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尼采的虚无主义?
《疯狂的尼釆》
一、什么是虚无主义?
很愿意来谈一下尼釆的虚无主义,我们很早就听说过虚无主义,但它究竟是什么?理解它有什么意义?了解和探讨虚无主义对我们有哪些帮助?
1、哲学意义上的虚无主义认为世界,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客观上的虚无主义就是绝对客观,它是站在整个世界的高度看待人类本身,认为现实中不存在无穷大,存在的东西一定会灭亡,人类也不例外。
2、虚无主义认为,生命、文明、理性、感性、道德、意识根本就不存在,这些东西只是自然现象,和石头、风雨一样,只是宇宙中的自然现象而已。
3、虚无主义认为生存和死亡是同等和相同的,你活着不等于你就赚了,你死了你也没亏什么。
二、尼釆与虚无主义
1、尼采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尼采与虚无主义有很深的渊源。他承认虚无主义,把它作为一个“临床病人”来研究,他说自己是欧洲第一个彻底的虚无主义者。
2、年轻时,尼釆狂热迷恋上了现实主义哲学家叔本华,产生了生命本无意义的思想。但他很快摆脱了叔本华并超越了他的悲观主义,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
3、尼釆在论述上是把“传统的形而上学”和“虚无主义”放在一起研究的,在他看来,虚无主义不仅是具有消极的,否定含义,更是有积极的肯定力量,就是说,他认为虚无主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消极虚无主义,另一种是积极虚无主义。
三、虚无主义的两种形式
1、消极虚无主义 ,就是否定和虚无化生命存在的意义,以及精神力量下降和没落的表现特征。尼采认为消极虚无主义是“弱者”虚无主义。
2、积极虚无主义,就是肯定现实社会和生命存在以及提高精神力量的表现特征。它直接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所设定的、虚构的价值观,尼采说,要想克服虚无主义,就必须把虚无主义推向极致,这就是积极的虚无主义。
三、疯狂的尼采
1、超人尼采,尼采是哲学史上最疯狂的哲学家,他狂妄、自负,他否定了人类所有传统的价值体系,他否定道德、法律、宗教、文化,他否定了亚里斯多德以来建立的哲学体系,把激情和灵魂注入到了哲学中。
2、尼釆否定了世界虚幻的实在性,和真理虚伪的客观性,推翻了终极价值的存在,他推翻和打倒了上帝,他认为真理是意志为了某种目的而被制造出来的。
3、尼釆宣称:“唯有我掌握了真理的准绳,我是唯一的仲裁者”。尼采推翻了人类建立起来的文明,他声称,没有生而平等,天赋人权那种事,法律是强者的武器,道德是弱者的武器。
四、反对虚无主义在具体领域中的意义
1、虚无主义在具体领域中分为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伦理道德虚无主义、法律虚无主义等。
2、目前在我国存在的主要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比较严重,历史虚无主义不加分析否定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否定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族精神。
3、我国的历史虚无主义影响最广,危害最深,它公开宣扬“告别革命”,“重新书写历史”,将党史、国史、军史描述成一部争权夺利的野心史,党内斗争史和人民的苦难史,不惜虚抅历史,制造谎言,丑化真实的革命历史,否定英雄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作用,妖魔化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历史。
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它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观作为理论指导,同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坚决斗争。
如何理解尼采的虚无主义?
我对哲学很喜欢,但谈不上研究。春节时从女婿书架上拿了一本《西方哲学史》放在床头,至今没看完。我个人认为:尼采就是中国《道德经》作者老子最忠实的粉丝。他对老子哲学思想和《道德经》的崇拜,已经不是“顶礼膜拜”能够表达的那种崇拜。从他称赞“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你就可以窥见一斑。
尼采称自己是“欧洲最彻底的虚无主义者”,但是,从他留下来的《权力意志》 《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论道德的谱系》等大量著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学说脉络是沿着超脱虚无主义思想而来的,是他对前人一些哲学思想的批判与继承,同时,又把他个人对“价值、观念、真理”等思想领域内的思考,留给了这个世界。尽管,他对这个世界很失望,以至于,在1889年1月3日,他在意大利都灵市内的大街上,因精神失常,而被送到了德国著名的耶拿大学的精神病院去进行治疗。
正如尼采自己的著作名称《悲剧的诞生》一样:一个天才哲学家,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文化评论家尼采,在他的生命的最后时期,都是活在自己混乱的思维世界中。尼采几乎是在耶拿大学的精神病院里,度过了他人生中的最后十一年,于1900年8月25日,在魏玛都病逝,年仅56岁。正如巴尔扎克曾经断言的那样“天才,就是人类的病态,它就如同珍珠是贝的病态一样”。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德也曾说过“没有一个天才不是带有几分疯癫”。因此有人评价说:“一个天才,和一个神经不正常的人之间的距离是非常短的。”
然而,疯癫的尼采,他的“虚无主义”却是建立在他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哲学思想。因为,真正的虚无主义是以否定一切为目的性的,然而尼采则认为柏拉图描述的理想国、基督教所说的天国等,都只是人类的产物,并无终极的客观性。这就是尼采的伟大之处。
尽管,尼采以“上帝已死”作为“虚无主义来临”的象征,而且成为了后来许多“存在主义”哲学家的研究起点,比如海德格尔、萨特、加缪等人,他们的哲学研究几乎都是从尼采这个“上帝已死”的意象中起步。但是,尼采的一生都在寻找着他的“精神之父”,寻找他的“上帝”。最终,他在世界的东方,一个距离德国很遥远的地方:中国,他找到了自己的“上帝”——老子。
所以,尼采所认为的虚无主义有“消极”和“积极”两种,即病态的虚无主义和积极的虚无主义。他把柏拉图哲学思想、基督教思想和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归为消极的虚无主义。而把中国早他2400多年的老子奉为他的“神”。他在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的影响下,总结出自己的哲学观点,并把它归结为——“将失去终极价值的危机,则是能够创立新价值的契机”。而且,他认为自己是“积极的虚无主义”者。因为他相信:即使虚无主义来临,人们也能借着“价值”来“重估重建新价值”,以此“获得生存下去的理由”。这,就是尼采哲学思想的价值所在。他能够以理性的观点来看待这个世界。所以说,尼采的哲学观点虽然被他自己称为“欧洲最彻底的虚无主义者”,但是,他的哲学思想也是有“根”的。他的根就是我们中国的哲学鼻祖——老子【见上面他对老子和《道德经》的评价】。
尼采之所以给他自己做了一枚“欧洲最彻底的虚无主义者”的标签,是因为太热爱中国的老子了!
然而,他对我们中国文化的认识和解读,还是受其语言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无法真正的解读《道德经》的原著,而受到了一些所谓的“道家思想”的影响,过多的偏重于对“道”之“虚无”的理解,而未能真正的继承到中国老子的哲学精髓,也没有中国老子的博大胸怀,更没有中国老子对“宇宙大法则”的认知水平,因此,诗人尼采从中国老子的“道法自然”中汲取了营养,但他还是没有真正地理解老子“道法自然”的真谛,而片面的理解了“道法自然”的博大精深的含义,仅仅吸收了老子哲学思想的点滴。故而,他称自己是“欧洲最彻底的虚无主义者”。也正是他思想的局限性,和他对《道德经》不全面的认知,才使他走进了“哲学的黑洞”中,无法真正的理解并解释这个世界,最终,他的大脑因为承受不了自己“内心的矛盾斗争”,而产生了“错觉和幻觉”,被人们当做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送进了精神病院。痛苦的走完了他的《不合时宜的考察》之一生。
假如尼采能够真正的理解《道德经》的内涵——懂得老子的“道”也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而不是“虚无主义”的飘渺。就如同今天夜晚,天空中因为有厚厚的云,所以,你看不见“月亮”挂在天空,但是,你不能依此判断:今晚的天空中,就没有月亮的存在。懂得“道法自然”即是自得其然,其中“自然”是对“道”之状态与“道”之作为的形容,而不是指在“道”之外还有一种实体的自然。比如,今天晚上,你看到了一个弯弯的月亮;过几天,你又看到了一个又大又圆的月亮;于是,你就认为:天空中既有“弯的月亮”,也有“圆的月亮”。事实不是这样的。所以,你应该懂得:天空中之所以会有“弯的月亮”和“圆的月亮”之状态的呈现,并不是因为有两个或多个月亮的存在,而是因为月亮在受到宇宙中“万有引力”的影响,它在做着“不停的运动”这个作为,而在它不停的作为的时候,它与太阳和地球的运动形成了一个有规律性的时空存在,所以,就形成了你所见到的状态。懂得“道”就是“自然规律”与“自然实体”之间辩证统一的产物。就像太空中一直有黑洞的存在,只是我们人类还没有能力去真正的认识它,并揭开他的神秘面纱而已。懂得“道”虽然成就了万物,但“道”并不是有意要成就万物,它就是自然的本体和本质。就像我们人体的大脑器官,是与我们整个形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我们还在形成胚胎之前,就已经存在于我们父母体内的物质。这就是“道”的神秘所在。他的存在,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懂得“道”成就了万物,但他并不是为了达到什么自己目的,而是一种完全的自然而然的形成与存在,是自然无为的内核,也是自然无为的外在表现——一切因其自然,一切顺其自然,这就是“道”的本性。所以说,道之本性是自然无为,但正是这种无为,成就了有为;也正是因为无为,才成就了一切。就好比“太阳”给地球带来了光和热,成就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
对于中国老子这样高深的哲学理论和哲学思想,尼采没有搞明白。所以,尼采强调,人们若要成为“自由精神”的主宰者,就必要革除自己头脑中,对于某种“确定的永恒的价值”的渴望。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如果你想追求你的“精神自由”,即“灵魂自由”,那么,你就必须要斩断你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这,尽管可以称之为尼采哲学思想的闪光点,但是,它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割裂了“存在”与“永恒”的价值观念,过分地强调了精神永恒的存在,忽略了“物质的现实存在”是“精神永恒存在”的载体和前提条件。所以,他最终会走进自己的“精神黑洞中”而无力自拔,上演了一出“人间悲剧”。
当然,对于尼采的“虚无主义”的理解,绝对不是怎么一个问答题就能够说得清楚的。如果你对哲学感兴趣,那么,你就去研究我们自家的《道德经》。只要你能把老子的“辩证思想”“美学观念”“管理理念”等等都参透了,你也是哲学大家、思想大家、理论大家,你就能够读懂宇宙,读懂天下文章。你也将会成为一个“永恒的存在”。
“天下有道”“大道无边”“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记住这些哲学名词,慢慢地去领悟,你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智者。今日头条平台也一定会主动找你签约。不要着急,慢慢学习,慢慢进步,日积月累,天道酬勤。
祝所有读完我这篇文章的“关君”们,下个月就能拿到“青云计划”奖。
【关君:是卓姥姥对自己粉丝的尊称。既然君子成人之美,百忙中关注了我,我也自然要以最为诚恳的态度关注他们。关心他们。关照他们。因为,我懂得老子关于“舍与得”的哲学理念。】
如何理解尼采的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哲学对人类的危害是巨大的。虚无主义危害在于否定劳动,否定价值,否定存在,否定思维,否定知识,否定共识。虚无主义没有目的。没有对“为什么”做出回答,虚无主义意味着最高价值自行贬值。虽然尼采是宇宙论上的虚无主义,但他却在生存论的层面上否定了虚无主义。
说太多哲学术语,还是太抽象。我们说具体的。举例说明,最好理解了。中国最常见,最典型的虚无主义哲学就是禅宗。谈到禅宗,我们必须将禅宗与佛教区别开来。大乘佛教是修大乘三十七道品见佛性,而禅宗是从哲学术语进入,妄图见佛性。禅宗的这些哲学术语就是“无分别、无所住、无我,无所得”等,这类词汇,据统计,至少有700多个。那么佛教和禅宗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就是专业和民科的区别。比如你要得到苹果,佛教的方法是用大乘三十七道品种植一棵苹果树,然后施肥浇水,等待秋天摘果。果子摘下来之后,写了一份说明书“苹果的特性和食用方法”。禅宗就是直接从说明书入手去刻画苹果。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一个是真苹果,一个是画的。其实这不是我们探讨的重点。本人对宗教教义向来不感兴趣。
我们要说的是,这种虚无主义为何成了绝症。佛教通过现实的某种修炼方法,达到了对一种超然之物——佛性的认识。然后禅宗切断了现世的一切,直接从超然本身去超越,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这会导致现实对禅宗形成了闭环。这是禅宗走向虚无主义的基础。其实闭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完全否定了这个闭环的存在,不知道闭环是闭环。也就是说,完全否认了现实,对现实的任何操作都认为是“有为法”,是没有意义的。
这还不够,他们提倡“不分别、不着相”,学过心理学的都知道,让第六识不分别就是傻嘛。然后他们就偷换概念,以傻为智。当然,他们的见性都是失败的,因为佛性的说明书上,以“无”字开头的词组有700多个,而人能做到一两个已经相当了得,因为哲学术语,就是这么拗,就是这么累。做到一两个,拿700个词汇一对照,那肯定是失败。因为无目标,所以,最高价值被贬值,禅宗将佛教的见佛性贬值之后,就可以诃佛骂祖了。
在永恒的失败面前,能怎么办呢?就是否定价值:不思善,不思恶。这样,他们的失败与成功等值了。作恶与行善也等值了。世间所有的共识经过他们的等值运算,全部废了,落入虚无主义:风没动,旗也没动,是心动。陷入其中的人,想出来,那是非常不容易的。即使是哲学高手也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为什么?因为现实和当下闭环了。
下面我们再说尼采是如何对抗虚无主义的。尼采认为虚无主义的诞生源于对于终极真实、终极目的、终极整体性。三大概念的抛弃。哲学,宗教,道德总是在极力维护这三大概念,这3大概念也是此三者的基础。但是这三者总有无法自圆其说的时候,所以虚无主义就来临了。尼采继承和发展了叔本华在权力意志上的理论,在宇宙论上持有一种否定的态度,但是他却指出真理,目的,价值这些错误(ERROR)存在的必要,因为真理确保了物种的生存与延续。所以尼采认为生存论上的虚无主义用价值与意义的不实存来否定价值与意义的必要。所以权力意志才是必要的,权力意志超越了价值,目的,意义,真理的盲视,只有真正的强者确定的目的,意义,价值才能真正克服虚无主义,脱离虚伪的弱者自欺,走向强者的真实。
《尼采遗稿》中有一段话,最能体现尼采对抗虚无主义的努力:“短暂性的价值:没有持久性和自相矛盾的东西是鲜有价值的。可是,我们信以为持久的事物,其实是纯粹的虚构。如果一切皆流,那么短暂性就是一种性质(即“真理”),持久性和不朽性就只不过是假象。 ”应该说这段话有点存在主义的味道了。
如何理解尼采的虚无主义?
说白了,就是空思,不存在。我说,想出虚无主义的人,就是愚痴的人。为什么说他是愚痴:可以用事实说话,一切的发明创造,和社会进步,都是人的精神领域的提升出来的事实,也是虚无主义。
一切的诡变,现露出他们愚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