存境界,指维持生命延续的状态,也指生理物养阶段。如尙未走出贫困的人;二是生活境界,指大半物养,少部分心养境界,也指心理健康阶段,如大部分玩头条的人;三是人生价值境界,指不受物养的控制,全力追求人生价值境界。也叫至圣阶段,如那些忘我奉献的人。现实生活中三种境界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是混合在一起,主要是看那部分投入更多些。

其次是这句话的核心是指面对得失的心态。选择这句话的人,其表明的字面态度是为了长远利益,可以牺牲短期利益。至少说明其人是位具有战略眼光,格局宏大的人。但是其境界的界定,最终还是取决于他所针对的对象。

最后是如果他服务的对象是国家与人民的根本利益,那就是高尚的人,是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人生境界至善至美!如果是为了个人或者家族的利益,那也是位非常优秀的民营企业家。这两方面的实例不少,身边就有。

就像这样的打工人,您觉得适用于那种境界呢?可以讨论。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句话的境界到底有多高?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出自初唐时期的天才少年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君子安贫,达人知乐”;

......

这些经典语句都是出自《滕王阁序》。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是什么意思呢?

《后汉书·冯异传》有句话,我们现在也常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东隅”:指东方,太阳都是从东边升起,所以这里是指代早晨的时光;

(古人认为太阳由三足金乌从东边的扶桑树上拉上天空。)

“桑榆”:桑树、榆树,《淮南子》上说:“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

也就是说,太阳的余辉照在桑树、榆树的树梢上,一般指代落日余光,常来形容晚年时光。

在这两句话前面,还有两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接着这两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意思是:

北海虽然很遥远,但是可以乘着扶摇而上的飓风到达;造成的时光虽然已经过去了,但是傍晚的时光不能错过,这时能应该心怀梦想,努力一番也不算晚。

哲理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就是用一天中的两个时间段来比喻人生。

也许我们在年少时,在壮年时,因为种种原因而错过了一些,比如理想梦想的追寻。

但是如果只是空悲切,感时伤怀,感叹时光流逝,在痛苦中追忆重拾青春的流韵,那就连此时此刻美丽的黄昏也错过了。

不如珍惜有限的光阴,实施具体可行的有效计划,做出一些更符合自己心愿的、满足自己志趣的、过去想做而没有时间条件做的事情。

刘禹锡在回复白居易的一首诗中写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不要说什么黄昏将至,你看那黄昏时的晚霞仍然是光芒万丈,异彩飞扬。

不要觉得自己年龄大了,其实还有很多发挥自己热量,展现自己才华,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时光呢。

人到暮年,还是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所追求。

有很多事都是在年轻有心无力,为了一家老小忙忙碌碌,也许年轻时想画画,也许年轻时爱跳舞,那现在不正是好时光嘛。

时间、经济相对而言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慢慢拾回往日的兴趣,一点点从头做起,为时不晚!

国外有为“摩西奶奶”,70岁开始学画画,90岁开始办画展,因为没有被年龄束缚,她做到了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其实,不管是不是具体的做什么事情,哪怕是保养身体,修身养性,何尝不是另一种进取。

最怕的是“空悲切”,只是缅怀过去,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冤枉,那就真的辜负了这大好时光!

-----------END-----------

我是简秋,感谢您的阅读!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句话的境界到底有多高?

这是壮志未酬的中老人的座佑铭,用来形容前半生年华虚度,愈老愈要奋发图强的心境。其境界之高,可与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媲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