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关系、语言方式与教育有着怎样的关系?

《孩子的教育不能再等了》

首先,很乐意回答这个问题。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何把孩子培养成国家的栋梁,己摆在社会、学校和家庭面前了,作为父母我们应认识以下几方面的关系,加强对孩子的教肓管理,使孩子能健康、快乐成长。

一、家庭关系与孩子的教育

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影响都是巨大的,特别是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因为道德是人抵挡邪恶的第一道防线,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孩子将来发展的前途和方向,所以家庭对孩子的道德品质的教育非常重要。

2、家庭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1)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内容片面空洞。这和家庭成员,父亲、母亲受教育程度高低有很大关系,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没有一套系统的措施,只停留在表面的说教上。

(2)家庭对孩子的德肓教育方式粗暴、简单。目前,许多家庭多多少少都存在着对孩子的教育中,动辄批评孩子,不让孩子干这,干那,把孩子当成管教对象,甚至动手打骂,引起孩子逆反心理。

(3)家长在孩子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家长在家里的一些所作所为,给孩子起了很不好影响,有些家长行为举止不雅,喝酒抽烟,打牌赌博,好逸恶劳,不讲卫生,说话不文明等,给孩子幼小心灵投下了的阴影。

二、语言方式对孩子教育影响

1、在家庭教育环境中,语言成为孩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的心理、生理产生很大影响,父母的素质和语言方式的使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2、在大多数家庭里,父母常常使用单一的普通话来和孩子交流,沟通。但我们在公共场所,都能听到父母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与孩子交流,有些还夹杂着浓重方言的普通话,这都会对孩子学习掌握普通话造成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3、面对这样的语言环境,我们该用什么语言方式和孩子沟通呢?我认为我们既不能用单一普通话。因为单一的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对于处于模仿状态的孩子来说,也会造成孩子发音的不标准或错误。除了要用标准的普通话外,方言也不可少。

4、应该鼓励在家庭中使用方言与孩子交流,这样有利于孩子对家乡环境产生一种认知和归属感,有利于孩子听到熟悉的声音就会勾起对家乡的情怀,这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因此,家庭关系,语言方式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从现在开始,注意运用这些关系加强对孩子的教育。

家庭关系、语言方式与教育有着怎样的关系?

家庭关系的好坏由语言组织来影响。

教育的成功与否与家庭关系密不可分。

恶语伤人六月寒,没人喜欢与口出恶言的人相处。家庭里,也是如此。

下班回到家里,我们希望家是温暖的。妻子做好饭。丈夫和孩子回到家,作为妻子与母亲的你,笑着说:“回来啦!累不累?”一家人吃着饭,分享自己一天的收获,感想。是不是会让人觉得很放松,惬意?

如果换一种方式,丈夫和孩子回到家。妻子凶神恶煞的来一句“上哪鬼混去了?这么晚才回来?”丈夫和孩子听了,会做何感想?长此以往,连谈心都做不到,家庭关系会好吗?家会让作为家庭成员的人有归属感吗?

俗话说: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爱孩子的妈妈。同样,作为妈妈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和爸爸互相关爱。因为在爱中成长的孩子,被爱,会爱,能感受爱。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高学历?是好工作?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更好的生活。而有爱的人,有目标,有追求,有责任感,懂得如何施爱于对象。会感受爱,心灵就会充满阳光。

所以,想要教育成功,家庭因素很重要。当然单亲成功的也不少,付出的必然更多,其中艰辛也是冷暖自知。而要想家庭关系好,除了要付出,还要会说话,忌恶语伤人,忌冷言损人。

家庭关系、语言方式与教育有着怎样的关系?

这两者跟教育根生蒂固的关系:

1.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的环境。是所有学龄前儿童的认知、情绪及心理发展都核心所在。其中家庭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依恋人格、情绪反应及处理以及自我对人际关系的理解。这对孩子成人后的人际关系模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家庭关系融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在这方面的能力。

2. 语言是人们用以表达自我,与世界沟通的能力和主要途径之一。所有的语言都有一定的规范性。习惯性用语一般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及个人的个性。而孩子从小的语言环境正是他语言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另外,语言表达方式更会在心理层面上影响孩子对于世界的认识。因为人类是通过这个语言来表达这个世界的。

家庭关系、语言方式与教育有着怎样的关系?

这两者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语言是意识的化身,其背后的秘密是我们的潜意识一直在解读的,语言暗示的力量比你想象的要大!在教育中,语言的力量不容小觑。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问题出在家长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喜欢用负面的语言。这些否定性的语言给孩子传递的是什么信息呢?

①告诉孩子:你是不对的,你是错的,你不应该这样的,你是不听话的等等,用的是批评、指责、命令等一类的负面语言来教育孩子。如果我们家长用负面的语言多了,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造成孩子不听话;

②只阻止孩子的行为,让孩子记住了“不要”做什么,而没有从正面告诉孩子建设性的意见。

其实告诉孩子“你可以做什么”比“你不可以做什么”更有效果。

多用积极、正面的语言

一种话可以有两种表达。如要让孩子愉快做事,最好要用正面的语言说,而不要用负面的语言说。因为孩子也和成人一样,不希望老是被否定、被指责。只是我们的传统的教育思维习惯,导致我们一不小心就说容易说出负面的语言。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说

孩子端一碗水,你说:“好好端,慢慢走,嗯,端的挺稳呀!”

孩子写作业慢,你说:“我们要抓紧喽,提高效率,然后我们就可以去……”

孩子听到了会不会也很积极、兴奋呢?这就是正面语言。

这个道理并不难懂,但很多家长都觉得很难做到。这是因为我们很多时候还分不清哪些是正面语言。改变语言习惯需要持续的练习,不能指望一蹴而就。有时家长看到了正面语言的说法,意识到了,可能记住一下午一晚上,但是过几天就忘了,又滑回旧的语言习惯里。

那么怎么避免“祸”从口出呢?可事先来作一种句式的练习,然后在生活中尝试着运用正面、积极的说话方式:

比如

“清晨早起的话,心情会很好的!”

“认真工整地写字,慢慢的字就会越写越漂亮哦!”

“把被子叠整齐的话,心情就会很好呢!”

“如果是某某,就一定能行的!对吧?”

“在别人说之前就把事情做好,这样更棒,对吗?”

“脱下袜子后马上放进洗衣机,妈妈就会轻松许多呢!”

“要渐渐地减少你玩电视游戏的时间哦!”

请试着与之前所使用的说话方式进行比较。虽然是相同的内容,但是转换了一种说法,听者的感觉就会大不相同。

家庭关系、语言方式与教育有着怎样的关系?

家庭是人接触的第一个“社会”,如“染缸”般熏陶、渲染着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形成成员认识、理解、融入世界的模式。

家庭中的主导者、决策者、强势者引领着家庭关系的趋势,对教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根深蒂固的,犹如“雕刻家”拿着刻刀,在成长中的家庭成员的大脑中雕刻一道道“路径、印痕”,使其沿着这印痕中方向成长,就如鲁迅先生说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般。

语言方式,是交流、表达、情感、情绪的传播工具,模仿是人的第一学习力。

成年人在不同关系、不同场景怎样使用工具、带来什么效果,成为成长中的家庭成员学习、模仿的榜样——因为他们只看到表象,不会考虑成年人所拥有的所谓“能力、权力”等TA不能理解的因素。

其影响的结果是:原来是可以这样做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