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过年了,你们家拜年有何习俗?

我的家乡在湖南的湘西南,拜年很有仪式感,也很有年味。

大年初一

这天一家人起得很早,指的是我们这些睡眠过剩的人,父母因守岁,一夜未眠。我们开始时信誓旦旦要陪父母守岁到天亮,可到了半夜,也就是午一点多钟,上下眼皮打架,摸到床上睡了。

早晨起来,洗了脸后,父亲提了一个竹蓝子带着我们出行。出行就是到屋外转一圈,在路边点香烧纸,按东西南北四个方面行走作揖,父嘴里念念有词,说的是:行东利东、行西利西、行北利北、行南利南,出行大吉,动步生财。之后放炮回家。进堂屋后,初一的拜年正式开始。首先给神龛上的祖先神位拜年,父亲在最前面,跪拜在地上给祖先磕头,我们则站在后面给祖先作揖。也不知一直以来,父亲为什么只有一个人跪拜,而我们只作揖。如果他要我们跪拜,我们肯定要服从。

给祖先拜年后,我们便给父亲拜年,接下来,我们一起到厨房里正在忙着给准备早餐的母亲拜年,母亲不愧是女主人,给我们端茶,发糖果,还要亲自到堂屋内放鞭炮。最后就是兄弟姐妹之间相互拜年。

吃了早饭后,我们兄弟姐妹便开始出门拜年。这里的讲究是先从最亲的且年纪最长的开始,先是伯伯,再是叔叔,然后是堂伯伯堂叔叔。我家祖父辈的,包括堂祖父,我没看到过,不然在伯伯之前应先到祖字辈家中拜年,再到伯叔家去。这种顺序不能乱。“初一子”,初一这天就是给自家的房族拜年。有寄名父母(干父母)的,也是初一去拜年。姑姑家如果离得近,初一也可以给姑姑拜年。初一这一天,无论走到哪一家拜年,主人都要放鞭炮接待。

大年初二

这天给舅舅拜年据说是皇帝开过金口,百无禁忌,无论日子好坏都无妨。

我家乡给舅舅拜年有一个特点,舅舅从不看你拿什么东西,却在乎你放鞭炮的多少。我们在离舅舅家还有一里地时,就开始朝天上放大纸炮。舅舅家的院落的人都往外探头,看是谁家的外甥来拜年了。我舅舅看到是我们时,高兴得搬出一张方桌放在门口,上面堆放了很多鞭炮,等我们的鞭炮放完后,他就接着放。

我们家乡给舅舅拜年还有一些独特的风俗。舅舅院子里的人称我们这些外甥为“外甥大爷”,我们在舅舅家的地位很高的。吃饭的时候,外甥坐“正头”,也就是神龛下面上首位置。就是外公在,也一样,外公只能坐一边的位置相陪。给舅舅拜年,一般要在舅舅家住上几晚,回家的时候,舅舅要打发我们的鞭炮钱,也就是说,我们到拜年的鞭炮费用由舅舅出。

大年初三四

这两天按家乡的习俗,是去年结婚的女儿女婿第一次给岳父母拜年,我们那里叫拜新年。

拜新年是最热闹的。男方家叫送新嫁娘,一般都是整个院落家家户户拿鞭炮来相送,起程时要放三声地铳,然后一直要送到村口。女方的娘家这边也是全村人出动来接,叫接新郎客。一般都会在村口摆一张八仙桌子,称为香案。新郎客到来的时候,先放三声地铳,然后由专门喊礼的人高声唱礼词,新郎客答礼,再用鞭炮把新郎客夫妇接进屋。

到了初五六以后,拜年的高潮也就过出了,因为初王是破五,到了破五农村一些勤劳之人在这天开始干农活,准备春耕生产了。拜年也只是一些长辈到晚辈家回走一下。到了初七八基本上拜年就结束了,家乡有一句俗话:“拜年拜到初七八,有酒无肉呷。”当然,只要还没有出正月十五,只要有人在正月第一次上家里来,都算是拜年,都要用鞭炮迎接,热情接待。

快到过年了,你们家拜年有何习俗?

晚辈给长辈们拜年,就是买一些礼物去看望他们。因为平时没时间。

快到过年了,你们家拜年有何习俗?

谢谢提问好友!

拜年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祖祖辈辈相传至今,人们以辞旧迎新在新年的头几天相互走访,互相祝福问好的隆重礼节,地区不同礼节也有所不同。本人是大别山腹地金寨县人,把我们地区的礼节向大家说一说。

每年到了腊月,家喻户晓开始办年货,其中包括瓜子、花生、小糖、水果、和春节拜年必带的酒和饮料等。吃了年夜饭守岁带包饺子,作夜宵和初一早餐,一般年纪大的人都守岁到天亮,

“家住十里地、各出一乡风”家乡拜年还有几句谚语;“初一拜自家(同姓)、初二拜姥家(外婆)、初三拜老丈人家(回娘家)",这几天也是拜年高逢期。年初一一家人起来个大早,烧一笼兜子火煮点饺子吃,备几盘瓜子小糖和水果迎接拜年客人。同时自个家留主妇烧饭外,男的有小孩带小孩到四邻和自家去拜年,一般不须要带礼品,也很少在外吃饭,小孩也没有红包。依旧礼节小孩和晚辈要给大人和长辈叩头,以表示祝福诚意。现今随着社会发展,思想进步,礼节在慢慢谈化,没有叩头习惯了。

初二:拜姥姥家、和其它主要亲戚,都要带拜年礼,孩子还能赚到红包。往日拜年吃喝是很有讲究的,因为年前已备好春节拜年招待客人的酒菜,又是新年的头几天,平时因忙走访也少,所以一般不吃饭就不会让走。如果要是亲戚多的大庄子,一天要吃多少顿饭,也就是一家接着一家吃。现在生活提高了,大部分都在外打工回来时间短,吃饭也没那么隆重了。

初三:拜老丈人家,如果要是新结婚的姑爷,第一次去拜年,要带上丰厚的拜年礼,丈人家要烧一桌地地道道的三抬席还请陪客(俗称厚饭),出到三碗菜时姑爷要给担菜人拿红包,同时还要下席叩头,现今叩头已经免了,站起来讲几句客气话就行了,但姑爷上门拜年是没有红包的。反之:新娘在男方这边也要到主要亲戚家拜年,同样也厚饭,就是多了打拌的红包。就这样拜年直到正月十六,甚至更久,俗话说:“手拿杀镰去割麦、家里来了拜年客"说明拜年持续更久。

总之:现在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那些隆重拜年的旧礼节都在慢慢地改变,人们以新思想认识新形势,改革开放脱贫致富投入到新农村新生活中,新的社会风尚,已经替代旧的传统关念,但是这拜年的旧礼节,有可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虽在现实生活中慢慢淡化,但要在民族文化的记忆中传承下去。

谢谢阅读君支持,谢谢!

一二两张图片选择网络

快到过年了,你们家拜年有何习俗?

快到过年了,你们家拜年有何习俗?

我们西部农村拜年礼节很古朴,通俗,都是老一辈祖传下来的,不过到了我们这一辈,70后,好像把拜年礼节给疏忽了,也没有以前那么古朴隆重了,可能是时代的进步,无法挽回。

老一辈的拜年礼节,古朴,纯真,憨厚。年三十晚上坐夜,(年夜饭)老人坐正中位置,代表一家之主,下一辈的做下边,这是对老人的尊敬,夜坐的时间越长,意味来年的吉祥,安康。到了正月初一,家门口放火,敬神,放炮的习俗是改变不了的,到吃饭时,第一碗面条,都不许吃,先到大门口,泼洒,(意思把今天吃的食物样样都要少许扔些)示意古去的亲人也要吃饭,然后才能动筷子吃饭。饭吃完之后,要组织全家(不包括妇女)都要去村里给老一辈的磕头问好(拜访),互相问候,你来我往的交流着,拜年结束,就可以解散家族的队伍,自由活动,这时候,呆在家里的妇女,就开始忙活着,响午饭菜的准备(西部农村一般是两顿饭,早上9点吃饭,到中午3点吃饭)到3点了,全家人就吃饭,喝酒,共庆新年快乐,气氛非常庞大。酒足饭饱后,还是自由安排。有个讲究,过年这天不许干其它农活,或者与年无关的事,到了初二,就要安排,走亲戚,也是互相拜访的,直到正月初五前,走亲戚串户就结束了,接下来,正月十五已经临近,村里就会组织,农家社会,秧歌队,广场舞,,,一些娱乐活动,全村的男女老少均可参加,彰显各此的才艺,共庆新春,到了正月十六,意味着年已接近尾声了,学生开时上学,外出打工都各此外出,农业生产已经拉来序幕。

快到过年了,你们家拜年有何习俗?

大年初一这一天挨家拜年,问好问大娘婶子,兄弟爷们儿,过年都好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