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都是将星璀璨比肩三国,你认为哪个对后世影响更加深远?

感谢邀请!

按照惯例,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下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

首先是五胡十六国。西晋灭亡后,司马王室南迁,而北方的黄河流域则成为各少数民族的逐鹿之地,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 此外,还有代国、冉魏、西燕、吐谷浑等都在十六国之外。

和五胡十六国一样,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即唐宋之间的这数十年,华夏大地上先后出现的各个政权的统称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政权。十国指五代之外相继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和三国时代一样,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传统的等级制度被打乱,底层人士上位的门槛不再似之前那么高。与此同时,更多的政权割据,导致人才的需求量更大,那些有才能的人更容易走上历史舞台。

所以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都也都是将星璀璨!

比如十六国时期的桓温,刘琨、慕容垂、石勒、谢玄。特别是东晋北府军谢玄,淝水一战,八万北府军大破前秦苻坚百万大军,青史留名。而再五代十国时期,李存勖、王彦章、郭威、李存孝。其中后唐之李存勖,北却契丹、南击朱梁、东灭桀燕、西服岐秦,,就是死敌梁太祖朱温都不得不感叹"生子当如李亚子"。

这些人个个都是当世人杰,两个时代都可以说是名将辈出。

但是如果要论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哪个对后世影响更加深远?按当然要数五胡十六国无疑了。虽然和五代十国一样,战乱丛生,黑暗无比的十六国时期,在历史课本上被一笔带过。但其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影响绝对是非常大的。

那个时期,北方各族的内徙促成民族大融合,在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而正是在那个时期,北方民族和中原汉族人民的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汉族!

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都是将星璀璨比肩三国,你认为哪个对后世影响更加深远?

谢谢邀请!

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都是祖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汉以来,我国北方、西北一些游牧民族陆续越过农牧分界线,向内地迁移,同汉族杂居而处。五胡内迁使民族关系日益复杂,各族纷纷建立政权,混战不休。同时南方及西南出现了十六个割据政权。五胡十六国长时间的分裂混战,既破坏了农业生产和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当时民族大融合。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五胡十六国的民族大融合使中华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唐末藩镇割据最终使唐朝统治土崩瓦解,我国历史进入到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时期。黄河流域的五代是相继建立的,并且位置基本相同(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十国则是先后并存的。五代十国的统治者,原先都是手握重兵的藩镇将帅,他们都是凭借武力扩大各自的势力夺取皇位的。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出现和统治,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征战频繁,赋税苛重,统治黑暗,人民生活痛苦,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都是将星璀璨比肩三国,你认为哪个对后世影响更加深远?

要说影响力大,那肯定是三国了。不但影响着中国的历史文化,甚至影响着整个东亚的历史文化。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明面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无法与三国相比。

一、三国历史浓墨重彩的一笔,绝非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可比

不但中国人熟知三国掌故,了解三国里面的人物,日、韩、越等国都深受三国文化的影响,这点是毋庸置疑的。至于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除了历史爱好者以外,似乎知道的都不多,更别谈那个时代的国家和人物了。既然大家连那个时代的人物、故事都不熟悉,又谈何受它的影响?

二、事实上,十六国人物和五代十国人物自己都深受三国影响

譬如十六国时期后秦开国皇帝姚苌的哥哥姚襄,被当时的人称呼为“小孙策”。而五代十国后唐的始祖李克用把李罕之视同为吕布一样的人物,学着曹操的原话,对李罕之说出了对他“就像饲鹰,饱则颺去”的话。

而事实证明,这两个时代的人物还是不如三国人物。譬如姚襄空有小孙策之名,一生却屡战屡败,毫无建树。李罕之也大大不如吕布,不过一个杀人恶魔罢了。李克用学曹操也没学像,没喂饱李罕之,反倒让李罕之背叛投敌,损失惨重。

三、三国的枭雄英杰、能臣名将就不说了,说说五胡十六国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值得一提的人物

1、五胡十六国。

后赵天王石勒:本是羯族小帅之后,却沦为奴隶,与十八骑起兵(燕云十八骑的真实原型),建立了一度统一北方的后赵政权。

前燕太原王慕容恪:被称为十六国第一名将,一生几乎战无不胜,文武才能都很出色,最出名一战是打败了冉闵,为前燕入主中原扫清障碍。

前秦天王苻坚:十六国时期最有机会一统天下的人,而且是少有的仁君,被柏杨称为大帝的人。苻坚的霸业,都已经征服西域了,只是淝水一败,土崩瓦解,让人惋惜。

前秦宰相王猛:真正诸葛亮似的人物,辅助苻坚建立霸业。王猛不及孔明正气,但其权变和军事才能应该超过荀攸、郭嘉等人。

后燕开国君主慕容垂:慕容恪之弟,慕容家复国之神,恐怕是天龙八部慕容家灵感的来源。

北伐两度功败垂成的桓温:和宋武帝刘裕相比,贵族出身的东晋权臣桓温,不仅是军事才能差些,更缺乏必胜的决心。

其余,刘聪、刘曜、石虎、赫连勃勃等人,虽然都很能打,但大多只是杀人机器,毫无魅力可言。

2、五代十国

与曹、刘、孙类似的朱、李、杨、王等人。朱温几乎占据了曹操的故地,与曹操类似;杨行密占据淮南,深入江南,地理上更类同于孙权,但性格作为上,似乎更像刘备;王建占据了蜀地,地理上类同于刘备,但性格上似乎与孙坚比较接近。李克用是朱温最大强敌,角色上有点类似刘备,但是其性格作为倒和吕布很像。

第一猛将李存孝。李存孝其实是个被小说夸张的人物,其夸张的部分超过了三国演义对吕布的夸张。同样的,把王彦章认为是后梁第一大将,这也是深受小说影响。

本有机会提前结束五代十国的后唐庄宗李存勖。李存勖在通常的印象中更接近于戏剧发烧友般的昏君,其实他却是个战神。李克用、李存勖父子都是军事才能突出,而政治上却是个弱项。

能力超过赵匡胤的后周世宗柴荣。对比柴荣与赵匡胤的战绩和治国能力,柴荣应该比赵匡胤还要厉害。可惜上天只给了柴荣四年多的时间,哪怕多给他十年,恐怕历史会是另一种画面。

大理段思平。大理国原来这么来的。

可惜的是,五代十国似乎没有绝世谋臣,朱温的敬翔等人根本没法和三国谋士相比,唯有杨行密的袁袭可能是个人物,可惜记载极为简略。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都是将星璀璨比肩三国,你认为哪个对后世影响更加深远?

需要具体分析,但似乎五胡十六国对后世影响更深远

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都是将星璀璨比肩三国,你认为哪个对后世影响更加深远?

毫无疑问,当然是五胡十六国对后世的影响更为深远,可以说是奠定了后来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基调。

我们常在说“五胡十六国”,一般指的是从刘渊入寇中原到北魏统一北方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但是问题是,北魏统一了北方,却没有统一中国。此后,又经过了一百多年,中国才进入统一。

但是,请注意,五胡乱华的结束,并不是意味着五胡的失败。恰恰相反,从代表着华夏文明的“正朔”的陈朝被隋朝攻灭的那一刻开始,就意味着,实际上,是北方战胜了南方,是名为汉人实际上早就混杂了鲜卑以及其他胡族血统的新中华民族取代了一味抱残守缺苟且偷生于南方一隅的旧的中华民族。

这,就是五胡乱华最大的意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中华文明注入了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从而催生出更为灿烂的隋唐文明。

但是五代十国却没有这样的意义,它根本没有促进大规模的融合,也没有带来什么大的改变。除了导致大规模的割据以外,什么都没有。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都是将星璀璨比肩三国,你认为哪个对后世影响更加深远?

三国时代靠着一部《三国演义》老幼皆知,街头巷尾随便拉个老头,都可以给你侃一段“温酒斩华雄”的故事。但是,三国只是单纯重复了历史的分分合合,名气大不一定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大。而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都是中华历史的重要节点,随便哪个对历史进程的影响都超过三国时代。

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是西晋末匈奴酋长刘渊起兵,到北魏太武帝灭北凉一统北方,这百十年的群雄争霸。参与者不只是匈奴、羯族、羌、氐、鲜卑这“五胡”,还有乌桓、高句丽、丁零、巴族、铁弗、卢水胡……等很多族群,“十六国”割据政权的也不只是胡人,还有汉人建立的。

这个时期的影响很多大,有实力的族群都有机会在历史舞台上露一把脸。所谓的“胡人”统统认为自己的华夏一份子,他们在国民身份上没有障碍,他们疑问的是:在华夏典籍里面有没有胡人做皇帝的先例。所以,刘渊以刘邦的继承人自居,石勒只好意思自称赵王(而不是皇帝)。

  • 首先造成的影响,就是各民族之间的深度交流与融合。从最开始的刘渊、石勒胡汉分治,到苻坚取缔氐族特权,再到后来拓跋宏的大规模汉化,就是各民族摸索融洽相处的方法。各民族都有一个逻辑:即使我们统治你们,也要让你们能够生活的很好。

为什么近代我们基本没什么民族冲突问题,各民族都共同认同一个国家,那就是因为历史上的不打不相识,各族群早已经达成默契,也不存在累世仇恨。

  • 还有一个影响,就是中原士族大量南迁,对长江以南进行了大开发。从此,之前世人眼中,遍地瘴气的荒蛮之地,开始获得大发展,开始在经济上赶超北方。隋朝时,杨广眼中的南方不再是遍地蛮子,而是为了南粮北调专门修建大运河。
  • 这次民族大融合,还造就了隋唐文化上的开放风气。隋唐的文官武将里面胡人数不胜数,大家共同打造了盛唐的诺大疆域,共同铸就了盛唐的荣耀。海纳百川,才能有容乃大。(别忘了,隋唐统治着的先辈,都崛起于北魏六镇。)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说的是,唐末剿灭“黄巢起义”后,崛起的节度使们,在中原建立的五个朝廷(梁、唐、晋、汉、周)和周边林立的诸多割据政权,到赵匡胤建立大宋,大概半个世纪。

  • 五代十国,讲究的是武人政治。谁可以为王?兵强马壮者为之。在这个崇尚武力的年代,道义被踩在脚下,德行被扔在泥坑。为了权力,臣弑君,儿杀父,成为常态——像一条诅咒,伴随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的轮替。

后果就是,柴荣临终托孤,把臂相托,赵匡胤却转身就“黄袍加身”。篡了后周之后,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为了杜绝武将坐大,来了个矫枉过正,在“重文抑武”的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宋朝一直活在憋屈中,被辽国欺负、被金国欺负、被蒙古欺负,连西夏撮尔小国都可以欺负。

  • 五代十国到宋朝,南方相对和平,这时期南方在经济上已经超越北方,从此以后经济上甩开北方越来越远。逐渐形成北方军事政治中心、南方经济文化中心的国家格局。
  • 五代十国还有一个重大影响,就是消灭了贵族,从此中国再无明面上的特权阶级。“贵族”这个特权阶级,在先秦时期叫“士大夫”,在汉代叫“世家”,在唐朝叫“门阀”。

这些个“贵族”有什么特权呢?有句话叫“刑不上大夫”,说的是士大夫不管犯了什么事,你不能动刑罚。这些“贵族”,都拥有大量财富、土地和私奴,子弟做官都可以世袭。

虽然隋唐科举以后,寒门士子也有机会改变命运。但是相比之下,世家门阀子弟一出生的起点,都比寒门子弟一辈子奋斗的终点,要高。世家门阀之间,往往强强联姻,垄断了朝廷中央的大部分重要职位。

比如,袁绍一说就是四世三公,只要袁家子弟想当官就会有人举荐,这就是世家门阀的特权。比如,唐朝有高门贵姓不跟平民通婚,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弘农杨氏,这些大家族都是延续了几百年的特权大家族。虽然武则天时期,极力打压门阀,提拔寒门士子,但是门阀势力依然强大。

经过“五代十国”这群武人集团的打击,那些传承几百年的世家、门阀逐渐式微凋零。从五代十国、宋代开始,国家再也没有铁打的“贵族”,只有流水的“官员”。虽然做不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是除了皇族,明面上的特权阶级再也没有。想象一下,假如世家、门阀传承到现在,我们的社会是不是会出现印度一样,人分贵贱的“种姓制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