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下葬后带着孝回家了怎么办?
题主的问题提得比较笼统,语间不太明确,因此可以按两层意思来理解。
一是人家的老人去世下葬后,办丧事的孝家按民间传统发给来送葬人的孝布,带着回到家里,该怎么办的问题?
二是自己家里老人去世后,有的地方是五服内,有的地方是三服内,有的地方是亲生子戴着孝布回家该怎么办的问题?
现在就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1、老人下葬后带着孝布回家了怎么办?这里读者朋友要注意,我在问题中的孝字加了“布”字。按传统民俗,老人下葬后,一般不是老人的嫡亲,送到下葬的地方就要摘下孝布,用手拿或揣在身上的口袋里。忌捆缚在身上的部位,表明你参加的丧事已结束。
白布只能称为“孝布”,或者白布,不能简称“孝”,更不能说“带着孝回家”。“带着孝回家”与“戴着孝回家”,说话的语音是一样的,你想想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民间认为不是好兆头。因此,在下葬前,晚辈对孝布可称孝,如戴孝。老人下葬后,取下了孝布,就只能称孝布和白布。
老人下葬后,把孝布回家是一种传统习俗,我国多地的民俗认为,送葬后的孝布必须要带回家,民间的说法是可驱邪,也有说是可荫庇送葬晚辈的身体健康。过去农村去参加送葬的晚辈,主家不给孝布,认为是瞧不起人,有的人还会因此生气离开办丧事的人家。其实,在旧时,布是非常紧缺的物资,新白布有很多的用处。比如过去可用来做内裤、鞋子的料布、米袋子、打豆腐的包布、抹布等。带回家符合我国节俭传统,在这方面不存在忌讳。
现在一些年轻人在老人下葬后,就把摘下来的孝布随便乱扔。这种做法,很多地方的民俗规矩是不允许的。比如,如把孝布扔到人家的山里、地里、房屋的附近等,这是一种很忌讳的事,如果让人知道了,是会挨人骂的。
2、老人下葬后嫡系亲属戴着孝布回家后怎么办?我国民间老人去世后戴孝,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有的地方五服内穿孝服,只是孝服的亲疏有别。有的地方则全部带孝布,只是根据亲疏不同,在孝布的长短上有差别。
嫡系亲属穿孝服的地方,老人下葬后,一般情况下要将孝服脱下来,然带回家中。五服内的嫡系亲属晚辈,要先回到丧家,因为按习俗,回家的时候,每人要带些柴火回到丧家(从哪家出殡就到哪家),寓意为丧家“进财”,或“添财”。
嫡系亲属戴孝布的地方,在棺材到达埋葬地后,要将孝下拉的部分缠在头上。回家的与穿孝服的习俗一样,带柴火回丧家。
回家后,孝服的处理,除了去世老人亲生儿女外,一般自行处理掉。去世老人亲生儿女则要放在家里收起来,暂时不能处理。
戴孝布的地方,除去世老人亲生儿女外,回家后将孝布自行处理,但亲生儿女则不能除去,依然要盘在头上。过去,孝布盘在头上的时间,不同地方,时间不同,有的地方做完五七后可脱掉,有的地方则要做完七七,还有的地方要满百日之期方可脱掉。脱掉的孝布要收起来,同样不能处理。不过现在基本上不按这一套来了,与穿孝服的地方一样,下葬后回家就不戴孝了,把孝布收起来。
按民间习俗,老人去世后的三年内(有的地方为一年),要上新坟进行扫墓(有的地方称为挂畲)。让新坟的时间,我国大多数的地方在春社前,有“新坟不过社”之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春社,不能超过这个春社的日子。后来各地有不同的习俗,有的地方严格执行春社前上新坟,有的地方以春分为界,在春分前上新坟。
民间规矩,每年上新坟时,孝男孝女到了坟头要穿孝服或戴孝。三年期满后,孝男孝女的孝服孝布可以自行处理。
老人下葬后带着孝回家了怎么办?
葬后带着孝回家,这事各地习俗不一,我们这是逝者的后代都要穿孝服,房股亲戚一般是发一块白布在买水出殡时戴的,这件事完毕后都自行处理的,后代的孝服都要带回家,在晚上酒席上穿着敬酒用,这些孝服在女儿岀嫁时就要制好随嫁带到婆家,一部份人是租来的,事后必要还给人家 。还有些戴后的白布放逝者家里,基本上在第三天(三朝)那天逝者家里人一同和逝者的衣物送去坟前烧掉即可。
老人下葬后带着孝回家了怎么办?
按照我们的风俗习惯来答这个问题,说起来话长,老的规矩戴孝须一年,待一年孝满之后才能脱去戴孝,现在是新事新办也是与时俱进吧,事实上的戴孝只须七天,随着头七日功德圆满就脱下一切戴孝,此举也是为了方便现代人的生活需要。
虽然形式上的戴孝已经除下,但心中仍需谨记有孝在身,本地风俗中规定:四个月里面不能参与婚丧嫁娶活动,一年内不能动土修建房屋,直系子孙不能婚嫁,还有一年间不可以到大型寺庙进香许愿。
题目中所说的问题,按照我们的风俗,需要到死者牌位前祷告和脱下戴孝,说明不能长期戴孝原因并祈求原谅。如果身上戴孝人又在外地怎么办?可以当天(对着天上)进行祷告和脱下戴孝,把戴孝之物用快递送回老家,由父母或长辈到牌位前归还并加与说明。
老人下葬后带着孝回家了怎么办?
要想俏一身孝,白色布穿一身很显眼,受人关注的。欧洲婚礼服用白色彰纯洁。
戴孝,通常胸前扎白花,鞋边包白布条,或鞋面缝白布。是示丧的表明,讲究辟讳的就回避示丧人,不发生冲撞事了。与现代示哀思不太一样。
戴孝一般依据自居当地风俗守几七,守足就可去除了。
服孝的孝服,是披麻穿身白罩布,举丧期内不脱身的,葬后,返家才脱去,改成戴孝式的。
(鞋包白布,头扎麻条拖地,身穿白布罩袍,是标准披麻戴孝。)
古中国人用白布为丧示,就是图无染色,从而丧期过后,把白布染色了,可做衣物被子等布料用了。
举孝,棺木已成官财了,是吉祥物,可立正气,驱邪气的。一般丧服布染色以后,用于保婴儿儿童平安的做衣物材料了。此为荫蔽子孙式。
因而,参加举丧的人,不给孝布于他,他必气愤的,有人会终生断交往的。因为参加举丧事是蹭福,蹭亡者护佑呢。即去阴间了,与鬼熟悉了,不让鬼祸害自家人,可扩及参参于丧事人家的,如同阴间有老熟人好办事一样。
(去掉蛇图,这冠式全白布扎成,为孝帽)
所以,参加丧事的人,须有服丧标志的丧布为凭的。
现在同以前不同了,原先家有老辈传下来的老物件是宝贝,是可显摆自家荣耀的,包括衣物在内。可如今都烧掉了,自家古老传承有续没凭证了。
甚至沾上丧事物,疑有晦气了。可这与古时正相反的。这是不讲祖先荫蔽后代孑孙,认为迷信造成的。
可孔子世家的人,仍牛哄哄的,就是孔子荫蔽其子孙万代的体现。咋迷信了呢。
(守制三年的尽孝图,坟侧扎棚日夜住棚内三年,有官职者称了忧三年)
悟空问答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