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庆嫂的历史原型是谁?有何依据?

我想很多人都看过戏剧《沙家浜》,并对剧中人物印象深刻,特别是在《智斗》这场戏中,阿庆嫂这个人物特点展现的非常鲜明,她以开茶馆作身份掩护,与敌人斗智斗勇,安全转移伤员。

剧中的阿庆嫂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其人呢?也就是说阿庆嫂这个人物有没有原型?

其实,自阿庆嫂这个角色出来后,关于她的原型有没有?是谁?就一直有争论,最终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统一的权威说法,而且众说纷纭,据说有八个女英雄都有可能是。下面就来分析几位最接近阿庆嫂原型的:

1、朱凡烈士

朱凡烈士,原名叫陆慧卿。她被人们称为“江南的赵一曼”,是一位抗日女英雄,牺牲时仅23岁。

朱凡,祖籍浙江宁波,后迁居上海。1938年,朱凡参加了“雪影社”,做救亡工作。她改名为朱凡,朱,红色,代表革命,凡,平凡。她自己要做红色队伍里的平凡一员。

朱凡参加了江南抗日义勇军,到苏常太抗日民主游击区工作。不久,她就入了党,后来调至苏州任中共横沔区委书记。

1941年5月,朱凡侄辛莫区区委书记兼任横泾区区委书记。这里日伪军经常出没,一次,日伪大规模清乡。朱凡在坚持反清乡斗争中,被日军抓住。

鬼子对她进行严刑逼供,朱凡一字不说,鬼子用军刀把朱凡胸前的肉一片一片割下来,最后,将她的双腿绑在两艘汽艇上,活活撕开,朱凡壮烈牺牲。

朱凡牺牲后,沙家浜男女老幼一起在昆山湖里找了三天三夜,可是但还是没有找到她的遗体。

另,朱凡也确实与《沙家浜》中人物胡传魁的原型胡肇汉斗争过。这也是人们认为她就是阿庆嫂原型的证据之一。

2、“绝版阿庆嫂”范惠琴

范惠琴,1911年生,沙家浜镇龚浜村人,1939年参加抗日斗争,曾担任乡妇女抗日救国会会长,区妇抗会委员。

2003年11月2日,93岁高龄的范惠琴老人,离开了人世,她也是被人们称为“阿庆嫂”八位原型人物之一。沙家浜镇的村民称,由于范惠琴老人是当年八位女英雄中去世最晚的,她也被人们称为“绝版阿庆嫂”。

范惠琴生前居住的沙家浜镇泗泾村又名龚家浜,就曾经是新四军袭扰日伪军和转移休整的活动中心。抗战初期,中共派来了李正廉、周朗两位抗日志士,住在范惠琴家里,以教书办夜校为掩护,开展抗日活动。年轻的范惠琴也走上了革命道路。她的家也成了新四军的联络站。

范惠琴工作很积极,来了,她带头为新四军伤病员缝补洗衣;部队一来,她就带领妇女进行慰问,做军鞋等。

在抗战中,范惠琴接待和掩护过的新四军首长和伤病员很多人。一次,范惠琴和另一妇女干部金阿秀被日军抓住,惨遭毒打,范惠琴三次昏死过去,可她始终没说出一个字。

范惠琴一生淡泊名利,从不向外人提起这段往事。直到临终前,她还是一直眷恋着她曾经战斗过、生活过的那片芦苇荡。

3、陈二妹

陈二妹,1911年一出生,在襁褓之中被父母遗弃路边,被杜桥村一苏姓农户抚养,起名苏兴兴。长大后婚嫁给董浜镇涵芬阁茶肆店员陈关林,改名为陈二妹。

陈二妹与《沙家浜》中的阿庆嫂的经历非常相似,阿庆嫂是开茶馆的,陈关林烈士的妻子陈二妹也是开茶馆的。

陈二妹在董浜镇上的涵芬阁茶馆边是一个在当时很重要的交通联络站,茶馆老板陈关林是本地人,他与陈二妹一起,以茶楼为联络点,接待南来北往的抗日党、政、军领导同志,接送机密情报,成为中共地下党的一个联络站。陈二妹也全力协助丈夫做好接待、茶水供应、食宿安排、站岗放哨,特别是妇女同志的生活照料等很多革命的工作。1941年,陈关林被捕,同年被日寇杀害。陈二妹直到1997年去世,终年83岁。

4、双枪女侠黄八妹

有人说阿庆嫂的原型是国军抗日女英雄双枪女侠黄八妹。

黄八妹,1906年出生于上海金山,她眉毛浓黑,成八字,就起名八妹;她做过童养媳,在金山、浙江平湖当过土匪。1933年在政府清剿中被捕;后以“查无实据”保释,因被捕时她手握双枪,被上海《申报》做过报道,才有了双枪女侠的称号。

黄八妹1934年在奉贤南桥镇经营茶店谋生,全国抗战爆发后,她毅然关店;在金山地区拉起一支抗日队伍;人数最多时有三千余人。

黄八妹,在抗战期为收集情报,就开设了海风旅馆,由于汉奸告发,被日军发现,黄八妹乔装女佣,击毙日军警备队长冈村以下四名军官后逃脱。在1940年一次战斗中,黄八妹率领的游击队活捉了日寇驻乍浦守备队长米山。1982年黄八妹在台北去世。

以上四位女英雄都有可能是阿庆嫂的原型,当然,也有不少人说还有干桂宝、陆钰等女英雄。那到底是哪一位才是呢?

我想,哪一位也不是,哪一位又都是。阿庆嫂不是哪一个具体的人物,她是集多个女英雄的经历和事迹于一身的代表。

其实,《沙家浜》是根据沪剧《芦荡火种》改编的,而《芦荡火种》又是根据军旅作家崔左夫的《血染的姓名——三十六个伤病员的斗争纪实》而来的。

追根溯源,我们知道了阿庆嫂这个英雄人物不是哪一个人的,她是无数鲜活的抗战女英雄的化身,让我们永远记住她们,记住阿庆嫂。

图片来自网络

阿庆嫂的历史原型是谁?有何依据?

由舞台剧《芦荡火种》改编后搬上银幕的京剧《沙家浜》一经上映便家喻户晓,影片反映在抗日战争期间、江南阳澄湖一带,我新四军和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对敌武装斗争。沙家浜群众保护新四军18名伤病员安全转移之后,指导员郭建光带领痊愈归队的新四军战士配合主力回到沙家浜活捉鬼子头目黑田和刁德一、胡传魁。该片女主人公阿庆嫂对敌斗争机智果敢,其中著名唱段《智斗》至今流传,人人都会哼上几句。片中的春来茶馆老板娘,党的地下联络员阿庆嫂“沉着机智有胆量”。这个在刁德一眼里“不寻常’的女人在历史上也有原型。曾经有记者于2013年对‘十八棵青松’原型的新四军老战士吴志勤进行采访了解,据他介绍掩护新四军伤病员的春来茶馆老板娘阿庆嫂、沙奶奶是常熟地下党和革命群众的代表。是千千万万投身抗战的妇女的化身。《沙家浜》反映的真实故事发生在1939年9月,由新四军六团和当地抗日组织改编的‘江南抗日义勇军’转战锡虞地区。他们在江阴地区遭到敌人袭击,新四军官兵多人伤亡,主力撤后,伤病员留在常熟阳澄湖一带养伤。阿庆嫂是糅合了三位当地的党组织成员,她们是时任沙家浜区委书记的朱凡、地下交通站开茶馆的陈关林烈士妻子陈二妹、常熟时任妇女抗日救国会会长范惠琴。朱凡

毕业于复旦大学。1938年参加救亡运动,后来加入江南抗日义勇军,被党组织派到沙家浜地区任区委书记,当时,胡肇汉(胡传魁)依仗率兵在沙家浜地区抢劫、骚扰百姓,朱凡屡次与其斗智斗勇。1941年,日军在沙家浜地区进行‘清乡’,朱凡负责反‘清乡’活动,途中遭遇日军。为掩护群众,朱凡被捕后壮烈牺牲,年仅三十岁。

陈二妹

在苏常太抗日根据地董浜镇上的涵芬阁茶楼是我党地下交通员陈关林开办的。茶楼就是我地下联络站,负责接待抗日志士。陈关林、陈二妹夫妻俩为新四军接头联络、传递情报、做了许多革命工作。1941年7月陈关林被日寇逮捕,不幸牺牲,当时只有28岁的陈二妹,带着7岁的儿子,继续为党工作,为新四军伤员到苏州、上海购买急需的药品、生活用品,为伤员洗衣做饭,解放后当选常熟人大代表。1997年陈二妹去世,享年83岁。

范惠琴

沙家浜人,1939年入党,掩护慰问新四军指战员,发动妇女做军鞋,护理伤病员。发行《大众报》,传递情报。1940年当选妇女抗日协会执行委员,由于叛徒出卖,范惠琴二次被日寇抓去,受尽酷刑,仍严守党的秘密。解放战争期间,也积极协助武工队工作,直到全国的解放。2003年93岁的‘绝版阿庆嫂’,平静地离开了我们。

解放后,常熟市建立了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虽然戏剧人物不能与原型一一对照,但是当年坚持在沙家浜与日伪顽强斗争的新四军及为掩护新四军的沙家浜群众及组织,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雲绯文学号:芳绯文学欢迎点赞和评论

阿庆嫂的历史原型是谁?有何依据?

阿庆嫂的真实原型是国军抗日女英雄双枪女侠黄八妹。黄八妹(抗战期间曾改名为黄百器)。1906年出生于上海金山;家境贫境,因为眉毛浓黑,略成八字,起名八妹;曾做童养媳,迫于生计在金山、浙江平湖当上土匪。1933年在政府清剿中,黄八妹被捕;不久以“查无实据”保释,但因被捕时,手持双枪被上海《申报》报道;得到了双枪女侠的美名。

阿庆嫂的真实原型黄八妹1934年在奉贤南桥镇经营茶店谋生,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她毅然关店;在上海当水警的干姐夫帮助下,在金山地区拉起一支抗日队伍;最多时曾发展到三千余人。《沙家浜》阿庆嫂虽然在常熟沙家浜镇,是新四军。但黄八妹的事迹最接近阿庆嫂,而且黄八妹与新四军关系良好;也未参加国共内战。

阿庆嫂的真实原型黄八妹为便于收集情报,在抗日战争期间开设海风旅馆,后来被汉奸告发,被平湖城日军发现,在搜捕中黄八妹乔装成女佣,击毙日军警备队长冈村以下四名军官后成功逃脱。1940年在一次战斗中,黄八妹率领游击队活捉日寇驻乍浦守备队长米山。1982年黄八妹在台北去世。谢谢请关注萨瑞娜绿城播报。

阿庆嫂的历史原型是谁?有何依据?

我29年前采写的《寻找英雄》中的陈二妹老人家

阿庆嫂的历史原型是谁?有何依据?

《沙家浜》作为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可以称得上家喻户晓,它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指挥员的智慧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鱼水情,又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爱国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代表唱段《智斗》,更是被人们广泛称赞。

图|《沙家浜》革命现代京剧

而在《沙家浜》中,阿庆嫂绝对是塑造的最为经典的角色,她为了掩护新四军伤员,在与国民党反动派代表刁德一巧妙周旋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敢无畏、足智多谋让人印象深刻。

在现如今,人们经常把聪明伶俐、有勇有谋的时代女强人比喻成阿庆嫂,那么阿庆嫂在历史中是否真正存在?阿庆嫂的原型又是谁呢?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从《沙家浜》中开始寻找答案。

《沙家浜》中所讲的故事发生在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当时郭建光等18名新四军伤员留在阳澄湖畔的沙家浜养伤,而日军为了找到这批伤员,就对沙家浜地区展开了疯狂的大扫荡。

图|阿庆嫂(剧照)

春来茶馆老板娘阿庆嫂为了保护新四军伤员,沉着冷静地与敌人展开了周旋,巧妙地掩护了新四军伤员转移,而新四军战士经过几个月的疗养后终于痊愈,随后在当地百姓的配合下,终将盘踞在沙家浜的日伪武装尽数消灭。

《沙家浜》是根据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而来的,这个故事发生在苏南阳澄湖畔,但其具体发生在哪里,却一直存在争议,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人们才终于确定故事发生在常熟芦荡乡的沙家浜镇。

在《沙家浜》中明确交代过,阿庆嫂是春来茶馆的老板娘,可在现实中的沙家浜镇中,却并没有春来茶馆的踪迹,不过在沙家浜镇,有两座名字与春来茶馆非常贴近的茶馆,分别是“东来茶馆”和“春海茶馆”。

图|沙家浜风景

巧合的是,这两座茶馆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曾是新四军的联络点,这样一来,它们与剧中阿庆嫂所开的春来客栈就更像了,不过人们却始终无法确定,在这两座茶馆中是否真的有一座就是春来茶馆的原型。

既然无法从春来茶馆这里确定阿庆嫂的原型,那我们不妨换个思路,从《沙家浜》的起源来追溯阿庆嫂这个角色原型。

《芦荡火种》、《沙家浜》中的故事,主要来源于两篇革命先烈的回忆录,一篇军旅作家崔左夫所写的《血染着的姓名》,另一篇则是刘飞将军所写的《火种》。

图|《沙家浜》京剧中的军民鱼水情

在这两片回忆录中,着重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于伤员无微不至的照顾,而《沙家浜》正是以这段素材为文本,经过文艺加工后得来的。

在崔左夫所写的《血染着的姓名》中,提到了东来茶馆的老板名为胡广兴,《芦荡火种》的编剧,就将胡广兴中的“兴”字提取出来,将《芦荡火种》里的客栈老板命名为“阿兴”。

后来,编剧觉得剧中的男性角色过多,于是就将茶馆老板从“阿兴”改成了老板娘“阿兴嫂”,又为了更加便于演唱,再次将“阿兴嫂”改成了“阿庆嫂”,就这样,春来茶馆的老板娘“阿庆嫂”诞生了。

图|《沙家浜》中的阿庆嫂智斗刁德一

因此,“阿庆嫂”唯一的真正原型只有开设东来茶馆的胡广兴,人们之所以一直没有找到阿庆嫂原型,就是因为他是男性,所以才会将其忽略掉。

不过阿庆嫂虽然原型是男性,但在刻画这个角色时,却结合了多位抗战女英雄的事迹,她所代表的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抗战女性,是这些拥有崇高精神女性的化身,下面小编就列举几位被称为阿庆嫂的女英雄:

第一位、范慧琴

范慧琴于1911年出生在沙家浜镇龚浜村一户贫苦家庭中,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担任过当地妇女抗日救国会的会长,并将自己的家作为抗日据点,来开展抗日活动,是一位让人尊敬的抗日女英雄。

图|抗日战争时期被用作联络点和医院的民房

根据当地一位老人回忆,当年范慧琴刚生下孩子时,正好遇见一名被日寇追逐的新四军通信员,范慧琴为了保护这名战士,在鬼子盘问时就称他是自己的丈夫。

可她没想到丈夫正好从地里回家,面对日寇的质问,范慧琴只能为大家舍小家,跟鬼子说不认识自己的丈夫,眼看着丈夫被日寇带走。

范慧琴为抗日战争贡献了自己的所有,曾经帮助新四军转移了无数伤员,她是沙家浜镇最著名的女英雄之一,因为她和剧中阿庆嫂来自一处,又都曾掩护过新四军伤员转移,所以人们就将她称为阿庆嫂,来表达自己的敬意。

图|阿庆嫂与范慧琴

第二位、朱凡

朱凡原名陆慧卿,1919年出生于浙江宁波,后来跟随父母来到上海居住,从初中时代起,陆慧卿就开始参加革命运动,在她19岁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朱凡”,寓意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平凡一员。

在她20岁时,参加了江南抗日义勇军,正式开展抗日工作,在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被任命为中共辛莫区委书记,在此期间,她带领当地革命群众与日军周旋,协助游击队打击日寇,多次参加了对日作战。

图|朱凡烈士

在朱凡22岁时,她在与革命同志开会时,被同伴出卖,落入日寇之手,但不管日寇如何严刑逼供,也没从她嘴里得到任何想要的消息,后来日寇见她宁死不说,就将她衣服撕碎,用刀将她胸前的肉一片片的割下来,其残忍程度令人发指。

但即使如此残酷的刑罚,朱凡也不曾向日寇透露任何消息,最后日寇被她彻底激怒,将她捆在汽艇上活活拖死,朱凡就这样壮烈牺牲。

这位“铁血女英雄”用自己的死,来保护了更多的革命群众,后来人们将朱凡的事迹和她的遗物放置在沙家浜的革命历史纪念馆内,用以此警示后人,勿忘国耻。同时人们认为阿庆嫂的一部分角色原型,正是来自朱凡的事迹。

图|陈放在革命纪念馆里的朱凡女烈士遗物

第三位、陈二妹

陈二妹于1911年出生,原名苏兴兴,在嫁给开设茶馆的陈关林为妻后改名陈二妹,在抗日战争时期,夫妻两人开设的茶馆是新四军的重要联络点。

夫妻两人在茶馆中,进行了照料伤员、接送机密情报、转移重要人员等诸多革命工作,为当地的抗日战争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因为她与阿庆嫂一样是开茶馆的,所以同样将她认为是阿庆嫂的原型。

除了以上三位女英雄外,还有很多同样被冠以阿庆嫂名号的革命女英雄、女烈士,阿庆嫂的原型虽然是一个男性,但《沙家浜》中的阿庆嫂从来不是特指某个人,而是所有革命女先烈的化身,代表着她们让人敬佩的革命精神。

阿庆嫂的历史原型是谁?有何依据?

《沙家浜》是根据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而来的,这个故事发生在苏南阳澄湖畔,但其具体发生在哪里,却一直存在争议,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人们才终于确定故事发生在常熟芦荡乡的沙家浜镇。

在《沙家浜》中明确交代过,阿庆嫂是春来茶馆的老板娘,可在现实中的沙家浜镇中,却并没有春来茶馆的踪迹,不过在沙家浜镇,有两座名字与春来茶馆非常贴近的茶馆,分别是“东来茶馆”和“春海茶馆”。

巧合的是,这两座茶馆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曾是新四军的联络点,这样一来,它们与剧中阿庆嫂所开的春来客栈就更像了,不过人们却始终无法确定,在这两座茶馆中是否真的有一座就是春来茶馆的原型。

既然无法从春来茶馆这里确定阿庆嫂的原型,那我们不妨换个思路,从《沙家浜》的起源来追溯阿庆嫂这个角色原型。

《芦荡火种》、《沙家浜》中的故事,主要来源于两篇革命先烈的回忆录,一篇军旅作家崔左夫所写的《血染着的姓名》,另一篇则是刘飞将军所写的《火种》。

在这两片回忆录中,着重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于伤员无微不至的照顾,而《沙家浜》正是以这段素材为文本,经过文艺加工后得来的。在崔左夫所写的《血染着的姓名》中,提到了东来茶馆的老板名为胡广兴,《芦荡火种》的编剧,就将胡广兴中的“兴”字提取出来,将《芦荡火种》里的客栈老板命名为“阿兴”。后来,编剧觉得剧中的男性角色过多,于是就将茶馆老板从“阿兴”改成了老板娘“阿兴嫂”,又为了更加便于演唱,再次将“阿兴嫂”改成了“阿庆嫂”,就这样,春来茶馆的老板娘“阿庆嫂”诞生了。

因此,“阿庆嫂”唯一的真正原型只有开设东来茶馆的胡广兴,人们之所以一直没有找到阿庆嫂原型,就是因为他是男性,所以才会将其忽略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