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句俗语“宁要讨饭娘,不要当官爹”,为什么会存在这种说法?
现在的人一看到“宁要讨饭娘,不要当官爹”,立马就想到“官爹”不是好人,个个都是爱吃腥味的猫,当了官以后要抛弃原来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原配,然后再找一大堆的妻妾供享乐,说不定还不满足,还要私下找几个情人。
民间俗语用现在人的思维与理解,往往会出现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古代读书人考取功名后,品行和人性都坏的人在历史上是少数,并不人人都像陈世美一样,抛妻弃子,忘恩负义。我们不因此就预设立场,搞“疑罪从有”,打击所有古代的官员。说不定一些为人正直、清正廉洁的官员就是自已的祖先,死后千百年,就因做过官,被子孙后代污名化,成了现在娱乐化调侃的对象,被人八卦成古代色鬼。
“学而优则仕",中国古代的读书人要想出人头地,绝大多数都以当官为目的。那些时代不像现在,读书的出路很多,大学毕后可当科技工作者,可以当作家诗人编辑,可以当医务工作者,可以当明星,可考公务员等等,都能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都可扬名。古代则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士为四民之首,从师受学,便有上达之路。”读书的人才有资格考功名,进入当官的行列。而“商贾近利,易坏心术;工技没于人,近贱。”不读书,不成士子的人就是一辈子的“布衣”。宋代皇帝真宗赵桓,为了鼓励时人读书考取功名,亲自动手写了《劝学文》: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谋 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古代有官府机构做事的人称“官吏”,有官和吏两种。一种是官和僚,自隋朝开始由朝廷统一任命,称朝廷命官。吏就是办事员,即胥吏,不属官员,地位极低。官一般是进士和举人,有上升的空间,可以升官,吏做到老也不能成为官,除非按规定参加科举考试。除这两种外还有更夫、捕快、狱卒、服劳役、服兵役人员。
古代官任职为回避制度,最主要的一条就是籍贯回避,又称之为地区回避,也就是说朝廷任命官员一律不得在本籍任职,到了明清时,连在本省内任职都不允许,只能到省外任职。因此,古人所说的“千里去做官”也就是如此。明清时,朝廷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逐步推行“改土归流”,也就是把可以独霸一方的“土官世袭制”取代“流官制”,由朝廷委派官员到这些地方任职。
古代科举考试也好,千里去当官也好,不像现在的交通方便,现在的学子外出,公路有高速公路,铁路有高铁,条件好的天上有飞机,千里的路程一天就轻松赶到,有的甚至半天就能赶到。古代学子参加科举考试,靠两条腿走路,官员赴任靠轿子抬,也还是靠别人的两条腿走路。路上得走上几个月,有的要半以上的时间。由此也就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如过去的童生,十年寒窗,先要参加县或府州的考试,然后参加省里的乡试,乡试中举后进京参加会试,会试考中后参加殿试。殿试后考中的只是少数人员留在京城的翰林院,大多数的人要委派到外地为官,一般是县官。从京城一路回家报喜后,择日赴任,先要到省巡府处报到,再到知府处报到,然后到县府上任。这样一路走来,还算成功人士,有了官就有了俸禄,但前期的花费都是自已出,一般的家庭很难承担。我们在《儒林外史》中写范进在中举之前的窘境就可见一斑。而范进家离省府不算偏远,所花盘缠费用也不算高,只是屡考不中而已,让亲岳父失去了信心,家里也被他折腾穷了,才瞧不起他。
而那些没有考中的人,不得不三年后再考,又得花费不薄的盘缠费用,家庭付出的代价更大,经济压力更重。这些士子手无缚鸡之力,家里的农活和家务事都扔到一边,靠老婆支撑。那时的人结婚较早,男的十七八岁,女的十五六岁,如果士子考到近三十岁时,儿子也有十多岁了。父亲还没有考取功名,家庭的经济状况又不好,儿子再聪明顶多也只识几个字,大多数时间协助母亲干活,儿子也就无学业可言。我们从白话小说三言二拍可以看出,除非是大户人家,有经济实力做支撑,儿子和父亲才能一起考学,获得功名。一般贫寒家庭,只要父亲考学,儿子就无学业可言,成为支撑家庭的顶梁柱。这样的儿子与母亲对家庭付出太多,因此也更亲,对追求功名父亲只得麻木对待。
如果父亲考取功名了还好,多少补贴一些家用,如果屡考不中,家里的几亩薄田的收入也经不起几番折腾,受苦的就是儿子和母亲。父亲考中了,名义上是给母亲取得了官太太的名分,可为了争取这个虚名,儿子和母亲付出得太多了。
如果父亲考上了功名,朝廷封了官又怎么样呢?一般是到遥远的外省的县里做官,距家千里甚至数千里,除非是丁忧方回乡守孝三年,任职满后,如得不到提拔,还要赴京候任,如果没有关系,还不知候几年才能有一个实缺轮到自已。获得官职后,又开始路途迢迢的赴任。如此以来,儿子继续在家与母亲支撑家庭,母亲在父亲当官后,等于在家守活寡,即便父亲在外没有拈花惹草,结果都是一样的,与原配妻子同生活的时间很少。
古代有很多当官的死于他乡。一种情况是由于路途遥远,染疾而亡的,一种是在任上而亡的。我近来在研读清朝同治编写的湖南省《绥宁县志》,绥宁县被清朝定为中国四大古苗疆之一,地处湘西南,属于少数民族地区,“改土归流”之地,所任清时所任县官都为“流官”,到同治年编写县志为止,有来自辽宁、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江浙、福建等省的县官三十二名,最长任期是康熙年间的辽宁人范成龙,总十三年,最短的不到半年,病死任上的达十一人。因无钱搬运遗体回原藉就地安葬的达六人。这些客死他乡古代最基层的官员,不但没有给家里作出贡献,反而死后成为了家庭的累赘。
古代有一些官员因贪财和转入政治斗争死的人也很多。俗话说,“千里当官只为财”,一些官员好不容易得到官帽,贪污是很难免的事,也是大有人在。这些贪官一旦东窗事发,往往会被革职查办,古代对官员操家很正常。家里的人受到连累,发配边疆也是常有的事。而那些糊里糊涂政治斗争漩涡的官员,官员自已被斩首,还要株连九族。
如,1380年,朱元璋以谋逆罪处死胡惟庸。后又借此大兴党狱,凡是认为对朱姓统治有危险的功臣宿将,都被指为胡党案犯,灭族抄家,十年中杀了三万多人。1393年,朱元璋以谋反罪处死大将军蓝玉,又以此罗织罪名,杀了一万多人。在这两起大案中,不但很多的地方官员死得冤,他们的家人和家族死得更冤。古代父亲当官是儿子的荣耀,也是家族人的荣耀,但追求当官的路坎坷曲折,有追求就有付出,有荣耀就有风险。只有当荣耀中的灾难显露出来时,才会有“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到了此时才醒悟,讨饭娘能天天与自已在一起生活,当官爹只能带来横祸。当灾难降临的时候,与讨饭娘过的贫穷日子相比,要比当官爹带来的灾难要好得多。
由些看来,“宁要讨饭娘,不要当官爹”这句俗语并不是父亲当官后,要找后娘,拈花惹草,把原配置于一边不顾那么简单,何况古代一些有钱人,即使不当官也娶“三妻四妾”,这是正常不过的事,只不过在现在的人看来,这种行为变得很“绝情”,只往这一方面去理解,而忽略其他。如,清乾隆年间广东人谢启祚,年满九十四岁才考中举人,进京考试又中进士。他在之前早就有三妻二妾,生子23人,女12人,孙29人,曾孙38人,玄孙2人,考中进士时他的家庭已是五世同堂。
总而言之,古代追求当官,既有家族的荣耀,也有家庭的辛酸。我们对“宁要讨饭娘,不要当官爹”这句俗语的理解,既要知其一,也要知其二,才能全面地了解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
民间有句俗语“宁要讨饭娘,不要当官爹”,为什么会存在这种说法?
“白菜心,黄又黄,三岁二岁没了娘。跟着爹爹还较好,又怕爹爹娶后娘,娶个后娘三年长,抱个孩子比我强,他吃稠的我喝汤。端起饭来想亲娘,放下饭来泪汪汪…。”这是一首在过去流传于我家乡的一端民谣,这民谣以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在过去的社会里,死了亲娘而跟着后娘的凄凉。
在过去,还留传着这样一句话“有了后娘就有了后爹。”这意思是说,当母亲去世或离异后,孩子如跟着父亲,而父亲是会再娶的,这样有了后娘,在后娘的唠叨下,特别是在后娘生育了孩子们,做父亲的往往会少疼爱前妻的孩子了,亲爹也会变为后爹的样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原妻生的孩子,是会倍感凄凉的。
“宁要讨饭的娘,不要当官的爹。”其意思是说当不幸降临于家庭,父母离异了,如果孩子尚小,最好跟着母亲,那怕跟着生活条件很差的母亲,也不要跟着做官的父亲。过去的社会,昰一个官本位的社会,做官是很荣耀的,孩子如果跟着父亲,这当官的父亲一般都是妻妾成群,父亲的爱会给了其她妻妾及她们亲生的儿女,而没了母亲的孩子,不但没了母爱,父爱得到的也会很少。不如跟着母亲,即便是生活艰苦,也会得到无限的母爱。
从人性角度说,母爱与父爱的确是有所不同的。人们说,父爱如山,但母爱才是切肤之爱,这是人之天性所决定的。人的生长过程,母爱和父爱都不可缺少,只有享有幸福的父母之爱,才是圆满的人生,也更易成长为健康的人格。但世间总有不幸,如父母之爱要失去一方,最好能留下母爱。
民间有句俗语“宁要讨饭娘,不要当官爹”,为什么会存在这种说法?
民间俗语“宁要讨饭娘,不要当官爹”此话并没有绝对性,但相对正确理由如下:
一、天下母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
二、母爱慈母贴心懂孩子心,温柔善解人意。
三、当爹的就不同了,没有女人一样细心,会忽略了一些细节。
四:当爹为了生活与事业应酬往往会忘记孩子的需要。
五:综上指父母离异选择跟母亲为安!更怕父亲另有新欢,此文仅仅客观评价,因为根本不可能绝对。
民间有句俗语“宁要讨饭娘,不要当官爹”,为什么会存在这种说法?
宁要讨饭的娘,不要当官的爹,这句话,我小时候常听我母亲说起。
正确的生活和理解,儿女永远是娘的心头肉,即使老娘真的沿街乞讨,讨来的那口饭,啥时也给儿女留有一口!
但反观做官的父亲,如果抛弃妻子后在婚,在他的心中,在婚的美人才是他的第一位,在婚前的儿女是第二位,自古道,有了后娘,就有后爹,可有了后老子,娘,还是你的那个娘!
但是,现在的社会是,学会数理化,不如有个做官的好爸爸,娘是好,问题是娘的手里无权无钱,而爹的手中是既有权又有钱,那儿女的选择只有一种,跟爹才是最终的选择。
民间有句俗语“宁要讨饭娘,不要当官爹”,为什么会存在这种说法?
因为从小孩子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多,再加上母亲对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所以愿意和母亲在一起吃苦受累,也不愿和父亲在一起,就算是父亲很富有也是一样。
民间有句俗语“宁要讨饭娘,不要当官爹”,为什么会存在这种说法?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宁跟讨饭的娘,不跟当官的爹。”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跟在亲生母亲身边,孩子才不会遭罪。母亲愿意为了自己的孩子,付出一切。有母亲的,就有孩子的。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可当今社会有些人可不这么想,应该反过来说,“宁要当官的爹,不要讨饭的娘”这才符合他们的想法。看看那些大逆不道的不孝子孙,那个不是这样啊!谢谢邀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