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俗话说“开店三年断六亲”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开店三年断六亲”的农村老俗话,是由于过去小农经济社会时期,人们重农轻商的一种观念,已经与现在市场经济时代的农村新思想不相适应了。

旧时代的社会是一个长期重农轻商的社会

我国封建社会时代,长期重农轻商,在三教九流之中的上九流中,排在最后三位的是农、工、商,商排倒数第一。认为经商是舍本逐末。这与当时封建专制政权统治有关,认为重农抑商,能把农民有效地束缚在土地上,使他们不乱迁徙,就不会引起社会混乱,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统治者对农民的统治。《吕氏春秋•上农》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而长期在我国古代处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重农轻商,重义轻利,重社会人伦道德而轻自然。

虽然商业在古代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统治ftj的税收主要来源之一。但是,因轻商是整个社会的一种自上而下,成为社会的集体思维习惯,从而使商人在社会的地位始终不高,整个行业被人们瞧不起。

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冲突

过去农村,每个家庭都是自足自给型经济。比如说,粮食是 自家种的,蔬菜瓜果也是自己家里种的,还有家禽家畜是自己家养的,酒是自家酿造的,如此等等。农村的人情来往,在当时那种年代,大多能物质为主。哪家有红白喜事,送礼都是以粮食、糖果、酒、肉、鸡鸭、水果等为主,以钱做礼物的比较少。亲戚间的来往一般也是互赠家里的物品。亲戚看中家里的什么东西,讲一声就拿走了,相互之间形成了一种习惯,也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即社会风俗。

开店经商,所有的物质皆可变成商品,商品交换就是货币。商人对每一笔账都算得非常清楚。相对于纯农业家庭来说, 经商户就显得不是很慷慨,什么东西都是能盈利为目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开店的人在亲戚面前就显得很“小气”,民间俗称为“不好打交道”,难以相处。

其实,这就是小农经济与经商经济的碰撞,思想观念不同,对物质和人的思维方式就不同,开店人自然就与农村亲戚之间就会有隔阂。

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改变农村人的传统思想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供销合作社将农村的代销店改为经销店,开店的人也不受数量的限制。放开后新开经销店的人,在亲戚之间的口碑并不是很好,认为开店的人好利忘义,人情淡薄。主要原因是,农村亲戚的惯性思维,认为到店里拿点东西是应该的,如果要他们给钱,心里就是不高兴,认为开店的人“不义”。

同样在那个时期,一些人开始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搞了一些经济作物种植,如种西瓜、开果园。以前,这些东西,亲戚上门来了可随便拿,愿拿多少就是多少。搞专业种植后,这些东西都是商品了,要用来卖钱,亲戚来了,也就稍表示一下。当时农村人自然难以接受,在心里对他们就有看法,认为他们“小气”。心里有了想法,自然也就不太来往了。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全方位发展,农村更多的人加入经商的队伍,年复一年,农村有更多的人才发现,其实开店经商和搞种植的人,赚些钱很不容易。

现在农村人对开店经商的亲戚,思想已完全转变了。不再认为开店经商的亲戚是见利忘义,或者说是小气,而认为这是他们谋生的一条门路,拿东西给钱是天经地义的事。

因此,农村老俗话说“开店三年断六亲”,是对过去小农经济时期而言,这句话对现在的农村人而言,已经过时了。一种新型的商业文化习俗在农村早已形成。

农村老俗话说“开店三年断六亲”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开店三年断六亲,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说,开店后,亲戚朋友之间的关系会断了。这句话随说有些过分,但是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首先来说,开店的大多数都是很忙,空闲机会不多。比如说,本人一个外甥,在外地开超市,很少有时间回家,不要说看舅舅,就是自己的父母见面机会都不多。偶尔见个面,就是那么几句话。也只有过年时才能急忙忙的回次家,第二天又急匆匆往回赶,春节期间,超市也挺忙。常此下去,亲戚朋友之间沟通机会越来越少,因此人与人之间感情越来越淡。

还有的亲戚朋友就在附近开店,见面机会也挺多,可是,总是觉得相互之间有些清冷。有的虽说见了面说话还挺好的,就是不在你的店里买东西,这种现象确实是存在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买和卖观点存在着差异。开店的总想把东西卖个好价,买东西总是想少花点钱。买东西在陌生人那里买,可以砍价,卖东西人觉得也可以薄利多销。可是在亲戚那里买也不好意思讲价,多少钱就是多少。经常这样,熟人来买东西的人就少了。当亲戚知道你去别人那买东西后,也挺生气的,就这样亲戚之间的关系就淡了。反过来说,如果亲戚总是把东西便宜卖给你,那么他也觉得吃亏。因此现在流行了一句话,打工不到亲戚家,买卖不去熟人店。

除了以上这些原因外,还有一部分人是忌妒心造成的。有的亲戚朋友以及邻居之间,看到你店开店挺兴旺,自己过的也不咋样,自然而然的就不愿意和你来往。也有的人开店挣了点钱,也看不上穷亲戚,就这样亲戚之间也越来越不亲了。

农村老俗话说“开店三年断六亲”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开店做生意本来是各尽其能,获取利益;也算是找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是一件挺正常的事。不过,在农村却流传着“开店三年断六亲”的说法。这句话意思是说,开店经营多年,就会没有亲情,甚至和亲戚朋友断了来往。细细想来,这句话说得多少还是有点误会。

凡开店的压根就没有断“六亲”的想法,是多虑了

“六亲”非一般,断不得。一般来说,“六亲”是指父、母、兄、弟、妻子、子女;也指父子、兄弟、夫妇;还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等。所谓由“六亲”,不是有血缘关系,就有联姻的因素。就一个坐店经营者,也是混口饭吃,没啥了不起的。怎么和这些沾亲带故的人断了来往呢?这是绝对不可能,也是不可想象的。

情也非得已的困惑。开店的人不是坐享其成,闲下来的时间不是很多。生意好了,常忙着订货。货订回来了,要订对账单,入库登记、存档,分类別门摆放;大晚上又得入账、添货;早早还得开门大扫除。生意不景气,既然开店了,早有了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有顾客没顾客,还得守店,寸步不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生意人的大忌。家人们、亲戚们,甚至朋友的生日,聚餐啥的,人去了,心还在店里。尤其是食品搞加工的,经营副食的,食品都有保质期,不操心不行。就是春节了,有“串门”的习俗,还想着买店里的礼品想兜售。开店了,就有水电费、房租等开销。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全耗在店里。长此以往,与亲人、亲戚之间沟通的机会愈来愈少,好像是感情也变淡了。其实,是有苦衷的,没办法。

尽可量地粘乎着“六亲”。开店了,得有顾客进店,买了商品等才会有利润。做生意的万千家,生意红火的又有几家?还不是眼巴巴地望着有顾客来。有“回头客”的光临。只要有亲戚朋友来,更是荣幸之极。递烟倒水让座,买东西了,不是打折,就是收个成本价。既想感谢他们给了面子,又想让他们尝“甜头”,期盼着“下次光临”,还想落个做生意不心黑的好名声。

说开店的“断六亲”,是一种偏见,更是一种妒忌

人都恐怕有一种不在熟人店里买东西的心态。说起来也不外乎有这几种想法:一是怕“宰熟”。熟人进店了,碍于面子都不会讨价还价。店主说多少钱,就掏多少;二是怕买到假货。有时候,订货的人也未必能识别出货物的真假,万一把这货买给了熟人。要是别人,一是会投诉,或者退货。对于熟人的店,只好自认倒霉,再不买就是;三怕你赚了钱。开店也有开销,除过成本、开销才是利润。现在的生意本来就利润薄,但是熟人来了,还得优惠,赚头更少了。而对于熟人来说,你不看挣了我多少钱;四是凡沾上了利益,总会想到“利欲熏心”,认为你还是赚钱了。赚得盆满钵盈的。难免会心生妒忌。

开店做生意,既想赚钱,也想有人缘,以期达到“双赢”的目的。对于开店的人,做为亲戚朋友,要设身处地去看待。不要觉得开店的赚了点钱,就觉得过意不去,背地里还说出“开店三断六亲”的话来。这样也太伤每一位开店人的心了。何不来“换位”思考呢?我零零总总开店20多年,咋一点“断亲”的那种感觉就没有呢?😊

【#为生活而提神】

农村老俗话说“开店三年断六亲”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尽然。

我之这样说是发生在一母同胞两弟兄身上的真实事例。

哥哥是早年从学校岀来卖服装的,在县城开了家服装店,弟弟是近年在镇集买了房,搬去后在好地段转接了一家五金杂货店。

也许是同一沟里的人,(当时改革初期,沟里进城开店的还少有)看到哥小时在老家上学长大,听说在县城开了家服装店,往日虽他比我小很多,但相处得不错,平时回老家也相互热情打招呼。很想有时顺便看看他岀息后开店是个啥样。

一次有事到县城,有点空专寻到他服装店去看看这位曾经的小老乡。县城房子金贵,他店靣一间不宽,我到了后他和我平淡地打过招呼叫我坐,然后就一心关注街上想进店或己进店看衣架服装想买的客户了,人並不多,他好象店里並没坐着我这样一个老乡,我和他说话他也不经心要理不理的。

我感到很尴尬,从此再没去过他店,但他回家(他娘还在老家)见面我们相互还是热情打招呼。

我知道是我对他”多心”了,人家在商言商,把心思全放在挣钱上也没错,你为啥要从自已的角度去质疑好好一个人一开店就象变了个人似的呢?

我想这也许就象农村俗语说的“开店三年断六親”说法的缘故吧!

但据我所见,这位城里开店哥哥多年后对他乡下人母親很孝顺,原因是大集体后期家庭日子紧,上学吃不饱饭,他妈妈经常悄悄拿岀私房钱给她做生活费。

而他弟弟却又不这样,他比我更小,在老家朝夕相处的,我常逗笑他玩,他前两年迁集镇购房,在大街转接一家五金杂货店,人来人去生意不错,我们下街去得多,只要一发现有老家人就大声热情打招呼坐,递茶倒水,寄东放西的热忱提供方便。

我一般开始不在太熟人开的店买东西,市场经济熟人不知深浅,不好讨价还价,有人专挣熟人钱,买到了劣质品也碍于情面不好说岀口。

偶有两次在他店买了几样小东西,他说他不买给我质差的,回家用过后证明他没哄我,有两次我要买他卖的鞋架,他直言这鞋架好看不耐用,以后我就信他,经常到他店买他店有的,我所要买的东西了!

但我一次親眼所见,对下街坐他门口的舅舅大声喝斥(舅舅是个二百五),原因是舅舅在他父亲和母亲有家庭矛盾时父亲不喜欢这位舅舅,孩子们也都不喜欢舅舅。

还象从前,我一见他总爱逗笑他几句开心!

所以我说老俗话说“开店三年断六亲,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尽然!开店三年断不不断六亲,取决于个人性情和与六亲情感的深浅。

农村老俗话说“开店三年断六亲”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开店三年断六亲”,说的太对了!实情,没有开过店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这句话有两方面的意思:

1.你开店,别人都认为你有钱,都来伸手要钱、借钱,把人得罪光了。2.你开店,没时间人情往来,一年360天守店,别人认为你没人情味,逐渐断绝来往,把人得罪完了。

我家做了一辈子生意,把能得罪到的,都得罪遍了。

以前做批发生意,婆婆告诉三亲六眷,说我们挣了大钱,自己要、女儿要,教唆亲戚要,甚至联合亲戚給我们施加压力,让我们包她女儿儿子的借读费,包她叔叔的赡养费,埋葬费,給她叔叔儿子娶媳妇费,修祖坟费,村里人看样学样也来借钱,最后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还。无奈一概回绝,婆婆的三个女儿和她们教唆的亲戚,和我们断绝来往。

这几年开饭店,村里的大小红白喜事,村里都等着我们回家,可是奇怪的是,每次我们关店放假,在家休息的时候,一连几个月,没有一个人情往来,有几次,听说村里可能要行情,我们推迟开业时间,就是等人情过后再开门,可是却没有人情,等刚开业三五天,电话来了,让回老家行情。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好几次,为了行情,糟蹋了好几个店的生意,关门行情,生意一落千丈,没人心疼你,没人給你赔损失,只关心你回家給他们随礼金了没有,而且还不要别人捎带。后来,我们只拣給我们打过电话,或者关系亲近的,开店,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挨家挨户行情,早都关门大吉,没法开店做生意了。有些老家的人,见了我们,说话阴阳怪气,说我们是城里人,不回老家了。

随便吧,爱咋咋地,反正自己的生活最重要,其他神马都是浮云,管不了啦!

所以,“开店三年断六亲”,是真真切切,开店的人,深有体会。

农村老俗话说“开店三年断六亲”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哈哈,以下是自己的一点理解,各位见笑了😁

开店三年断六亲嘛,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义不掌财,情不立事,慈不掌兵。什么意思呢?就是字面的意思——太讲究义气就不要做买卖,太注重感情就不要成大事,太讲究仁慈就不要去掌管军务。这里只探讨“义不掌财”。比如你要做买卖了,也开店了,首先你做买卖的目的是很明确的,赚钱。对于你的亲戚的心理和行为来说呢,这时我们就可以分析一波了。

一.亲戚选择去买你的商品。从情理上来说,亲戚们是会支持你的生意的。这时你也会面临两种选择了:

①让利打折卖给亲戚。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第一是亲戚感觉占了你便宜,反而可能不好意思再多来买你的东西,然而你就会感觉亲戚不支持你的生意,或许会彼此疏远。第二是亲戚并没有感到不好意思,还是一如既往的来买东西。可是你每卖给他一件商品,也就意味着你少了一定数额的利润(卖给别人本可以赚更多的钱),久而久之就相当于你在把一部分的利润无偿的转让给了亲戚,你心里可能也会产生一定的隔阂。第三是如果让其他买家知道了你“分别定价”的话,那生意还干不干了?

②不打折卖给亲戚。在中国如此深厚的人情文化中,这种后果相信大家都可以预料到了。就不多说了。

二.亲戚不去买你的商品

这个后果就更不用多说了吧?

当然,我这里只是分析的普罗大众的心理。而如果亲戚圈比较硬,相互都通情达理,有什么话能够说开,没有这么多自己的小九九的话,还是很幸福的。不过,大部分情况下,亲戚之间还是因为交流问题或者其他原因而产生隔阂的,甚至于走上“断六亲”的路。我觉得哇,最好的方法,还是一码归一码的好,亲情是亲情,生意是生意,相互沟通亲情可以体现在其他事情上,完全不必与生意挂钩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