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居在麻雀屋,栋梁辈辈出”,有没有道理?
“居在麻雀屋,栋梁辈辈出”是一句容易让人作出错误理解的俗语。
明明人家已是栋梁辈辈出,也就是说,这家人不仅出一个人才,是代代有才人出,有人却硬要理解成寒门出贵子。寒门出贵子后,还有多少人能住在原来的房屋内受苦,恐怕大多数的人进城建豪宅别墅去了。父荣子贵,他们的儿子还肯回到老家住破屋?至少也是将老宅拆除,建豪华庭院,门口还要建旗杆石、拴马柱。
(普通古民居,在官宦眼里为麻雀屋)
既然居在麻雀屋,家里栋梁辈辈出,也就是有才能的人每代会出现,他们家怎么还会是寒门之家呢?说明早已是官宦之家了。栋梁,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在朝廷当官的人。
麻雀屋,可不是住麻雀的屋哦。麻雀可不像燕子那样灵性,精心选择居住的环境筑巢,麻雀不管是寒门还是深宅大院,甚至皇家宫殿,只要是哪有吃的,它们就往哪里住。曾经有一段时期,麻雀实在太多了,与人争食,不管是地里的庄稼,还是粮仓储藏的粮食,只要能飞进去,就毫不气客,且一来就是一大群,铺天盖地。因此,麻雀曾经被列为“四害”,要捕杀之。不过后来很快被剔除“四害”之名。
(麻雀)
麻雀屋是一种比喻,形容房子很小。官宦之家本应住深宅大院的府第,却住着普通的民宅。深宅大院的府第相比,普通的民宅就像是麻雀与天鹅相比。也就是说,这种官宦之家住的是普通的民宅,但未必比民宅还小,只是与豪华府第相比,显得很寒碜。足见这样的官宦人家是国家真正的栋梁,纵使有高官厚禄,也不奢华,依然过着朴素的生活,保留老家简朴的住宅,让子孙后代继续居住,耕读传家,才历练出一代一代的栋梁之才。
试想,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这样的人,他们一旦做了官,就大兴土木建豪宅,过着穷奢极欲,醉生梦死的生活。其子女也被称为衙内、公子、大小姐,整天游手好闲,斗鸡走马,吃喝嫖赌,哪有心思攻读诗书?这样的官宦人家,其后代能出栋梁辈辈出吗?不去为害一方,也算是良善之人了。
(古官宅)
“居在麻雀屋,栋梁辈辈出”讲的是官宦家庭的家教和家风。民间百姓因痛恨贪官污吏,自然也就崇尚和渴望官宦能过着与平民百姓一样简朴。当然,这也只是民间对官宦人家抱着的一种理想,更多的是一种幻想,古往今来能做到的人不多。因此,这句俗语对现在的人树立良好的家风,依然有借鉴和警示作用。
农村俗语“居在麻雀屋,栋梁辈辈出”,有没有道理?
农村俗语“居在麻雀屋,栋梁辈辈出”,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但只是概率,不是绝对的。顾名思义,麻雀屋是指贫寒之家,过去农村贫寒之家比比皆是、都出了栋梁之才吗?没有啊。农村还有一句俗语叫“破窑出好瓦",那好窑岂不更出好瓦?“居在麻雀屋,栋梁辈辈出”是人们对出身于贫寒之家却成为国家栋梁人才的一种认可、敬佩、溢美之词。若真是如此,那就看不到高楼豪宅了,满世界都是麻雀屋。天下父母谁不望子成龙,都会选择居麻雀屋。但是这句俗语却是有道理的。
一、“居在麻雀屋,栋梁辈辈出"这句俗语不是泛指的。而是特指贫寒之家,出了栋梁之材。人们感到好奇、惊讶、敬佩的同时,有感而发的一句溢美之言。
二、居住在麻雀屋的人,不一定是贫寒出身。也许有的是书香门第,官宦之家,或是富绅之家。因种种意外因素致家道中落,迫居于麻雀屋。这样的人家,传承还在。对其子女的教育、家规等继续沿袭。这样人家的孩子对家道的剧变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激发了斗志和拚博的精神,自然易出栋梁之材。
三、世代贫寒人家的孩子,偿够了生活的艰辛,向往美好的生活、改变现状的意识越强。自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奋斗的目标。以头悬梁、椎刺股、坐壁偷光的精神,努力学习知识,成为国家之栋梁是必然的。
四、“居在麻雀屋,栋梁辈辈出",从字义上看,有其片面性。从内在看,有点不合常理。居在麻雀屋,栋梁辈辈出,是存在的。但居在豪门大宅的就不出栋梁了吗?反过来说,辈辈都出栋梁了,还会住在麻雀屋吗?将麻雀屋保留着做纪念是有可能的。
总之农村俗语“居在麻雀屋,栋梁辈辈出",这句话本身没有错,错是错在你错误的理解。这句话是在某种场景、某一情况下的溢美之词。很突兀的把这句话拿出来说,就有点断章取义了。比如:某一贫困的家庭、父母忠厚老实的家庭、或是父母存在智障的家庭,子女却非常争气,考上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此时可以用“居在麻雀屋、栋梁辈辈出",“破窑出好瓦”,“贫贱出贵子",等等之类的溢美之词去恭维、去赞美。放在其它的场合,就有点不适时宜了。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妥,请在留言处留下宝贵意见。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探讨三农问题,敬请关注三农创作者:英山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删除。
农村俗语“居在麻雀屋,栋梁辈辈出”,有没有道理?
很喜欢回答你提出的这个问题!
“居在麻雀屋,栋梁辈辈出”是一句励志俗语,这句话很有道理。
想想看,从小到大,我们越是缺啥,就越想得到啥,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自己这一生没有多大作为,往往会寄托于下一代。由于家境不好,住宿设施简陋,条件差于他人,在这样环境中生存的孩子,往往都有志气,学习会加倍努力,平常付出的努力要比家境好的孩子多得多。“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所以很多家境不怎么好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往往会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这句“居在麻雀屋,栋梁辈辈出”,其实印证了我们农村的一句古谚——“寒门出贵子”。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从古至今,凡成就一番大事业者,其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超常的智慧、吃苦耐劳的精神等优良素质。尤其是家境清寒者,平日粗茶淡饭的饮食,居住麻雀一般狭窄低矮的房屋,以及终日劳作的辛苦等等,这些都是激发一个人拼搏进取、努力向上的斗志。相比那些整日锦衣美食、住着宽敞豪华大房子的人,这些蜗居陋室的人,会更容易激起奋发图强、努力改变生活现状的决心,从而卧薪尝胆、励精图志,后来必将成为栋梁之才。
一个人住在“麻雀屋”,说明家境不好,没资金建设宽敞的房屋和改善居住环境,必定成为“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使其经受各种苦难,饱经风霜,从而锻炼出坚韧不拔的性格、品质和毅力,内心牢固树立了改变现状、振兴家族、为国效力的理想,并且时时刻刻告诫自己,一定要发奋学习、出人头地,久而久之,在坚持不懈的拼搏下,最终取得成功,而且将“成功秘诀”世世遵循、代代相传,“栋梁辈辈出”!
农村俗语“居在麻雀屋,栋梁辈辈出”,有没有道理?
是有一定的道理。这个还要看人的基因潜力、人的志向定力。一个人没目标理想,没有改变贫穷面貌的坚强决心,那也是没法改变面貌的。但俗话说穷则思变,大多数人都是向往美好生活的,所以一定会比常人多出百倍努力,通过各种手段来改变命运。
农村俗语“居在麻雀屋,栋梁辈辈出”,有没有道理?
第一次听说这句话,是在一个远方亲戚老王家。那个时候我还小,需要父亲带着才能到他们家拜年。在去的路上父亲跟我说,咱们的这门亲戚,可是一户厉害人家,基本上每一代都有做官的,就算是不做官,也是学问极好的人,于是我的脑子里幻想着,他们家的房子肯定很大,可是到了以后我就傻眼了。
他们家的房子虽然很新,但是真的是非常小,若不是进门以后发现屋子里样样俱全,我真的是要怀疑这是一户单身汉的人家了。后来听他们聊我才知道,这个地方的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最初的时候是他们的老祖宗,一个书生读书的地方,当时之说以来这里,是为了图个清静,后来这个书生经过科举做了大官,这个房屋也就出名了。当时有很多人出高价要买这个房子,说它风水好,有灵性,但是都被这户人家拒绝了。
也就是打这一代开始,这个房屋成了他们家的传家之宝,而居在麻雀屋,栋梁辈辈出,这个几个字,则被挂在了卧室的正中央。
听他说,刚开始的时候只有家里的长子,才有权利来这里读书和居住,后来由于太灵验了,家家都争着来这里读书和居住。当然也有些人不信这个,不来这里读书和居住也成才了,但是不管怎么样,在同一代中只有在这里读书的人,取得的成就最高。
听他们这么说,我有些不太相信,于是就问这个亲戚,这里是不是真的神仙保护?那我看你这里也没有小孩子居住,要不你让我来试试好不好啊?
亲戚笑了笑跟我说:要我这里有神仙保护,那是骗人的,但是以前在这里读书的人,个个都成才了这是真的。
他又接着跟我说:你要想来可以暑假的时候过来住几天,这个没有关系的,如今我们也是只有暑假的时候才让孩子过来住一段时间,平时则是大人负责打扫和管理这里。
听他这么说,我好奇地问,是不是这个房子现在不灵了?
他哈哈大笑一声说:不是的,其实这是一种咱们家的文化传承,只要懂得这其中的奥妙就可以了。
最后亲戚跟我说:这个房子虽然小,但是屋里的设施都十分完善,最主要的是这里比较安静,没有外界的繁华的热闹,年轻人在这里心容易静下来,书自然也就读的好了。同时这里也是能够考验和磨砺人的地方,在这种环境中能坚持下来的人,一般都能够经受的住诱惑和寂寞,心境磨炼的好,将来的成就自然也就高了。
农村俗语“居在麻雀屋,栋梁辈辈出”,有没有道理?
农村俗语蛮有趣,涉及风土人情,建房结婚,包罗万象。有许多人崇拜它,凡事必言俗语说的好。而有的年轻人则不以为然,说都是老黄历,信它不如信自己。村里的王大爷就是俗语派,他经常望着自己的房子说,别看房子小,但是有讲究。“居在麻雀屋,栋梁辈辈出”是一句正确的俗语。
何为麻雀屋呢?因为麻雀是小型的鸟类,所以麻雀屋就是小房子。当然,房子虽小,基本功能还都是具备的。曾经看过大城市的蜗居,真是感受到房价的高不可攀。有的房子仅仅是几个平方,但却住了一家三口人。幸好,老天是公平的,没有给你宽敞的房子,但给了你改造的心情,给了你换房拼搏的勇气。
这么说来,小房子是不是有优越性?而“居在麻雀屋,栋梁辈辈出”同样是如此的解释。它指的是,住在小房子里,会有不一般的能人辈辈出现。按照村中王大爷的说法,这俗语灵验,就比如他的老宅,至今传承了六七辈,家中的确是能人辈出。传说大爷家中出过进士,当然还有秀才。每当说到这里,村人们便打趣道“大爷怎么没成才呢?”,大爷总是面红耳赤,解释道“要是在过去,我这个初中生也算是文化人。”
俗语之所以崇尚小屋出人才,实际上是根据经验所得,或者是某个住过小屋的名人随意所言,与科学道理是没有半分的。他们只是单纯地认为,小房子容易聚精会神,免受干扰,在过去时读书容易集中精力。同时,道学家认为,大房子阴气重,非常消耗人的阳气,容易使人精神倦乏和破财,当然这个更是无稽之谈。
总之,按照如今的科学理解,房子不大不小才合适,或许这正是中国人讲究的中庸,人多住大房,人少勿住大房都是合适的。不妨就让这句俗语,给大城市蜗居者一个精神劝慰,"居在麻雀屋,栋梁辈辈出”,这话灵验着呢?大家别伤心,别气馁,房子终究会来的。
朋友,您对这句话怎么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