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翃的《寒食》想表达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韩翃的《寒食》一诗从表面看,表达了作者对都城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歌舞升平的赞美。据说这首诗当时不仅受皇帝喜爱,朝中的一般大臣也是口口相传,甚是喜爱。
《寒食》
一一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诗的意思是:暮春时节,都城长安处处飞舞着柳絮、落红无数,寒食节时,暖暖的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绿柳枝。当夜色降临后,皇宫里的人开始忙着传送蜡烛,点燃蜡烛发出的轻烟缓缓散入城内王侯贵戚的家里。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将春天的勃然生机表现了出来。
诗的后两句写的是夜晚,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寒食节的时候禁烟火,而权贵大臣却点着蜡烛,诗人在诗中委婉的讽刺这种现象。
寒食节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的节日,一般在清明前两天。过去人们很重视这个节日,这天,按照风俗,家家户户都要禁火,只能吃现成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根据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目的一是标志着寒食节结束了,大家可以使用火了;二是给各位臣子提个醒,要勤政为民。
但中唐以后,由于几位皇帝都宠幸宦官,导致他们的权势很大,他们排斥百官,专横跋扈,为此,许多正直人士对他们恨之入骨,但都敢怒不敢言。
诗人韩翃,采用白描手法写实,表面着重写皇家的气派和对都城春色的陶醉。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实质是作者对朝庭政治腐败现象的嘲。诗人笔法用的巧妙含蓄。让人从表面上看,好像描绘的只是一幅寒食节都城长安城内,表现出的那种浓郁,轻歌曼舞凤味的画巻。
但我们可以透过诗句中对景物的描写,充分起到了让人感受到诗人那种压抑着内心强烈的不满,以及对朝中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的那种深刻的讽刺意味。
图片来自网络
韩翃的《寒食》想表达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问题:韩翃的《寒食》想表达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前言韩翃的这首七言绝句,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他还因此而获得晋升,成就了一番佳话。
一、皇帝说,与此韩翃唐朝德宗皇帝在位时,缺少一个起草文书的人,中书省选的人皇帝却一个也没有看中。大臣们问皇帝自己有没有看好的人。皇帝说:这个职务给韩翃吧。
这下子,大臣们犯难了,因为当时有两个韩翃,于是把两位都报了上去。皇帝御笔批复到: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青烟散入五侯家”,与此韩翃。
韩翃当时已是迟暮之年,同僚们大多比他年轻,都不太尊重这个老头子,据《本事诗》记载:
时韩已迟暮,同职皆新进后生,不能知韩。共目为恶诗韩翃。翃殊不得意,多辞疾在家。唯末职韦巡官者,亦知名士,与韩独善。一日夜将半,韦扣门急。韩出见之,贺曰:员外除驾部郎中,知制诰。
当时只有一个韦巡官与其关系不错,他得知这个消息时,半夜赶来报喜,韩翃一开始还不相信。后来说到皇帝说给写《寒食》这首诗的韩翃时,他才半信半疑,结果,早晨就接到了通知。
韩翃因一首这首《寒食》而被皇帝赏识,后来他官至中书舍人,成为大历十才子中职位最高的人。
二、青烟散入五侯家韩翃的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四句,前2句写景,同时说明的时令: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后2句,才是这首诗的主旨:
日暮汉宫传蜡烛,青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的时候,家家户户禁火。寒食后重新生火,被称为“新火”。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曾经写道: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时辰一到,皇帝赏赐新火给大臣,首先收到皇帝的赏赐之人,自然就是皇帝最为亲近、朝中最为显赫的人物了。
三、“五侯”寓讽这首诗中的五侯,是一首诗中的关键形象。一般认为,这里的五侯,是指汉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个宦官为侯,世称五侯。
东汉的梁冀以外戚身份专权近二十年,汉桓帝诛灭梁冀的行动中,宦官单超、左倌、徐璜、具瑗、唐衡五个人立下了大功,因此被同时被封侯。
从此,朝政大权落入宦官手中。
而唐朝的灭亡,很大的原因,是由于中唐以后的宦官作乱。因此这首诗中的“五侯”二字,很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
从整首诗来看,是一派祥和的面貌,但是五侯二字,却暗含讽喻。
四、宦官的利与弊唐德宗李适(kuò)在位前期,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甚至在即位的当月,就将暗怀异图的宦官刘忠翼赐死。
但是"泾师之变"时,唐德宗信任的禁军武将却没有起到召集士兵守卫的作用,反而是身边的宦官保护了他。
后来,李适重返京师后月,就将禁军分为左右两厢,分别有宦官统领,从此开了宦官掌握禁军的先河。
结束语建中(780年正月-783年十二月)是唐德宗的年号, 泾师之变发生在建中四年。
据说唐德宗欣赏韩翃时,大约也在建中年间,当时的唐德宗,应该还没有重用宦官。《围炉诗话》中说:
“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
唐代宗是唐德宗的父亲,唐代宗被宦官李辅国等拥立为帝,在唐代宗时期,宦官开始掌握兵权,因此这首诗中的讽喻之意,唐德宗并不在意。
假如在泾师之变后,皇帝转变了对于宦官的态度,也许对于五侯与宦官的联系可能还更欣赏吧。
@老街味道
韩翃的《寒食》想表达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韩翃闲居长安十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的这首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全诗为:《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全诗分两层意境。诗前两句写出寒食节白天里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此春景寄托了诗人对寒食节“踏春赏景,折柳插门”的美好祝愿。
后两句则是写寒食节夜晚的皇宫的繁华景象:“宫传蜡烛,轻烟弥漫”。根本不象不能“生火点灯”的寒食节。
这首诗的成功:一是借古讽今,以“汉宫”喻“唐宫”。以“五侯”讽“唐宦”。讽刺唐朝的政治并不清明!二是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走马传灯。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韩翃的《寒食》想表达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韩翃为唐代诗人,他的这首《寒食》较为有名: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皇城的寒食时节,花团锦簇,御柳婀娜,人间四月天的明艳繁华。后两句则写日暮时分,权贵人家走马传烛的富丽堂皇的景象。
韩翃的这首诗,不同于以往的描写寒食节的那种思乡念旧,怀念亲人的主题,它表达了作者对阶级分化过于明显的不满,对特权阶级的骄纵进行了不加掩饰的嘲弄!它的立意新颖,入手便不同凡响!读来易记上口,不生硬!在描写清明寒食节之类的诗文中,比较独树一帜,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吧!
韩翃的《寒食》想表达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表达了诗人对皇帝恩宠群规大臣的不满,反对也表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权利,高望重,对老百姓的压榨。
韩翃的《寒食》想表达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诗中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谕之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