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是什么意思?有何道理?
俗语“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很多人不是太明白其中的含义。这句俗语的主要意思是说,我们做子女的不能说父母的不好的地方或做错的地方。
中国人自古认为百善孝为先,孝就是美德,在封建社会里,孝束缚了子女,即使父亲有什么做的不对的地方,儿子也不能说是父亲的过错。女儿不能讲母亲的过错,要以孝为先,否则你就是不孝。
1、子不言父过
这前半句出自《礼记》:“父不言子之德,子不言父之过”。古代封建社会讲究的是三纲五常,子为父纲、臣为君纲,妻为夫纲。子为父纲讲的是做父亲的不管说的什么话都是对的,做儿子都是不能反驳的,如果反驳了就是不孝顺。
其实这前半句话的主要意思应该就是告诫子女要懂礼数规矩。父亲有错了,如果在众人面前,要给父亲留面子,切又可当众揭露父亲的错,搞的父亲下不了台,威严扫地。最好讲究策略,父亲有过错了,儿子要找合适时机,以委婉的方式提出来,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态度,这样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2、女不道母奸
这后半句话,说的是如果母亲有奸诈,自私,投机取巧等的行为,作为女儿的是不能指出和批评的。尤其是不能在外人面前对母亲的这些不道德的行为横加指责,说三道四。
所谓“家丑不可外扬”,母亲做出的这些不齿之事,女儿知道了,看到了也不能说,更不能反对,这样才是乖女儿。否则就是不孝顺,大逆不道。
通过详细分析,我们发现这句俗语的字面意思简单直白,就是父母有错),子女不要去说父母犯的错误。但我们细细品味一下此句的真正寓意,并不是子女不能说父母的过错,而是告诉做子女的,如果父母做错了事,子女在指出他们错误时,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去和他们沟通劝说,可以去找一个恰当的时间去和父母以谈心形式巧妙的把问题提出来,引起父母的注意,切记不要去和父母争吵,否则矛盾越闹越大,不利于家庭和谐。
图片来自网络
农村俗语“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是什么意思?有何道理?
农村俗语“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这句俗语说的意思,作为儿子不要在外人面前谈论父亲的过失,作为女儿不要在外人面前谈论母亲的奸诈、奸巧或自私的事情。
这句话体现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孝道文化和君子的为人处世。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为人子女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即为孝。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其中大人包括上级、父母、长辈、有道德学问的人。
无论对于父亲的过失,还是母亲的奸诈、奸巧或自私的事情,作为子女也不是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而是要选择方式方法,善意提醒。正如《三字经》中讲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就是说父母有过失,子女劝其改正,和颜悦色,柔声细语。父母不听其劝告,子女也要再次和颜悦色劝告。就算哭喊着劝告,被父母打骂也无怨无悔。
这句农村俗语,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于家庭和睦,对于父母身心健康,对于子女为人处世,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农村俗语“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是什么意思?有何道理?
农村老话说“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这是封建社会一种传统的道德观念,基于三纲五常的一种传统。中国的孝道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封建的孝道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需要剔除。这句农村老话集中体现了孝顺的顺字,即顺即孝,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的一切都要顺承,这就是典型的愚忠和愚孝。
子不言父过。每一个人都不是神,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犯错误或者有过失。子不言父过,就是说子女不能讲究、讨论甚至指责父亲的过失或过错,甚至要维护父亲的过错。这是封建王朝曲解儒家文化,用以维护自己统治的一种传统的论理道德。
实际上,在古代,儒家文化统不是愚忠愚孝。我们读过《弟子规》都知道“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我们要劝导父母改过向善,劝导要和颜悦色,慢声细语。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细致地等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再次劝导。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我们要表示的非常难过,痛哭流涕地恳求父母改过,如果受父母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使父母一错再错。同样的道理,论语中记述:
“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孝经·谏诤章第十五》)孔子的回答,清楚地说明,作为儿子或臣子应该怎么做,如果父亲或君主做事违反义理,那么做儿子或者臣子的应该直言劝告,尽谏诤之义,这才是真正的孝顺和忠诚。
女不道母奸女不道母奸,和子不言父过是一个道理。这里的奸,不是指奸情,而是指奸诈、奸巧或者自私。而“道”和“言”也是一个意思。其实,这是一个复句,父母可合并理解,子女也可合并理解,都是讲的子女如何对待父母的不当行为。女不道母奸,也是说做女儿的,不能讨论或指责母亲的不当言行。
其实,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就是对儒家文化的一种曲解,故意将人们引入愚忠和愚孝,借以维护封建帝王的统治。但是,这样做表面上短期内维护了君王或者父母的名誉,但是贻害无穷,终会陷君王或父母于不仁不义,导致大错。比如岳飞的愚忠,直接导致了宋王朝的灭亡。这个“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就是典型的三纲五常的观点,应该加以批判,回归真正的儒家文化。我们遇有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做子女的应当和平心静气地和父母认真交谈,点出父母的错误之处,让父母接受并且改正。
农村俗语“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是什么意思?有何道理?
农村老话说“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父不言子之德,子不言父之过”这句话出自于《礼记》,意思是说,父亲不必要夸赞自己的孩子有多么的好,孩子也不要去讨论父亲的是是非非。我们生活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大人们讲话,小孩子不要随便插嘴。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孩子好,所以不管父母说的对错,小孩子都要听着。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对待父母只有顺才是孝。反过来,只有孝了父母,我们的生活才能够顺利。千百年来,儒家文化无时无刻不在渗透着我们。
女不道母奸。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无论这个母亲做的事情有多么不好,那怕他是欺诈别人,陷害别人,做为女儿也不能说母亲的不是。因为不管母亲对错,她都是生你养你的那个人,起码她不会害自己的女儿。所以,女儿无权去评价自己的母亲,哪怕这个母亲是个奸恶之人。
按理说,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髓,我们不可以妄加评判,但是这句子不言父过,女孩子不道母奸,难免有失偏颇。难道不管父母说的对错,孩子也要全盘接受吗?似乎有些说不过去。父母是长辈,孩子尊重孝顺父母无可厚非,但是也不能逼着孩子接受自己的错误观点,把某些错误的东西,强行逼迫孩子接受。
现代人倡导父母和孩子做朋友,父母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孩子同样也可以修正父母的缺点。大家是相互平等的,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有责任帮助彼此改正错误。这句“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应该说是愚孝,难道让孩子眼睁睁的看着父母做错事而不说,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极其不利的。
农村俗语“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是什么意思?有何道理?
农村老话说“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老话都有传承,因此也具有明显的时代色彩;在古代,父子,母女之间的关系以孝来规范,如果违反了就是犯罪,孝的具体表现则是“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下面来看看这句话的意思。
“子不言父过”意思是父亲说的话对于儿子来说,都是正确的,是要绝对服从的;并且,儿子是没有权利对父亲的言行进行评论。如果不遵从父亲的意愿,即便父亲所说的话,做的事不正确,就是不孝,所谓孝,即顺,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女不道母奸”,这里的奸,是奸诈,投机,取巧的意思;都是不良的品质和行为。一位母亲,再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即便耍心机,欺骗别人,占人的便宜,或者教导女儿,女儿也不能说这是不正确的,更不能在别人面前说自己母亲的不是;这同样是孝的表现。
所谓的“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是“天下无不是父母”的具体表现;这种孝的观点是非常不正确的。尤其到了现在这个时代,这种观点更是要不得。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经历,有不同的知识储备,面对同一个问题,会用不同的看法;并不见得父母的看法就比子女高明。同样,父母的看法不一定就那么一无是处,说不定更实际,更能解决问题。
所以,父子之间,母女之间的关系,不应该再用老话来规范,也不能完全的抛弃,认为荒谬至极;正确的做法是相互沟通,正确的,有理的,符合道义的,不论是谁的决定,都应该认同。这样的做法,才是明智的,理应提倡的。
同意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对您有所帮助,请多关注。谢谢!
农村俗语“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是什么意思?有何道理?
上梁不正下梁歪。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子不教,父之过。这些言论都是很有道理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深刻和深远的,如果父母行为不端,那么往往会影响到孩子,孩子仿效父母长大后,也往往会染上不良品德。因而一个有见识的父母,在孩子的面前,是非常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的,努力给孩子做出一个做人的正确榜样。
但世间总有行为不端之人,他们的孩子长大后,虽然也会染上不良品德,但经社会上教育和历练,有的人还是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的,并努力纠正自己的不足,使自己有一个正确的人生态度,有的人还做出了一番伟岸的事业。
那么,对待自己父母原来的行为不端应持什么态度呢,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外扬者是那些继承了父母行为不端的人,俗称其为“二百五”,外扬人家在小看你父母的同时,同样也小看了自己。而变为品德好,有出息的那部分人,采取的态度是“子不言父过,女不言母奸”。
何为“子不言父过,女不言母奸”。这句话是说,有出息的儿子是不说父亲这辈子的行为不端之事的,行为端正的女儿是不说母亲当年与人同奸之事的。说了,只会对自己的生活不利而无一点益处。比如一个女人出嫁后,向人说当年母亲的出轨之事,人家就会觉得什么样的母亲什么样的女儿,是不是你也爱红杏出墙呢。更何况,旧时的农村,每个村子里总有几个年轻就守寡的寡妇,过去的农村妇女没文化也无能耕田,有姿色的年轻寡妇为养孩子生活所迫,就只能招野汉子,做了暗娼,女儿长大后把母亲当年的事拿来说,即不理解母亲的凄苦,人家还会骂你是婊子养的。
还有一层意思,万事孝为先,对父母说三道四,是不孝顺行为,就是对父母过去的过失也应采取包容的态度,切不可张扬出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