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虞美人·听雨》这首词?
《虞美人·听雨》是我国宋朝词人蒋捷的一首词,蒋捷生是宋度宗成淳十年(1274)的进士,但随后几年宋朝就灭亡了。可以说他的一生是在战乱年代中颠沛流离、忧患一生。而这首词正是他余生的自述。
一、原作
《虞美人·听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二、词的大意:
记得年少的时候,到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而现在人到中年,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着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我现在,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多幺无情啊,还是让台阶前那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三、作品分析
作品中描绘了作者经历的两个听雨的场景的一种回忆。少年时,红烛昏罗帐,其中“昏”一词就表现了一种迷离、隐约的氛围,像是在回忆。断雁叫西风更是包含着浓郁的个人忧伤色彩。在最后的僧庐听雨中,则是一种写实的描绘。“而今”说明了作者目前的现状,这种描绘有一种一下子把他的回忆拉回现实的感受,进一步增加了作者对岁月沧桑的感悟!
作者从少年时的不识愁是什么滋味;中年时,颠沛流离的生活悲惨沧桑;到老年时:战乱后的悲欢离合,更是难以说清,静静听那窗前的秋雨,任它滴滴答答一直到天明。
四、作品赏析
《虞美人·听雨》,是蒋捷一生的从快乐到悲伤的真实写照。他曾为进士,有几年官宦愉快的生活。但随着宋朝的灭亡。他的后半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一生中三个场景,三种心情,使人顿生同情。
这虽然是一首小令,却写出作者从少年、壮年到晚年的不同感受。作品以“听雨”为媒介,将词人甘几十年的时间和空间交叉在一起。从少年追欢的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展现的只是少年的场景,放荡不羁,不识愁滋味。那时的听雨是在一个浪漫的地方,无忧无虑的,心中还有着豪情与壮志。只是这年少时的好时光太短暂,让作者不由发出弹指一挥间的感叹。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中年时,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干事创业的时期。这时他作为一个客人在舟中听雨,船外是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一失群孤飞的大雁,是作者自己的影子。没想到,壮年之后,却陷入了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无奈的他只有通过这样一幅听雨图,来表达自己那一腔愁恨与万般无奈罢了。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这最后描写的是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的画面。晚年处境之艰难,心情之凄凉,都在无言中。壮年的离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过眼云烟,任凭雨打风吹去。如今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已没有往日的激情与感慨。“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充分表达出词人无奈、无助的心绪,只能听雨声响到天亮。
蒋捷的这首词,内容较广,感情较深,层次清楚,脉络分明。上片描述已逝的岁月,下片感慨眼前的困境。从歌楼中少年写到客舟中壮年,最后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会词以“听雨”为线索,贯穿了词人坎坷的一生。
图片来自网络
怎么理解《虞美人·听雨》这首词?
蒋捷的这首《虞美人·听雨》收录在《宋词三百首》里,是最后一首压轴之作。
全词以“听雨”作为媒介。提炼出词人少年、中年、老年三个人生阶段的感受。将词人人生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年少时鲜衣怒马,意气风发,一日看尽长安花;中年时漂泊无依,触景伤情,霜鬓明朝又一年;老年时,两鬓斑白,孤独寂寞,艰难苦恨繁霜鬓。词人一生的悲欢离合,尽在听雨中淋漓的展现给读者。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虞美人·听雨》
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雨一直充当特别的文学意象。雨和愁总是如影随形,雨和思念总是浓的化不开。在李清照笔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尽了她晚年生活的凄苦。秦观笔下的雨“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如此的悱恻缠绵。柳永笔下的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是一份对红尘女子的思念。雨,寄托着文人墨客最真挚的情感。
少年听雨,红烛昏罗帐。公元1274年,蒋捷考中进士,人生刚刚开始。春风得意,鲜衣怒马,人生得意须尽欢。
红烛盏盏,罗帐轻盈,和歌女在阁楼上欢愉,窗外雨打芭蕉。多么美好的夜,何其浪漫!
少年听雨,浪漫惬意。
青春仓促,时过境迁,蓦然回首,回忆往事。年少时的雨,萦绕在记忆深处,挥之不去。那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时光。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蒋捷人生的中场,南宋灭亡,风雨飘摇。
山河破碎,兵荒马乱,四处飘零,东奔西跑。
彼时的蒋捷像一叶扁舟,流落在江湖,独立船头,看孤雁划过江面,发出阵阵哀鸣,江水茫茫一片。
中年听雨,心绪难平。
人到中年的蒋捷,梦想还未完成。孤身一人,踽踽前行。不清楚南宋王朝的未来如何,自己又会在何处安身。
中年的这场雨,落在蒋捷的生命中。离开故土,流落他乡,无依无靠,下的全部是离愁别绪。
暮年听雨,鬓已星星也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寄居在僧庐下。时值深秋,枯叶铺地。夜半下起雨来,滴滴嗒嗒打在石阶上,雨下一整夜,暮年的老人听了一整夜。
老年的蒋捷,心态坦然,少年欢乐,壮年愁绪,一切都已经雨打风吹去。
暮年听雨,波澜不惊。
听了一辈子雨声的蒋捷,终于可以做到,一任阶前,点滴到空明。只不过“一任”太过无奈,看似放下一切,却无法忘怀,也只能故作冷漠罢了!
蒋捷的一生历经沧桑,国破家恨。少年得意,中年失意,暮年落寞。北宋王朝由兴到衰,再由衰到亡国的过程,像极了听雨的三个阶段。蒋捷的这首《虞美人·听雨》是对一个时代的隐喻,当他用雨声为宋词画上休止符时,一个朝代也在这雨幕中画上了句号。
怎么理解《虞美人·听雨》这首词?
回答:蒋捷(约1245--1305),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身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独树一帜。
蒋捷出身名门贵族,书香之家,且祖上是爱国志士,在当地享有一定盛名,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长大,由于家风的熏陶,蒋捷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一些的影响,身上自然多了一些书生气韵和傲骨之风。
他年轻那会儿,当时南宋的都城也还是一个处处莺歌燕舞,花柳繁华之地。而年少的他“不识愁滋味”,有一段美好快活的时光。
一个衣食无忧的年轻人,带着几分柔情,些许闲暇,常常光顾那些“柳边楼,花下馆”。红烛冉冉,罗帐飘渺,到处是歌舞升平,欢乐不断歌楼外飘起来了小雨,淅淅沥沥。“窗外天丝,扰扰似情乱”,那个时候,总觉得雨是多情的。
取得进士两年来,他一直没有被授予官职,南宋就在烽烟战火中灭亡了。
当时南宋末期的一些文人,有的为蒙古人效劳而蒋捷不想与元朝有染,更不愿做元朝的官。
作为南宋遗民,蒋捷长期漂泊水上,风飘飘,雨潇潇,“断雁叫西风”在如此孤独而凄凉的境地里,他又何尝不想回家?“何日归家洗客袍”
不是归家遥遥无期,而是不知家在何处。
“壮年听雨客舟中”这时候的雨,再也不像年少时期那般具有柔情,它也不再是普通的意象而是象征着一种沧桑,挫折和凄凉。
年少时的轻狂洒脱,春风得意他经历过了,中年时居无定所,孤独凄凉他也感受过了,这几十年间世事无常,风云万变,在蒋捷年迈之时被他看得很淡然,也很透彻。
僧侣之下,又是一片雨纷纷。看透了世间的悲欢离合,如今也不去想这雨中夹杂着什么情感就在凭它点点滴滴,下到天明,落满眼前的台阶。
人的一生,不知会经历多少场雨,有些是连绵不断,有些还带着狂风。有时候又自己躲雨的庇护所,而有时候,连遮雨的屋檐都缺乏。
蒋捷得一生,从辉煌到落寞,有欢愉也有悲伤,有亡国之痛,也有对现世的不满和无奈。前后截然不同的境遇,不知蕴藏着多少难以言明的辛酸。
其实,雨,始终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听雨的人所处的境地不同罢了。
因为,这场雨,下了蒋捷的整整一生,这雨里,有他对命运的不屈,也有灵魂的哭泣。
怎么理解《虞美人·听雨》这首词?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南宋诗人蒋捷的这首《听雨》,我从少年时代就能记诵,但是那时并没有太深的感悟,当悄然走过奋力打拼的中年,眼见岁月的年轮又将驶入五十的门槛,现在对于这首词,似乎读懂了一点点。
少年人生活优渥,在父母的呵护庇佑下,耽于享乐,纵情山水。辛弃疾曾写道:“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他们不必担心生计,无需遥想将来,只要把握当下就万事大吉了。
自然界的风风雨雨,自然是不能影响他们享乐的兴致,歌台暖响,管弦呕哑,华灯初上,兀自流连。
壮年人,最是辛苦。上有父母需要赡养,下有儿女需要抚育,他们担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壮年人为了养家糊口,不得已,需要四处奔波。生意折了本,不能和家人诉说;科举落孙山,痛苦深埋在自己心底。风光时,门庭若市;落难中,门可罗雀。别人只看见此刻的风光,谁曾见自己这些年付出了多少。江阔云低,风雨凄迷,秋风飒飒,断雁南飞。此情此景,令人悲从中来。
到了人生的暮年,才有了一份看透世情的豁达,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已然随风而逝。岁月凋零,两鬓染霜,听着阶前滴滴答答的落雨,不禁感慨万端。这些年,吃过苦,受过累,有过欢欣,有过失意。最无情的是什么?是朝堂的挤压,是朋友的离弃,还是疾患的折磨?思来想去,竟然竟然是岁月。是岁月消磨了斗志,是岁月剥蚀了年华,是岁月苍老了人心。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弘一法师在人生的晚年,参悟到一句话:“婆娑世界,悲喜交集。”人这一生,总是喜忧参半,忧乐相随。所以最好的生活方式应该是求一颗平常心,一切随缘。
怎么理解《虞美人·听雨》这首词?
您好谢邀!《虞美人.听雨》是南宋词人蒋捷的作品。蒋捷的一生是在战乱年代中颠沛流离、饱经忧患的一生。
这首词以“听雨”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选取作者一生三个典型片断,凸显词人晚年悲苦凄凉的境遇和心情。同是听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际遇,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少年时:不识愁滋味;中年时:颠沛流离的悲凉沧桑;老年时:历尽离乱后的枯槁一生的悲欢离合谁也说不清,听那窗外的秋雨一无所动,任它滴滴答答直到天明。
这首词,内容包涵很广,感情蕴藏较深。作者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世界。“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虽“一任点滴到天明”,却也难掩饰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虽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
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觉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这首词正是他忧患余生的自述。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怎么理解《虞美人·听雨》这首词?
那一夜,凄风苦雨,无处栖身的诗人蒋捷只好蜷缩在一座破庙的屋檐下,雨顺着屋檐滴滴答答落在阶前,令人不由得想起从前……
江南总是多雨,想起年轻时总是呼朋唤友,夜夜笙歌,红烛罗帐,那歌楼上听雨便觉多了一份情趣。到中年时独自在异乡漂泊,就好像是一只离群的孤雁,在客船上听着他乡的雨声,百感交集
一首《虞美人•听雨》带我走进千年以前的场景。
蒋捷,宋末四大家之一,早年中过进士,本想有一番作为,可是生逢乱世,赶上了元灭宋这一沧桑变故,个人的命运只能像浮萍一样任凭风吹雨打。
短短几行文字就写尽了一个人的一生的遭遇,从少年的欢畅到中年的奔波,再到晚年的无可奈何。蒋捷晚年隐居在太湖中的一个小岛上,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恪守气节,终不出仕,可是诗人的内心又何曾放下过国仇家恨。
那一夜的雨一直下到天亮,诗人也是一夜无眠。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