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传统,多少岁该做寿,有什么讲究?
多少岁该做寿?因各地传统风俗的多样性,说法自然也就不太一样。可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理解。从横向来说,有普遍的传统风俗和地方独特的传统风俗;从纵向来说,有过去的传统风俗和现在的风俗。
从横向的民间传统风俗来看
所谓横向,就是不同地方的做寿风俗相比较。俗语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我国民间风俗,因地方不同,民俗风情呈现出多样性,地方风俗存在一定的差别。地方风俗的差别不是今天才有,自古就存在。古人有“入乡随俗”的说法,出自《庄子·山木》:“入其俗,从其令。”下面从三个方面介绍一下。
一是只要有了儿女的人,逢十的生日均可叫“寿”,做生日叫做寿。我国东部部分地区就是这个。比如说:“男人三十不做寿,女人四十不做寿”,三十、四十在这些地方就被称之为“寿”了。其他方的人对这种说法,可能会感到很难理解,这就是地方风俗,一乡一俗。
二是只要父母还有一人健在,儿女和儿媳即便到了可以做寿的年龄,皆不能称“寿”,更不能做寿,连生日酒都不能办。这种风俗比较突出的主要是我国西南的部分地区,北方部分地区。
比如说,儿子到八十岁,有母亲健在,已是九十六七高龄(注:旧时结婚早,儿子与母亲只相差十六七岁的情况很普遍),儿子的八十岁,只能叫生日,不叫“寿”,更不能做寿。生日时,不管是逢十的大生日,还是平常的小生日,都不能办生日酒,否则,民间认为是对母亲的不敬和不孝。地方的说法,只要父母还健在,哪怕你的年龄再大,依然还是儿子,是小孩,不可强出头。
三是不管父母健在与否,儿女的到了该做寿的年纪,可以做寿。这些地方放得比较开,没有多少条条框框。儿女不管是做生日还是做寿,都没有禁忌。
从纵向的历史变迁来看旧时由于人们的生存条件比较艰难,医疗卫生条件差,人的平均寿命比较短,特别是农村,辛劳的农民寿命更短些。
根据民国时期,中国著名社会学家、湖南湘潭人许仕廉撰写的《人口论纲要》统计的数字,我国古代人平均寿命30多岁。不过他统计的数据,把夭折的婴儿和战争因素算在内,拉低了平均数。
一些专家按家谱来统计,刨除夭折和战争因素,得出的结果是比较准确的。比如说,梅山客家族谱西山陈氏寿命的有关统计,从明朝洪武到明万历总计260年时间,陈氏家族平均寿命男为54.4岁,女为53.9岁。据《梅县程江大亨村叶氏族谱》统计出来,从明初到大亨村到近代,历十七世的男丁女丁,男性平均能到60.1岁,女性平均能到65.5岁,这其中也排除早殇之人的数据。古代,农村平均寿命比城市低10岁左右。
目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72岁,这是一个基数,在此基数上男性减3岁,是目前男性平均寿命,女性加2岁,是目前女性平均寿命。
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就知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为什么大多数农村把做寿的年龄定在五十,而一些城市则把做寿的年龄定在六十,相差了十岁。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不同地方做寿年龄不一样,有的说家乡传统习俗,五十岁就可做寿,有的则说家乡传统习俗,要到六十岁时才能做寿。
在旧时的农村,如果按六十岁的年龄才能做寿,那么就有大部分的人,活到死也做不了寿,只有一小部分寿命比较长的人才能享受这种待遇。过去,农村男人到五十岁后,就可以置办寿木,以防万一。
至于古代城市里的人,劳强度远没有农村人那么大,生存条件相对来说要好于农村,因此,平均寿命相对来说就要长一些,因此,这些地方把做寿年龄定在六十岁。就这样,在历史上不同地方,做寿的年龄就存在差别。
今天,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医疗卫生条件也好了,人的平寿命增加了,高龄的人越来越多。现在人到五十岁还只能算是中年,人们普遍把进入老年的年龄定在六十岁,即退休的年龄。
中年做寿,年龄不算老,现在的人越来越觉得不好意思。很多人都不喜欢五十岁的时做寿了,尤其农村的人也改变了观念,不喜欢让自己在别人眼里老得太快,传统的做寿习俗也已发生了变化。
按传统,多少岁该做寿,有什么讲究?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意义,也是平时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共同交流探讨。
第一,古今做寿有学问。寿文化自古以来就一直被重视。究竟多少岁适合摆寿宴?按照古人说法,一般是五十岁以上才会举办隆重的寿宴,年龄越大就越隆重,反之,越年轻越不太讲究。民间谚语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耄耋。因此,古人通常是六十岁以上才会举办规模性的寿宴。
第二。做寿有讲究。过不过生日,怎么过,往往是和家庭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人脉关系有着直接的关系。经济条件好的,可以年年做寿,经济条件差的,只能简简单单,走个过场。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下,有些人都把做寿当成是面子工程,或者是捞取名声、敛财的一种手段。当然也就不讲究什么忌讳了。我有个战友,一年过几个生日,连我们战友都被搞不清楚他的生日究竟是在哪一天。
第三,为老人办寿宴需要量力而行,简朴为上。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朋友多了,生日邀请几个亲朋好友祝贺一下无可厚非,但绝不能把它作为敛财的渠道。孝顺父母需要实际行动,而不是靠花架子、走形式;自己过生日还是低调一点比较好。平时生日(我们叫散生日)小家庭庆贺一下没毛病,整生日(如三十、四十、五十、六十)适当摆两桌也没毛病,但千万别整大了。是党员干部的更要注意不要违反规定。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适合做寿的应当六十岁以上,其他都不重要。因为这时候可能都是爷爷辈了,儿孙们为自己办个寿宴也是人之常情。如果二三十岁就兴师动众,摆上十桌二十桌就有点不妥了。还是那句话:低调些,简朴些。
按传统,多少岁该做寿,有什么讲究?
按传统说法,人满六十方称寿。不满六十花甲子不叫有寿。满六十岁为初寿,八十为中寿,一百期颐为上寿,满五十半百可说暖寿添寿。寿不可乱说乱用的。
说到多少岁该做寿,当然要在五十后,最好是六十后。五十前不可叫做寿,只能说做生日,过生日,别人恭贺说可以,自己却不能说。人要自谦,更不合规矩。真正自谦有教养知规矩的,那怕年达古稀,有娘在,也不请寿做寿。俗语不是说,娘在不做生,父在不留须。父母在要孝敬父母,是不请寿做寿的,只可给父母请寿做寿。不能为自己过生做寿。可的人就是不懂这一点,父母在不给做寿,却为自己请寿做寿,有的才四十多,自以为有点成绩,或一官半职,就利用过生日之机,大请寿做寿了,借此张扬炫耀显摆了,目的很是不纯的。旧时请寿做寿都是很有讲究,有规矩的,不合规合矩会被人讥讽耻笑的,不可乱来的。
我六十多了,过去不做生,现在不做寿,父母尚在,都耄耋九十了,我也不主张请寿做寿大摆宴席,平淡过日就好,不要打破平静生活,不少因大操办寿宴寿事,论这论那,忙东忙西,结果反而因此出了问题,多不好。人生苦短,都追求有寿长寿,最好不要弄巧反拙,所以,我主张无论多少岁,都不请寿做寿,平平淡淡过日才是真,才是最好。年越老越有这感觉。
按传统,多少岁该做寿,有什么讲究?
关于“寿”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尚书》中,《尚书·洪范》提出“五福”的概念,即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寿”排在第一位。
因此“寿”作为“五福”之首,自古以来便是人们希望“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那么,多少岁该做寿?做寿又有什么讲究呢?
一、从六十岁开始过寿过生日的习俗最初兴起于魏晋,那时人们已经有了在生日这天进行庆祝的做法,到了唐宋以后开始盛行,比如唐玄宗将自己的生日定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即 “千秋节”。到了这一天,不仅要举行宴会,还有乐器、舞蹈、杂耍等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这种庆祝活动也影响了老百姓,他们上行下效,后来民间也就逐渐兴起了过生日、做寿的习俗,以至于连《西游记》里的黑风山上的熊罴怪也过起了生日。
过生日的习俗就由此而来,但并不是任何年龄的庆祝都叫过生日,比如给60岁以上的老人过生日叫过寿,也叫做寿。
七十岁为“大寿”,八十岁为“上寿”,九十岁为“老寿”,百岁为“期颐”,这些为大庆之年,祝寿最为隆重。
此外老人七十三、八十四岁时也是“大寿”,这种观点与两个古人密切相关,当年孔子活了七十三、孟子活了八十四,人们认为这两个年龄是老人的门槛,只有大庆大贺,才能免灾避难。
而且有些地方在本命年和60岁以后还有系红布腰带的习俗,因为据说红色可以避邪消灾。
所以过寿,是一个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来祝寿的人大都是子女、女婿、晚辈、至亲、及好友等,他们为了表达对“寿星”的祝福和敬意,都会欢聚在一起进行庆祝。
西晋美男子潘安曾写过一篇《闲居赋》,他在里面描述了乡间为老人做寿的生活细节。其中说到,家人们会在树林中摆上宴席,头发花白的兄弟都举杯敬祝太夫人万寿,为老人的年迈而担心,也为老人的长寿而欢喜。
在民间也流传着“满床笏”的故事,讲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过六十大寿时,他的七个儿子八个女婿都来祝寿。因他们都是朝廷高官,手中都拿着笏板,拜寿时,床头上满满一堆都是他们放下来的笏板。
在我国历史上,将过寿活动搞的最隆重的人要数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了。
康熙皇帝在60岁生日那天,设宴邀请了六七千个长者,这就是著名的“千叟宴”。
乾隆五十年(1785),乾隆恰好执政50年,正月初六,他就在乾清宫举办了一次隆重的“千叟宴”,出席宴会者共有3900余人,年龄至少都在60岁,最大的是来自福建的105岁的邓钟岳。
宴会期间,乾隆还召一品大臣及90岁以上的老者到御前,他亲赐饮酒,然后又命皇子、皇孙、皇曾孙在殿内依次敬酒。
所以这种喜庆的宴席和氛围,既能愉悦老人们的心情,又能更好地表达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
二、过寿有各种讲究,比如禁忌、礼物等1、寿辰的禁忌
在民间,人们为老人过寿时,对他们的寿辰也有不少禁忌。
01是“过九不过十”。人们认为“十”是满数,有“满招损”之嫌,所以如果刚好遇见十整数的生日,男性的生日就要提前到“九”来过。比如59岁过60大寿,69岁过70大寿。取“九”谐音“久”的寓意,以此来期望老人长寿。
02是“男怕逢九,女怕狼号”。所谓“逢九”指的是人们在遇到年龄带9或者9的倍数的年份;狼号就是逢九的前一年和后一年。传说人到了那个年龄,阴曹地府的阎罗王会查阅生死簿,然后对逢九年的人进行随机点卯,因此人们都要大办寿宴以度过那个“坎”。
03是“男做进,女做满”。这句话来自民间俗语 “男满无发,女进无福”,就是说,男性过虚岁,女性过周岁。古人讲究“阴阳平衡”,他们认为“进”为阴与虚,“满”为阳与实。如果“男做满”,则是阳上加阳。同样如果“女做进”,则是阴上加阴。
2、礼物的选择
既然是给老人祝寿,自然也少不了寿礼。生活中,人们常常会为礼物的选择而头疼,因为这个礼物要表达出强烈的健康寓意,既又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这样老人才会高兴,自己也不会觉得丢面子。
其实礼物的选择根本没有那么多的讲究,送给老人最好的礼物,应在于自己的孝顺和心意而不在于礼品的贵重和价值。
就像周杰伦在歌里唱的:“外婆她的期待,慢慢变成无奈,大人们始终不明白。她要的是陪伴,而不是六百块,比你给的还简单。”
所以这个礼物就根据老人的需求来选择,如果自己和寿星是亲朋好友的话就送给他一个写着祝贺语的红包;如果寿星是自家人的话,那就投其所好!比如可以设身处地的为老人想一想,他需要什么,他想要什么,或者直接问他喜欢那一类的物品。
如果他喜欢养花就送他一盆奇花;他喜欢看书,就送他一本名著;他喜欢零食就买些他爱吃的;还可以根据老人的喜好,买一件带着喜庆色彩的羊绒衫也挺好。
如果老人年龄大了,可以买保健品、按摩器、血压仪、足浴盆等等,这些礼物不是很贵而且比较实惠,老人们也都用的到!
结语
自古以来,人们对长寿就有着无限的向往,随着“贺寿”文化的出现,它便承载了人们对延寿求吉的祈愿。但不管寿宴场面办的有多大,礼品有多丰富,亲情才是老人最好的牵挂和礼物!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老人们也大都有退休金,子女们给他钱他也不会要。所以作为子女,平时就多去陪陪他,让他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关爱。
按传统,多少岁该做寿,有什么讲究?
谢谢邀答。按民族传统,做寿是有不少讲究的,而一穿闻“某某多少岁生日办酒”“某某多少岁生日办酒”等等,似乎有些人每逢生日就得请客收礼摆宴席。
殊不知,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炎黄子孙说话办事都是很讲规矩的,不可乱来。
做寿也一样,有不少讲究。不是谁想办酒就办酒,也不是想怎么办就怎么办。笔者不才,且容慢慢道来,不妥之处,请好友诸君赐教。
按传统,人满了六十岁便可以做寿为什么满六十岁才能做寿?据笔者所知,“寿”不可乱说乱用。过去有“下寿”“中寿”“上寿”之说,即一个人满六十岁称为“下寿”,满八十岁称为“中寿”,满一百岁称为“上寿”。所以,一个人不满六十岁不可称“寿”,不满六十岁也不可“做寿”。
按照我国天干地支纪年法,从“甲子”开始,到“癸亥”,一个轮回六十年。一个人无论哪一年出生,到了六十岁才算走完了一个轮回,也叫过了“一个甲子”,六十一岁开始则是第二个轮回。因此,民间有没过六十岁就去世为“短命”之说。
所以,按我国传统,人满了六十岁才可以“做寿”。
做寿有一些传统说法,不可乱来。既然满了六十岁便可以做寿,是不是满了六十岁就一定要做寿呢?不是的,民间还有满了六十岁不宜做寿的一些规矩。
长辈在世不可做寿。民间有“父母在,不向前”、“娘在不做寿,父在不留须”等说法。说的是子女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母亲在世的话,无论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不仅不能做寿,也不能称“寿”,只能叫“过生日”。
是晚辈给长辈做寿。按传统礼俗,没有自己为自己办寿宴的做法,也没有自己为自己做寿的说法。一般是子女为父母做寿。比如有人到了六十岁,亲友问他“今年办寿宴吧”,他会说“看看吧,不一定”。这个所谓“看看吧”,言下之意是看几个子女是不是有孝心,我自己是不会为自己做寿的。
有了孙辈才可以做寿。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自古强调家族兴旺发达、人才辈出。做寿,是晚辈孝敬尊重长辈的具体体现。如果子女没有找对象结婚,或者即使结了婚但没有生小孩(还没有孙辈),子女提出为父母做寿,父母也不会同意。因为在他们看来,你要孝敬父母,那就先给我找对象结婚生小孩,让他们做爷爷奶奶。
“男做满女做一”的说法。民间认为,满了六十岁以后,“满”和“一”都是“大生日”,都应该做寿。然而,像湘南一些地方则形成了“男做满女做一”的习惯,比如男的六十岁做寿,女的六十一做寿。其实,又往往是按虚岁算,即满五十九岁即做六十岁寿宴,满六十岁则做六十一岁寿宴。
新时代宜移风易俗,节俭从简做寿做寿,一定程度上说,人们是希望亲友都来祝福过生日者健康长寿。所谓“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然而,一个人是否健康长寿不在他人祝福,而在自己把握。因此,新时代必须移风易俗,一般情况不宜大操大办,即使高寿老人也应节俭做寿。
做寿,是子孙表达对长辈孝敬尊重之情的具体形式之一,给高寿老人做寿没什么不可以。关键要通过一定形式将尊老爱幼民族美德发杨光大。
每逢过生日,兄弟姐妹、亲戚朋友相聚一刻,共聚亲情友情别离之情,未尝不可。然后,以过生日为名或炫富或敛财,不仅有违传统礼俗,而且搞乱了社会风气。所以,做寿也得移风易俗树新风。
随着良好社会风气的逐步形成,很多人六十、七十岁都反对办酒,至多家人或小范围亲友聚聚,这样子非常好。并且,酒宴也不是铺张浪费,而是按“光盘行动”要求,做菜或酒店点菜。
有些地方给老人做寿,是为了热闹,将至亲好友喊过来聚聚,让老人高兴,办酒不收礼,这受到普遍欢迎。
总之,做寿有讲究,不可胡来。借做寿敛财不好,铺张浪费做寿不好,因办酒喝酒醉酒出事就更不好了。
为家里高寿老人做寿是好事,但好事一定要办好!大讲排场、借机敛财、铺张浪费、炫富张扬等等做法,都将受到世人唾弃!
按传统,多少岁该做寿,有什么讲究?
我认为满60岁的人,才做寿,60岁前通通叫过生日。
我们这里有种说法,男做进,女做满,意思是男士满59、69岁的时候,就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大操大办,提前庆祝60岁大寿,参加这种寿宴要送礼。真正满60、70整岁的时候,自己一家人和几个铁杆朋友小范围聚聚,就不请客,不收礼钱了。但女士就不一样,女士必须要满60、70整岁,才能做寿,才大办酒席,具体什么原因,我也说不清,估计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老规矩,反正大家都是这样操作的。
我们这里有些地方还有一个规矩,不管男女满80岁,就不八方请客做大寿了,绝不大操大办,严禁放鞭炮惊动四方,只能一家人兄弟姊妹悄悄咪咪给老人过生日。据民间传说,阎王爷掌握生死薄,大吵大闹会惊动和提醒阎王爷,让阎王爷觉得这个人年龄大了,可以去西方极乐世界了。有些老人十分迷信,经常听他们说某某满80岁做了大寿,不久就被阎王爷请去喝茶了,所以他们十分害怕,过80大寿绝不张扬。
笔者认为,每个地方都有风俗习惯,只要不影响社会稳定和他人生活,无可厚非,但明显的封建迷信思想,借过生日敛财,必须坚决抵制和摈弃。当然生活还是要讲究仪式感,过生日,不以敛财为目的,请一家人和几个朋友小范围聚聚,叙叙旧,增进亲情和友情,是可以接受和理解的。我是粮农二代,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