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农村俗语“女儿莫要去上坟,小心娘家断了门”啥意思?
清明将至,农村俗语“女儿莫要去上坟,小心娘家断了门”啥意思?
这句农村俗语说的是一些地方农村的风俗,就是嫁出去的女儿清明节期间,不能回娘家上坟扫墓。
这种说法,与过去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人们重男轻女思想严重,认为只有儿子才是家族或家庭传家接代的人,女儿是嫁出去了,就像泼出去的水,与家里在姓氏上没有了关系,属于外姓人家。
旧时,女儿嫁到男方家后,称娘家为“外家”,即与娘家不是一家人了。女子嫁到夫家后,一些地方要改随夫姓。有的地方习俗娶进来的媳妇,要在媳妇姓名前加夫姓,比如男子姓张,女子姓李,假设名字为某某,女子嫁到了张家后,就要改成“张李某某”。这样,女子在张家的村里,人们就叫“张大嫂”、“张婶”之类。现在我国的内地很少有这种习俗了,但是在我国的港澳台地区,依然有这样的习俗存在。
也有的地方不改姓名,但是,在男方家中祭祀之间,或者上坟时,祭祀单上落款、包袱(封)上名字的落款,也能体现出来,比如说,落款时要写成“张府李氏某某”,到了女子百年之后,某后代立碑,写包袱(封)之名,依然是“张府李氏某某”。
从家谱来看,旧时女儿嫁出去以后,她们的名字是不能载入娘家的家族的,也不能上娘家墓碑,但在男方家是可以把她们载入家谱,一些地方家谱只记男丁不记女人的除外。在夫家女人一般也不上墓碑。
女儿出嫁以后,能不能上娘家的坟,旧俗之中也不是绝对的,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女儿是可以上娘家坟的。
这种上坟不是指清明上坟,也不是指其他时间上坟,而是有特定的年限,特定的时间,指的就是上新坟。上新坟在一些地方称“挂畲”,与清明节的“挂青”区分开来。即娘家父母新逝后,一至三年内,在春分这段时间上坟,即“新坟不过社”,而清明上坟扫墓时间,则是“清明上坟要过社”。
这种上坟的年限,要根据地方的守孝风俗来定,有的地方只有一年,有的地方则是两年。从全国普遍风俗来说,一般是三年,即连续三年都要给新逝父母上坟,就是所谓的三年守孝之期。这种上新坟,女儿女婿都可以到坟头上去。三年过后就不同了,任何时候,女儿都不能上娘家的坟。
那么为什么说“女儿莫要去上坟,小心娘家断了门”呢?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说法,总结出来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人们认为,女儿回娘家上坟扫墓,大多是女儿没有亲兄弟,按旧俗的说法,就是娘家除了女儿,家里就没有了男丁,也就是旧时代封建观念,意味着家里“断了门”、“绝了后”。旧时观念,女人不算娘家的后传人。因此,在农村普遍的旧观念中,只有家里“断了门”才能让女儿回娘家上坟扫墓。
也就是因为有了这种观念,娘家有兄弟的人家是不会让嫁出去的姐妹回家上坟扫墓,认为不吉利,就如同是外嫁女咒娘家的兄弟。再说,娘家有兄弟,外嫁女回娘家上坟扫墓,也等于是打兄弟的脸,说明祖坟没人扫墓,娘家兄弟不讲孝道。
第二种说法,农村人们受风水观念的影响,认为家里是否兴旺发达,全靠祖坟荫庇。外嫁女回家上坟扫墓,会把“祖荫”带走,祖坟只顾女儿,不顾儿子。因此,女儿回娘家上坟扫墓,第一个不肯干的往往是自家的兄弟。因此,女儿回娘家上坟扫墓,最大的阻力是自己的亲兄弟。
这些说法,纯粹是受旧时封建思想的影响,也是一种迷信思想,属于过去一种陋习,无情地剥夺了女儿清明时节回娘家,怀念亲生父母之情。
然而,我国农村,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旧俗之中,也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不允许女儿回娘家上坟扫墓。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自己的老家与妻子娘家,同属一个省,只是县不同。我的老家风俗,不允许女儿回家上坟扫墓,而我妻子的娘家是允许女儿清明节回娘家上坟扫墓的。我妻子娘家毗邻的一个县,清明扫墓的风俗更为独特,清明扫墓的时候,不仅要把外嫁妇儿接回家来扫墓,还要尽可能的邀请亲朋好友(含素不相识的人)一起上自家的祖坟扫墓,人越多越热闹,就越好,家庭也会越兴旺发达。
现在农村,家里的儿女比较少,一些不允许女儿回家上坟扫墓的地方,已经逐渐改变了。试想,如果固执地守着儿女不能回娘家上坟扫墓,家里还有谁来上坟扫墓?女儿也是传后人,一些旧的观念是时候该改改了。
清明将至,农村俗语“女儿莫要去上坟,小心娘家断了门”啥意思?
谢邀。[原创]
清明将至,农村俗语“女儿莫要去上坟,小心娘家断了门”啥意思?
我们知道农村风俗习惯认为姑娘出阁高落后就是婆家人了,不再是娘家人了,老话嫁去的姑娘泼出的水也说明了这个意思。我们知道清明节将至,。寒食节除外,家家都要给逝去的老人的坟上上一些新土,清理坟地。而清明节前给祖坟上坟的这一习俗都是姑娘娘家的哥哥、弟弟所为。清明节祭祖时,出阁的姑娘也是不参加娘家的祭祖活动的。在我的家乡,这一习俗到现时还是如此。
正因为这一习俗,姑娘出嫁后,如果清明节在娘家有传承香火的人的前提下,还到娘家去上坟祭祖,那是很少见的情况,不知者就会说她娘家没有人吗,怎么要出嫁的姑娘上坟祭祖呢?这就是不吉利之语,如果出阁姑娘这样做,就吃力不讨好,娘家哥弟也不高兴。这就是清明节女儿莫要去上坟,小心娘家断了门这一说法的原因。
俗语讲有女不为绝。在我的家乡,出嫁的姑娘,如果娘家父母没有传承的哥弟,清明节,姑娘是可以回娘家上坟祭祖的,以尽孝道之情。
现代社会男女平等,有的家庭只有一个女儿,在上坟祭祖上应一视同仁,早就打破了这一习俗之语。清明节上坟祭祖,都是不忘先祖,传承孝道精神,哪里能分出嫁女儿不能上坟之说呢?不过话说回来,出嫁姑娘离娘家远,娘家有人上坟祭祖,再者各家也有各家祭祖之事,女儿不回娘家上坟祭祖,相沿成习,大多女儿都如此,也就不存在“女儿莫要去上坟,小心娘家断了门”这一迷信的说法。个人浅见理解,供读者和网友参详。
谢网友和读者。图片来自全网,侵删。
清明将至,农村俗语“女儿莫要去上坟,小心娘家断了门”啥意思?
十里风俗各不同
西北黄土女儿家
清明前后三五天
都携纸张娘坟前
娘家兄弟和侄男
都等姑娘同坟参
姑娘同妈洗碑子
无碑整理排供品
儿孙坟头把土忝
三亲不断有外孙
也扶母亲把香燃
上坟纪念血脉联
家道和顺结浓网
传统走的亲戚远
就看身后坟头前
清明将至,农村俗语“女儿莫要去上坟,小心娘家断了门”啥意思?
这句农村俗语说的是过去旧时“男尊女卑”的时代,属于过去一种陋习。
现在农村,家里儿女比较少,通常都是儿女回家给亲人上坟扫墓。其实女儿上坟并没有什么不好,女儿也是传后人。除非女人身体有特殊情况去不了。
我国地域广阔,南北方对于扫墓的习俗略有不同,南方通常儿女均前往扫墓,而北方一些地方,则通常女儿不前往扫墓,如果是出嫁的女儿则随夫前往扫墓。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有讲究逝者为大,每逢清明节用祭祀上坟来表达对亲人们的哀思与留念。
清明将至,农村俗语“女儿莫要去上坟,小心娘家断了门”啥意思?
诗画人生,相约篁岭。专注文旅,净化心灵!时间过得真快,清明节说来就来。记得每年清明节的时候,头条上关于清明的民俗风俗都会引来大家的热议!
“女儿莫要去上坟,小心娘家断了门”,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非常浅显易懂的,就是说:女儿不能给自己死去的父母上坟,不然娘家人就会有意见了!
俗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在封建时代,女人的地位很低,讲究的是“三从四德”。不过,我觉得吧,存在即合理,既然这种风俗能流传千年肯定就有它的合理性。
我今天并不想来翻什么封建时代的老账,只是想分析一下这句话怎么来的。古时候为什么不希望女儿去上坟呢?我想,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怕坏了风水,打破了固有的秩序!
试想那个年代一切可都是男人说了算的,女儿既然出嫁了,那娘家就基本上与她没有多大关系的了。古代人历来都信奉“一基二命三风水”的,女儿不能上坟,就是当心女儿沾了光,有损娘家这边的人!
好了,就说这么多,还望喜欢!
清明将至,农村俗语“女儿莫要去上坟,小心娘家断了门”啥意思?
在我看来,这就是封建迷信,现在一般不会有这种思想了,除非是在比较偏远的地区,深入推进偏远农村地区移风易俗是很有必要的。
封建社会是男权社会,男尊女卑是那时的思想习惯。现在是社会主义新社会,这种思想早就该改改了。
记得有一次参加农村的葬礼,当地交通闭塞,人们还是延续着封建社会的传统。搞些披麻戴孝、大操大办那一套,这倒是也能理解,最让人理解不了的是下葬的那天女人是不可以去坟地的。死者的儿子和众亲属护送着灵柩去安葬老人,三个女儿只能站在村口远远地望着。我觉得这就是剥夺了女儿的孝老安葬的权利,从社会角度说这就是封建迷信的毒害,从法律角度说这就是侵犯人权。有谁能体会做女儿的那种心情,不能亲手送老人最后一程,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没人能懂。女儿们又能说什么呢,这就是所谓的传统,谁也不想站在众人的对立面,无论心里多苦也要墨守成规。
祭祀祖先是每个公民的权利,无论男女都是一样的,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法律和道义允许和保护的公民的权利。清明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节日,属于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是你我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这一天无论男女都可以去祖先墓地扫墓祭祀,追忆先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