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井深槐树粗,街阔人义疏”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关于俗语“井深槐树粗,街阔人义疏”,它的意思是在一个深井边,由于地下水多,树能长的高大根子粗;在繁华的街道,看着匆匆忙忙,但人们却互不往来,人与人之间感情清淡。
这句俗语来自明朝朱国祯的《涌幢小品》“对上雅语”:“王沂公曾,青州人。宋真宗问云:‘卿乡里谚云井深槐树粗,街阔人义疏,何也?沂公对曰:‘井深槐树粗,土厚水深也;街阔人义疏,家给人足也。真宗善其对。”
从这句俗语来看,其实是很有一些道理的。深井边,地下水丰富,很适合树木生长。因此,凡生长在井边的树,水分多,树容易高大根粗。
在繁华市井街道,人们互不往来,只是匆匆相见,一面之交。所以人们并没有什么感情和交情。
其实,这句俗语的真正含义,是告诉我们,人生活的地方,大家一定要爱护,只有保护好,建设好,大家的才能有好的生活,就象树生长在水分充分的井边一样,根深叶茂。
同时现在人们生活的好了,条件也优越了,但是人和人之间的联系不多了,少了,使人们的友情或亲情也淡薄了,这不好,以后,应加强联系,相互关爱,保持好人们之间的友情和亲情。
图片来自网络
农村俗语“井深槐树粗,街阔人义疏”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井深土厚树粗,街阔人疏情薄。很有道理,意思也易明,形象的比喻,说理透彻,润心润肺,入脑入心,浅显形象易懂。井深土必厚,土厚水润树才高大;街阔人必疏,人疏不近情义就又淡又薄。
我生于农村,长大活在街市,目睹了变迁,真是如此。自小我吃井水,井边就有大树,村寨路小巷狭,邻里互相往来密切,情真意深长。看看旧时市镇街道,也是路狭街窄的,那时的生意人情都见火红而深密,看看现在楼高路阔了,一切都感稀疏冷落的,人与人之间少走动了,人情也变淡薄不亲了。
现在人口大量拥入城镇,农村变得荒凉了。城镇扩大了,高楼无数,路阔街大,是车水马龙,络绎不绝了,但行人少见,总有冷落稀疏之感。同住一幢楼的,来自四乡八镇,楼上楼下不相识不相问,还互相防备着,更别说有什么人情往来与亲切感了。人老了,总念旧时。街阔人义疏这现象必须重视,更应找出对策而有改变才是,不然,对社会发展,对人类进步并非是好的。
农村俗语“井深槐树粗,街阔人义疏”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天然道理:
井边的槐树“近水楼台先得月”,不壮都难。
后一句可显这次疫况情景:再小的街,亦阔广...
农村俗语“井深槐树粗,街阔人义疏”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井深槐树粗,街阔人义疏”从历史资料来看,是一句很古老的俗语,至少在宋朝时期就在山东一带广为流传,连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宋真宗也听说了。
这句俗语出自明朝时朱国桢的《涌幢小品》一书,时称为谚语。朱国桢在文中记录了一件历史故事:
王沂公曾,青州人。宋真宗问云:“卿乡里谚云‘井深槐树粗,街阔人义疏’,何也?”沂公对曰:“井深槐树粗,土厚水深也;街阔人义疏,家给人足也。”真宗善其对。
王沂公曾,即王曾,字孝先,号沂公,山东青州人,北宋名相、诗人。王曾少年孤苦,善作文辞。咸平(998年—1003年)年间(咸平是宋真宗的年号)王曾在发解试、省试、殿试都夺得第一名,即连中三元。
有一次,宋真宗问王曾:“你老家青州的谚语说‘井深槐树粗,街阔人义疏’,是什么意思?”王曾回答说:“土层厚了,地下水就深了;街道变宽了,经济繁荣了,人们的生活富裕了。”
这是直译出来,王曾回答就是这个意思,至于谚语的民间寓意,他并没有说出来,而是模棱两可,用现在的话说,是在跟宋真宗玩文字游戏。这就是政治人物之间的对话,你说是假话吧,又不是,王曾只是原原本本地说出了其字面含义,有意模糊其中的民间寓意,让人各取所需,这是最稳妥的办法。
(古槐树)
果然,宋真宗从王曾的回答中得到了他希望得到的东西。“土层厚了,地下水就深了;街道变宽了,经济繁荣了,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从宋真宗角度来理解,正是他所希望得到的赞美之词,那是民间对朝廷的称颂,分明是说国家实力像水深土厚,朝廷政权就像槐树一样长的粗大;人民得益于国家的“仁政”,街道变宽了,经济繁荣了,人们的生活富裕了。这是大宋王朝欣欣向荣,形势一片大好的景象。(当然,这只是本人的猜测,到底宋真宗当时是怎么想的,没有历史文献记载,不得而知了。)至于老百姓的对这句话的真实意思,宋真宗才不去管他,有了赞美朝廷“仁政”的意思就足够了。所以他才认为王曾“善其对”。
这就是中国民间俗语的魅力,也是一些俗语千百年来流传至今,有些分明过时了,却依然具有很强活力的原因。一本《增广贤文》传世,其中很多的句子,不同的人去读,理解出不同的答案,所谓千人千面,各取所需,所以此书人人爱读,不识字的爱听人家说,人人都可以把这本书做镜子。
(清明上河图)
“井深槐树粗,街阔人义疏”的真实寓意,在民间一直没有变,无非讲的是世间人情冷暖。土层厚,地下水自然就深,槐树的根也就扎得深,有水可吸,树根就扎得牢固,树干也就长得很粗。这是说,家里富裕,本钱越大,家庭的生活环境自然就水涨船高,但这种富裕人家是自私的,别人家的槐树根不可能延伸到这种人家的土里吸收水分。也就是说,再富的人家也只能是“各人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街道变宽,街上也就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经济也就繁荣起来,有生意可做,就有钱可赚,人们也就富裕了,就有更多的事可做,更多的钱可赚。但商场如战场,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人们赚钱,没有空闲时间和亲朋好友交往,如此,人和人之间的来往就少了,人情自然也就变得很淡了。也就是说,“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这种情形类似如当年改革开放之初的“深圳速度”,现在大多数发达城市的快节奏,哪由得亲朋好友之间坐在茶馆里,慢条斯理品茶道经,哪由得人们慢腾腾地走亲戚,一住就是旬日或半年。旧时,民间把这种现象说成是物质生活优越,人情越是冷淡,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信任越少,都成了自私的,贪婪的冷血动物。
(深圳)
其实,把“井深槐树粗,街阔人义疏”用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又何尝不是如此。这种人情冷淡的状况,也是今天人们平常谈论较多的,埋怨较多的。人们总是怀念过去怎么样,现在又怎么样,总有一种在人情交往中的失落感。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来思考,今天我们正处在人人有事可做,有钱可赚,经济的繁荣的社会,世间人情冷暖只是一个感觉而已,一种与过去的比较而已,真正的人情浓淡又岂在朝朝暮暮,或者说岂可让大街上所有熙来攘往的人都好得像一家人一样,那是很不现实的。社会最大的危机在于人们无事可做,无钱可赚,无处谋生。谁也不想回到落后的时代。
农村俗语“井深槐树粗,街阔人义疏”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水深土厚,槐树自然长的粗大,街道宽阔,说明人们比较富裕,人们来往就不会很多,情义自然不会很深,。
现如今高楼大厦遍地,邻里之间,基本没有互动,人情越来越淡薄,道路越来越宽,人心越来越远,。
农村俗语“井深槐树粗,街阔人义疏”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井深槐树粗,街阔人义疏”这个“井”字并非指水井,而是指巷井(巷道)的意思。
过去市井之民住的都是集中散户,街巷错落,邻里之间常为屋檐滴水,过份占有出行之道而产生争执,若对门两家都不理解、互相赌气,以致出行之道就变的有点狭窄了。若其中路边再长有一棵树(肯定有归属权的户主),这户主蛮横不讲理,在主人的庇护下,这树就越长越粗大,对经过巷子进出的行人肯定有阻碍,尤其挑担子的行人到此不得不顺直扁担。树对行人拌三拌四,由此人们就觉得这(槐【这“槐”树是借用之喻】树)粗大了。延伸思考:再加上井深(指巷道很长且窄),巷道长人口住居密度就大,出行的人就多,形成拥挤的概率就高,又有一棵树横挡路边,尤如喉咙受卡的情况可想而知。
街阔人义疏,是与上联对仗用句,意思稍反,情同一理,意思讲人的居住空间广泛了,互相见面若不心理投机,能借道而走,不需打招呼就能回避,这如同现在的农村人移居外面,与亲朋故友逐渐生疏的过程是一样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