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树》中表达艾青的什么思想感情?

课文中艾青《树》这首诗写于1940年的春天,抗日战争正在艰难的相持时期。作者艾青敏感体察到了时代和社会动向,认识到中华民族已经觉醒。这首诗表达的是作为一个伟大民族正在团结起来凝聚成一股坚强力量,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屹立在世界面前。

一、作者艾青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著名现代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大堰河》、《北方》,《他死在第二次》、《黎明的通知》。1945年出版了散文集《走向胜利》,解放后出版了《欢呼集》、《黑鳗》、《艾青诗选》等。

二、《树》原文欣赏

一一一艾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生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三、《树》写作背景

艾青创作的《树》作品的历史背景,这首诗创作于1940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到了最艰难的时刻,中华民族也到了最危急的时刻。这时的中国大地,一片阴云密布,中日双方正经历着力量的平衡阶段。双方力量已发生变化,抗日战争已经从日军的进攻和我军防御,转变成双方力量相当,转入到更加艰苦的相持阶段。

这场正义的民族抵抗战争正给予全体中国人民一次深刻洗礼,使他们的灵魂在艰难的战争中经受严酷的锻练,民族觉悟和民族自信日益觉醒。艾青及时敏锐地观察到了这股时代激流和社会力量的动向,十分自信确定意识到中华民族的觉醒已经开始,势不可挡。正是在这种思想和激情下,他提笔写下了这首振奋人心的作品《树》。

四、《树》解读与理解

《树》这首诗短小精悍,作者以物寓志。看似描写了一种自然物,但从内涵来看,却是对人间友情的宣传和赞美,也可以说作者对人生的一种积极感悟和理解。

他通过根须的纠缠,不但表达了树的这种团结自助,共同成长的现象,体现了作者开始对自由和生命的渴望转化成奋争的力量。我们曾经被西方列强称为“东亚病夫”和“一盘散沙”。但这种现象不能持续下去,也不会再持续下去了,中华民族已觉醒了,我们已经团结起来了。

正象《树》中描写的一样,原野上一棵棵“彼此孤离地兀立着”的树,正是一个个中华儿女的身躯,他们的“根须纠缠在一起”,说明中华儿女已经紧紧地团结成一股力量,这股力量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图片来自网络

课文《树》中表达艾青的什么思想感情?

表达了朋友间的深厚友谊。

课文《树》中表达艾青的什么思想感情?

课文《树》表达了诗人对柳树的赞扬之情,和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还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和谐的渴望,以及对树顽强生长的一种敬意,对于生命的思考,等等。

课文《树》中表达艾青的什么思想感情?

《树》的创作时间是1940年,是艰苦的抗战时期。

结合时间背景来看,我体会到作者想表达民族力量在凝结,抗战很快会取得胜利。

如果抛开时代背景,单看这首诗: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他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他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他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也可以做这样的解读:人作为个体,是独立存在的,生命彼此存在差异,但人同时也是具有社会性的,彼此之间会因为文化、情感,产生深深的牵绊。个体独立,精神却流淌在同一条灵魂的河流里。

课文《树》中表达艾青的什么思想感情?

[ 现代·艾青 ]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生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创作背景

《树》写于1940年春天,此时全面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多了,正转入艰苦的相持阶段。这场民族战争正给予全体人民一次洗礼,使他们的灵魂在战争中经受严酷的磨练,日益走向精神的觉醒。艾青正是深切地体察到了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

赏析

树,只是自然界的一种具体事物,诗人托物于树,赞诵了一种独立向上,又根须相连的团结战斗的精神。形象与思维的高度融合,正是一切成功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

要理解这首诗歌,还需要知道一个历史事实,就是过去曾经有外国人侮辱中华民族是“东亚病夫”和“一盘散沙”。这虽然不一定全部是事实,但也的确反映了在列强侵略下民族遭受凌辱的精神受到扭曲的一些现象。

艾青正是以诗人敏感的心灵感受和锐利的政治目光深切地体察到了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才从原野上一棵棵“彼此孤离地兀立着”的树的意象获得灵感,产生了“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的联想。艾青赋予那些生长在大地上的一棵棵树以活生生的性格,以独具的眼光看到了“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的潜在的事实,把它们作为一个伟大民族正在团结并凝聚成坚强力量的象征。他的这种艺术的表现,使人们在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融入中,获得了一种诗意的快感并进而产生哲理的领悟。

课文《树》中表达艾青的什么思想感情?

人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