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过婚的女人回娘家,家里30多个孩子,每人发30元红包,丢人吗?你怎么看?

孩子比较多,这些孩子都是堂哥堂姐表哥家的孩子,还有堂叔家的孩子,自己亲妹的两个准备每人100,其余的每人30,因为每家的礼物200多元,共20家左右。坐标河南,南阳,你们那里都发多少。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让我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分析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

现在民间发红包有点乱,没有按传统的规矩来了,都是因为现在一些人任性形成的新规矩。按我国多地的传统习俗,结过婚的女人回娘家,是可以不给家里的孩子发红包的。

过去,给家里的孩子发红包,只有未婚女婿才给家里的孩子发红包。那是一种什么情况呢?那是婚姻正式确定下来了,也就是婚姻程序的“换庚书”,也称“合八字”,合起来后,男方备好丰厚的礼物上门,叫“担八字”。未婚女婿上女方家的门,女方的孩子,包括亲的和家族的孩子就要改口,或开口,同辈的人叫姐夫,下一辈的人叫姑爷,或姑父。未婚女婿就要给孩子们发红包,叫“开口费”。

而女方家比未婚女婿年纪大的,或者辈分大的,要给未婚女婿封红包,同样也叫“开口费”。

同样的道理,女方到男方家里,有的地方有“上门”的习俗,有的地方则没有这种习俗,直到结婚嫁过去。那边的孩子也有“改口”或“开口”之说,但女人一般不给男方家孩子的红包,而是给每人做一双布鞋。

女人出嫁后,回娘家时,不管是“回门”,还是过年回家拜新年(一般是前三年,即新三年),以及平时回娘家,按过去的传统习俗,没有女人或女婿给孩子发红包的习惯。一般女儿出嫁后回门,只给父母家里带礼物就行了。拜新年,一般来说要给五服内的每家每户带上礼物,包括长辈和同辈已分家立户的,礼物中一般来说要放一定数量的钱。礼物在除夕以前送过来,民俗中叫“送节”。

这样,女儿与女婿新年到娘家后,一般就用不着带东西。而女儿女婿拜年回家时,女儿娘家人要礼物收下,再送一些吉祥的礼物,而拿来的钱不但不收,反而在送来的礼金基础上适当加一些,算是“回礼”。 至于女人给娘家的孩子,民间大多数地方没有这个习俗。

相反,当女人有了孩子后,带着孩子回到娘家,娘家人要给外甥外甥女发红包。这种红包是有“名份”的,有的地方叫“鞭炮钱”,有的地方叫“路费”,意思是外公外婆及舅舅们用钱“买”外甥外甥女来家里热闹,还有的地方称“压岁钱”。

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兄弟姐妹给外公家拜年,每年都能得到“鞭炮钱”,钱不多,男孩子一元两元,女孩子都是三元、五元。男女不平等,据我们家乡的说法,男孩是“外甥狗”,有一句俗话:“外甥狗,吃了夹着尾巴走”。而女孩格外被外公和舅舅宠爱,家乡也有说法:“外甥女,得喝酒”(家乡土话,女和酒同韵)。也许是外甥长大后,分家时要舅舅来当“黑包公”,容易得罪外甥,很多的外甥因此不再与舅舅来往。而外甥女长大后对舅舅很好,常给舅舅送肉送酒。

我们家族嫁出去不少姑娘,除了“开口费”,再也得不到任何红包。就是“开口费”,因数额比较大,在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应该是二十元,那时的钱值钱,二十元不是一个小数目,一些刚参加工作的人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到这个数。因此,这种钱到我们手里也是一种象征性地,在手里还没有捂热就被父母收到,一分钱的回扣也得不到。倒是舅舅给的一元两元的小钞票,扎扎实实归自己所有。

平时,嫁出去的姑娘回家,所嫁人家的经济条件好,回娘家带一些糖果,分发给孩子,也算是口福好。所嫁人家条件差的,大多是空着手回家,还要从家里大包小包地带回去。

上面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说明我国民间的传统民俗,结婚的女人回娘家,简称是“回家”,过去是不用给孩子发红包的。不过,时代在发展,一些地方兴起一些以前没有的习俗,也有结过婚的女人回娘家给孩子发红包,这种做法是否为一种新民俗呢?现在还无法判断,得看看发展的趋势。

题主说,结过婚的女人回娘家,家里30多个孩子,每人发30元红包,丢人不丢人的问题。这就要看当地的习惯了,如果别的结过婚的女人回娘家没有这个习惯,最好不用给孩子发红包,孩子及娘家人自然也不会有想法。如果当地有这种习惯,就应该有相邻的人做参照。

事实上,现在的一些人就是爱面子,喜欢攀比,才使得很多人担心红包钱太少,怕丢人现眼,使得传统民俗变味,使得现在的孩子只认红包不认人,只认大红包而看不起小红包。大人们对钱的任性,使得孩子们也对钱任性,这真不是一种好现象。

广州人有一种传统习惯,新年里,每个人的兜里装了不少的红包,见到熟人就发一个。一般来说,一个红包内装着钱的数额大多只有一到五元,大家都是如此,新春图个吉利,图个快乐,没有听谁说红包的钱太少而丢人,这就是一种地方习俗而已。

结过婚的女人回娘家,家里30多个孩子,每人发30元红包,丢人吗?你怎么看?

你为什么要发红包呢?既然没钱,你发了也丢人,不发也丢人,那你为什么要发呢?有那钱,还不如自己留着,等丢完人,自己回家给你自己买点好吃的,改善一下伙食,安慰自己呢,再不行买30箱啤酒,放在家里,想起这事就喝两瓶。

我的观点是,当人有钱了,就有面子了,谁都会装,当你没钱的时候,你的面子根本就不值钱,你咬牙给人家发了30块的红包,不但买不回你的面子,反倒更丢人,那你为什么还要做呢?只有有钱人的面子才值钱,你的面子不值钱,那你为什么还要为面子花钱,不要为你自己最不值钱的东西,难为自己。我的建议是,给你父母买点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礼物,其他人,一概忽视。

结过婚的女人回娘家,家里30多个孩子,每人发30元红包,丢人吗?你怎么看?

不丢人,走一下仪式而已,看自己能力吧,不用打肿脸充胖子。给二十也行我觉得。

我结婚的时候出了大门,家族的小孩子都要来敬茶,每人一个红包。然后其中一个堂侄女我红包还没派完,她跑过来问我,姑姑为什么稀琴的红包是一百,我的只有二十(我不知道是那些人提前预备好,叫我特别给亲的侄子侄女的)结果好尴尬啊。旁边的人立马把她牵走了,还怪她母亲不懂得教育孩子。

我们今年也是刚结婚。第一年回我妈家过年,我和我老公都商量好了,亲的,我弟的三个孩子一个一百,剩下堂哥堂弟的孩子一人二十。家族比较大,孩子加起来起码得有二十个左右。而且我们习惯的是过年时我姑他们也回来一起,一大家子好多小孩。

加上我老公这边大哥,大姐的孩子加起来有六个亲的就要六百了,堂的也有十个,一个也是二十。我老公还说他们那里习惯是夫妻两个都给。

还有我父母他父母一边给一千,就两千了。光是这些都要花掉五千左右了,在加上过年的花费,来回的车票,一万块钱根本就过不了一个年。想想就头疼。

不过还好,人人都这么活的。我们也不想例外。

结过婚的女人回娘家,家里30多个孩子,每人发30元红包,丢人吗?你怎么看?

不丢人。

礼轻人意重,发红包是走个过场,图个喜庆,孩子们照样很开心。

孩子多确实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红包多少都是心意,发一百也是发,发一块也是发,发多发少得取决于自己的经济状况,不能打脸充胖子,不影响自己的生活才行。

按照一个孩子发30元计算,30多个孩子也一千多块了,也不能算是小钱。再说你发出去的这些空包,是不是有一部分会回来,还是完全出去回不来的?

所以说,红包不在于多少,在于心意。

结过婚的女人回娘家,家里30多个孩子,每人发30元红包,丢人吗?你怎么看?

不丟人,30多个孩子,每人30元却要花1000多元,发红包要依据自已的经济能力,发多少怎么发取决自愿,与别人无关。

最好的办法是春节别回家,端午节、中秋节回家不行吗?春节回家花费大,人多孩子多,有几个是近亲,都是白花钱,收钱的人还嫌少,等孩子长大了,很难找到一个回报的,你要报答的是父母恩,与那些近亲甚至远亲都没关系,反正白花钱,用钱也不是该用的地方,嫌少的别要,换个季节回家,用那些红包钱多给父母买点礼品才是当儿女的孝心。

结过婚的女人回娘家,家里30多个孩子,每人发30元红包,丢人吗?你怎么看?

唉,说到发红包,我就愁,我大哥家两个孩子,二哥家两个孩子,姐姐家两个孩子,妹妹家两个孩子,我没有孩子,我结婚后两次宫外孕大出血差点死了,从那以后身体特别不好,就没上班,老公一人上班,工资一月4千,公公有体位性低血压,走路都晕,婆婆种了一亩地的果园,换不几个钱,还有个爷爷有心脏病,一家人全靠我老公挣钱,春节发红包,每个孩子给2百,也得1千六,然后串门在买买礼也不少花,一个春节下来也是紧凑凑的,可是发红包不是我想发多少就能发多少的,妈妈说哥哥们长年不在家,孩子难得回来,平常都没给过钱,说啥每个孩子也得给1千,少着说也得给5百,我感觉自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娘家8个孩子一人5百也得4千,唉今年又快到春节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