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莫瞅廿岁姑娘装,要看八十婆婆丧”,是什么意思?
农村俗语,千人千面,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理解思路不一样。“莫瞅廿岁姑娘装,要看八十婆婆丧”这句俗语,一看很像一句旧俗语,但仔细一琢磨,还不是那么回事。
(农村小姑娘的着装)
此句中的问题出在“廿岁姑娘装”。二十岁还在家里做姑娘,穿的衣服还是姑娘装,肯定是现代。现行婚姻法规定女方法定结婚年龄二十岁,男方法定结婚年龄二十二岁。如果是旧时代,女孩到了二十岁还是姑娘,这意味着什么呢?有现代流行的话来讲叫“剩女”。旧时代的女孩一般订婚的年龄是十四五岁,结婚的年龄是十五六岁,至多也就十七八岁,到了二十岁以上就是大龄姑娘了。因此,这句俗语属现代农村俗语,不然的话,就是在旧俗语的基础上改过来的,是现代农村人为了让俗语与时俱进。
那么如何理解“莫瞅廿岁姑娘装,要看八十婆婆丧”这句话的意思呢?这里面最容易让人理解时出偏差的是“姑娘装”。很多人把“姑娘装”理解成“新娘装”,也就是新娘出嫁时穿的衣服,这就大错特错了。
(农村成熟姑娘着装)
旧时新娘装的好与差,出嫁时风光不风光,与女方家庭是贫是富关系不大。我国民间风俗,除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外,大多数地区的“新娘装”都是男方置办,大多数出嫁所需的物品,包括办酒席的菜肴酒水都是男方提供。就拿现在农村来说,新娘的衣服又有几个是女方家里置办?一般都是男方出钱,女方挑选衣服。旧时代就更是如此,新娘出嫁,男方订做好新娘出嫁衣服送的女方家,还不只一套,至少是六到八套。这样的简单问题,我们只要动一下脑,想一想当地收亲嫁女的风俗就很明白。
(古典新娘装)
少数民族的“新娘装”叫嫁衣。如苗族、瑶族、侗族等就有姑娘自己做嫁衣的习俗,那是姑娘在家做女的时候一针一针地缝制,一针一针刺绣做出来的,平时不轻易示人,出嫁那天穿上,拜过堂后就要收起来,放到箱子底压着,从此就不再穿了,也不给人看。每年的六月六拿出来晒一晒。嫁衣伴着女人一生,死后一起放入棺材。也就是说,少数民族女人的嫁衣一生只穿一次,就是出嫁那天穿,出嫁时其他的新衣服还是男方置办。现在农村的女式新婚礼服也与少数民族嫁衣类似了,只是在结婚的时候穿一天,以后就收起来作纪念。
(苗族女人的嫁衣)
“姑娘装”就是姑娘在家做女的时平常穿的衣服。姑娘在家里做女时,吃的穿的都是父母供的,身上穿的衣服好不好,主要是看姑娘家里的家庭条件,家庭条件好就穿得珠光宝气,一天换一套,或一天换次套都没问题。家庭条件一般的,穿着也就一般化,家庭贫困的,穿着肯定要寒酸些。不管姑娘在家里穿得好还是穿得寒酸,这些表现不出一个女人是否能干、贤惠等性格,也不知道她是否有福气,用不着拿这个来说长道短,关键是出嫁为人之妇后,能不能持家有方,把人缘关系处理好,获得好口碑。而女人一生的是否有福气,是否为家庭做出成绩,是否得到家庭、亲戚、地方邻里等认可,一般在人老了去世时,可从办丧事的现场就可以看出端倪。
(农村习俗认为:孝子头,满村头。这就是女人寿终正寝后最好的结果)
这句俗语就是说明一个道理,看一个女人不能只看好在娘家的衣装,要看其出嫁后的所做所为,只有人到入土的时候,才能盖棺定论。
农村俗语:“莫瞅廿岁姑娘装,要看八十婆婆丧”,是什么意思?
“莫嘛廿岁姑娘装,要看八十婆婆丧”,其实是一句激励人奋斗的俗语。这里的“装”有两层意思。一是平时穿得很好,二是娘装很多。但无论是平时穿戴多么的靓丽和出娘时嫁装多么的丰厚,如果只沉溺于他人给你带来的物质享受,总有一天会坐吃山空,即使你能一生衣食无忧到老,但也不会让人在心中敬佩你。如果一个高龄的婆婆寿终正寝时,儿孙满堂,人们交口称赞,从内心的敬重她,这才是成功的一生。俗语“莫瞅廿岁姑娘装,要看八十婆婆丧”实则是警示世人,要想幸福长久,受人尊敬,只有靠自己拼搏奋斗,才能得到。这句俗语表面上是说女人,但细细品味我们男人也不是如此吗!
农村俗语:“莫瞅廿岁姑娘装,要看八十婆婆丧”,是什么意思?
莫瞅廿岁姑娘装,要看八十婆婆丧。这是一句警世良言,劝人从善的。俗语多浅显易懂,这话也易理解。其大概意思是,不要只看姑娘年轻时穿着花红柳绿多靓丽,重要的要看到了老年,是否儿孙满堂,家兴业旺,和睦有孝,衣食无忧,有善始更要得善终,才是最好。若是年轻风光,老年凄惨悲凉,贫病无孝,先好后差,不得善终,那就成问题了。做人要善始善终才美,有善始无善终就特失败了。看人不能只看当初,重要的要看以后,特别是晚年好不好,盖棺定论才分晓。
年轻媳妇终成婆。做人年轻就要想到老年事,不要在年轻时不懂事,任性无知不良,好吃懒做又不孝。年轻时吃些苦没问题,要勤要善要有孝敬,要重家庭教育,培养良好家风,使家庭和睦相处,兴旺发达,尊老爱幼,使人生善始善终无大过。
我就见过一些年轻媳妇很任性,好吃懒做,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只知啃老,不知孝敬,婆媳关系紧张,不知自己也有老来时,有的虐待老人,自己老时又被儿媳刁难,真是风水轮流转,年轻风光老来悲。所以看人不要只看年轻时,更要看重老来时,老时过得好才是真好。
农村俗语:“莫瞅廿岁姑娘装,要看八十婆婆丧”,是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很通俗易懂,看女人,不要看二十几岁年轻时怎么样,而要看老了怎么样。年轻时漂亮,家境富裕,有钱,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看她是不是一直这样有钱,晚年时子孙满堂,子女孝顺,家庭和睦兴旺,晚年生活无忧,得到善终。这才是真正的好。
年轻时风光,到老年凄惨。这样的情况,我见多了。我有一个堂姑姑,她年轻时的情况我不太清楚,只听长辈说,嫁妆多少多少,梳妆台,宁波床,四仙桌,太师椅等。木工供了几个月。雕龙画凤,不是车出来的,硬是雕出来的。可见仅木工的工钱就很可观了,据说打嫁妆木料的也是很值钱的。樟木,柏树,檀香还是什么木料?我不太懂这个。可以想见她年轻时,出嫁的风光。
这堂姑姑就在本生产队,我回乡时,她没有子女,抱养一个儿子。那嫁妆的梳妆台,宁波床,太师椅等,我都见过的。颇为惊叹,在央视鉴宝节目上看到了。我估计留到现在应该相当值钱了。可是,文革时,那养子被亲生父母认走了,堂姑姑成份又不好,也不能说什么。只剩下一个老奶奶,孤苦伶仃。生产队给五保了,每年几百斤稻,几斤油。反正饿不死。给了一点菜地,自己还得种菜,住的房子潮湿,后来倒塌了。家中的木器脚全湿半截,腐烂。不值钱了。
我妈妈经常说,不看新娘上轿,但看老来收成。也就是看一个人,他老了,到了晚年怎么样,晚年时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农村俗语:“莫瞅廿岁姑娘装,要看八十婆婆丧”,是什么意思?
我来回答:“莫瞅廿岁姑娘装,要看八十婆婆丧”什么意思?
这对现在家庭教育,是一句至理名言!值得我们每个家长深思与传承!我从二个大的方面做以诠释!
一,这是一句俗语,
1,大概意思是:不要去看二十岁姑娘出嫁时穿金戴很,这只是她人生开始。我们应该去看她八十岁去世时,是否儿孙满堂,干净整洁,有人养老送终,这样才算是福气。
2,这句话有个故事据说在古代,有户姓王的员外,他们虽然不算是富足,但是全家也是饱读诗书的文化人。他们尤其重视儿女的教育,想要培养儿女吃苦耐劳的品质。因此,平时对儿女管教甚严,不让女儿随意出街,不许女儿去看别人出嫁,反而让她去看老婆婆的葬礼。
不只是女儿,连街坊四邻也不明白王员外意图。
王员外开始并没有说什么,当问究竟的人多,为了不使人误解大深,他就把几个女儿召集起来,语重心长地说:“二十岁的女孩子出嫁,这是她人生的起点,即便是金银满堂,身披花红柳绿,但是这不能代表什么。如果她不懂得勤俭持家,不去努力奋斗,那么这一切也会烟消云散。反观八十岁的婆婆葬礼,如果儿孙满堂,家境优越,这才是人一生真正的福分”
后来王家的女儿逐渐体会到了长辈的良苦用心,明白了勤俭持家的重要性。而王家也慢慢的变成了名门望族。
后来百姓们就编了这么一句顺口溜,教育后代不要去羡慕别人的起点,要用一生去努力变得更好。
这就是这句话的由来
二,古人很注重家庭教育,有家训,大户人家有祠堂,他们的教育,会在礼上。
1,具体很注重教育途径与方法,特别是红白喜事,人们很注重风土人情,对红白喜事的观察,提倡勤俭持家,古人很注重对妇女的教育,女人是人类的第一任老师!孔子,孟子这样的圣人,几乎小时候都是母亲教育启蒙的!
2,反观当代,物质文明的发展,远远把精神文明落在后面了,现代大多少年轻人,从小没有受过苦,一味追求享受,肓目祟洋迷外,崇金主义思想很严重。很多农村年轻早早去了城里,让现在很多农村成空村,农村荒废的土地不少,留守老人很多,甚至有些老人,死在家里,也见不儿女的入土为安!老人的养老很成问题!
传统孝道文化已经断层!从小对子女家庭教育的缺失,就产生了这样严重的后果!
3,更为严重的,农村青年人结婚,高财礼已经成了影响子孙后代的毒瘤,特别越穷的地区,财礼反而更重,女方的条件,不管农村是否盖房,必须在市里,县城买房,买车,聘礼8万一20,30万,没有上限。这样的恶性循环,何谈结婚后有什么可言,况目前中国年轻人的离婚率达40%以上!这足以引起社会高度的重视了!
"莫瞅廿岁姑娘装,要看八十婆婆丧”应该成了醒世明言,写到我们的教科书中了! 欢迎各位朋友多多关注《经典传颂》,我们共同探讨家庭教育,圣贤文化,情感问题,年轻人的成长,婚姻等领域问题!不见不散!
农村俗语:“莫瞅廿岁姑娘装,要看八十婆婆丧”,是什么意思?
莫观相貌观人品,
别看财富看家风。
人媳妇穿着,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看看她对自己婆婆孝还是不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