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农村物质上去了,心却远了,近似无情了,怎么了?

现在农村物质是上去了,因为大部分物质不是来自农村自身,而是靠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在沿海的发达城市,作为中西部农村的人,心想着远方的繁华富贵之地,心自然就远了,村庄也就无情的空了。人近似无情了吗?

由于我经常游走于各地各族村寨,接触过当今乡村不少的人,我讲讲两个故事。

(老人们的集市)

故事之一,寨子里扶柩的老人们

湘西南民间有一句俗语“五十不扶枢”,意思是说男人满了五十后,不能再去扶枢了,也就是抬老去的死人。不过这是一句几十年前的俗语了,后来改了,改成“六十不扶柩”。今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来到一个苗族寨子,寨子正好在办丧事。我在这个寨留宿了一晚,到办丧事的人家去收集民俗文化资料。在办丧事的人家,除了戴号的大多为年轻人(从外地赶回来奔丧的)外,帮忙的,坐夜的大多是老人。有的老人是走了十多里山路过来的。

次日发丧时,因墓地在离这种人不远的山上,请了两班扶枢的人,一班为八人,轮流抬。我逐一问了一下扶枢的十六个人,做了一下统计。七十岁以上的有三人,六十岁以下的只有四人,其余的都是六十到七十之间,年龄最小的五十一岁,最大的七十三岁。寨子过了老人,六十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人是主要劳动力。村寨种田的也是这个年龄段的人。寨村一位八十一岁的老人还种了五亩水田。

(老人的村庄)

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乡村数字,我们不能说这些老人无情,他们深爱着他们的家,他们的田土,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村民。我们也不能说那些外出的年轻人,甚至落户到城里的年轻人,都是无情之人,他们不外出,身和心不到远方去,家乡这一方水土,能让他们大多数人和物质上得来吗?

故事之二,远方归来奔丧

前段时间,有一个两个村民小组的自然村过了一位老人。村里的年轻人闻讯后,都纷纷从外地赶回来了,有从深圳赶回来的、有从上海、江苏、浙江赶回来,有从福建赶回来的。这个自然村散聚在一条山冲内,一共有四个姓。这里有一个习惯,也是一个约定吧,凡是村里过了老人,在外的人都要回来送老人一程。他们身在远方,心系家乡。

(老人的土地)

一个在外发展得很好的中年男子,家产有几千万了,这次把全家都带回来,给她老人家送行。原来他的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他小时候,因父亲早丧,家里很穷,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就是这位去世的老人,当年常给他家送粮食,只要他从老人的家门前过,必留吃饭。中年男人回来后,在老人的灵前足足跪了一个多小时,不停地烧纸流泪,任谁拖拽,就是不起来。中年男子家与老人的家并无亲戚关系,纯粹就是乡邻乡亲,但对老人的感情实在太深了。

人间自有真情在,尤其是乡村,那种纯粹而朴实的感情依然还存留在大部分农村。只是这种情感经过了几番巨大变革,越来越脆弱。这几大变革分别是:

(年轻人的城市)

一、电视机的冲击。电视机的普及不仅让农村人的交往变少,一些传统的集体活动,越来越多的人让银屏拉走了。如舞龙灯、祭祖、春节互相串门等活动都冷淡了,有的消失了。

二、是打工潮的冲击。打工让很多的人离开了乡村。原来有一些人只是在外打工,逢年过节还是要回家的,后来,人们在外发展得好,把家也搬进了城里,远离了家乡,有了新的家乡,老家的感情自然就淡了。

三、是智能手机的冲击。智能手机看似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人群、家族群、村群等等,建群时很热闹,人们都想表现一下自己,抢一下红包,刷一下存在感,久而久之都变成了哑巴群,刷广告群。年轻人好不容易春节回到家乡,平时一个村的人,在手机里聊天聊得很好,情浓浓的。回家见了面后又不知从何哪里谈,情淡淡的,有一种相隔千山万水的感觉,只得继续捧着手机,与远方的朋友聊得情浓浓,见了面依然是情淡淡的。有的人甚至与自己的父母都说不上几句话。智能手机方便了人们,但在人与人之间,乡亲与乡亲之间拉起了一道篱笆墙。

(如今农村老人与远在他乡儿女们的主要交流方式)

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现在的农村物质上去了,心却远了,近似无情了”,原因就在这里。但是,我说,那种纯粹而朴实的感情依然还存,农村人还不到“无情”的地步,可是这种感情实在很脆弱。

现在的农村物质上去了,心却远了,近似无情了,怎么了?

题主所提问题是客现存在的。如今的农村,生活比原来富裕了,但屯邻之间却不如原来亲近了。应该有以下几点原因。

原来是集体生产,现在是承包单干,劳动过程中的接触少了。

在有生产队时,全队社员每天敲钟上工,大家共同劳动,互相之间从太阳升起到太阳落下一直在一起,在共同劳动中进行交谈,互相增进了解和感情,所以人与人之间比较亲近。现在实行土地承包到户,每家的劳动时间都是自主安排,虽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减少了人与人之间接触的机会。特别是当时生产队到冬天打场时,往往都要安排吃几顿大锅饭,大家在一起抢饭抢菜吃,每个人心里都乐滋滋的。人长时间不接触,就会变得生分。

原来是都在本村生产生活,现在有半数以上人外出打工,相互之间的距离远了。

现在在农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长年在外务工;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农闲时外出务工。大家每年只有春节放假那几天,才能互相见到,聊一聊,喝一顿。由于在一起的时间少了,所接触的事物也不同,双方之间的共同语言就少了,所以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也远了。

原来物资缺乏需要互相帮衬才能过活,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各家的独立性增强了。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没有哪家能做到生产工具、生活工具全部置办全,需要时都是互相串换用。比如说自行车,有急事着忙可能就得向有的人家借,人家借了,心里就存着一份感激。再比如办喜事,那时候要满屯子借碗盘和桌子橙子,一家有事全屯子人帮着办。现在,每家都是一个独立的生产生活单位,互相串换帮助的机会比原来少了。同是办喜事,现在花钱请一家婚庆公司,所有的事就全解决了,不亏谁也不欠谁,一方面是好事,一方面也割断了联络感情的纽带。

总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从这个方面看是好事,从另一方面看可能就不是好事。但从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上分析,不可否认家庭承包普遍解决了农村的温饱问题,并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农村的发展变化是有目共睹的。

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可以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入手,创造另一种共同参与的机会,通过共同参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现在的农村物质上去了,心却远了,近似无情了,怎么了?

现在的农村人早已经不是几十年前只会种地的农民了。如今很多的农村人已经脱离了现实的农村生活来到大城市就业、创业。同为农村人,因为平台和个人努力不同,也造就了他们之间的贫富差距。

同一个村的人,有人开豪车,有人骑电动车,月入20万的人与月入3000的人,成为挚友真的很难,自身价值决定别人态度,你只能接受这个现实,因为谁也改变不了这个世俗,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你自己,争一口气。

的确如此,农村人早已经褪去曾经的那种淳朴和憨厚,相反,很多都已经变得势力和圆滑。没有贬义,这是事实。

比如亲戚之间沾不上光就会翻白眼,沾点光他就高兴,然后也不知恩图报,反而视为理所当然。亲戚之间矛盾重重的也很常见。

朋友之间,有利益往来的还能常联系,混的不好的,估计吃饭喝酒都没有人喊你,接个电话最多的就是10086,人性凉薄,唯有努力。

金钱和利益正在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自身价值决定你的圈层,没有能力,没有资本,被人抛弃和孤立很正常。我觉得人应该正视这个世俗,不要抱怨,从另一层面来讲,这是好事。这样你才能有奋斗的动力。不是吗?加油!

现在的农村物质上去了,心却远了,近似无情了,怎么了?

这个现象不是个例,原因包括:一,以往在家种地种菜每天见面,互借生产工具生产资料,情愫显而易见。如今大都外出务工,聚少离多,难以加深情感。二,物质富裕,攀比炫耀的劣性暴露,导致不睦。三,只能同甘不能共苦之本性显现,导致嫉妒之心日益显现。

现在的农村物质上去了,心却远了,近似无情了,怎么了?

代表着社会进步了!

现在的农村物质上去了,心却远了,近似无情了,怎么了?

发展经济的时候一定要把文化同时并存,如果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德行没有跟上去,没有教育好,那么今天社会的这种关系就是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