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这段歌谣的寓意什么呢?
这段童谣补完整后是是这样的:“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门前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后面还有好几句,就省略不说了。别看童谣简单,这里面还是有寓意。
(儿童拉大锯游戏)
初看时,拉大锯与唱大戏,可以说是风牛马不相及,前言不搭后言。如果细细品味,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其中还是有关联的。我国民间把人情事务的礼尚往来比喻成锯子,民间有俗语“人情是把锯,你来我去”。也就是说,做人情就像是两人在拉锯子锯木一样,你来过来,我拉过去,有做有回,再做不难。要真是这样也就罢了,都是往自己的这边拉,就好像是俗语说的“叫花子烤稻草火,往自己胯下拔”,各自顾各自,似乎比喻得不恰当。
(拉大锯实景)
然而,凡是拉过二人大锯的人都知道,拉大锯要两人配合默契才能顺手。这头拉的时候,那头的人要用恰到好处的力送过来,如果送过来的力太大了,锯片就弯了,卡住了,这边拉过来的人就非常吃力。如果那边的人送过去的力太小了,这边的人也感到吃力。只有用力均匀,恰到好处,这边拉锯的人才感到很轻松。同样的道理,那边拉的时候,这边送过去的力也要恰到好处。这种送过去的力称作“回力”,你送过来,我回过去。如果拉大锯时,只拉不送,或配合不好,两人套不起手,不一会儿就会满头大汗,精疲力竭,最后可能还要吵嘴,拉不下去了,只好不欢而散,得另换人上来。
(旧时拉大锯实景)
民间用拉锯来比喻人们相互之间做人情,再就贴切不过了。人情讲究的是你来我往,即便是女儿女婿也是一样,只有常来常往才显得亲热,就是自己的父母也要“常回家看看”才亲热,何况亲朋好友。而做人情的随礼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去礼过猛,让人感到别扭,去得比别人来做人情的数额小,或者有进不出,人家会感到不舒服,人情来往就做不下去了。
(拉大锯体验)
理解了这里面蕴含的道理,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把拉大锯和姥姥门前唱大戏联系在一起了,且有姥姥家派人来接,这种人情往来,最高兴的肯定是孙子,哪个孙子不喜欢去姥姥家?所以才有“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这其中有意思的是,童谣特别强调的是“大锯”,大锯要两人才能接得动,而不是说“锯子”。“锯子”有大锯和小锯,小锯一般都是单人锯,一个人拉就行了。如此以来,这段童谣就失去了比喻的意义,那就真是风牛马不相及了。
再说,拉大锯需要两人的默契配合,同样的道理,唱大戏需要多人在舞台上的默契配合,单打独斗是演不了一场精彩大戏的。
(农村唱大戏场景)
民间童谣未必真都是儿童编的,很大一部分都是成年人编的,有的还是阅历丰富的中老年人编的,就像现在的儿童歌曲和儿童文学,大多是成年人创作的,只不过是以儿童的视觉,儿童歌曲通过童年人的口唱出来,儿童文学让儿童阅读。古代廷和官府历来重视童谣的采集,其目的也就是通过这种手段来了解民意。因此,民间很多童谣与民间俗语一样,蕴含一定的寓意。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这段歌谣的寓意什么呢?
我认为:这个童谣的寓意就是接女儿女婿小外孙,回娘家看唱戏,全家团聚高高兴兴。[呲牙][呲牙]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这段歌谣的寓意什么呢?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这个歌谣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在2017年央视春晚上由高晓攀和尤宪超合作表演的相声剧《姥说》。里面高晓攀有句经典台词:“每次想姥姥,我就唱起歌谣: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这里句话是表达对姥姥的一种思念感情。
其实“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看大戏”有好几个版本,我们一起再看看这个最接近的版本。
拉大锯,扯大锯,姥家门口唱大戏,
接姑娘,唤女婿,小外孙也要去。
他妈不让去,嫌他太淘气。
姥姥家不给饭吃,舅舅给杀个大公鸡,
蒸也不蒸熟,煮也煮不烂,记得外甥直打转。
还有一个版本,继续往下看。
拉大锯,扯大锯,姥家门口唱大戏,
接闺女,唤女婿,小外孙也要去。
他妈不让去,嫌他太淘气。
不让去,也得去,推着小车赶上去。
拉大锯是一种传统的儿童游戏,可以是两个孩子对坐或者大人和孩子对坐,一仰一俯,犹如船工用力划船,一来一往即为两人对拉大锯。
这首童谣讲的是外孙到姥姥家玩耍发生的开心事,童谣叫《拉大锯,扯大锯》,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儿歌,同时也是伴随这一代人一起成长的经典童谣。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这段歌谣的寓意什么呢?
猛一看,确实有点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大锯又是拉又是扯的,与姥姥门前唱大戏何干?完全拉扯不上关系啊。仔细再看,丈三的金刚摸不着脚跟,简直就是瞎拉胡扯乱弹琴嘛,任你如何大锯,都不可能唱大戏!
快疯了!快疯的人住往会如有神助,茅塞顿开,如丈四的金刚醍醐贯顶,顿悟成佛。
原来,不复杂,极简单,没什么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没什么重大的现实意义,拉大锯,扯大锯,根本就没什么寓意,也根本就没什么含义。拉大锯,扯大锯,其实就是为歌谣随便起个头,信手抓起,随手放下,与后面的句子不相关联。《诗经》所谓“赋、比、兴”那个“兴”,就是这样,就是起个“兴”,引起下文而已。
古诗文中,这种例子常可见到。
如《怨歌》:茕茕白免,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白兔东走西顾,与后文了不相涉。
如《焦仲卿妻》: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不管你孔雀东南飞,还是西北飞,是五里一徘徊,还是十里一歇宿,都与后面所说焦仲卿老婆之事没什么瓜葛。
如曹植《名都篇》: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宝剑值千金……后头所谈论的,都是京洛少年如何如何,至于妖女嘛,早被曹植先生一笔勾销。
这种伟大的文学传统,浸进了我们的血脉,至今依然流行。比如吾乡儿歌:一二三四五,上山看老虎,老虎要吃人,跑都跑不赢。贵阁下请用御眼睛看清楚,起头的一二三四五,完全就是周星星式无厘头。
拉大锯,扯大锯,无心任意兴起个由头,后面姥姥门前大戏开场。不要强作解人,故作高深,硬是要在二者之间穿凿附会些什么寓意出来。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这段歌谣的寓意什么呢?
我分析啊,这是说过去啊,农村人家日子过好了开始大兴土木盖新房,拉大锯,是造梁基建的具体体现,这是大喜事,那就请来一台戏,共邻人亲戚观看喜庆,小外孙自然随着娘亲来姥姥家热闹。这个童谣唱的是好日子!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这段歌谣的寓意什么呢?
这段歌谣没有什么实际寓意。
只是童谣而已在我们国家,像题主提到的“拉大锯”这样的童谣还有很多,这类童谣不像唐诗宋词那样,每一首诗或词都有主体思想或寓意。童谣就是童谣,是民间人们与儿童互动时传唱的歌谣。
虽然说童谣没有具体的寓意,它的作用和功能不可小觑,否则也不会一代一代地传唱至今。
过去,没有像现在这么多的儿童玩具,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就多了起来。在陪伴孩子时,家长会唱着像“拉大锯”这样的童谣与孩子互动。
家长双手拉着孩子的一双小手,一起面对面地都坐在地上或床上,一仰一合地做着拉大锯的动作,唱着“拉大锯,扯大锯,姥娘门前唱大戏,请闺女,带女婿,小外孙,也要去……”童谣。可想而知,这是一幅多么生动、温馨的画面。
童谣虽然不是唐诗宋词,却押韵合辙,便于人们记忆和传唱。童谣大多没有生僻的字、词和拗口句子,也没有生疏的场景和人物,这样便于人们的理解、记忆、传播。这也是童谣在民间流传不衰的原因之一。
歌词来源于生活“拉大锯,扯大锯”、“唱大戏”、“搭棚”、“挂彩”等等这些场景,都是过去农村较常见到的生产、生活场景。童谣创作者们“就地取材”编入童谣,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歌词便于人们记忆。
童谣歌词里面的人物,譬如:“姥娘”、“闺女”、“女婿”、“外孙”等,这些也都是我们周围最亲最近的人,唱给孩子听,孩子也能够理解和学唱。
教儿童学说话的启蒙教育家长和孩子面对面、手拉手地互动,唱着童谣,儿童看着家长发音时的口型,有利于儿童呀呀学语。这对于儿童学习发音和说话有着帮助的作用。
童谣歌词里面的场景和人物,对于儿童来说再熟悉不过了,这些都对儿童学习说话有所帮助。
童谣歌词押韵合辙、朗朗上口的特点,同样便于儿童学习发音和说话。
有不同理解和看法,欢迎留言评论和互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