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层境界?
这句话需要细细品味,才可以深悟和理解这段话,这句很有哲理的话出自《五灯会元》,唐代禅宗大师青原惟信语,原文如下: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即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从哲学上看,这段话是讲人认识事物的一个过程。
人们认识自然的过程是呈现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次飞跃,体现了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发展与深化。所谓感性认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表面的认识,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所以说认识过程要经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伪存真的过程,才能敢终得到事物的本质规律。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三个过程是形容人从少年到中年,再到老年的经历。随着年龄增大,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复杂起来。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孩提时代认识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会轻易相信眼睛看到的一切。
1、第一层境界:看山是山
这是指一个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他的内心是纯真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也简单,对出现的新鲜事物都会很好奇。眼前是静止的山就是叫做山,于是,你从感性认识上就认识了山。下次再见了山,你就会不假思索地说:这就是山,”眼见为实麻“,这时你会把眼睛中看到的东西认定就是真实的,眼见的山就是山。
2、第二层境界:看山不是山
但随着年龄的慢慢长大,你来到了中年,这时你所看到的,所经历的事也逐渐多,在这期间,你可能会碰到很多的困难和失败,你有时会很天助,很无奈。这时你就会认识和发现眼并这个世界仿佛模糊起来,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看不清,已不是当初你见到的世界了。看到的山不是山了,说明认识到了一新的层次。
3、第三层境界:看山还是山
这层境界到了人生最后,进入老年阶段了。这时人对自然对社会的认知进入更高阶段。单纯从认识过程来看,这个阶段对事物的认知达到了最高,已接近探索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了。
从人的社会实践来看,也达人生的终点。一个人倾尽其一生的时间,忙忙碌碌一辈子,到了最后,终于看破了红尘,懂得了取舍。回想起自己年少时的理想,才发现这花花世界好象都是虚幻一般,自己的梦想象肥皂泡一样破灭了,世界仿佛回到原始,一切都回到原点,返璞归真,这时才把这世界看透,原来山还是原来的山。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在世,就要顺其自然,不要刻意去追求什么,世界不论你如何看,它都将是原来的世界。只有想的开,方能活得潇洒自如。
图片来自网络
如何理解“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层境界?
何谓人生三重境界?
人生三重境界其实质就是人们认识(知)客观世界的三个阶段,三个层次,属于哲学范畴,对于学习过哲学的朋友来说,理解起来易如反掌。
1、第一阶段就是看山是山的阶段,也是初级阶段,对事物的认知是具体的,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馒头是馒头,看米饭是米饭,看张三是张三的阶段,这个时候,看问题是孤立的,尝不具备联系的观点。
2、第二阶段是看山不是山的阶段,也是中级阶段,是第二个境界。此阶段看事物不再是单纯孤立地看,而是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看问题的空间也增大了,看问题的角度也是多角度多层面。
比如红军长征时,困难和敌人不再是前有围堵,后有追兵,像雪山、草地、大渡河、金沙江都是困难、都是红军的敌人,只有战胜困难,才能取得胜利,只有战胜敌人,才能保住自己。这时,雪山不再是雪山,雪山和大渡河以及恶劣的气候都变成了红军的敌人。
比如张三、李四都是人,但是二人表现不一样,张三有可能被称之为好人,李四是坏人。再比如,有的人吃不上馒头米饭,馒头不再是馒头的问题,是我们还有一部分人还没有解决温饱和小康问题。
3、第三阶段是看山还是山的阶段,是第三个层次,是最高境界。这个阶段是认识事物的本质,探寻事物规律的阶段。不管是以雄而著名的泰山,还是以险而著名的华山,还是以高而著名的喜马拉雅山,从本质上依然都是山,都是大自然造山运动的结果,都具备山的特征。犹如张三李四一样,虽然分为坏人和好人,但本质还都是人。
认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目的是指导实践、指导工作。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彻底脱贫年,贫困地区其实质就是路不通、水不通、电不通、信息不通,贫困地区脱贫就要解决四不通的问题。解决贫困人口的问题,其实质就是解决吃饭、住房问题,就是要让贫困人口顿顿有馒头吃,天天有米饭吃。从第三个境界来说,干工作就要解决根本问题。
如何理解“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层境界?
人生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人生的三重境界,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生观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历史的发展规律。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生三重境界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时空跨越
从孩子们的天真无邪、童趣乐活,到今天的孩子们对满屏幕上的“小鲜肉”“明星”“歌星”……的无限“向往”。
“爸爸,我长大后要当明星”,“妈妈,我要学唱歌”,……类似这样稚嫩的童音,随处可见。
今天孩子们的天真正在渐渐消失,整天不是学这个“星”的“酷”,就是学那个“星”装逼的样子。他们心中装的是“星”偶像,想的是“星”的“标志”,满眼都是“星们”耍帅扮靓、随心所欲、开豪车、住“洋房”、灯红酒绿的无限“风光”。
他们是谁,或许孩子们自己都感到迷茫甚至已经不知道,因为他们已经提前进入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人生境界。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人间百态
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人类,为社会,为祖国做贡献而立志争当“科学家”的莘莘学子,到今天眼睛穿越了国界,盯上了国外别样“风景”的“天才”型的高材生,他们想的更多的是某某国家的“绿卡”,连自己的“根”是在哪里都不清楚的他们,难道还知道自己是谁吗?
加班,加班,永远的加班的“打工一族”们,更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因为他们早已被上班“机械化”。
横行社会的“黑恶势力”们,以及创建“高利贷”、“网贷”、“校园贷”……的老板们,你说他们还知道自己是“人”吗?
类似这样的人事,少吗?
人们茫然。他们很多人已经不管自己是谁,只知道有“钱”就行,就好,甚至是有些人明知自己是“谁”,却不想或不愿“醒来”。
他们大多数人,到此都给自己的人生境界画上了“句号”。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美好黄昏
不论什么年代,奋斗了一生最后幡然醒悟,明透人生真谛的老人也不少,他们就是人们常说的“活宝”“话佛”了。
(注:此文原创)
如何理解“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层境界?
啥山是山又不是山的,都把俺绕晕乎了。俺只认识钱。只要有钱,俺说有,那山就造妥了;俺说没,那山就拆平了,跟你们那绕口令比效率高的不要不要的……[大笑][大笑][大笑][捂脸][捂脸][捂脸][我想静静][我想静静][我想静静]
如何理解“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层境界?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可谓禅悟三境界。
看山是山。比如神秀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就是初步境界,也就是“看山是山”境界。这种境界的特点是强调“我执”“恒有”“净心”。和尘世中人的毒龙扰心、沉迷功利甚至干尽坏事,——像赖小民那样陷身罪恶之中,——已有很大不同,可谓身入佛门,便绝尘想。
(神秀题偈)
看山不是山。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进入较高境界,也就是“看山不是山”的境界。这种境界的特点是“我执”“恒无”“空心”。虽说进入“四大皆空”,但自我中心和心怀执念十分明显。
(六祖慧能)
看山还是山。这是一种更高境界,已经破除“我执”,超脱有无,度脱生死,进入“非想非非想”的境界。达到此种境界之人差不多可以成佛(大彻大悟)了。
(佛祖)
我们也可以把“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理解为哲学三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比如童心,从怀有童心到心灵变得丰富到回归童心,便是这一规律的体现。
我们还可以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理解为认识的三个阶段,从开始的简单素朴认识,到对山的丰富认知和体验,如山的形成、山的分类、山的植被、山的矿藏、山的传说、爬山体验等,再到简化认知,返璞归真,便是认识的三个阶段。
如何理解“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层境界?
“看山是山"是儒家境界!
儒家是现实的,空间的,追求的是秩序。从孔孟之道的先秦儒学,到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阳明心学无不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之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并为此制定了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一系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是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最大贡献。
“有所为有所不为",做人要“温良恭俭让",对人要“仁义礼智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个人利益与国家、社会利益有所矛盾,“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要“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讲求“三纲五常"之人伦,讲求"礼、义、廉、耻"之国之四维,讲求“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民之八德。讲求“修齐治平"之道……凡此种种,都为建立一种和谐的社会秩序奠定了基础,也是儒家、儒学思想的社会积极意义之所在。北宋张载的《横渠四句》可以说代表了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看山是山",社会就是社会,如何管理,是儒学的最高追求!!!
|“看山不是山"是道家境界!!
道家是理想的,时间的,希冀的是永恒。
“达则儒,贫则道;群则儒,独则道。"按一般看法,道家是避世的,消极的,自私的。应当说,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不客观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家是站在了另一个层面,也可以说是一个更高的维度来看待人和社会事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是把人和社会放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里,并对万物终始付与了时间上的概念。将寻求的最高的自然法则,来应用于人和社会的管理。道家思想充满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反者道之动",主张"无为而治"天下,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为即有为,有为则无为"!
“无所为无所不为",道家充分认知了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本质,“看山不是山"。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经典,个人理解,就是“以自然之道法,寓以民之德行"“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以此而言,道家的境界是达观的,积极的,入世的。
“看山还是山"是佛家境界!!!
此处所说的佛家,指的不是出家僧侣、在家居士等释家弟子,而是历代先哲大德,依据佛教经典(三藏)所领悟的非宗教式的中国传统佛学文化精神和精髓。不可否认的是,在构成了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基础的儒、释、道三驾马车中,儒、道是原汁原味原生的本土文化,而释家佛学是源之于古印度的舶来品。在传入中国被逐渐接受并广泛传播的进程中,无可避免的受到了儒、道两家学说的积极影响。中国佛学的伟大之处在于,汲取融会了二家学说之丰富营养,既现实又理想,融入时空,又超越时空,“一切法皆是佛法,法即非法,无实无虚”,法门不二,一体同观❗️
首先指出“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佛法入世的目的是,"欲开、示众生佛知见",从而引导众生最终"悟、入"这一具有非凡智慧的“佛之知见"。一方面提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十善道,八正业"等极易为世,人,所接受的基本理念,另一方面以"闻、思、修、证"而后“信、受、奉、行"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以“自度度人,普渡众生”的博大襟怀所引领的“大乘"精神,去寻求世间宇宙至高无上的绝对真理❗️❗️
佛学以超出世人思维方式所能想像的广度、深度、角度、高度,来认知我们的现实世界!佛学的殊胜之处,即以出世间的绝对无为法(佛法的真理),来指导相对的“一切有为法(世间的法则),引领世间众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最终抵达相对于物质世界的精神世界的"究竟圆满"的心灵家园❗️❗️❗️
“看山还是山"是佛家境界看到的“山"的本质实相,此“山“已非彼"山",山既非山,是名为山❗️❗️❗️❗️❗️💯
以上是就该所提问的所谓禅语或禅机,拋开单纯的佛学观点,所答的一点浅见,敬请指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