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视剧中秦汉皇帝戴冕旒,到宋朝以后就很少见皇帝戴冕旒了?
首先要更正一下“戴冕旒”,应该说“戴冕冠”更确切,古代也有称“戴旒冕”,相当于现在的帽子。冕旒只是冕冠的一部分,就类似 于现在的帽檐,或点缀遮挡的饰品。
(秦始皇)
1、冕冠的历史据历史文献记载,我国夏代就已经出现戴冕冠,当时不叫冕冠,而是叫“收”。据《礼记》载,到了周代时,制定了重新制定礼制,即后人所说的周礼,把“收”改为“冕冠”,简称为“冕”,并制定了冕冠制。在古代,冕冠是“冠”中的一种,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明代以前的古代君主和诸侯在祭祀的时候,必须要戴冕冠。
冠产生后就有了贵贱等级之分,古代在这方面有严格的制度,比如说,未成年人在“冠礼”之前,只能戴空顶头帕,而社会底层中贫贱没有身份的人不准戴冠,只能戴头帕。又如,每一个朝代,都制定了自己的冠式(冠的式样)和冠制(冠的等级制度)。这种不同朝代的不同冠制一直实行到明朝。
2、冕冠的组成冕冠一般由冕板、冕旒、笄、纮、充耳等组成。
冕板
冕板是冕冠顶上那块长方形的板子,古代也有称之为“延”的。冕板形状为前低后高,仿佛是一个人身体向前倾的样子。体现了一种谦逊的态度。
(冕冠的结构)
冕旒
冕旒是挂在冕板两端的玉珠。这些玉珠,古代称为“旒”,旒并不像现在人们帽子上的饰品,为了美观,是为了挡住冠者的视线,使他目不邪视。古代礼法中有“非礼勿视”,这些玉珠就是为了体现这种“礼”。
古代有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不仅仅只是帝王诸侯才戴冕冠,一些官员和士人也戴冕冠。因此,冕板两端旒的数量多少是依据戴冠之人的身份高低相关,身份高低同,旒的数量不一样,数量越多表示地位越尊贵。打不是很恰当的的比方,就像现在的军衔制一样,可以从一个人的肩上扛的豆豆或者杆杆,就可知道他在军队的级别高低。
根据《周礼·夏官·弁师》:“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笄朱紘。”周代的冠冕制度规定:天子为12旒,诸侯为9旒,上大夫为7旒,下大夫为5旒,士3旒。由此可看出,12旒只有帝王冠冕才可以用。
玉珠的颜色及材质,不同的朝代使用有很大变化。比如,商周尚五色,即赤、白、青、黄、黑,也就是金木水火土,体现在天地方位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再加中央的土。到了汉代改用单色,帝王用白玉珠。东晋改用珊瑚、翡翠玉珠。明代用的珠子呈不同颜色,同时用五彩线编成细带,将珠子串起来。
笄
笄,帝王用的笄为玉笄,即玉质的簪子,是贯穿帽卷两边的玉簪子,主要是用来固定头发。
(冕冠)
纮
纮,就是丝绳。指垂在冕板两边的红丝绳,称“朱纮”。其主要作用是用两边的红丝绳,在人的下巴打结,以固定帽子。就像是我们戴草帽,在野外遇到风时,把帽子带拉到下巴捆缚,免得草帽被风吹走。因此,古代冕冠两边的“纮”,就相当于现在的帽子带。
充耳
充耳,古代也叫“瑱”,耳塞。《诗·邶风·旄丘》有:“叔兮伯兮,褎如充耳。”汉代经学家郑玄笺注:“充耳,塞耳也。言卫之诸臣,颜色褎然,如见塞耳,无闻知也。”
充耳之于冠冕上,是挂在冠冕两边的玉石饰物,下垂到耳朵处,可以塞耳避听,只不过是一种象征性的饰物,主要是体现了古代帝王不轻信谗言。
3、宋朝以后的皇帝还戴不戴冕冠?宋朝以后的皇帝还戴不戴冕冠,这里有两个朝代的皇帝是不戴冕冠。一个是元朝的皇帝,他们按自已的风俗穿戴。元朝的皇帝戴的帽子叫钹笠冠,就是象锅盖一样的帽子。清朝的爱新觉罗氏一统中原以后,冕服制度被废止,清朝的皇帝也不戴传统意义上的冕冠。
其它朝代在正式的场合,如祭祀、新皇登基,接见使节等,皇帝还是要戴冕冠。
宋代对官帽官服还是比较严格的,但皇帝对自己的冕冠要求比较宽松,思想也比较开放,宋太祖赵匡胤就曾对冕服制进行了改革。比如宋太祖赵匡胤怕朝臣在议事时,交头接耳,搞私下串通,于是,他下诏改变当时乌纱官帽的样式,在帽子的两边,各安上一个铁翅,“平施两脚,以铁为之”。这样一来,只要朝臣在下面动一动脑袋,铁翅就晃动不止,居高临下的皇帝把大臣的一举一动,洞察得非常清楚。他还规定,不同职别的官员,帽子上装饰不同的花纹。因此,从现有的历史资料,很难看到宋代皇帝戴正统冕冠的画像。
(明朝冕冠及服饰)
特别是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因前朝元朝最弃用传统的冕服制度,他着重强调要恢复正统的皇室礼仪、典章制度,称之为“复汉官之威仪”。因此,明朝制定了严格的冕服制度。比如,朱元璋于洪武三年下诏规定:凡文武官员上朝或办公时,一律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
清朝入关以后,上至皇帝,下至官员百姓,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的冕服制度就此终结。
为什么电视剧中秦汉皇帝戴冕旒,到宋朝以后就很少见皇帝戴冕旒了?
宋朝以后皇帝在正式场合也是冠冕旒的。有准确记载的是自周开始用,当时天子冠、诸候冠和大夫都戴此冠,只是在旒的数目上有区别,分别是天子12,诸侯9,上大夫7,下大夫5,由于以后的朝代不再用分封制,而用郡县制,故只有天子才能戴此冠,经秦、汉、隋、唐、宋,至明一直是皇帝的标准的最高级别的礼帽,中间小有改动,但大体不差。
电视电影上,均以画面代表文字,为了节约并非关键内容的篇幅,特将各朝代皇帝平时所穿戴的帽子和服饰用于正式场合,好让观众一眼就能自然地区别出演的是哪个朝代来,因此不太可能完全遵照史实拍摄各朝代的影视作品,所以我们会在宋、明的好多片子里看不到冕冠了,实际上它依然存在,直到明亡,而且都是派大用场的。
当然,最后佩戴题冕旒的是袁世凯,清朝满人虽无此习,但袁世凯复辟是主张恢复汉制的。
为什么电视剧中秦汉皇帝戴冕旒,到宋朝以后就很少见皇帝戴冕旒了?
首先,这些天子的冕服仪仗都是周朝流传下来的东西。周朝在礼仪方面十分完备,同时也十分繁琐。可以说周朝把面子工程做到了极致,真是既累了天子也苦了底下人。所以后来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加之人为的抛弃,礼乐就崩坏了。精简了很多,也效率了很多。历史上项羽开过倒车,想恢复周天子的分封制,王莽也怀过旧,一心想恢复周礼,却结果因为资料文献缺佚,搞的不伦不类。最后这两人的下场都一样,身死国灭。所以说,任何时候开历史倒车都是不行的。
其实,我们都是被电视剧误导的,而电视剧,又是被帝王们就流传下来的画像误导。秦汉帝王画像多是正式冕服冕冠,而唐之后的帝王多是着以明黄色龙袍装,甚至多有便装。很多编剧对历史并不会多加考究,只要不出现低级错误即可,而且会为了观看效果夸大其词。比如,绝大多数皇帝并不需要每天清晨从热被窝里爬起来上早朝,早朝也不会像是电视剧一般,官员聚集在一个大殿里,什么有本启奏无本退朝。这些都是比较正式的朝会,天天开不累死人?大部分时候,皇帝都是开的小规模会议,地点一般也不固定,召集的都是三公九卿,内阁大臣之类的重臣参与。既然是小规模的朝议,自然不需要着正式冕服。古代穿冕服那都是在重大时刻才会有的,比如天子登基,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册立太子,祭祀大典之类的才会穿冕服戴旒冠。清朝皇帝并不戴旒冠,不过宋明皇帝登基之类的大典也是会戴那种卷珠帘旒冠的。所以别被影视剧误导。秦汉皇帝非重要场合也都是便装的,宋,明皇帝主持大典之时也是需要戴冠的。
为什么电视剧中秦汉皇帝戴冕旒,到宋朝以后就很少见皇帝戴冕旒了?
因为中国电视剧中能把服装道具搞清楚的不多。
首先电视剧中秦汉皇帝~~无论是秦始皇也好,汉武帝也好都是戴着冕旒,其实这都是不可能的。秦以前,周有六冕之制,但是,就像深衣、玄端这些衣冠文物一样,周六冕具体制度如何后人一直不敢确定,因为没有考古资料出能够证实周六冕到底是什么样子。
秦始皇混一六国之后废除了周朝六冕制度。据《后汉书●舆服志》载:“秦以战国即天子位,减去礼学,郊祀之服,皆以袀玄”。因此秦始皇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的祭服。始皇廿六年,规定衣色以黑色为最上。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穿绿袍,且吸收了类似于法冠、惠文冠等从战国六国时留下的衣冠制度。一般庶人穿白袍。官员头戴长冠(汉制,非爵在公乘以上者不得冠刘氏冠,也就是长冠,考虑到汉家制度周秦杂用,推测秦代也是应该如此吧!),身穿宽袍大袖,腰配书刀,手执笏板,耳簪白笔。
秦文官俑。秦始皇的打扮应与之差不多。
秦亡汉兴,汉高帝令叔孙通制礼,叔孙通“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所以汉家衣冠很多方面一开始就因袭秦人之制:以长冠为首服,袀玄等为盛装。直到东汉,汉明帝君臣才参考了文献,“复原”了周朝的冕服。
汉家君臣的扮相其实应该是这样。
其次,此后历代王朝除了十六国时成汉“无衣冠之制”外,大部分都在汉代复原的冕服上损益一些,以为己用。这些损益基本都是细节上的,比如更换不同材质的旒珠。最典型的就是:周制的旒应该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而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但《后汉书·舆服志》的记载,十二旒皆为白玉串珠。但魏明帝时因天子好妇人服(女装大佬),改为珊瑚珠;六朝时多用蚌珠。发展到宋朝则是冕旒最辉煌的时代。宋初因五代浮华之旧,衮冕所用延板“以龙鳞锦表,上缀玉为七星,旁施琥珀瓶、犀瓶各二十四,周缀金丝网,钿以真珠、杂宝玉,加紫云白鹤锦里。四柱饰以七宝,红绫里”,于历史上最为绚丽。
玉田王李圣天的冕旒,可以想象宋代冕旒的奢华
明梁庄王冕旒
明朝初对于周六冕的复原相当成功,用五色玉为旒珠。但到了晚明就成了鸦青石(蓝宝石)和珍珠搭配的低调奢华。明亡清兴,清朝尽废先王法服,冕服在中原消失了近三百年。冕旒制度不仅存在于清代以前的中国,汉字文化圈诸国也都有冕旒制度。
朝鲜纯宗
阮氏南朝的冕服制度严格参照文献上对周六冕的记录
日剧《大佛开眼》中关于冕服的复原
到了近代,日本官方祭祀先师孔子时三献官仍然冠冕服衮。
民国三年祭祀冠服便是参考周六冕而制,直到今日还在使用。
为什么电视剧中秦汉皇帝戴冕旒,到宋朝以后就很少见皇帝戴冕旒了?
在中国古代封建的社会,皇宫大臣、妃子、皇帝待的地方。在古代,我们经常能够在戏剧里面看到以前的人尤其是大臣们不管夏天还是冬天都是戴一顶帽子,其实这个不是普通我们现在带的那个帽子的意思,在当时的那个社会这个象征着一种含义,就是地位。
那古代帝王家的帽子为什么前后有帘子?在古代,帽子我们一般说成“冕”。基本上每个大臣都会戴帽子。如果一个人的官位上去了,在古代当中他的意思就是要进行加冕,帽子其实就是他的身份象征。所以在中国古代帽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在社会地位位置高低,区分官员高低分层的这么个概念。
然而皇帝的帽子是更加的富丽堂皇,我们在电视剧或者电影当中经常能够看到,在一些戏剧里面中国古代的皇帝穿着是相当的雄伟,不管是服侍还是帽子。在正常的一个场合下,帝王都是需要佩戴前后像珠帘那样的帽子,代表了那个会议的重要性和尊重性。这种像门帘一样的珠子,叫做“旒”,所以,帝王的帽子叫做“冕旒”。
在以前的时候,凡是上古时代,不管是帝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参加盛大的祭祀仪式都是需要佩戴 “冕旒”。这个也不是只有皇帝才能带,因为在古代的时候,朝廷上只要有一定等级的官员,都是需要佩戴的,只是说外形有区别罢了,但是这个形式是不能缺少的。当时根据等级来制定下垂下来的珠子的个数,来区分皇帝与臣子。
“旒”,主要是针对贵族,让皇宫贵族的言行举止各方面都能够起到规范带头作用。时刻提醒他们,保持行为端正,大方,高雅的姿态,并且还要行得正坐得端。在当时只要带上“冕旒”,如果有什么急事走路太急,很容易就会被珠子“打脸”,如果你走路七扭八歪,那么垂下的珠子,就会在眼前左右晃动,影响视力,甚至也会被“左右打脸”。
所以在当时,“冕旒”,就迫使了帝王们抬头挺胸,这种形态也就造就了帝王们器宇轩昂的风度,对于帝王家来说也是需要这么做的,毕竟要起到带头作用。然后就是,帝王的“冕旒”,珠子数量肯定是最多的,无可厚非。当时帝王带的冕旒基本是可以遮挡住帝王的脸,因为在当时封建王朝来说,脸是很重要的,帝王的面目可不是一般人可以看到的。当加上长长的珠帘,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然而挡住面目表情,在朝堂议事的时候也就不会让大臣看到帝王面部的表情,也就猜测不到帝王当时的真实状态,使帝王有高深莫测的形象。
知道秦汉时期,“冕旒”帽子才真正专属于帝王家,大臣们已经没有资格去使用。随后到了宋朝,“冕旒”,就慢慢被淘汰了,毕竟带起来比较复杂,遮掩视线,很不方便。所以宋朝就改革了帽子,到了清代,“冕旒”,就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为什么电视剧中秦汉皇帝戴冕旒,到宋朝以后就很少见皇帝戴冕旒了?
分重要场合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