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飞黄腾达”的“飞黄”指什么?
“飞黄腾达”是一个汉语成语,它主要是用来比喻一个人的官职、地位上升的很快。
“飞黄腾达”出自我国唐代文学大家韩愈《符读书城南》诗:“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
元·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三折:“李春郎飞黄腾达,赖长者恩荣德化。”
对这个成语,大家都比较熟悉,也会使用。但不少人对成语中的“飞黄”二字不甚理解。那么“飞黄”指的是什么意思呢?
一、什么是飞黄?
传说“飞黄”源于远古时期,是传说中的一种野兽,形状和马长的一样,叫“乘黄”,由于它会飞,又被人们叫“飞黄”。
1、我们可以从《山海经》记载 中看到:“白民之国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
2、在春秋军事家管仲的一篇散文《管子·小匡》中也曾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
3、西汉时,由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的一部论文集《淮南子·览冥训》有较详细的介绍 :“青龙进驾,飞黄伏皁。”
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对飞黄有了一定的印象,就是飞黄长相很象狐狸,它背上长着角,传说谁有幸能骑上飞黄这种神马,谁就能活到到2000岁。
在传说中,黄帝上天就是坐着飞黄,所以“飞黄腾达”以前是“飞黄腾踏”,“腾踏”,指的就是神马腾空急驰向前。所以我们从“飞黄腾踏”就可以看出来,飞黄应该是一种可以腾空奔跑的动物。
二、飞黄腾达的小故事
关于飞黄腾达这个成语,历史上有不少传说和故事。
1、韩愈的《符读书城南》就是一篇著名的“戒子诗”,它表达的是韩愈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
韩愈的儿子小的时候十分顽劣,不爱学习,一看书就想睡。为了教育儿子,韩愈就写下了这首诗《符读书城南》。目的就是勉励儿子要努力读书,将来才可以飞黄腾达。
在韩愈教导下,他的儿子拜入当时散文家樊宗师门下刻苦学习,考中进士,曾一度官至检校礼部户部郎中。
2、我国明代著名大臣,文学家解缙少年时,十分聪慧,有一年,父亲送他参加乡试。当时解缙年龄小,由于路途远,父亲怕他累着,到时考不好。就让解缙骑在自己的脖子上进入考场。
这时一位县令考官,看到解缙骑坐在父亲的头上,大为恼火,认为这考生不知道孝道,不仅不孝敬父亲,而骑在父亲的头上,更是大不孝。
县令考官大怒,就说出“子将父做马”这一句话来。不巧,这句话还被解缙听到了,他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就连忙接道:“父望子成龙”。
后来,这两句十分对仗的句子,就演变成为千古绝句。解缙后来也争气,飞黄腾达,官至内阁首辅。
图片来自网络
成语“飞黄腾达”的“飞黄”指什么?
“飞黄”,乃传说中的神马。《淮南子.览冥》载:“青龙进驾,飞黄伏皁
。”注:“飞黄,乘黄也,出西方,状如狐,背上有角,寿千岁。”
“飞黄腾达”,原系飞黄腾踏。亦神马飞驰。飞黄即神马名。
唐.韩愈《昌黎集》六.《符读书城南》有:“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句。
后飞黄腾踏,作飞黄腾达。以喻人骤然得志,官位升迁之快。
如《警世通言》十七.《钝秀才一朝交泰》有:“里中那些富家儿郎,一来为他是黌门的贵公子,二来道他经解之才,早晚飞黄腾达,无不争先奉承。”之述。
成语“飞黄腾达”的“飞黄”指什么?
ABC💢💢飞黄腾达?
原创写作,
飞黄腾达,是指什么?
飞黄腾达,加官进爵,
飞黄腾达,一步登天,
辉煌腾达,步步高升,
飞黄腾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光宗耀祖,依锦荣耀,
男人应该有飞黄腾达思想,
男人志在四方应该飞黄腾达,
男人事业有成,飞黄腾达,
飞黄腾达,官场显通,连升三级,官运亨通,
少年得志,飞黄腾达,
飞黄腾达,唯我独尊,
辉煌腾达,步步高升,
少年得志,飞黄腾达,
辉煌腾达,万人瞻仰,
辉煌腾达,封妻荫子,
辉煌腾达,事业有成,
辉煌腾达,万马奔腾,
辉煌腾达,美丽娇妻,
子女成群,飞辉煌腾达,
男人应该志在四方,辉煌腾达,
辉煌腾达,万事如意万事兴,
辉煌腾达,子孙满堂万事兴,
飞黄腾达,美女如云娇妻贤惠,
自古英雄出少年,万马奔腾,
男人应该志在四方,飞黄腾达,
21.06.24日写作,
成语“飞黄腾达”的“飞黄”指什么?
之前的文章曾经说过,成语与四字词语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其文化。
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或者典故,而且往往还能引申出其他意思,比如杯水车薪、叶公好龙等等。本身就是一个故事,后来引申出其他意思,至今我们还在使用。说白了,就是成语有来历,有内涵
而四字词语就是普通的词语,或许只是简单的组合,没有任何故事,比如波浪滔天,雷声滚滚等等。看起来像成语,但并不是成语,因为没有来历和内涵。
这一点,是成语和四字词语最大的区别,所以别搞混淆了。了解这一点,我们再来说说“飞黄腾达”。
我们知道,一个人突然发财了或者升官了,众人都会夸一句“飞黄腾达”。飞黄腾达,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发迹,这个词属于成语。
从字面上来看,腾达可以理解为“腾飞到达”,但“飞黄”又是什么呢?
“飞黄”是一种神兽、瑞兽,早在西汉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览冥训》中,就已经出现了“飞黄”,即“青龙进驾,飞黄伏皁。”这里是说,黄帝时期,天下太平,祥瑞齐降,所以出现了许多瑞兽,有青龙、麒麟、凤凰等。
青龙、麒麟、凤凰都是上古瑞兽,飞黄能与它们并称,自然也是瑞兽。不过飞黄到底什么样?汉代人高诱在注解时,说到“飞黄,乘黄也,出西方,状如狐,背上有角,寿千岁。”高诱这么解释,并不是凭空猜测,而是根据《山海经》而来。
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郭璞 注:“即飞黄也。”——《山海经·海外西经》
不管寿几千岁,都可以证明,“飞黄”是一种(样貌)类似狐狸的神兽,后人多理解为一种神马。比如唐代张说在赞美李隆基所训练的舞马时,就是用飞黄来比喻,“不因兹白人间有,定是飞黄天上来”,可见古人把“飞黄”理解为天马。
不惟张说,包括《晋书》《隋书》唐诗等资料中,都是把“飞黄”理解为天马。他们还常常用“飞黄”来为骏马命名,甚至一些官职也用飞黄。
唐代以后,皇帝仪仗队中还有“飞黄旗”,元代飞黄旗上的飞黄就是带有双翼的天马,而且马身是黄色,脚下带有火焰,仿佛踏着风火轮一般。
解释完“飞黄”,再看看这个成语。实际上,“飞黄腾达”最早出现在元人所写的杂剧中。
李春郎飞黄腾达,赖长者恩荣德化。——无名氏《刘弘嫁婢》
元明以后,飞黄腾达这个词语开始普及,直到今天,我们还是会说起。
然而,前面说过,成语都有故事,这个飞黄腾达却没有,因为严格意义来说,它并不是成语,除非说它是从“飞黄腾踏”演变而来。
而“飞黄腾踏”才有故事,故事源自于韩愈所写的寓言诗《符读书城南》,这首诗很长,节选如下。
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
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
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
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
故事大概意思是说:两家各有一个孩子,生下来时都差不多,但是后来差距就大了。十二三岁还只是头发不一样,二十岁就一个清沟一个污渠了。到了三十岁,那就是一龙一猪,龙飞天去了,根本看不上地上那个蟾蜍。
这首诗主要是劝人们要勤于学习,学习的人会成为龙,飞黄腾踏;不学习的人就会变猪变蟾蜍,赖在淤泥中出不来。
这里说到的就是“飞黄腾踏”,其实韩愈之所以这么说是有道理的。
“飞黄”既然是天马,那就还属于马,马飞奔时是什么样的呢?要么就是前蹄腾空,后蹄踏地;要么就是前蹄踏地,后蹄腾空。所以用“腾踏”来形容马飞奔,引申出跑得快之意。
所以,用“腾踏”来表示人发财升官最合适不过,而“腾达”则表现不出来。这一点,清代人就已经发现了。
飞黄,马名。昌黎诗“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俗或误作腾达,且昧飞黄之义,故详之。——清代胡鸣玉《订伪集录》
所以说,“飞黄腾达”并不是最准确的说法,该用“飞黄腾踏”。
其实,虽然只是“达”与“踏”一字之别,但是意思其实差距很大。
所谓“达”,是指到达,它有一个目的地,表示快速到达某个地方或者完成某个目标,然后就止住了。所以,“腾达”就是腾飞到达。
而“踏”则仅仅是指踩着,“腾踏”则是说踏地腾飞,其没有止境,表示一个过程持续进行。
大家想一想,无论是祝福别人,还是祝福自己,是希望腾到一处就停止了呢,还是希望一直腾飞呢?我想答案肯定都是“一直腾飞”。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也应该是“飞黄腾踏”。
成语“飞黄腾达”的“飞黄”指什么?
黄,甲骨文字形是一个蝗虫的样子,实指东亚飞蝗。
这种昆虫在干旱的时候,会大规模迁徙,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形成蝗灾。
飞蝗离开地面之时,是腾空而起。因此,用飞黄腾达来形容。
成语“飞黄腾达”的“飞黄”指什么?
飞黄:亦名“乘黄”。传说中的神马名。腾达:本作“腾踏”。上升高跳的样子。飞黄腾达,多比喻得意于宦途。
青龙进驾,飞黄伏皂。——《淮南子·览冥训》
飞黄腾达去,不能顾蟾蜍。——韩愈《符读书城南》
飞黄的解释:(1)、传说中的神马名。又名乘黄。《淮南子·览冥训》:“青龙进驾,飞黄伏皁。”高诱注:“飞黄,乘黄也,出西方,状如狐,背上有角,寿千岁。”唐张说《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不因兹白人间有,定是飞黄天上来。”
(2)、指古代勇士飞廉与中黄伯。《文选·张协<七命>》:“於是飞黄奋鋭,賁石逞技。”李周翰注:“飞,飞廉;黄,中黄。”
乘黄的解释(1)、传说中的异兽名。《山海经·海外西经》:“﹝白氏之国﹞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郭璞注:“即飞黄也。”
(2)、传说中的神马名。《管子·小匡》:“地出乘黄。”尹知章注:“乘黄,神马也。”后用以指御马。《资治通鉴·齐明帝永泰元年》:“﹝李彪﹞坐舆禁省,私取官材,輒驾乘黄,无所惮慑。”胡三省注:“乘黄,御马也。”
(3)、泛指良马。明何孟春《馀冬序录摘抄》卷五:“番饶马而无茶,故中国得以摘山之利易彼乘黄。”
四匹黄色的马。《诗·郑风·大叔于田》:“叔于田,乘乘黄。”毛传:“四马皆黄。”《礼记·杂记上》:“陈乘黄大路於中庭。”孔颖达疏:“陈四黄之马於大路之西。”
飞黄腾踏的解释形容马的飞驰。后多比喻官职地位升得很快。
唐韩愈《符读书城南》诗:“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
元陈赓《武善夫桃源图》诗:“飞黄腾踏有天倪,紫电转盼天山低。”亦作“飞黄腾达”。
元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三折:“李春郎飞黄腾达,赖长者恩荣德化。”
《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只这苏州城内有无数高才饱学,朝吟暮咏,受尽了灯窗之苦,尚不能勾飞黄腾达。”
叶圣陶《倪焕之》二:“那时还行着科举,出身寒素,不多时便飞黄腾达的,城里就有好几个。”亦省作“飞黄”。
明邵璨《香囊记·起程》:“及早飞黄千里,扬姓字耀门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司文郎》:“贱名已録,所未投到者,欲一见飞黄之快耳。”
冯德英《苦菜花》第四章:“功成之日,飞黄之时,幸勿遗我碌碌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