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老话:“门前出起青草墩,嫡亲娘舅当外人。”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农村俗语,放在今天农村的大背景下,与古代农村的背景相结合,相对比,应该很好理解,不会出现误解吧。

门前的青草枯了又长,长了又枯,年复一年,都成可以用来坐的草墩了。这种情况要多长的时间呢?至少要十年以上吧,也许更久,数十年。

(这家门前长的不是青墩,而是草堆了,据当地村民介绍,这户人家三兄弟,外出二十多年,没有回过家,均在外购买了房子。此图作者拍摄)

过去,刚成亲拜堂不久,全家人就外出了,一去就是十多年。外出干什么呢?有三种人。一是在外经商。能把妻子带走,家境不会太差,要么在外做生意,且生意不错,有了新的居住之地。二是在外为官。文官,过去当官有回避制度,本省的人不能在本省的县、州、府为官,要异地交流,古称为“流官”。武官,驻守边防。都有千里之遥。三是在家乡没有活路,外出逃荒,或者找活干。

过去交通不便,外出赶路,一般是靠步行,当然有钱的富商和官宦,有车、船、轿子可雇,但路途艰辛,时间很长。以前千里路程,至少要半个月以上,还要路好走,要是路不好走,在路途的时间就会更长。再说路途的安全也是一个大问题。因此,带着家眷及父母在外的人,过去是很少回老家来的,只是在老了的时候才回到家乡,称之为“叶落归根”。而有些人就索性在外边定居了。

(仔细看才知道,树林是一户人家,外出十多年,树木和青草长满了。本图作者拍摄)

很多人看到“门前出起青草墩,嫡亲娘舅当外人。”这句话时,想到的是家境不好,亲戚间少来往,被看成是典型的“穷在街上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说的是人世亲情的人间寒凉。实际上这种情况还是存在的,但人在家里,就是夸张的说法,家里再衰败,有人活动,门前也不至于长出青草墩。

我们从“嫡亲娘舅当外人”这句就可以看出,为什么嫡亲娘舅被当成外人了呢?贺知章有《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第一首说的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着问,你是哪里来的客人呀?其实何止是儿童,就是他离乡后,那些不懂事的小孩、陆续出的小孩,现在都已成家立业了,也一样不认识他呀。读中不可能把这些都写进去,只是以儿童做代表罢了。

(房屋做的很精致,树木伸向房屋,这一家也外出十多年了,但偶还回来一下,只是房屋没时间打点。本图作者拍摄)

第二首说的是家乡的人事半销磨,真是“访旧半为鬼”的感叹,如此变化之大,很自然的事,如果他家里老宅平时没人打点的话,可能不只是“门前出起青草墩”,说不定看到的是残垣断壁,芳草萋萋。而唯一没有改变的,是门前的镜湖水没有改变。

从这两首诗就可理解,为什么“嫡亲娘舅当外人”了。一个家庭出去了那么久,十数年到数十年,就是母亲与娘舅相见,也要好一阵才识得出来,何况在外出生的外甥。没有父母的介绍,就是碰了面,外甥认不得娘舅,娘舅也认为得外甥,就与平时遇到外面的陌生人一样。

“门前出起青草墩,嫡亲娘舅当外人。”又写作“门前长出青草墩,嫡亲娘舅成外人”。后一句的意思更明了。也许有些人认为是在说人世间的亲情冷暖问题,其实并不是这样,说的是离家太久了的人,亲戚间久不通来往,连自己除父母外最亲的娘舅认为出外甥,外甥认不出娘舅。说的是过去的一种长期外出之人回家时的情景。

(新建的房屋,只要家人不在家,门前也会长出草来。本图作者拍摄)

题主提出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目前农村现实生活中就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一些外出打拼的农村人,因在外有了好的职业或赚钱的门路,就在当地买房定居了。如今农村中,十年二十年不回家的人不在少数。有些人家门口真的长出青草墩,不知孩子的娘舅还认不认识自己的外甥,外甥认不认识娘舅?不过这些在外的人,就是同一个村,同一个家族的人,其后代之间已经是事实上的外人了,互不相识,更不用说什么娘舅,或者一代姑,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了。

不过现在交通发达了,回家方便了,千里路程,也就半天时间可到。只是不知长久离家乡的那些农村人们,是否还有回家愿望呢?

农村俗语老话:“门前出起青草墩,嫡亲娘舅当外人。”是什么意思呢?

“门前出起青草墩,嫡亲娘舅当外人”是一句农村老俗语,它反应了农村门前的景象,从而折射出亲友之间世态炎凉。

“门前出起青草墩,嫡亲娘舅当外人”,是什么意思?

青草一般是比较细弱的,门前的青草在正常人家一般比较少,当青草比较茂盛的时候就可以做草墩了。大门都是人进进出出的地方,如果杂草长得又长又高,那就表明进出的人非常少,人气少的人家一般都比较穷困潦倒。

其次门前的杂草比较多,说明这家人非常懒惰。自家门前的杂草都懒得清理,那么田地里的杂草自然就更多了,这也进一步反应了这家人非常穷。

“嫡亲娘舅当外人”这句话也很好理解,一般来说舅舅是非常亲的人,连很亲的亲戚都把你当外人了,那么朋友、外人就更加看不起了。你穷困潦倒,你身边的亲朋好友自然会疏远你。其次,一个懒惰到自己门前的杂草都懒得清理的人,其品行、品德肯定会不好,品行不好的人自然没有人愿意和你交往。

在现代社会虽然很少出现“门前出起青草墩”的现象,但是在这个“金钱社会”,人们的感情也越来越生疏,很多亲戚都不如朋友,“人情味”越来越淡。

总之,“门前出起青草墩嫡亲娘舅当外人”是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它也反应了人世间的世态阴凉。

对于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欢迎在下方留言。

农村俗语老话:“门前出起青草墩,嫡亲娘舅当外人。”是什么意思呢?

谢悟空邀请。

农村俗语老话:门前出起青草墩,嫡亲娘舅当外人。是什么意思呢?

这段时期以来,在悟空问答上接触到了许多的农村俗语,有的是从小到大非常熟悉的,有的却是刚刚接触到的,在学习中作答,在作答中学习,明白了不少农村人为人处世的独到见解,也学习到了不少的房屋建造讲究,以及人的面相手相,还有农谚对二十四节气的研究和对气候及天气的预测。

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农村俗语就是一本百科全书,作为一个问答作者,收益匪浅,也感受到了自己作为知识传播人的成就和快乐。下面我们一同学习这句“门前出起青草墩,嫡亲娘舅当外人”。

“门前出起青草墩,嫡亲娘舅当外人”,这句话与“门前有个讨吃棍,骨肉至亲不上门”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在说,人穷了的时候,是连自己的至亲都不愿意与之来往的。

对于讨吃棍我们是有认知的,那就是叫花子的物件,表明人穷到了乞讨的地步!所以对“门前有个讨吃棍,骨肉至亲不上门”是好理解的,人穷到了乞讨的地步,连自己的子女和父母至亲都不愿意相认和理会了!

那“门前出起青草墩”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用古人说的“门前冷落鞍马稀”来表达人失势之后的冷清,而门前出起青草墩就是因为人走动的少了,所以才有荒草狂长,一片一片的,多的都能当墩子坐了!这句话就是用这种带有夸张性的语言来表达没有人理会的冷清。嫡亲就是父母子女,而娘舅字面上是指自己的舅舅,另一层意思就是,与你亲属关系比较近的人。所以,“门前出起青草墩,嫡亲娘舅当外人”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当你穷到人人都远离你的时候,你的父母子女和所有近亲都要把你当外人了!

可见,人穷了就会非常惨!

可是我们应该明白的是,自己穷了,不能怪别人冷漠。向上向好,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换位思考,如果一个每天沿街乞讨的人想要接近你,你是不是也想躲得远远的?!所以,不要再感叹人情冷漠,还是奋起努力吧!等你有了钱有了势,“门厅若市”的场景就会随之而来,而没有了“门前出起青草墩”的冷清了!

感谢悟空问答让我们能在一起交流学习这些民间认知和文化,希望您也能有所启发!那就“善莫大蔫”了!

农村俗语老话:“门前出起青草墩,嫡亲娘舅当外人。”是什么意思呢?

世间最珍贵的感情莫过于"亲情",亲情是人与生俱来最本质的感情。可是就连最无法割舍的亲情有时也要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如人性的两面性一样,亲情也是具有两面性的,而这样的两面性往往是离不开尘世间的一切功名利禄,机关算尽离不开的。“门前出起青草墩,嫡亲娘舅当外人”门前长出翠绿的青草证明已经很久没有人登门了,说明人已失势落寞往来已经没有亲朋了,就连这时自己的亲娘舅也会把自己当作外人来看待的。常言道“娘亲舅大”说明舅舅是代表妈妈的娘家的,原本上舅舅和自己是很亲的关系,但是随着你的失势就连亲舅舅都看不起你,可见人间是何等的世态炎凉啊。 由于古代社会是宗法制社会,所以对于亲缘关系看的十分重要,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被亲人所摒弃内心的痛楚不是今天的人可以比拟的。但是人性都是自私的,你没本事又会有多少人愿意把精力用在你身上呢?所以无论日子过得好坏都是我们自己的日子,不要为了别人的看法而活着,发奋图强才是唯一的正道。

农村俗语老话:“门前出起青草墩,嫡亲娘舅当外人。”是什么意思呢?

"门前出起青草墩,嫡亲娘舅当外人。″这句话主要是反映人情冷暖的一种现象 ,和"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一样,意思是由于贫困,所以"人前冷落车马稀“。

由于不如意,或者贫穷,被人瞧不起,连最亲的嫡亲娘舅也看不起自己,拿自己像外人一样。

由于贫穷,很少有人来往,门前都青草茂密了。

这句俗语,一般是自家长辈教育后人,激励后辈子孙时说的。意在用这样的事例,说明不奋斗,不上进,就会被别人瞧不起。不仅会失去普通的亲戚朋友,而且连至亲的嫡亲娘舅也会冷眼相看。

农村俗语老话:“门前出起青草墩,嫡亲娘舅当外人。”是什么意思呢?

农村俗语之所以能够长期流传,是因为它生动反映了农村的丰富生活,有的时候,俗语可能很难让人理解,但是只要经人一解释,就会让人恍然大悟。今天我们要说的“门前出起青草墩,嫡亲娘舅当外人”可能就要属于这种了。

“门前出起青草墩”是什么意思呢?旧时农村,家家户户门口都比较大,有一个很大的院子。可是如果这幢房子长期无人居住,那么门前就会长出许多青草。而青草最终会长到什么程度呢?可以当石墩子来坐了,这要多么硬实的青草呀。

表面上看,这句俗语说的是门前的荒草,实际上说的是这家人的落寞、穷困和失势。在农村这样的人家有很多,正所谓富不过三代,还有一种情况则是某家的年轻人外出打工,结果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

老家的房子渐渐荒废了,草也长得一人高了,别人看到以后,会发出一阵阵的感叹,说这家人若干年以前如何如何,现在如何如何,言语之中生出几分感慨。

“嫡亲娘舅当外人”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跟上一句的意思差不多。在农村,舅舅的地位是最高的,仅次于父母,这主要是农村的习惯造成的。因为只有舅舅的能力强,才能保护自己家嫁出去的女人不受婆家的欺负。

所以一直以来农村就有“娘亲舅大”的说法,可是,就是如此亲近的人,也会把自己当成外人,可见亲戚之间的关系会有多么疏远。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陌生,而产生这种关系陌生的原因就是因为家族的没落。

两句俗语正好合在一起,所要表达出的意思其实就是八个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虽然现在农村人生活好了,但是亲戚之间的关系却开始变得淡漠。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开开心心坐在一起吃饭了,而是只在过年时匆匆见一面,就四散而去。

人与人之间关系开始变得有些陌生,更关键的是,人们对于亲戚这个称谓的重视程度也比以前要淡了许多。到底这种情况是如何产生的,谁也说不清,只是觉得近二十年来,不知不觉间这种现象就出现了。但是人生在世,最可贵的还是亲情,你可以有钱,但是钱却买不来真正意义上的亲情。

我们每个人都在拼命往前奔,总想着能够赚取更多的钱,家里的房子倒了,也不愿意回来看一下。家里有父母、老人,也不愿意回来陪一下,只想着赚更多的钱,将来能够衣锦还乡。可是当他真正衣锦还乡以后,才发现自己环顾四周,已经变成了孤家寡人一个。

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还是把房前的青草除掉吧,把快要倒掉的房子修好吧,把年迈的父母请回来吧。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你有多少时间和父母在一起,扳着手指头也能算得清。莫待父母离去,空流眼泪二行,那才是人生的一大悲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